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
——以浑源县为例

2016-04-03 13:02王志芳
关键词:浑源浑源县艾草

王志芳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大同037009)

大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
——以浑源县为例

王志芳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大同037009)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就非常丰富,而处于胡汉交界地区的大同浑源县,其端午习俗更富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因此,笔者选择浑源县作为研究端午节俗的突破对象,从当地端午习俗的源流、仪式、影响等方面具体分析,以点见面,揭示大同地区端午节俗的整体变迁特点,及其对当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端午节;浑源;风俗

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为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等等,在我国民间是与春节和中秋并列的三大节日之一,其本身蕴涵多种多样的文化内涵,而后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变化。从产生缘由看,源自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的粽子文化已经不是现代端午文化的主因;从举办活动看,主要基于单一划龙舟的娱乐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娱乐多样化的选择;从文化内涵看,主要概括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过于单一。近年来,由于政府对端午节这种传统节日不够重视,加上外来西方节日的冲击,人们对端午节的关注越来越低,对端午节的情感越来越淡薄。

一、地区概况

大同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平城、云州、云中,辽代时才正式改称为大同。其自古就是军事要冲,是历史上中原汉民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是通向内蒙、河北、晋南地区的咽喉要道,亦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被称为‘北方门户’。从汉时起,大同一直是军事重镇,素有‘大同兵马甲天下’之称”,[1]而浑源是山西省大同市下辖的一个县区,位于大同盆地的东南边缘,因浑河发源于其境内而被取名为浑源县。总面积为1966平方公里,包括6个镇12个乡,与应县、广灵、灵丘、大同四县相接。浑源县是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雨量较多且集中,秋季少雨,天气晴朗。冬季少雪,寒冷干燥。浑源一年四季多风,冬春季风速偏大,夏秋季风速偏小。浑源县人民是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满族、藏族等少数名族。“在夏商时,浑源属于冀州。秦朝时,属于雁门郡,称为崞县,之后改名为平舒。西汉时,废除平舒县,改称崞县。北魏时,改称石城县。东魏时,改称廓州。北齐时,改为北显州。隋朝初年,改名平寇县,之后改为崞县。唐朝时正式命名为浑源县。元初时将浑源县改称为恒阴县,后又复称为浑源州。明朝时又称作浑源州,属于大同府”。[2]

二、端午溯源

端午节是大同浑源民众最喜欢的夏季节日之一,由于夏季的塞上高原是病虫繁衍、传播最为厉害的时期,往往是各种疾病、瘟疫肆虐的时期。由于古人无法解释这一谜团,医疗也不发达,所以他们认为是邪虫作祟,因此创造了一系列的活动以驱邪避瘟,后来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端午节的风俗。

关于浑源端午节的起源,历史上有许多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来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明朝以来又多源于历史故事,主要有两种说法:

其一:纪念常遇春说。

晋北地区的端午节是纪念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母亲。相传,常遇春的母亲是一头白熊,他的父亲是赶考的书生,常母将常父撸上山,成婚生下了常遇春。后来,常父领着常遇春逃下山,常母悲痛之下,投河而死。常遇春成年之后,为了纪念其母,于五月端午节,将粽子投入江中。还有一种说法,常遇春是在攻下大同之后,其母为了其父殉职而死。因此,他怕鱼儿吃掉他母亲的尸体,于是,制作了凉糕,将凉糕扔进江中,在这之后,大同人们逐渐形成了端午节吃凉糕的习俗。

其二:纪念栗毓美说。

浑源县的端午节起源又与之不同,在端午节这一天浑源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出动齐聚栗家坟。“栗毓美字友梅,是山西省浑源县人,清嘉庆七年任河南知县。后任知州、知府、布政使等职。道光十五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3]

