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

2016-03-29 07:23孙国学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城镇旅游业城镇化

孙国学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旅游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

孙国学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旅游业是具有较强关联性、融合性、带动性的综合性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赤峰市旅游资源丰富,特色优势明显,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分析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带动作用,研究旅游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寻求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路径,实现互动双赢.

旅游业;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赤峰市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缩短城乡差距,更要有产业依托,有产业才有就业,乐业才能安居.旅游业作为世界最大的朝阳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融合性和带动性,在产业、就业、生态、文化、形象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综合效应,是驱动新型城镇化最适合的产业之一.

1 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旅游产业的带动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带动经济发展方面,还具有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拉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城乡统筹等综合社会价值.

1.1发挥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旅游带动的城镇化,通过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以旅游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联动的产业格局,通过旅游业的强大关联拉动效应,推动城市的扩张,推高城市的品位,推动产业的转型,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促进城镇化快速持续发展.

1.2发挥旅游业的载体作用,促进产业要素集聚

旅游产业集聚带动城镇经济发展要素集聚,逐渐形成具有集聚和辐射双重功能的城镇中心,形成区域经济、文化、生活中心,旅游产业集聚区逐渐形成旅游城镇集聚中心.特别是一些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综合体等,其体量、规模、功能、品位,就是一个新城区;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通过发展旅游,直接从农村变成了城镇.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1.3发挥旅游的休闲功能,提高城镇化品质

新型城镇化是要给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美的生活,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新型城镇化的“红利”.旅游业以提供美的视觉享受为出发点,依托自然的生态美和历史人文的古典美;是与自然结合最紧密、最协调的产业,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小、影响低;旅游驱动的城镇化注重绿化理念、技术的应用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1.4发挥旅游业的传播功能,保护特色文化

旅游推动的城镇化,重视融入地方特色文化,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人物故事、民俗风情、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能够对地方文化生态起到传承和保护作用.充分挖掘区域和民族文化内涵,建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独特功能的旅游新城、旅游小镇、特色农村社区,改变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局面.

2 赤峰市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赤峰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赤峰的旅游资源特色可以概括为: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绿色的生态环境.

2.1优美的自然风光

赤峰市地处燕山北麓、大兴安岭南段与内蒙古高平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又处于欧亚草原区和东亚阔叶林区的接触地带,并与华北、东北、大兴安岭和蒙古植物区交错分布.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俱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南北气候条件的差异,使野生植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被称为“生物与地质多样性的天然博物馆”.全市现拥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森林公园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居于首位.

2.2悠久的历史文化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到小河沿文化、夏家店文化,各时期的古文明绵延不绝,有历史文化遗迹6800多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曾出现过有过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四次文化高峰.距今8200多年,有“中华始祖聚落”之称的兴隆洼文化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赤峰又被称为龙的故乡,源自出土的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赤峰是契丹的发祥地,是草原帝国——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称为“大辽皇都、契丹祖庭”.

2.3浓郁的民族风情

赤峰是蒙古族的聚集地,有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美丽神奇的昭乌达草原养育了热情豪爽的“马背民族”——蒙古族,他们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礼仪、祭祀神灵与礼拜祖先的程序,蒙古族婚礼、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歌舞、蒙古族饮食和各种节庆活动等民族文化所包容的内涵,丰富多彩;洁白的哈达、悠扬的马头琴、高亢的蒙古长调、欢快的安代舞、醇香的马奶酒、烤全羊、手把肉、奶食品,彰显游牧文化的豪迈与热情;草原盛会“那达慕”的摔跤、赛马、射箭三项比赛,被称为“好汉三赛”,一展马背民族的雄姿.

2.4绿色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食品不安全等污染问题成为人们对健康的最大担忧,“清洁的空气、宜人的天气、洁净的水气”等生态环境资源,正成为具有市场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新一代旅游资源.赤峰市把“生态立市”列为发展战略之首,生态建设成为全市最大的基础工程,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逆转,昔日的沙地披上了绿装,为我国北方构筑了一道生态安全绿色屏障.赤峰市良好的生态、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绿色的食品,成为吸引广大旅游者的理想旅游目的地.

3 旅游推动赤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从城镇化体系分类的角度分析,旅游推动赤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3.1推动中心城市旅游化建设

旅游和城市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发展旅游业能够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对外影响力,改善居住环境,并最终实现“旅游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在世界范围内,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建设,正在实现由传统生产型城市向现代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转型.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许多城市更加注重引入旅游元素和旅游目的地的标准来建设和发展,更加重视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旅游竞争力.通过旅游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味,提升城市产业发展空间,特别是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

一是开发城市景区.景区开发是打造旅游城市的基础,景区的知名度越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旅游对城市的带动作用就越强.因此,挖掘赤峰市区的独特旅游资源,建设独具地方特点特点的城市景区,形成具有核心吸引力旅游目的地.

二是建设旅游集散地.利用赤峰市中心城区和重点旗县所在地的交通区位优势,使之成为游客来本地或前往周边旅游的必经之地和集散中转地,突出旅游集散地的功能,服务外地游客旅游休闲,从而带动本地区交通、宾馆、餐饮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是建设城市休闲中心.在中心城区和各主要城镇,建立包括商业、商务、娱乐、餐饮等在内的居民休闲娱乐中心,服务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

四是旧城改造建设休闲街区.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建设旅游化工程,建设休闲商业街区,形成具有良好环境的休闲街区.

