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互译分析

2016-04-03 13:02徐燕杰
关键词:西方人英汉译文

徐燕杰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思维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互译分析

徐燕杰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直接影响翻译工作者是否能准确顺畅的进行几种语言的互译。思维和语言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东西方思维有很多差异,这种差异影响英汉互译,对于一个译者来讲,只有了解并掌握思维差异,才能够更准确完整地进行翻译,从而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思维;语言;差异视觉;英汉互译

一、思维和语言

关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学术界一直在争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因此他们之间是互相依附彼此的。后来,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语言是思维的符号,思维并不等同于语言的观点。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哲学家及语言学家提出各种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理论。大体来说,有五种观点:1)思维语言对等论;2)语言决定论;3)思维决定论;4)思维语言独立论;5)思维语言独立对等论。

第一种观点以柏拉图为代表,认为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而语言是有声的思维,它们同时存在,只是同一事物不同称谓,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不过这种理论没过多久就站不住脚了。

第二种观点由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首先提出,认为语言以不同方式将现实划分为不同的类,而这就限制了人类思维对于现实情况的分析组织——也就是思维方式。洪堡特的观点影响了很多语言学家,其中包括萨皮尔和他的学生伍尔夫,他们提出了著名的萨皮尔-伍尔夫假设。这个假设分为两部分: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前者表明人类的语言帮助人类形成思维模式,因此语言能够显示出说这门语言的人对于世界的独特视角,即语言决定思维。后者没有前者绝对,认为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思维,因此讲不同语言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

第三类观点以皮亚杰为代表,认为语言和思维不是同时产生,而且思维先于语言并且对于语言有决定性作用,语言只是为了使思维更加有序化,从而使沟通更加方便。最好的例子就是,婴儿时期的孩子已经能够思考但是却不会说话;成人在说话之前也总是先想好用什么确切的词去表达。

第四种观点认为他们之间互相独立,语言是讲出来的,是用来沟通的;而思维是用来感知世界的。即使没有语言,思维也可独立存在。反之亦然。

第五种观点认为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发展过程中,初始阶段(2岁之前),语言的发展是落后于思维的,并且二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之后,二者的发展开始逐渐相关联起来,并最终同步发展。

翻阅诸多相关资料,笔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影响的,但它们不是同一事物。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工具理论认为,对于人类而言有两类工具很重要:一个是实体类工具,比如石器,现代工具等;另一种是思维工具,比如符号、字符和语言。思维工具越复杂,人类思维越向着高级别发展。思维工具的运用改变了人类的心理,进一步影响人类的思维。笔者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被用来反映和表达人类通过观察世界所得的想法;思维是人类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有意识的活动。因此语言是思维和抽象世界的载体,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会对现实世界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而反过来,思维方式不同的人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世界,进而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他们所观察到的,所以也会有不同的语言。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对于英汉翻译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掌握了两种语言使用者在思维方式层面的差异,才能够更准确流畅地由译入语转化为目的语,否则就会产生诸多问题。下文将以东西方思维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为例进行分析。

二、东西方思维差异的表现及其视角下的英汉互译分析

(一)西方抽象思维VS.东方具象思维 具象思维是指人们通过分析、归纳,在记忆中重现客体形象来生成新的图像。例如,我们想到“狗”,一只狗的形象就会呈现在我们脑海中。而抽象思维是指人们通过判断、推理、概念来认识事物,在此过程中,人们将重点放在概念而不是形象上。

中国人习惯于用具体的形象来描述抽象的内容,而西方人则习惯用抽象的词汇来解释那些复杂的概念。具体体现在文字上,中文和英文也有差异,中文是象形文字,意思某种程度上被蕴含在字的构造中;而英文由字母构成,产生的是抽象的字符组合而不是直观的形象。而且英文使用受到抽象的语法的约束,逻辑性很强;而中文的使用却不太受到句子结构以及语法规则的影响,人们能从字里行间明白其表达意思。下面的翻译例子能更清晰的表明这种差异对于英汉互译的影响:

例1:工作还没有干完,你不能甩手不管。

英文译文:As you haven't finished your work,you can't refuse to take any more responsibility for it.

原文中的“甩手”这个形象的动作被翻译成了相对抽象的“refuse to take any more responsibility”,这是因为在中国,“甩手”这个动作表示“不干了”,在英语中“不想继续进行某事”却和此动作无关,因而,如果将“甩手”直接翻译成英语“swing hands”,那势必会造成西方人理解的障碍。如果我们不去考虑中文原文的那个形象的动作,而是直接将其所要表达的抽象的意思翻译出来,对于西方人来讲就能够准确理解传达的意思了。

例2:他老从我们这里蹭吃蹭喝。

英文译文:He always gets free meals from us.