栗毓美在担任河南总督期间,由于当地经常受黄河泛滥尤其是浮秋大汛的影响,黄河水不断高涨,并冲刷着滩地,使滩地逐渐形成了串沟,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受到严重威胁。“串沟”是在造成黄河决堤的重要因素之一。栗毓美到任后经过调查发现要治理黄河水患,最重要的是治理串沟造成的隐患。在道光帝十五年,黄河北岸的原武、阳武串沟“受水以三百丈,行四十余里,至阳武,沟尾复灌入大河,又合沁河及武涉、荣泽诸滩水毕注堤下。两讯素无工无秸。石堤南北皆水,不能取土筑坝”。[3]而当时被浸塌的房屋很多,房砖颇多。他认为房砖与石头相似,因此栗毓美果断的决定“抛砖成坝”,购买百姓的房砖铸成大坝。最后经过40多个日夜的抢修,共筑成长短不一的60多条总长30余里的砖坝,最终转危为安。之后但凡遇到水患,砖坝都安然无事,这时人们才真真认识到“抛砖筑坝”的巨大作用。

栗毓美抛砖筑坝解决河患的这种方法取得成功后,他曾上书要求推广。但遭到一些在朝官员的强烈反对。栗毓美强调石料开采困难,费用昂贵,而且石料比较虚,秸料则比较容易腐蚀,而买砖的费用较买石料的便宜,因此,他上书建议多买砖,备砖以备兴修河道。道光十九年,得到皇帝的准许。栗毓美一生的主要功绩为治理河道,防范水患。他的心中有一张治水图,对河道弯曲,河水的深浅,水速的快慢都了然于心。他严于律己,专业河务。每有工期,都必到工地监督检查。对于施工不合格的工段,都让属下重新返工重新修筑。而遇到水患的时候,他必定亲自指挥抢险。在他任职期间,河东一带很少发生水灾。他克己奉公,勤廉执政,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最终触犯权贵,遭到陷害,郁积成疾,死在任上。“当地百姓修建庙宇纪念他,每到水患,都要祭祀他。栗毓美还受到了浑源百姓的爱戴,每到端午节的时候,当地百姓齐聚栗家坟,纪念这位治理黄河的功臣和爱国者”。[4]

由此我们从大同浑源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产生源起看,我们可以发现大同浑源地区的端午节俗与众不同有其必然的因素。其一,浑源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原和北方胡地的接壤地带,是汉人和少数民族的接触点,是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融合点。因此,大同浑源地区历来是胡汉杂居的地方。随着民族融合的加深,许多民族消失了,但它们的许多习俗保留下来了,形成了大同浑源地区独有的风俗。其二,大同浑源地区作为全国少数儒佛道并存的地方,因此岁时的节日很多。很多的独特风俗为大同浑源地区端午节俗又增添了许多光彩。其三,大同浑源地区地处北方边城,与周边各地的交通不便,而且处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这个环境下,形成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各异的庆祝方式,甚至大不相同。本地有句俗话,“东乡买粪不贫,西乡卖炭不富”很明显说明了这一情况。[5]

三、端午风俗

在我国这片广阔的国土上,端午风俗多种多样,端午活动多姿多彩。但在大同浑源地区,端午的节日氛围很浓厚,在节日来临的前十几天,各地街市就很热闹。街市上有很多卖粽叶、凉糕、马连等小商贩,还有很多卖五彩绳、香囊、荷包、剪纸的小摊贩。到了节日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在家门、院门悬艾草、贴纸鸡用来辟邪。

(一)食俗

1.做凉糕 端午节时,浑源人的食俗别具特色。在大多数人享用美味的粽子时,浑源人却以吃凉糕的形式来纪念这一重大节日。凉糕是用当地自产的黄米做成。把黄米浸泡在凉水中,等它软黏之后,放在锅里蒸。蒸之前,在笼屉上放上一层芦苇粽叶,然后放置黄米,米间可以放枣子,也可以不放。当蒸熟后放凉,然后在其表层撒上一层沙糖。这是当地百姓特别喜欢的一种食物,因为它不仅有米的味道,还使粽叶的味道混在其中。在端午节前凉糕已经进入民众的视野,但现在的凉糕已经失去了粽叶独有的味道。

2.炸麻叶 炸麻叶也是浑源人们特别喜爱的节日食物。它是由双层面制成的。一层是白面,另一层是混面,将红糖与面粉混合,炸麻叶时,先将两层面叠在一起,然后将它擀开,向两边拉长,在面的中间,用小刀切一个小口,把面的两端在小口处翻转,扭成螺旋样,放在油锅内炸,直至成焦黄色,捞出油锅。浑源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很喜欢这种食物。

