论大数据时代下本科低年级建筑设计教育中的匠人精神回归

2016-03-28 08:12李春青于超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李春青 于超

摘 要:伴随着电脑、互联网和各种媒体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都被抛入了海量的信息和数据之中。虽然人们查阅资料、接收信息、相互交流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方便快速,但问题也相伴而生,如难以深入阅读、难以自省反思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本科低年级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将本应该重视的手绘、实操等基本功抛到脑后,更多地依赖电脑软件、网络和手机,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设计质量下降。本文通过分析《旧城补园》教学设计,就当前建筑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最终提出要学习我国古代匠人的精神——心如止水、刻苦敬业、追求完美、熟能生巧,将这些品质在当前低年级建筑设计教育中加以推广,使学生打磨好心境,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高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建筑设计教育;匠人精神

一、引言

大数据(big data)时代是指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随着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推广,信息海量增长,人们在接受和拥抱所谓的云数据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外,也出现了很多盲从外界信息、缺乏深度思考和自我反思等问题,建筑设计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时代,低年级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大谈设计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理性化,反而对学习设计之初需要具有的静心、认真、刻苦、敬业等品质不屑一顾。过度地依赖电脑辅助设计和盲目地互联网阅读,越来越多的学生相信手机上的快餐阅读,关注各个学校的各种评图竞赛信息,总想通过报短期训练班来学习手绘或电脑软件。他们高谈创意、概念和空间,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如何实现自己的设计,或者兴奋地奔走于各大院校明星建筑师组织的各种讲座和参观,可是一番奔波过后他们的设计水平依然进步缓慢。建筑设计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五年的学习需要教师、学生认真仔细地对待。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设计《旧城补园》的教学,引导学生能够沉下心来做设计,培养学生认真、刻苦、敬业、追求完美的精神。这些品质也恰恰是我国古代所提倡的匠人精神,匠人精神的回归,有利于低年级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与进步。

二、概念

1.匠人

匠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唐代韩愈的《题木居士》诗中说:“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这里的“匠人”是指工匠。而唐代贾岛《送令狐绹相公》诗云:“苦拟修文卷,重擎献匠人。”“匠人”又指是擅长写作的人。《仪礼·既夕礼》中记载:“遂匠纳车於阶间。”这里所说的“匠”是指主管载灵柩下葬的人。《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匠人”则是指建筑工匠。

可见,历史上匠人的概念多有所指。概括来说,“匠人”就是指具有某一门手艺或一技之长的人。匠人要精通自己的手艺,一般需经过艰苦的学徒和练习过程,最终熟能生巧,实现从技术到艺术的升华。

2.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的内涵包括了心如止水、刻苦敬业、追求完美、熟能生巧等品质。

我国古代匠人若想练就高超的技艺,需要具备匠人的精神。例如,齐白石少年学习木匠,刻苦勤奋,技艺精湛。偶然一次借到一套《芥子园画谱》,彻夜抄绘,长期学习,最终成为中国画界的泰斗。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匠人精神也有相似的内涵,试看日本非常著名的电影《入殓师》。如果一个人认真做一件事情,并将其作为一种融入人生的艺术,那么不管他是演奏音乐还是入殓尸体,都可以达到完美的境地。这种静笃、认真、刻苦、敬业的精神,恰恰是当前快速发展、缤纷复杂的时代中,建筑学本科生在学习中所缺乏的。

因为有了复印机,现在的学生再也不会手工缩放图纸了;因为有了水胶带或采用电脑绘图,再也不会裱纸的时候洗净图板了;因为有了拷贝灯箱,再也不会深究制图作业中每一条线的意义了;因为太费时间,也很少有人会在钢笔稿中去追求彭一刚风格了,更没有人会因为渲染时出现了一丁点的失误重新裱纸十几次了。

但是,在传统的建筑教育时代却截然相反。传统的建筑教育为我们国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大师。由此看来,那些手工技术不是无关紧要,而是建筑设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建筑设计教育就是要通过细致地设计、制图、渲染、手工制作模型等环节,培养学生静心细察、耐心体味与完美表达的能力,最终能在一系列刻苦训练中提高自己的技艺和审美修养,达到设计与艺术的高度契合。强调手头功夫并不是要排除电脑辅助设计,先练好手绘能为电脑辅助设计与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这种重拾匠人精神的建筑教育目标不但不会阻止学生未来的发展,还是培养建筑大师的必由之路。因为匠人和大师之间本来距离就是非常之近,没有技艺不过关的大师,也没有只会充当大师的匠人。其实匠人到大师只是量变到质变的问题,熟能生巧,融会贯通,自古以来都是至理。

