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文学作品中的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启示

2016-03-28 18:21满涛
青年文学家 2016年9期
关键词:人才观曹操高校

满涛

摘 要:曹操以其雄才大略纵横于乱世,他的重视人才使用人才的人才观也深深的启迪着后人。其选人用人重德、不拘一格、赏罚分明无不体现其独特的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有着指导作用。

关键词:曹操;人才观;高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1

曹操既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不但精通兵法,也擅长诗歌,其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曹操以其雄才大略纵横于乱世,他的重视人才使用人才的人才观也深深的启迪着后人。

一、曹操文学作品人才观

(一)用人之“重德”

曹操在其发布的“求贤令”中指出“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可以看出曹操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非常重才行品德,道德品行是曹操选人用人的标准之一。

(二)用人之“不拘一格”

曹操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于禁、乐进、张辽、徐晃等都是从基层提拔上来,成为镇守一方的将领。曹操强调:“夫有行之上,未必能进取,进取之上,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而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曹操认为对于像陈平、苏秦那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应不拘一格,大胆选用。曹操认为:“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可以看出不讲门第、不问历史,只要是人才,就要不拘一格提拔使用,因此在曹操的周围有一大批诸如徐晃、于禁、夏侯兄弟等能人志士,曹操不拘一格选拔的人才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三)用人之“赏罚分明”

曹操正坚持“赏罚分明”的用人原则,他强调:“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性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与适道,未可与权。管仲曰:‘使贤者食于能则上尊,斗士食于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于国则天下治。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这种“赏罚分明”的用人原则为曹操聚集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曹操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启示

(一)高校人才引进要充分重视师德

曹操人才使用“重德”。而高校人才引进要重视师德。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全社会的道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师德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引进人才师德师风评估,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因地因校制宜,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完善人才引进师德师风建设规章制度,为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在高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激励引进人才爱岗敬业,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二)高校人才引进要不拘一格。

曹操人才使用“不拘一格”,那么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更要“不拘一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高校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要“不拘一格”,充分发掘人才活力,为高校人才库建设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撑。我国地方高校出于自身条件的局限,对高端人才存在引进难,留住更难等问题,地方高校可以从实际出发,创新引用人才机制,根据学校需要,聘请特聘教授、兼职教授、高级工程师定期来学校授课、指导科研,那么学校节约了成本,也实现了高层次人才的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人才引进后再流失的风险,

(三)高校人才引进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曹操对人才使用“赏罚分明”启示高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考核机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完善的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改革常规考核机制,为高层次人才营造宽松的环境。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跟踪考核的过程中,应侧重发挥引进人才对中青年教师的引领作用。注重给引进人才施加压力,形成制度约束,并加强引导,有意识地让引进人才承担学校、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项目,主动为当地政府和企业服务 ,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使其真正在科研和教学上发挥带头作用,成为骨干力量。高校要在未来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高水平特色大学,不能仅靠“重金吸才”,必须致力于本土化高端人才的培养,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推动引进人才发挥持续长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三国志》 陈寿 中华书局 1959.

[2]《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途径》 2013年第1期 《改革与发展》 刘丰.

[3]《关于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思考》吴淑娟 梁朦朦 2010年12月《成才就业》.

[4]《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鄂教思政〔2010〕7号).

[5]《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

猜你喜欢
人才观曹操高校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野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龚自珍的人才观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以多元人才观为引导,深化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