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嘉莉妹妹》人物形象探究

2016-04-03 00:42应璇
文学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嘉莉妹妹嘉莉赫斯特

应璇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嘉莉妹妹》人物形象探究

应璇

《嘉莉妹妹》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的代表作品之一,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评价。各个文学评论家从许多角度剖析了这部作品,如自然主义,消费主义,美国梦等层面进行了解读。女性主义是剖析这部作品的另一个视角,旨在分析小说主人嘉莉在当时男权社会的社会大背景下人物形象的转变,即由一名受压迫的妇女转变为新女性的一个过程。

女性主义 《嘉莉妹妹》 新女性形象男权社会压迫

《嘉莉妹妹》是德莱塞最广为人知的一部小说,国内外研究的人不计其数,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这部作品。例如,自然主义下的消费观,生态观,主人公所体现的美国梦以及城市化背景下的研究等。女性主义是研究这部作品的另一个视角,主要是借助女性主义的思潮,深刻剖析主人公嘉莉妹妹的人物形象。从女性主义观念入手,研究嘉莉的所作所为的动机,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嘉莉妹妹是从旧女性向新女性形象转变的典型,通过研究这个典型形象,能够有助于正确认识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一.作者背景及作品介绍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还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他的作品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诚实、大胆、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嘉莉妹妹》是德莱塞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讲述的是嘉罗琳·米伯,家人称她为“嘉莉妹妹”的故事。嘉莉一个人从农村到芝加哥投奔她的姐姐,想在那工业化的城市闯出发家致富的道路。她家境贫寒,没有去过大城市,对此一切都十分生疏。她在姐姐家没待多久就被赶出了家门。她到一家鞋厂打工,不仅工资低,工作又特别累,不久就因生病而失业了。此时她不得不向火车上结识的推销员杜洛埃求助,后来做了他的情妇。杜洛埃将她推荐给了某酒店的经理赫斯特伍德。这个有钱的花花公子带她出入豪华的社交场所,令她羡慕不已。后来,赫斯特伍德跟她卷款逃往纽约,嘉莉此时又和他同居了。但因赫斯特伍德的生意日趋衰败,嘉莉被迫自谋出路,她最终凭借自己的美貌成为了一名歌剧演员。她出了名,终于挤进了上流社会,过上了她最初想要的衣食无忧的生活。而赫斯特伍德后来因破产而流落街头,最后选择开煤气自杀。小说的最后写到:嘉莉成功了,坐在纽约豪华的旅馆里,感到空虚、寂寞和苦恼……

二.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为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李银河,2005)女性主义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内容:1.女性主义指妇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应与男性享有平等权利的原则。2.女性主义是对社会生活、哲学以及伦理学的探讨,它致力于纠正导致压迫妇女以及轻蔑妇女特有体验的偏见。3.女性主义主张妇女具有所有的公民权利,这包括与男性一样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以及社会中的平等。4.妇女解放运动也称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追求妇女平等权利的社会运动,要求给妇女同男人一样的社会地位,以及自由选择自己事业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列颠百科全书》)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嘉莉妹妹》

1.农村生活转向城市生活

小说的开头描写的就是嘉罗琳·米伯从乡村前往大城市芝加哥的情景。当嘉罗琳·米伯登上开往芝加哥的下午班车时,她全部的行头只是一口小箱,一只廉价的仿鳄鱼皮提包,一小盒作中饭的点心和一只带弹簧开关的皮钱夹,里面装着她的车票和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她姐姐在凡布伦大街的住址,还有四块现钱。她年方18,隽秀、腼腆,满怀着年轻无知的幻想。母亲的吻别使她涌出几行热泪,当火车驶过她父亲白天做工的磨面厂时,她喉咙里一阵哽塞,当村子周围她熟悉的绿野从视野中消失,她伤心地叹了口气,那些联系着她与少女时代及故乡的纽带,就这样义无反顾地扯断了。(文斌、朱卫红、范纯海,《嘉莉妹妹》,2000)小说的开篇就描写了嘉莉独自一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勇敢地前往大城市芝加哥去寻求发展,这是主人公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向物质的城市生活转变的一个过程。小说中描写到,嘉莉最初是一个隽秀,腼腆,对未来满怀年轻无知的幻想的一个乡村女孩,但是她既然敢勇于走出农村,去到大城市追逐更好的物质生活,这表明了她作为一名女性,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过上她想要的美好生活,即也可以理解为她不想依赖于男性,而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达到目标。