凉糕和炸麻叶这种食俗被当地人民很好的保存下来,成为当地的一种特色食物。

(二)节俗

节俗是各种仪式的具体化,“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渡(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虽然诸多人类学家都关注探合社会的方式。”[6](P1-3)主要有以下节俗形式。

1.饮雄黄酒,戴端午绳 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一种重要习俗。由于小孩子不可以喝酒,所以到端午节这天,大人会用筷子蘸上雄黄酒在小孩子的耳朵、鼻子、肚脐等地方涂抹,特别是男孩子会在他们的额头用雄黄酒写上一个“王”字,用来辟邪,驱逐五毒的侵害。

端午绳又叫五彩线,当地有云:“带了五彩线,百毒不侵身;脚拴端午绳,皮条(蛇)不进门”。端午绳系在手腕、脚腕、脖子上是驱邪避毒,保平安的意思。在节日前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在腕上系端午绳,一般来说大人们只在一个手腕上戴,而小孩子的佩戴就比较复杂,在手上脚上脖子上都要系端午绳,稍小一些的孩子还要在肚子系上,以图吉利。女孩子在节日里将会佩戴用五色线缠成的香囊、荷包和粽子,在荷包内装有当地特产的地椒。端午绳在端午节前系上,有的在端午节后就会剪掉,有的一直要系到六月初六,特别是小孩子会这样。将端午绳剪掉后,大人通常会将绳子放在水道孔内,意为将五毒在雨后冲走。在农村,有人还将剪下的端午绳埋在车道沟内,意为将五毒碾死。当地的姑娘还用凤仙花来染指甲。

2.悬艾符,沐艾浴,挂马符 端午节处在春末夏初之际,而对位于北方地区,天气相对寒冷的浑源来说,此时天气日益变暖,万物复苏,草木茂盛,各种虫类也开始活跃起来,端午节作为这样一个节点,当地人们开始了防御害虫,因此有了在端午节期间辟邪五毒一说。五毒专指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但端午焚艾草主要是为了驱逐蚊子。因为一到夏季蚊子繁衍特别快,常常在晚上结伴而出,叮咬人们和畜生,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在农村地区经常晚上焚艾草以驱蚊。艾草是一种耐旱、耐阴,喜欢温暖湿润气候的植物。在五月的时候,艾草将会成熟,而且在这个时候艾草的药用价值最好的时候。艾叶,生温熟热,纯阳也。服之可走三阴,逐一切寒阴。因此,艾草是一种“纯阳”之物,可扶阳抑阴。

在端午节之前,百姓将会在门头或者窗户上贴上艾符。沐艾浴,就是将艾草泡在热水中用它洗脸洗脚。“在浑源县的有些地方,大人会缝制一个红色的小老虎,里面装上艾草,悬挂在小孩的胸前,用以驱邪避毒。所以大同地区流行着这样的谚语:‘戴点艾,有人爱’、‘端午不戴艾,死了变把菜’”。[7](P210-212)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大同百姓都会戴一点艾。端午节前,大街上有许多卖五色纸的,当地百姓会买回家编符贴在家门的正上方。它是将五色纸裁成长方形的纸条,相互折压,将其叠成正方形,再将正方形相互折叠成马形,这就是“马符”,将马符贴在门上面时,在符下插上艾草。

3.悬布鸡,贴纸鸡 大同地区的人民对鸡特别钟爱。因为,鸡,被称为“阳鸟”。浑源县的百姓喜欢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或端午当天日出之前在门前悬布鸡(是用红色的棉布缝制内放艾草的大公鸡)和贴纸鸡。这是因为当地民众认为傍晚和凌晨是阴阳交替之际,悬布鸡、贴纸鸡意味着扶阳抑阴,祛除五毒。纸剪公鸡是两个公鸡头对头,公鸡的口中和脚下会有各种害虫的图案,一般是大公鸡的嘴里叼着蝎子,用两只爪子分别踩着壁虎和蜈蚣,在远处有一条蛇和一只蛤蟆惊恐而逃,公鸡的颜色是传统意义上带有吉祥色彩的红纸,公鸡剪好后裱在黄色的纸上,贴在门上的时候要在公鸡图的下方粘上一些艾草,这样寓意这家人一年远离五毒的侵害,用来驱邪保平安。传说中“蛇、蝎、蜈蚣、蟾蜍、壁虎”是五毒,在端午节前后纷纷出没,民间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谚语,用贴公鸡的方式来祈盼降伏这五毒,以求家人的平安和幸福。这样的做法不仅符合科学的逻辑,而象征平安的公鸡剪纸,本身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品。

