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体会

2016-03-30 00:55朱艳国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8期
关键词:护理体会中医

朱艳国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护理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下肢按摩结合功能锻炼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穴位敷贴及中药泡脚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患肢疼痛、肤温、肤色、肿胀改变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正确的中医护理可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 在临床中应注重运用。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中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148

深静脉血栓形成多由深静脉无法正常凝结所致, 尤其下肢是高发部位, 一旦发病患者常感觉侧肢体疼痛、肿胀, 劳动能力受到限制, 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病情严重者引发肺栓塞而死亡。临床研究表明, 肿瘤静脉内化疗以及妇科手术是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 给予肿瘤静脉内化疗及妇科手术患者实施正确的护理, 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尤为关键。本文给予患者中医护理方法, 探讨中医护理在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 其中15例肿瘤静脉化疗患者、11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94例患者实施开腹手术。患者年龄26~71岁, 平均年龄50.12岁,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60例。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对比。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功能锻炼指导以及双下肢按摩护理, 在充分分析患者耐受力的基础上, 对患者的股二头肌、股四头肌以及小腿腓肠肌进行左右的按摩20 min/次。同时要求患者活动趾踝关节, 促进血液循环, 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锻炼趾踝关节屈伸、股四头肌舒缩等, 使肌群进行自主运动, 使血液循环更加流畅, 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观察组患者给予穴位敷贴及中药泡脚护理, 具体如下:用中药外洗双下肢及泡脚。使用甘草、生地黄、枳壳、桔梗、柴胡、牛膝、赤芍、川芎、当归等在水中浸泡45 min, 煎制药液约2000 ml, 泡脚30 min, 而后外洗患者双下肢, 中午、晚上休息前各进行1次[1]。同时给予贴服穴位法护理。将樟脑、薄荷脑、水杨酸甲脂等加入到上方中, 而后使用麻油、蜂蜜调成糊状, 置于贴膏剂上, 帖敷在患者的环跳、悬钟、足三里以及阳陵泉4个穴位处, 持续帖敷时间>12 h。观察两组患者的足背动脉搏动以及下肢肤色、肿胀情况, 询问患者下肢疼痛情况, 防患者下肢肿胀严重, 有疼痛感, 肤色暗紫或苍白, 足背无动脉搏动, 说明可能会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1. 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例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52例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 8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患者中59例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 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 观察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多发病与常见变, 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其中静脉曲张、恶性肿瘤、手术等患者的发病率较高, 而且患者一旦出现肺动脉栓塞, 易引发肢体残疾等后遗症, 限制患者正常劳动, 给其生活质量造成重要影响。因此, 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提高护理质量, 为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奠定基础。

中医学中深静脉血栓形成为“脉痹、瘀血”范畴, 多因患者术后体虚、郁久化热、水失健运、瘀血阻滞引起, 其中瘀血阻络是致病的关键因素, 因此, 对患者进行护理时, 以“祛瘀通络”为主[2]。为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 文中采用中药方剂进行护理, 其中赤芍、红花、川芎、当归等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牛膝、川芎可引瘀血下行、疏通血脉;桔梗载药上行, 与枳壳配伍进而使血行、气行;当归、生地黄配伍具有养阴润燥之效, 且祛瘀而不伤阴血。为保证中药护理效果, 泡脚应注重药液温度的保持, 可以小木桶为器具, 水温调至35~50℃为宜。一方面, 水温低可引起下肢肌肉收缩, 增加血液粘稠度。另一方面, 水温高会引起局部组织耗氧量的增加, 进一步加剧下肢缺氧程度。泡脚时间以20 min为宜, 结束后使用药水外洗双下肢, 时间控制在10 min左右。整个过程认真观察患者下肢肤色变化。另外, 中药穴位敷贴护理, 在借鉴中医经络理论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手段, 敷贴刺激相关穴位, 使得血流量增加, 达活血之功效。在渗透作用下, 药物经由皮肤进入血压, 通过血液循环至病所, 发挥通络解络, 改善病症的作用。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进一步提高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 还应注重患者心理、饮食以及血管护理。术后患者一般较为虚弱,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状况, 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 提高治疗的信心。部分患者会伴有排便困难、食欲降低等现象, 一定程度上增加血液粘稠度, 护理人员应给予饮食护理, 要求患者多食用清淡、低脂、低盐以及新鲜蔬菜、水果等, 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有效防止因排便导致腹压升高, 给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造成不利影响[3]。另外, 使用化疗药物以及多次的静脉穿刺会损伤静脉内部, 促进血栓形成, 因此, 护理人员应注重穿刺技能的提升, 将扎止血带的时间尽量缩短, 防止给远端及局部血管造成损伤, 尤其不要在下肢静脉进行穿刺。对进行化疗的患者, 为将化疗药物给血管壁带来的刺激降到最低, 可运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并将持续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48 h以内, 当发现有炎症时应重建静脉通道, 并认真观察穿刺位置是否出现血肿及渗血, 做针对性处理。

综上所述, 给予患者实施中药泡脚和穴位敷贴中药护理, 可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临床中应结合患者实际, 加以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玉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探究.中外医疗, 2014, 34(35):176-177.

[2] 殷晓红. 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中华护理杂志, 2001, 10(5):3926-3928.

[3] 雷伶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河北中医, 2010, 32(10):1567-1568.

[收稿日期:2015-11-02]

猜你喜欢
护理体会中医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求助者中心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焦虑的护理分析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