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经典探索创新
——歌剧《星星之火》的成功实践

2016-04-03 19:37计晓华
乐府新声 2016年3期
关键词:鲁艺歌剧创作

计晓华

致敬经典探索创新
——歌剧《星星之火》的成功实践

计晓华[1]

歌剧《星星之火》诞生于1950年,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大型歌剧,也是第一部反映东北抗联及抗日战争题材的大型歌剧,当时创下了演出400多场的记录,至今没有其他歌剧能打破这一纪录。这部深受广大观众热情赞扬的经典旋律经久唱响,成为人民艺术审美实践中久演不哀的经典歌剧。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以敬畏审慎的态度探索创新,是对经典最崇高的敬意。沈阳音乐学院做到了!2015年,秉承鲁艺光荣传统,弘扬鲁艺精神,学院将这部经典歌剧全新打造,获批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大型舞台剧作品。2016年,作为辽宁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项目、辽宁省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主题大型演出活动的重头戏之一,重新打造的歌剧《星星之火》再次与广大观众见面,这是以重大项目为载体致敬经典的成功实践,是科教融合再现艺术经典的成功实践,是60多年经典作品创编复排的成功实践,是“以人民为中心”音乐创作导向的成功实践。

经典歌剧/星星之火/成功实践

本文2017 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7lslktyb-172。

引言

歌剧《星星之火》是沈阳音乐学院2015年度获批的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大型舞台剧作品。原歌剧《星星之火》由东北鲁艺集体创作,我国著名作曲家、东北鲁艺音乐部部长、沈阳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李劫夫等人作曲,著名剧作家、东北鲁艺教员侣朋等编剧。史料记载,该剧首创于1949年,1950年在哈尔滨首演,至1964年已在全国各地演出了共近400场,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同时也对我国的歌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用艺术歌唱时代,用音乐激励人民。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及“九一八事变”84周年,沈阳音乐学院将这部歌剧重新搬上舞台,与全国人民共同见证历史,分享经典,同时以此向为民族解放作出卓越贡献的英烈们致敬,向老一辈艺术家们致敬。2016年,作为辽宁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项目,辽宁省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主题大型演出活动的重头戏之一,歌剧《星星之火》再次与广大观众见面。这是学院整合各方优质资源,组织强大的编创演团队,满怀崇高敬意再现经典的成功实践;更是贯彻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习总书记向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排演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一次实际行动。

追溯本源——时代的召唤与鲁艺精神的弘扬

新中国成立初期,祖国大地呈现出蒸蒸日上、生机勃勃、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的喜人景象。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遵照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在广大音乐工作者共同努力下,以高涨的热情和无穷的灵感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当时东北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师生,顺应时代的召唤,在"为新中国放声歌唱"的鼓舞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以东北抗日联军14年的光辉历史为题材,歌颂东北抗日联军英雄业绩的歌剧中,向世人展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党的领导下和日本侵略者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歌剧《星星之火》就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50年12月,东北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剧团在哈尔滨首场演出了这部大型歌剧。当时正值抗美援朝初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从哈尔滨演到沈阳,再演到大连、北京,演出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场场爆满。直到1964年,整整演了近400场,仅在哈尔滨就上演了近百场。剧中主要描写了东北抗联将士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抗击日寇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其中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由于曲调上口、歌词激动人心,随着演出这首歌成为了大街小巷百姓争相传唱的流行歌曲。

歌剧《星星之火》不仅是新中国建国以后第一部民族歌剧,也是第一部描写抗战题材的歌剧,同时,还是第一部描写东北抗联题材的歌剧,更是对鲁艺精神的弘扬。这部恢宏史诗的成功创作,是鲁艺的传人们用心血和智慧不断地加以续写,使得它像历史文化艺术长河中的巨流,奔腾不息,并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翻开“鲁艺”的历史,可以明晰地看出,鲁艺人始终与时代、民族有着水乳交融的血缘关系,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心。1938年,“鲁艺”诞生在烽火硝烟的抗日战争年代、民族危难之时,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联名发起。其《创立缘起》开宗明义地指出:“鲁艺”的成立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强盗的侵略”……要培养“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千成万的有力干部”。在其成立宣言中还有这样的时代强音:“我们不仅为了服务于目前的抗战而工作,更进一步,我们还要为抗战胜利以后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工作。”这就是鲁艺的精神精华所在。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拥有传统和精神,那都会成为一种文化的积淀和文化的象征,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而这对于一所具有鲁艺基因的大学来说,则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和办学的一面旗帜。当然,时代在赋予鲁艺精神崇高使命时,鲁艺人始终站在人民需要的文化前沿开拓进取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继承“鲁艺”的光荣传统和弘扬鲁艺精神的历史进程中,鲁艺人创作了大批被今人称之为经典的音乐作品。如: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江姐》;歌曲《延安颂》、《南泥湾》、《歌唱二小放牛郎》、《我的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些作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之巨大作用,影响了几代人,并具有国际影响。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革命性,而且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人民性。从政治上到艺术上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单就学术层面而言,中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进程应该说是从鲁艺时期开始的。1940年,鲁艺创建了民族音乐研究会,从研究民歌入手,推衍到戏曲、说唱、器乐等民族音乐的各种体裁。理论研究,推动着音乐创作,进而产生了一批批具有现代品格的民族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为建国后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如五六十年代的歌剧《洪湖赤卫队》《刘胡兰》《江姐》都是沿着《白毛女》的模式创作出来的。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回望历史,尽管“鲁艺”当时的办学条件极其艰苦,但成立之初全部都融入到抵御外敌、争取民族解放的时代主流之中,创作了数以千计反映抗战和民族解放、讴歌英雄和人民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乡土气息的各类优秀音乐作品。即注重本土文化、传承优秀遗产、根植民族沃土、弘扬民族精神,在实践中教学、在实践中育人、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全国解放服务。在正确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的引领下,心系民族、心系国运、服务人民、服务革命战争,走民族化之路,已成为鲁艺精神的传承。充分体现了走在时代前沿的鲁艺精神,是推动和弘扬沈阳音乐学院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鲁艺精神,使之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成就。