原文的“蹭”是个很形象的动作,“蹭吃蹭喝”在中文意思是“吃饭不给钱”,然而翻译成英语不能直接翻为“scratch food and drink”,因为在英语中也没有这样的意象,而要把其抽象的意思“gets free meals”译出来,否则西方人又会无法理解。

(二)西方形合思维VS.东方意合思维 英语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语言,英语中的句子都是按照严格的逻辑关系用连系词紧凑有序的连接在一起的。每个成分都有属于自己的逻辑位置,并且有着时态、语态、词性、单复数等复杂的区分。这些在汉语中都是不存在的。汉语可以通过上下文来进行表意,很少使用连系词,并且句子的语法结构也不是特别清晰,有的时候甚至是极其松散的,但这都不影响其意义的表达。英语更注重其形式,而汉语则重意思。

例3:我没纸写了。

英文译文:I have no paper to write on.

对于这个句子,中国人可能会误译为“I have no paper to write.”译文之所以翻译为“write on”因为从英文角度来看,写和纸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谓语和宾语的关系,而写是“在”纸上写,所以需要加上介词on来表达其严谨的逻辑关系。然而从中文原文中来看,尽管没有特别强调“在”纸上写,但是不影响具有东方思维的人领会其所表达的意思。

例4:冬天,在四周都是山地的这里,看见太阳的日子真是太少了。今天难得雾这么稀薄,空中融融的混合着黄金的阳光,把地上的一切,好像也照上了一层欢笑的颜色。

英文译文:In winter,sunny days were scarce here,as it was surrounded by hills all around.Today,however,the fog was wonderfully thin and the air was filtered through with golden sunlight that tinted everything on the ground with a joyful hue.

在汉语原文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的连接词,但是其中的各种逻辑关系我们仍旧通过上下文一目了然。然而翻译成英文,却加入了很多连接词如“as”,“however”,而且还用了一个定语从句使得后两句中的各个成分间逻辑关系更加的明晰。

(三)西方分析型思维VS.东方整合型思维 中国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彼此联系的,因此在认识世界时倾向于从整体入手。而英语国家人认为世界是由各种不同的彼此独立的事物构成的,要想认识世界,就要从每个不同的构成部分入手。在认识事物时,中国人也更倾向于总结它们的共同之处从而对比联系;而西方人会更注重它们的不同之处,从而对立区分。体现在语言使用上,中国人使用一个词,会既做名词,又做动词,对于其词性不加以区分;而英语中,词性是区分得很清楚的,一个词的名词形式、动词形式、形容词形式都严格区分使用,否则就会出现语法错误。这种差异体现在汉译英过程中尤为明显:

例5:浓茶;浓墨;浓烟

英文译文:strong tea;thick ink;dense smoke

中文里同样的一个“浓”字,在英语中却因为表意有分别,所以被翻译成了三个不同的英语形容词。

例6:上自行车;上飞机;上山

英文译文:Get on a bike;board a plane;go up a hill

同样,中文里的“上”翻译成英文,也是有着很多不同的表达,具体的名词会有固定的搭配,而这些,在中文中不加以区分,都可以用一个“上”字。

(四)西方直线型思维VS.东方曲线型思维 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行文写作上,中国人写文章,特别是议论文,总是先绕一圈,铺垫了很多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论点;而西方人写文章更倾向于开门见山,最开始就陈述自己的观点,让读者明白其立场,然后再进行阐述。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文化,中国人以和为贵,所以为了避免冲突,会采用先举实例而后再说观点的方式去表达个人见解,认为有了原因,结果就会好接受一些;而西方人则相对直接,先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立场,然后才或举例或说理进行阐述。

(五)西方客观性思维VS.东方主观性思维 中国人喜欢将人本身作为观察世界的主体,个人的经验以及直觉可以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而西方人习惯用客观的逻辑来判断客体,因此他们的依据往往是一些数据或者理论等他们认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具体体现在语言使用上,中文句子的主语一般是有生命的,而且句子一般使用主动形式,表明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英文句子中,主语除了有生命的可以充当之外,还会有无生命的。例如,形式主语“it”,并且句子结构也会根据情况使用被动形式,这在汉语中较为少见。这种差异在英汉互译的句子结构表达中有较大影响:

例7:我突然想到另一个主意。

英文译文:Suddenly,another idea struck me.

当然这个句子也可翻译为“Suddenly,I get another idea.”但是这样在西方人看来,是一个受约束的句型,因为如果施动者不明确时,那句子主语就无法确定下来,句子的表达也就受到影响。因此,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是谁想到的主意(主体)并不是关键信息,想到了什么(客体)才是关键,关键的信息要首先出现。

例8:小姑娘溺水了。

英文译文:The little girl was sunk in the water.