五是打造环城游憩带.围绕城市周边,依托旅游资源和小城镇、村庄建设环城游憩带,是新型城市化中最为有特色的部分,是城市旅游化的重点内容.

3.2特色化旅游小城镇打造

特色化是旅游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点,旅游小城镇建设需要依托独特的特色资源,即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开发形成特色旅游产业,实现产品特色化、业态特色化、风貌特色化.依托气候、景色、地质、民俗文化等资源,通过泛旅游产业的整合,形成特色城镇,实现创新升级.事实上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一部分农村居民已经通过在旅游就业并逐步成为城镇居民.

一是依托自然资源,实现旅游特色化发展,形成特色城镇.如依托赤峰克什克腾旗、宁城县、敖汉旗的三处温泉,打造温泉小镇;依托达里诺尔的湖泊资源,打造滨湖小镇;依托美林谷滑雪基地,打造滑雪小镇等.

二是依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城镇、民族风情城镇.如依托喀喇沁亲王府,打造王爷府文化小镇;依托契丹辽文化资源,打造历史文化小镇;依托草原牧区资源,打造蒙古族风情小镇等.

三是依托特色资源、特色市场,打造专业特色城镇.如依托巴林石资源,打造巴林石城;依托敖汉旱作农业遗产地,打造农业杂粮小镇等.

四是依托赤峰的知名旅游景区,打造各类接待型旅游小镇,还可以打造休闲农牧业小镇.

3.3乡村旅游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依托农村的自然环境、自然景观、民居建筑、乡土文化等资源,结合农牧业生产过程,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通过发展旅游业,把农民的生活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就地创业就业,形成新型社区.同时休闲农业又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农民得到实惠,农业得到提升,农村得到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旅游资源,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实现“一村一品、一镇一色”.

3.4产城一体化项目的区域旅游综合开发

产城一体化项目是在我国休闲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旅游休闲为基础导向,以相关产业为支撑,以休闲地产、商业配套为延伸的区域旅游综合开发模式.旅游综合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城镇化形态,是依托城乡之间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城市的旅游消费带动土地综合开发,实现泛旅游产业聚集、旅游人口聚集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发展,形成旅游休闲导向的新型城镇.

4 旅游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4.1强化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

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各地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树立“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理念,将旅游元素融入到城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以旅游业为引导,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改善城市环境,更好地完善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实现宜居、宜业、宜游为发展目标,扩大旅游业在城镇产业中的比,提高城镇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4.2在城市建设中强化旅游功能

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就是改善城镇环境、增加城镇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品质的过程.要把“宜居、宜业、宜游”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建设,满足旅游者与市民双重需求.要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以民族特色为主题,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不仅强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配置,而且在充分遵循原文化生态的基础上,突出城市的独有特色.

4.3科学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充分听取各利益主体的意见,促进旅游与城镇化建设在规划中的相互协调.在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中融入旅游发展内容,在各交通、水利、土地、建设等分项规划中增设旅游功能配置,在提升城镇品质的同时,增强城镇的旅游功能.因地制宜,切实结合城镇实际,对旅游业发展的进行顶层设计,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完善旅游功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

4.4整合优化旅游要素资源

整合土地资源,为旅游设施、人文景观建设等提供足够的用地空间;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依托城市特色旅游资源,建设核心旅游项目和拳头旅游产品,打响能彰显城镇特色的旅游品牌;整合资金渠道,以项目为抓手整合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等部门项目,形成整体合力;整合周边资源,积极建立区域联合、优势互补、协作开发机制,共同发展,合作多赢.

4.5加大对开发建设的扶植和监管力度

要把旅游要素功能的植入和环境保护目标纳入旅游经营企业战略目标,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推动作用,政府在开发、筹资、税收等方面应给予经营企业相应政策上的扶持.政府除出面采取更加有效的鼓励投资政策,把企业对旅游要素的配置和环境保护的收益转化为特许经营权,从而形成开发和保护的良性循环外,还应对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监管,防止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破坏.

4.6努力争取当地社区和农民支持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仅要征求当地民众的意见,而且应吸纳当地群众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发和经营,参与旅游住宿接待、发展特色旅游交通、旅游购物以及参与建设当地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等.有效吸纳当地民众参加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发和经营,才是决定城镇化开发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带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既定目标的根本.

〔1〕林峰.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6.

〔2〕鲁勇,周正宇.新型城镇化与旅游发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12.

〔3〕刘锋.旅游驱动新型城镇化[M].北京:工人出版社,2014.12.

〔4〕郑鹏.2000年以来中国旅游城镇化研究进展[J].旅游论坛,2014(6).

〔5〕杨丽琴,等.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西北人口,2015(1).

〔6〕李中华.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思考. [EB/OL].http://www.urbanchina.org/n/2014/ 0924/c389155-25726913.html.

F542

A

1673-260X(2016)03-0100-03

2015-09-24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基于城市群视角的蒙东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研究》(NJSY243)成果之一;赤峰学院“蒙东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研究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

猜你喜欢
城镇旅游业城镇化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文化边城镇远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