探索创新——以国家艺术基金为载体致敬经典的成功实践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九一八事变”84周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继承优秀传统,弘扬经典作品,引导创作方向,培养艺术新人,2015年3月,在项目主持人男高音歌唱家刘辉教授的策划下,沈阳音乐学院开始筹备歌剧《星星之火》的复排创编工作。积极准备召开多次工作推进会、专题研讨会、演出专题会等20余次,特别是7月27日,项目主持人刘辉院长、项目组成员魏煌副院长我们一行四人顶着酷暑来到北京,参加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大型项目的复评答辩。通过刘辉院长的精彩演讲,最后,专家们高票通过了沈阳音乐学院的申报,由此歌剧《星星之火》成功获批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的大型舞台剧作品项目。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大型作品项目的歌剧《星星之火》,选题寓意深刻,题材优秀,主题鲜明,在创编排演上是学院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重要举措,是对沈音师生员工进行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也是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的机会,更是贯彻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习总书记向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排演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一次实际行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了2015年10月30日的带妆彩排和31日沈阳盛京大剧院的首演,11月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演出以及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等京沈两地的11场演出。2016年6月,该剧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剧场进行了7场面向辽沈地区市民、驻沈部队、高校师生的惠民演出后,6月26日、27日在盛京大剧院激情唱响,法库白鹭剧场2场等11场演出,得到了社会各界近万名观众的热情支持与赞扬,得到了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华社每日电讯、光明日报、音乐周报、辽宁日报、沈阳日报、辽宁卫视、新华网等几十余家媒体在内的百余次专题报道。

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推动艺术实践发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院召开20余次策划会研讨会,大家围绕歌剧《星星之火》的音乐呈现、艺术形象、人物塑造、主题结构、表演技巧、文本创作、人物定位、戏剧冲突、歌剧创作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播、新时代如何打造歌剧精品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该剧进一步完善、艺术上全面提升建言献策。2016年的演出是在2015年演出的基础上,对歌剧原剧本、音乐、人物进行了重新修改和再创作,使内容更深刻,旋律更优美,增加了戏剧性,更符合歌剧的形式与结构,加大了表演分量,强化了歌剧风格,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使该剧成为重点题材、辽宁特色、国家水准的精品舞台剧目。这些研讨意见带动并促进此项目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歌剧艺术在传承创新的道路上健康发展作出了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创作出更多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文艺精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力量。这既反应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特征,又体现出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艺术魅力,具有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符合繁荣文艺创作“抓精品、攀高峰”的新举措,是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开展研究的新拓展,也是深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成果运用新的尝试和成功实践。

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大型作品的立项,是开启国家级大型项目繁荣之门的一把钥匙。《星星之火》编创的精心准备,认真论证,显示出沈阳音乐学院的综合实力,体现了学院抓精品、攀高峰的专业精神。这也是此项目实施过程的成功实践。在题材上注重历史感与时代感的有机协调,保持原故事情节的同时,人物性格更为集中;在音乐上注重保留原歌剧经典唱段和新创合唱、重唱唱段的整体融合,遵循西洋歌剧的结构形式,运用现代作曲技法重新配器,并创作了全新的交响序曲、间奏曲等,强调了作品的思想性与可听性;在舞美设计上,注重引入现代元素,舞台中采用全新的灯光和机械装置,以及巨型的LED背板等多种声光电技术,将这部传统的舞台艺术作品实景地再现在剧院舞台之上,塑造了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地将作品戏剧张力加以真实呈现。最大的特色在于创编集体对原作品的提升方面,兼顾了作品的历史感与时代感、戏剧性与艺术性的整体提升。新版《星星之火》克服了以往歌剧中显而易见的“话剧加唱”的模式,努力发挥歌唱的作用,加大表演的分量,尽可能地运用歌剧序曲、间奏曲以及重要人物唱段和音乐,来表达戏剧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戏剧张力,作品的戏剧风格强烈。更为重要的是作品《星星之火》较好地采用符合中国语言音调、语气和节奏特点来创作宣叙调,并与剧中诸经典唱段一起,堪称新时期中国歌剧音乐创作追求民族化、戏剧化尝试的一部成功之作。同时,作品的演出亦为现代音乐学院在创作、表演教学与艺术实践上,整合多方的做法提供了具体可行的经验。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使该剧成为重点题材、辽宁特色、国家水准的精品舞台剧目。实现了《星星之火》从传统戏到新创编大戏的一次飞跃。