三、案例——《形式的解与构——古城补园》

1.侧重形式美训练——追求艺术的完美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建筑学二年级教学中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案——侧重形式设计训练,教学时间为5周。因为二年级学生的能力不适合设计综合性的建筑题目,因此,这里侧重单项形式训练,希望通过这种单一形式的训练和表达来培养学生认真敬业、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学生大约用2周时间就确定设计方案,再用2-3周进行设计方案的手绘表达。

《形式的解与构——古城补园》设计内容是将什刹海地区西南侧南临平安大街的梯形地块设计成城市公园,使这里能够成为周边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观景、休憩、交流的所在。单体建筑包括公厕一座,男女各有4个蹲位,建筑面积根据公厕相关规范自定;茶室一座,200平米,可集中或分散布置;根据周边环境结合调查,设计若干用于休憩、观景等多元功能的小品建筑若干,数量自定。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6米,可以局部地方(如构筑物、塔、观景台等)到9米。

设计题目提出补园的要求,这也是旧城更新普遍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当某一块地块的建筑毁坏之后,如何去更新,显然这不仅仅是卖地或是建房子的问题。而是要像匠人修补一个竹筐上破洞一样,既要考虑修补材料的结实性,又要考虑选材与原材料的肌理、色彩等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对原有竹筐做出浑然天成的修补。就建筑设计方面来说,一方面是功能修补,即该场地未来是建设街区还是公共空间?怎样的功能是周边拥挤的四合院街区当前所需要的?学生要访谈、调查、拍照、记录、分析,最后做出综合判断。另外,仅功能的修补还不是设计的全部问题,更重要的是形式的修补。要根据场地周边建筑的空间肌理与形式特点,建立对比性或协调性的形式结构关系,让设计的形式语言生根发芽。

教学通过场地分析与重塑、事件功能策划、形式生成逻辑等环节使学生学习建筑形式语言的组织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形式的概念、组织原则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学习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掌握点系统(物象系统)、线系统(运动系统)和面系统(空间系统)的叠合与结构性处理,正确认识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反思形式追随功能的正确性。

2.设计表达示范与绘制——追求静心刻苦的过程

通过设计训练,学生真正体验了设计和表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接到任务书进行场地分析,到建立空间结构完善功能等。特别鼓励学生发挥匠人精神,手工制作草模,绘制图面草地、树木等配景,注重立面和透视阴影的深浅,演示色彩和线条的搭配等,这些都要经过不断尝试、推敲,甚至于推翻重做。

整个设计过程中图纸必须手绘,可采用水彩、水墨渲染。在教学过程中,最初学生都不敢上板画,也不知如何画草地配景等,不知如何分线型,这时候教师需要进行现场示范,绘制有竖向短线的排列式草地、横向长排式草地、斜短线斜排式草地、井字短线交叉排树等,包括小阴影画重、大阴影画浅等绘制方法。这种细密的线条排线极其费时间,连续画了两天之后,学生的速度能够逐步提上去。重要的是全班学生都非常认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能够静心绘图纸的习惯。

3.模型制作与推敲——追求熟能生巧的智慧

鼓励学生做纯手工模型,从第一周开始就要求做出草模。学生采用各种废旧材料或模型材料,重在表达概念,而且速度要快。第一周教师针对草模进行了分过程的记录和详细点评,然后让同学利用周末继续修改。在第二周结束时,学生要确定基本方案。

教师讲解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的基本构成,鼓励学生从场地空间结构出发来设定点、线、面系统,并且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推敲整体布局和局部空间塑造,如图3。在图3中可以看出,不同学生选用不同的空间结构,有的空间结构与基地周边街区肌理统一,有的则与周边街区肌理有一定对比性,路径依附结构线延展。做模型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三维空间的塑造代替了图纸上的二维推敲,空间形式训练更加直观与直接,这种动态的调整更有利于设计者手、眼、脑的相互激发与配合,也更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快速提升。

四、结论

建筑设计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或技术,更重要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传承匠人精神,在学习中认真敬业、不怕吃苦、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好的设计。希望经过匠人精神的滋润,学生能像《瓦尔登湖》中所说的那样: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整的拐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梵天世界最精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齐珮.从电影《入殓师》看日本的“匠人”文化传统.电影文学[J].2010(23):22-23.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李春青,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于超,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转换与创新
大数据时代宏观经济分析的相关探讨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