原文中主语是小姑娘,但实际上从逻辑关系来讲,小姑娘不是动词“sink”的施动者,所以翻译成英语,按照西方思维来讲,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不是主动关系就必须要用被动来翻译。而中文原文之所以用看似主动的结构,是因为东方思维的主体性使然,强调主体发生了什么情况,或者经历了什么。

除以上总结的东西方思维差异之外还有一些无法进行对比归类的,列举如下:

(六)由于文化空缺产生的差异 由于东西方思维不同,因而其文化也有很大差异。在东方文化下存在的事物也许在西方文化下无法找到与之可以相对应的,反之亦然。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例9:红茶;拜天地;抓周

英文译文:black tea;go through with the wedding ceremony;be told by one's parents to choose one thing among many others

在西方文化中没有red tea这种表达,东方的红茶就指的是西方的black tea,尽管对于颜色,东西方一个是红,一个是黑。“拜天地”在中国文化中指的不是仅仅对天地行礼,而是结婚仪式中的一个部分,而在西方婚礼中没有这个仪式,所以无法进行对应翻译,只能取其抽象意思。“抓周”也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是指孩子满月时的一个仪式,为了预测孩子今后的职业。西方文化中则没有,所以处理方法同上。

(七)不同文化中表意形象不同造成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差异体现在具体事物上表现为,对于同一个事物,东方人和西方人对于它的情感色彩有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对于“龙”这种动物,东方人是很敬仰的,而西方人则是厌恶恐惧的。其次,西方人和东方人在表达同一意思时所运用的形象也可能是不同的。这样就使得在英汉互译中如何选取符合其文化的表意形象成为能否正确表达的关键:

例10:画蛇添足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art

在西方文化中没有“画蛇添足”这一成语,所以只能用英语中的意象来表达“多余”的意思。

例11:老黄牛

willing horse

东方文化中,“老黄牛”是吃苦耐劳的意象,而西方文化中表达此含义则不用牛,而是用“马”。

例 12:Skate on the thin ice

巧妙处理难题

从原文字面上看难免会想起中国文化中的“如履薄冰”这一成语,然而其实原文的意思和“如履薄冰”大不相同,“如履薄冰”是指处理很危险的事情时小心谨慎,稍有不慎就会掉进冰窟窿。而在西方文化中,是很巧妙地解决难题的意思。

例 13:Eat one's words

收回刚才讲错的话

吃掉了自己说的话,很容易让东方读者想到东方文化中表示自己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的“食言”,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则表达的是一种好的行为,将自己说错的话收回。

例 14:Treat something as child's play

视作易如反掌

将某事视如小孩子的游戏,如果这么从字面理解,可能东方文化影响下的读者又要误翻成“视如儿戏”,但在西方文化中,应该理解为:某事很简单,所以易如反掌。

三、总结

通过以上对于东西方思维差异进行的分类可以发现,东方的思维是具象的、主观的、曲线型的,更加注重意义以及整体性;西方的思维则是抽象的、客观的、直线型的,更加注重形式以及构成整体的每个部分的功能及性质。由于思维和语言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而中文和英文在使用中有很多的不同:有些不同是体现在整个篇章的结构中,有些是体现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中,还有一些则是体现在词的选用上。除此之外,还由于两种文化中意象的不同意义以及文化的不对等性,对于同一个表达,中文和英文的意思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或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本无法找到相类似的对应译法。无论哪个方面,如果翻译者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没有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就可能会出现像文中列举的误译,进而导致译入语读者不能正确完整地理解原文内容,发生误会。因此,作为一个翻译者,只有学会从思维差异的视角去进行翻译,才能够使原文信息得到准确无误的传达,才能够真正达到“信、达、雅”的标准,成为一个优秀译者。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2):40-46.

[3](前苏联)维果茨基著,余震球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姚小平.洪堡特与人类语言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02):116-118.

[5]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7):35-38.

[6]Whorf,B.J.Language,thought and reality.In J.Caroll(Ed.).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13th ed).Cambridge,Massachysetts:The M.I.T.Press,1956.

[7]Piaget,J.Language and thought from the genetic point of view.In P.Adams(Ed.).Language in Thinking.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8]Chomsky,N.Language and Thought.London:Moyer Bell,1993.

Analysis on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Thinking Mode Differences

XU Yan-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e author holds that whether a translator can translate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accurately and smoothly depends on whether he can handl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In the thesis five past theori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have been reviewed and a new theory is put forward which says language and thought influence each other mutually,not just one-way.Then the author classifi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thinking modes,and some examples are given under each category about h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thinking modes influenc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nking mode;language;differences;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H059

A

1674-0882(2016)02-0062-04

2016-01-08

徐燕杰(1984-),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

〔责任编辑 裴兴荣〕

猜你喜欢
西方人英汉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I Like Thinking
亭台楼阁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