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基于沈阳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2016-04-03 07:51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立德树人

李 福 涛

(沈阳大学 学生处, 辽宁 沈阳 110044)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本科生导师制
——基于沈阳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李 福 涛

(沈阳大学 学生处, 辽宁 沈阳110044)

摘要: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既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阐述,也是对高等院校工作的具体要求。如何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化、实践化,并在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应是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沈阳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构建了本科生导师制,并充分利用这一实践载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教职工的示范作用帮助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关键词:立德树人; 本科生; 导师制

“春雨润物,立德树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更是在师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牛津大学,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大多也采用这种制度。21世纪初,国内许多高校探索性地在本科生中实施了导师制,通过帮助学生提早接触科研、指导学生学业、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等方式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一些探索[1]。沈阳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校,近年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与其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导师的指导不局限于“导学”“导研”,而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更多的是通过创设师生间接触的平台,让导师更多地深入学生和生活实际,在建立基本的联系后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一、 选准立德树人切入点,构建本科生导师制

1.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载体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对其主体和客体进行分析。高校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简言之教师要教书育人,学生要成长成才。教书育人本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是每个教师的天职,但现实的情况是,许多教师却认为教书上课是自己的事,育人工作则是辅导员的事,这就产生了占学校教职工比例最大的教师群体不承担或不关注育人工作,出现教师上了一个学期的课,点名册上的姓名和学生本人几乎对不上号的现象,也就是教书与育人脱节,必然会影响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实现[2]。作为客体的学生在缺少主体有目的性地施加教育影响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自我成长。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恰恰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一个实践载体。

2. 本科生导师制是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当代的大学生很少有独立生活的经历,更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离开父母监护之后,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管理钥匙钱包都是新的课题,他们不仅要在思想和学习上需要逐渐成熟,还要面对生活和心理上的自理与自立方面的更大困难。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业上的困难该找谁?一般认为,这项工作由大学里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负责,但目前高校里一般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是200∶1,但对于200名新入校的大一新生,仅仅靠一名辅导员显然是不够的,那么一名相当于父辈的师长或专业教师的出现必将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广大专任教师不仅能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还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帮扶和指导,从这个角度说本科生导师制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是不为过的。要完成这个任务,就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像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的:“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见,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3. 本科生导师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有多大?教育部规定高等院校要按照1∶200标准配备思想政治辅导员[3],应该说这一标准不低,但事实上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远远不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学生党团建设这些。他们的工作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学生除了课堂上课之外,其他一切时间的学习、生活、活动等诸多方面都在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之内,其身上承受的担子和压力与其他人员相比可以说是超常规的,这样势必就稀释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教职工担任本科生导师,每人带10名左右学生,工作会更具体、更深入,一方面分担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不足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起到了必要的补充作用。

二、 把握立德树人实质,丰富本科生导师制内涵

1. 本科生导师制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基础

沈阳大学本科生配备导师从大一年级开始,导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遇到的一件件琐事,进而走近学生的思想,换言之就是导师要承担学生校内监护人的任务[4]。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一入校,就把住理想价值关、思想道德关和行为养成关,让他们入学的第一步走好走端正,使学生在读大学期间能够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锻造自己的思想和品质,为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2. 本科生导师制以建立平等、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为重点

导师制的核心是师生在生活上相互关心的基础上达到心灵相通,最终形成师生间坦诚相处、真诚相待的新型师生关系。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有利于学生认同和理解所受的教育,逐渐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合作意识,对其在学业取得进步和成功非常必要。从教育教学角度看,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对教学效果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导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所营造的氛围也是高等学校民主、开放、进步的体现。

3. 本科生导师制以构建全面育人体系为目标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沈阳大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标是有效引导和促进广大教师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改变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局面,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拓展育人工作平台和渠道,逐步构建起以学生为本,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努力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宣讲员和示范者。

三、 突出立德树人实效,发挥本科生导师制作用

1. 为每名本科生配备一名人生导师

为保证导师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每位导师指导8~10名学生,导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每一位学生的安全、学习和生活负责。以2014级新生为例,4 292名大一新生配备了477名导师,其中:校级领导10人;职能部门负责人7人;学院领导班子成员59人;专任教师401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担任导师的比例达到了57%。导师与思想政治辅导员相互配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和管理,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成材。

2. 为导师搭建与学生全面接触的平台

学校要求导师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与学生见面;每月或与所指导学生开展面谈,或进行集体指导,参加学生集体活动,而且规定这样的活动不少于一次;定期指导学生撰写总结或心得体会。导师通过微信互动、深入宿舍、同台演出、座谈讨论、个别谈话、实践锻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与学生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接触渠道。正是在这种师生间愉悦而放松的促膝交谈氛围中,教师更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更尊重他们的老师,师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教学相长,新型师生关系逐渐建立起来。

3. 注重发挥导师的隐性教育作用

在实践中,感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正面教化等显性教育的过多依赖,而对侧面的感化和背面的潜移默化等隐性教育重视不够。因此,应着重抓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的政治立场、思想品质、内涵素养、行为举止、仪表风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求导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在生活上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关心学生,在能力上信任学生,在学习上鼓励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通过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提升了思政教育教育效果。这不仅为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打开了壁垒,也促使教师在备课上更下功夫,在教改上多做文章,为学校师风、师德建设奠定基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了影响。

四、 夯实立德树人基础,探索本科生导师制长效机制

1.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制度

学校成立本科生导师制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组织部、宣传部、思政部、计财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本科生导师制的政策制定、组织领导、优秀导师的评选等。学校本科生导师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生处,单独设置一个科级机构,配备科长1人,干事1人,具体负责全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各学院成立相应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负责制定导师制实施细则、导师制工作的落实和导师考核,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导师制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2. 建立清晰严格的考核及奖励政策

导师考核采取量化方式进行,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工作由学生处统筹组织,各学院具体实施。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学院考核和学生测评,权重各占50%。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次。学校设立“优秀本科生导师”称号,每年度对表现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教师承担导师工作的经历和相应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评优评先等的必要条件[5]。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的导师,按每生每月10元标准发放导师津贴。

参考文献:

[1] 杜智萍. 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 现代大学教育, 2006(6):17.

[2] 王丽萍.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9(1):28.

[3]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24]文件.

[4] 马艳秀. 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 江苏教育, 2006(3):27.

[5] 董秀娜. 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教育探索, 2013(2):26.

【责任编辑张跃双】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View of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of Shenyang University

LiFutao

(Student Affairs Office,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4, China)

Abstract:The Enhancement of moral education has been set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n terms of the work report of the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which not only deeply illustrates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but also is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the administrative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put moral education into specific practice is a burning problem. The Party Committee of Shenyang Universit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bi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reality of the self development of Shenyang University, the Committee has built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has made full use of this practice carrier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teachers’ ethics, thus makes hands-on demonstration of faculty help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life and learning to do things.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tutorial system; practice;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 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464(2016)02-0164-03

作者简介:李福涛(1966-),男,吉林舒兰人,沈阳大学高级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5-12-23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立德树人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