4.疥蛤蟆躲端午 大同当地有“疥蛤蟆躲端午”的风俗。最初“在端午节时,上学的书童会捉一只蛤蟆,在蛤蟆腹部内放墨锭,将它风干,这称为‘蛤蟆墨锭’。这种墨锭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8]因为是集中在端午节这一天捉蛤蟆的人很多,所以难以捉到,称为躲端午。雁北人用“疥蛤蟆躲端午”警示人们别逃避责任,因为逃不掉。当地“疥蛤蟆躲端午”的风俗,在形容这样一群人。有人参与赌博,把家产输完之后,欠下一堆债务,偷偷与老婆离婚后,远走他乡。还有一位先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家里的孩子一堆,生活压力太大,于是偷偷出家当和尚去了。因此,雁北人用这句话形容那些躲避债务,躲避责任,逃避现实的人。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端午节俗也在不断变化。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节日的氛围变的越来越淡薄。许多年轻人的这种节日意识也在不断淡漠。在节日期间,也只是应景的戴戴端午绳,吃吃粽子、凉糕。

在端午节前,街市上有许多卖端午绳,凉糕粽子的商贩。但端午节当天对于18-30岁的年轻人,只有一小部分人群戴端午绳,大部分是1-10岁的小孩子戴端午绳、布老虎,而成年人基本没人戴五彩线。相对而言在农村地区,节日的氛围比较浓厚。65%的人家会在端午节前蒸凉糕、包粽子、炸麻叶,年轻人群则很少有人会做这些吃食,大部分会买少数的几个粽子或几块凉糕以应对过节的需要。对于悬布鸡,在农村地区有很多家庭会做,人们会贴纸鸡在窗户上、门上,青年人群很少有人会悬布鸡,贴纸鸡。在端午节这一天15岁以上的人群很少有人会沐艾浴,大多数人只知道有此风俗,大多数小孩子则会沐艾浴。至于当地风俗“疥蛤蟆躲端午”,基本没人会做,知道的也很少,它仅存在在大部分20岁以上的人群的记忆中,特别是男孩子的记忆中。

四、影响

(一)文化传承

“端午节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本身就蕴含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爱国为民’的内涵”。[9]大同地区的端午节也有其特别的内涵。

第一,大同浑源地区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栗毓美的爱国主义精神。栗毓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而奋斗的精神。这在当今社会,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可以牺牲别人生命的人们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这种精神,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是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应该提倡这种精神,并大力宣传。

第二,端午节的很多习俗如采艾草、沐艾浴、饮雄黄酒、戴荷包等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要热爱生命,关注自身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更要在生活中强健身体,防范疾病。而且在人类生命的长河中,不断关注自身身体健康,强身健体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学习生活,享受生后,做更多的事情。这也是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所在。

第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有其特殊的内涵。如大同地区在端午节吃凉糕,在门上贴布鸡,再如“疥蛤蟆躲端午”等,都具当地特有的内涵,这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也是构筑和谐社会的要求。保持当地特有的风俗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也有利于保持文化多样性,这是端午节的现代价值之一。