从小说当时创作的背景来看,嘉莉之所以能够走出乡村,迈出走向城市的第一步,一方面可能是她这个人物自身的因素所导致的,另一方面是受到当时大的社会背景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转变的进程中,而城市生态环境把那个特殊时代的城市移民女性诸如嘉莉妹妹这样的人物大量的吸引过去,这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另一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争论的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生命历程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最重要的目标是要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政治权利同值。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人们对女性的要求相对变得稍微宽容了一点,这样嘉莉才做出了从乡村到城市寻求发展的一个决定。19世纪末涌现了成千上万的这类“新女性”。“新女性”一般指两类妇女,一类是劳动阶层自食其力的年轻女工,另一类是受困于既定角色却不安于传统女性命运的中产阶级少女和少妇。(Kennedy144)嘉莉妹妹在踏上去芝加哥的火车时,身边几乎没带什么。而她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表现了她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幻想,并能够敢于抛弃在乡村的旧生活。

小说中写道:不过,火车总会有下一站,要回去是可以下车回去的。前方就是那座大城市,每天像这样的火车来来往往,将它拉得更近。哥伦比亚城并不太远,就连芝加哥她也到过一次。你说,几个小时或几百英里又算得了什么?她盯着那张写着姐姐地址的字条出神。她注视着眼前匆匆消逝的绿意盎然的田野风光,脑海里闪着一个又一个念头,继而又开始空洞地猜想芝加哥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文斌、朱卫红、范纯海,《嘉莉妹妹》,2000)她迫切地想要改变现状,改变之前在乡村的生活,想要享受城市富裕的物质条件。这其实也是一种当时女性思想观念上的改变,她们不安于现状,想要在城市里过上和男性平等的生活,享受平等的物质条件。

2.女性幻想的初次破灭

嘉莉满怀着她对芝加哥的美好城市生活踏上了征程,她在火车上偶遇了推销员杜洛埃。她身为一个年轻又单纯的乡村少女,没有经得住杜洛埃的搭讪和调情,通过在火车上的聊天,他俩不仅言语暧昧,而且已经眉目传情了。嘉莉的情感天平已经开始向这个刚刚认识的男人倾斜了,她想要去了解这个人。小说中的一个细节是这样的:他从后面的裤兜里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钱包,里面塞满了纸片、旅程表和一卷钞票。这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来没有一个讨好过她的人身边装着这样一只钱包。真的,从来没有一个阅历丰富的旅行者,一个见过世面的精明的男人和她这样亲近过。那只钱包,锃亮的漆皮鞋,潇洒的西装,以及他行事的那种派头,为她勾勒了一种隐约的幸福世界,他则是其中的中心人物。这使得她乐意接受他做的每一件事情。这段有关嘉莉的心理细节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嘉莉已经逐渐对杜洛埃有了好感,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她认为这个男人可以给她带来她想要的幸福的生活。嘉莉竟然会认为这个男人是她幸福世界的中心,这种想法和她的初衷相违背。她去芝加哥的目的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想要的富足的生活,然而现在却有想要依靠男人的念头,而这仅仅是个开头。

大都市里到处都是奸诈和诡计,还有极其细微却又富有人情味的诱惑者。有些巨大的力量,会以通晓世故的人所具有的花言巧语骗人上当。乞爱煽情的媚眼抵得上万点灯火的光芒。天真率直的心灵多半是由压根儿人力所不能及的力量亵渎的。嘉莉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来到了姐姐敏妮家,但是她发现姐姐的生活并不是像她想象中的那样。嘉莉几次找工作受挫后,她想到了杜洛埃并向他求助。在杜洛埃的帮助之下,他俩迅速的同居成为了他的情妇,依靠他而生活,从而搬离了姐姐家。小说中还描写了姐姐敏妮做的一个梦:她梦见嘉莉和她在一处古老的煤矿旁边。“下去看看吧!”嘉莉说。“不,不行。”敏妮说。“下去吧。”嘉莉说。她开始把篮子拉了上来,不顾敏妮的劝阻就跳进篮子里滑了下去。“嘉莉,”她叫着,“嘉莉,回来!”但嘉莉已经到了很远的底下,完全被黑暗吞没了。“上来,嘉莉,”她叫着,但嘉莉越走越远。她好像沉了下去,已无法答应她了。“嘉莉,”她叫着,“嘉莉。”只有她的声音在远处回响,古怪的潮水把一切都掩盖住了。她走开了,就像失去了什么东西,非常苦恼。她有生以来从未这么伤心过。(王艳燕,胡莺译.《嘉莉妹妹》,1995)姐姐敏妮做的这个梦我们可以理解为嘉莉选择了一条与她不一样的路,嘉莉不愿每天过着这种整日除了伺候家人,还要在外工作,更是为一日三餐而发愁的经济紧张的日子,她要摆脱这种状态,所以她选择逃离,选择探索新的道路。而这一举动是敏妮所没有想到并且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接受的,所以通过她所做的这个梦而反映了出来。书中说,姐姐在梦中哭醒了,这说明她自己也意识到她与嘉莉的人生可能从此就要分道扬镳了。