(二)经济发展

端午节作为一种传统节日,不仅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精神的新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当地政府可以利用这个小假期发展旅游经济,吸引游客来增加收入。我国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包括吃喝、玩乐和祭祀等,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吸引游客的兴趣,让人们积极参与其中。“第一,我们可以挖掘文化载体的文化意义。比如:节日装饰物它是节日的载体和寄托者,可以将它商品化,刺激人们消费的欲望。节日佩戴的荷包、香囊、五彩绳等小饰物,可以将它制作精美,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因为这些饰品不仅寓意好而且精美,将会吸引小孩和女人的购物欲望”。[10]第二,丰富行为文化的娱乐方式。艾草不仅具有药物价值而且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可以将采栽艾草,沐艾浴作为当地游客参与的一项活动。也可以将竞赛吃凉糕做为一项活动,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以此吸引更多游客的参与。第三,融入凸显个体价值的活动加入。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个体价值的追求越来越高,游客更甚。我们可以以历史人物栗毓美为依托,设计一些情景再现的活动,让游客参与。或利用高科技手段设计三维立体影像,凸显出浓厚的历史氛围,让游客产生新奇感和刺激感。第四,深入体现精神文化的内涵。如:浑源县祭祀栗毓美的活动,通过活动传达一种爱国爱民,为百姓奉献的民族精神。倡导人们学习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勤廉执政的精神,让旅游者能充分体现到端午节的精神文化内涵。

(三)饮食健康

端午节处在春末夏初之际,在这个季节,蚊虫苍蝇滋生繁衍迅速,因此端午节被称作“恶月”或者“百毒月”,古人称之为“卫生月”。而且在端午节来临前后的这一段时期内,天气变得很闷热,在这样的气候之下,人们的心情会变得烦闷压抑,情绪波动非常厉害,这就使得我们的脾脏受到影响。所以,端午节这个简单的节日,是一个驱邪避瘟、祈求健康、防疫疾病的节日。端午节后,进入了天气最热的夏季,人们容易经常上火、中暑,时常吃凉糕,是解暑的良“药”。“凉糕是用大同当地盛产的黄米制成的,黄米味甘、性微寒、富含着丰富的蛋白质、锌、铜、锰等营养元素,可以治疗痔疮、毒热、毒肿等症状,也具有益阴、利肺、利大肠的功效”。黄米制成的凉糕可以治疗阳盛阴虚,体弱多病,特别是夜晚失眠,胃口虚弱,毒热、毒肿的人。因此,黄米对人体的保健功能很明显。

在季节交换之际,我们要注重身体的保健,也要注重食疗的作用,更要注重饮食健康。

总之,大同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当地特殊的端午节俗。通过对大同浑源地区端午节俗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传统节日尤其是端午节的研究,而且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大同地区富有特色的端午文化传统,也丰富了大同地方文化,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1]朱江琳,杨光华.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古代大同的战略地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36-40.

[2](清)桂敬顺.浑源州志[M].光绪辛巳镌.

[3]史延廷.栗毓美与清代河患.晋阳学刊[J].1900(04):99-101.

[4]王锦华.纪念屈原式的爱国者栗毓美[N].大同广播电视报,2013-02-03.

[5]端午节前话习俗[EB /OL].http://tieba.baidu.com/p/1099560971.

[6]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杜美林.山西大同端午民俗及其非遗传承中的节日信仰保护[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8]马海.疥蛤蟆躲端午[EB /OL].http://blog.sina.com/cn/lbq777.

[9]黄 涛,杨雯雯.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温州大学学报[J].2011(04):42-51.

[10]杨丽娟.端午节文化及其旅游价值探析.宜宾学院学报[J].2005(04):13-17.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Datong Area——A Case Study of Hunyuan County

WANG Zhi-fang
(Research Center of Yungang Cultur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ragon Boat Festival,which itself is very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and in Hunyuan of Datong which used to be the border of Hu and Han people,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as uniqu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I choose Hunyuan as a research object,andyzed in detail in terms of the local origins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customs,rituals,influence,so as to reveal the overall features of changes,and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oc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Hunyuan;custom

K892.4

A

1674-0882(2016)02-0034-05

2015-09-30

王志芳(1981-),女,山西阳高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社会史、大同地方史。

〔责任编辑 马志强〕

猜你喜欢
浑源浑源县艾草
艾草,爱了
浑源县:绿色防控减污染 有机旱作促增收
浑源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以日常生活用词为例
千年黄芪花开正浓——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打造特色产业品出“道地”药茶滋味
清代《浑源州志》载图之历史文化特征
艾草
艾草青青
浑源县“图书下乡”考察报告
艾草飘香的村庄
浑源县:扶贫推广地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