3.女性堕落的开始

A.物质上的堕落

嘉莉刚走出乡村的时候还是一个腼腆纯朴的十八岁的青春少女,她只是怀抱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说到底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姑娘。她心里充满着青春的幻想,带着发育期还未绽放的美丽,生就一副将来会出落得仪态万千的身材,眼里透着天真的智慧。她想要追求物质享受,当时是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的。在经历了几次挫折后,非但没有打消她的积极性,反而变本加厉了。嘉莉对于金钱的道德意义的理解,就是那种通俗的见解,并不深刻一些。老话说:“人人都有钱,我怎么能没钱,”这就完全足以彻底说明她的见解。她对金钱物质的追求从最初的满足温饱开始到后来的想要的越来越多,这个过程中显然不缺乏杜洛埃的催化作用。杜洛埃带她去了百货商场之后,她越发觉得自己需要更多漂亮的衣服,漂亮的鞋子,不断追求这些外在的华丽装饰。“世上许多事中要算我们有时在心里权衡轻重时最有趣了,这时手里有钱,又被欲望驱使着,可又受着良心的阻止,或者拿不定主意。当嘉莉在漂亮的陈列品前走来走去时,她就是这种心情。”嘉莉最终还是没有拒绝得了杜洛埃的金钱的诱惑,选择接受了他的钱,用他的钱去满足她越来越没有止境的物质欲望。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当时女性想要获得和男性同样的待遇,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当时社会上对女性的定位即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想要得到金钱和地位简直是难上加难。能够想到的最快的方法就是去依附于男人,从他们身上得到她们想要的物质条件,而嘉莉妹妹就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她先后依靠杜洛埃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后来又经他的介绍结识了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以此满足她越来越膨胀的物质欲望,并且在这条道路上堕落下去。

B.性关系上的堕落

嘉莉从一个天真的少女转变为先后成为两个男人的情妇,这是她在性关系方面的堕落体现。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阐释道:“父权制文明要求女人保持贞操;人们多少公开地承认男性有满足性欲的权利,而女人要禁闭在婚姻中:对她来说,如果性行为没有受到法规和婚配的许可,就是一种错失、一种堕落、一种失败、一种缺陷;她应该捍卫自己的贞操和荣誉;如果她‘屈服’,如果她‘堕落’,她就引起蔑视;而即使人们对她的征服者加以责备时,仍然夹杂着赞赏。(西蒙娜·德·波伏娃,郑克鲁译.第二性.2011)嘉莉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先后成为杜洛埃和赫斯特伍德的情妇,在男权社会的背景在,无疑是男人的附属品,只是他们的性对象而已,他们各取所需,一个想要获得性满足,一个想要换取金钱和富足的物质生活。杜洛埃仅仅是带她去了几次百货商场,让她满足了小小的虚荣心,就得到了她的身体,让她对他产生了信任和依赖;而嘉莉在发现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比杜洛埃看起来更有钱之后,更是毫不犹豫地甩开了杜洛埃,转而投向了赫斯特伍德的怀抱。先后成为两个男人的情妇让嘉莉在性关系方面变得混乱和功利,她不单纯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更多的是利用她的身体和她的先天优势,即身材和美貌,去达到她追求物质欲望的目的。

嘉莉妹妹对物质欲望的扭曲甚至是变态的追求,让她从一个有着新女性潜质的少女转而又退化成了一个依靠男人的旧女性的形象,她再次回归到了传统女性的角色定位上来。先前她想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过上和其他人一样的富裕生活,在受挫后选择转向依靠男人,显然这可能是一条捷径,她只要找到一个有钱的男人,然后凭借自己的美貌和身材从他身上得到想要的金钱和上流社会的地位,她也确实是做到了。但是这无疑是一种女性意识的退步,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生生地在这样的一个选择下被无情的扼杀在了摇篮里。

四.女性自我意识的再次萌芽和发展

嘉莉妹妹在利益的驱动下,她抛弃了杜洛埃,选择了赫斯特伍德。她和赫斯特伍德携款前往纽约寻求更好的生活,然而事与愿违,赫斯特伍德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在这种情况下,嘉莉的女性意识又开始重新萌发了,她开始意识到男人是靠不住的,要考虑依靠自己的力量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于是,她选择自己出门谋取生路,终于她在一次次的尝试之后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歌剧演员。反观她的情人赫斯特伍德,他最后生意破产,落得了自杀的结局。而最有意思的是嘉莉妹妹对他的态度。嘉莉从后来的对他不抱希望,不打算依靠他,到最后的在她功成名就后对赫斯特伍德不闻不问,甚至在他破产流落街头的时候也没有一点想要帮助他的意思,嘉莉的这样的一个转变无疑是她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嘉莉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上的挫折和变故后,逐渐意识到单纯的依靠男人是靠不住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是最有把握的。在她成功之后,她越发地嫌弃赫斯特伍德没有工作,在家不修边幅,于是最后选择搬出了他俩的家。嘉莉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她显然已经凭借了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她一直想要的物质生活,包括金钱,包括社会地位。正如波伏娃所说的:“正是通过劳动,女人才赢得做人的尊严。”嘉莉从一个依靠男人而生活的传统旧女性转而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凭借自己的能力赢得财富和地位的新女性代表,这无疑是对当时男权社会的一个打击,给了当时社会男性一记响亮的耳光。嘉莉的成功赤裸裸的向他们展示了:女性也是可以获得和他们平等的地位和财富的;女性也是值得并且应当被尊重的。

五.结语

《嘉莉妹妹》描写了嘉莉从一个乡村的纯朴单纯的姑娘成长为一个城市女明星的过程,这可以理解为是嘉莉从传统女性向新女性形象转变的过程,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运用形象批评的模式来对嘉莉妹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归类分析。孟悦指出:男作家对女性的“物化”描写中所体现出的“欲望权”、男性“性别错指”叙事中所隐含的对女性从属地位的强调,更揭示了男性这种创作行为的“性别整合”意图:“与其说男性创造符号,不如说他们首先创造了抹杀和删除妇女的异己性的方式和字眼,创造了对这一异己力量的一厢情愿的、自圆其说的解释,创造了通过扭曲以接纳这一异己力量,使之惮服于己的控制体系和规则。”(孟悦,《两千年:妇女作为历史的盲点》,1989)虽说《嘉莉妹妹》体现了女主人公从传统的依附于男性而生存的女性转变为具有自我意识而成长起来的新女性的这一主题,但是作为男性作家的视角,作者还是不可避免地把女性“物化”了,女性最初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是一个物品,并没有觉得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嘉莉能够做到从最初的依附于男人到后来的凭借自己的条件和付出去赚取她想要的一切,这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女性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新女性形象的代表。

虽然嘉莉在追逐财富和地位的道路上,所用的手段和途径并不是很值得赞同,诸如:她利用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生活的温饱,但是她最终还是摆脱了这些男人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女性。她在经历了几次经济上、情感上的挫折变故后,只有靠自己去寻找出路才是硬道理,这体现了嘉莉的女性意识从萌芽到清晰发展的一个过程。《嘉莉妹妹》的现实意义告诉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新女性,不能完全依靠男性,要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经济上的独立,从而才能有人格和社会地位的独立。

[1]DreiserTheodoreSisterCarrie[M].USA:Airm ont,1967.

[2]Jam esTruslowAdam s.The EpicofAm erica[M].London:Sim on Publication,2001.

[3]SutherlandJohn.BestsellersA VeryShort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 ResearchPress,2009.

[4]蒋道超.德莱塞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卢敏,陈怡均.美国文学名作研读:英文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6]林晓青.从女性成长角度看德莱塞的《嘉莉妹妹》[J].名作赏析,2013(8): 94-95.

[7]苏珊·桑塔格.在美国[M].廖七一,李小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8]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M].裘柱常,石灵,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9]王长荣.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10]杨仁敬.美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1]朱红梅.适者如何生存:《在美国》中的女性奋斗之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10):44-46.

[12]朱树扬.德莱赛作品精粹[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3]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4]林晓云.第二性的权力话语[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15]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M].文斌,朱卫红,译.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16]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M].王艳燕,胡莺,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作者介绍:应璇,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猜你喜欢
嘉莉妹妹嘉莉赫斯特
复盘式婚姻
有艺思:支持NFT,你会烧掉一张赫斯特吗?
从《嘉莉妹妹》看女性的成长历程
探析《嘉莉妹妹》主人公的成长之路
这条“鲨鱼”有点儿贵
以《嘉莉妹妹》和《平凡的世界》为例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异
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看《嘉莉妹妹》中的人物原型
嘉莉与珍妮
Adobe助力赫斯特中国公司打造数字出版生态体系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