模式创新——科教融合再现艺术经典的成功实践

中国民族歌剧是舞台戏剧表演艺术,一切舞台戏剧表演艺术都是以剧本为中心来进行创作,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承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是沈音在几十年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作风。中国民族歌剧的传统审美,演唱上也极具表现力,经过数十场的演出倾力打造歌剧《星星之火》意义深远,不仅为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艺术实践机会,也展示了沈阳音乐学院的教学实力。

歌剧《星星之火》从剧本改编、歌曲创编到演员、舞美灯光制作等均由沈阳音乐学院独立完成,从演员到合唱团、交响乐团的300多位演职人员,均为沈音师生。来自沈阳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们分饰了多位主要角色,表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也是一次了解历史和向前辈学习的过程。”如扮演李小凤的我院民族声乐系教师李优。就是一位活跃在舞台上的“80后”虽然第一次登上大舞台扮演李小凤,在年龄、气质与声音色彩的契合度上更加接近当时的小凤,通过表演进步巨大,获得观众的广泛赞誉。尤其在去年11月底,参加“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声乐比赛时,用歌剧《星星之火》的选段表演让评委和观众耳目一新,获得成功。剧中李母的扮演者声乐系教师白永欣,曾经演出过许多部西洋歌剧,通过演出也深深的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并将这种坚定的理想和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剧中孙晶石的扮演者声乐系青年教师贾鼐,是位留德博士,对于室内乐、德奥艺术歌曲颇有研究,在《星星之火》中塑造了一个特别接地气的反面形象,其表演非常生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演的惟妙惟肖,让人过目难忘,对声音的把握与角色十分契合。李母的扮演者白永欣说,李母不卑不亢、积极向上的品格不断感染着我,为她强大的内心喝彩,也为她坚强的精神所钦佩。老李头的另一扮演者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演员王志昕说,此次与自己的导师男高音歌唱家刘辉教授饰演同一个角色,排练演出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向经典致敬的过程,我还在沈音上学时刘辉老师就是我的榜样,他能演绎很多截然不同的歌剧人物角色,这对一个男高音歌唱家来说是非常难得的。通过这次演出实践活动我会把自己对角色新的感悟、理解融入到表演中,并且不断的学习和突破,对我来说将是一段十分值得铭记的经历。第一次来到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沈音学生说,在校期间,有机会参演这种体现抗战精神的大型演出,能演出鲁艺老一辈艺术家创作的经典作品,真是太激动了!老李头的扮演者——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对自己已经熟练、准确地掌握的角色还在一遍一遍地反复练习着,尤其是表现人物演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时的情景,他和抗联战士们在东北山区景色如画的环境里,边唱边走,随着音乐的节奏,如一幅充满诗情的风景图,那种情调,那种气韵,表现了老李头身在共产党领导的抗联队伍中的愉悦,揭示了他必然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思想基因。更形象地感受到他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情绪,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今天把新中国第一部反映东北抗联题材的歌剧搬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作为鲁艺后人,我们感到骄傲,也很荣幸能将鲁艺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总之,大家深感收获丰硕,对此次演出以及人物角色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对抗联战士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和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鲁艺”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艺术院校,诞生在民族危亡之时。我们党的任务与宗旨决定了“鲁艺”必须根植于民族,根植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决定了“鲁艺”必须践行《讲话》精神,为战争服务、为人民服务;特殊的历史、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鲁艺”的师生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战争时期,“鲁艺”要求师生要走出课堂,走出“象牙之塔”的“小鲁艺”,走向火热的社会生活的“大鲁艺”,去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积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贡献。因此,广大师生边教学、边创作、边学习、边演出,将深入战斗前线鼓舞士气、慰问将士,开展生产劳动自给自足,以此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和教学内容。所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服务相结合是“鲁艺”与生俱来的传统和特色。进入新时期以来,沈阳音乐学院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服务相结合,使艺术实践和社会服务在形式、内容、方法、措施等方面又进一步加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和方法,也是沈音近期教育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汇报和展示。

勇于探索——“以人民为中心”音乐创作导向的成功实践

歌剧是衡量舞台艺术创作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表现时代的重大题材是鲁艺歌剧作品的鲜明特色。歌剧《星星之火》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具有民族特色及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作为鲁艺后裔的沈音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传承经典的责任和不断创新与探索的勇气,回顾鲁艺歌剧的发展历程,根植民族文化沃土,是他的精神实质。鲁艺人始终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将歌剧这种外来艺术形式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结合,通过创编和排演前辈创作的经典歌剧作品,不断提高自身创作和表演水平,这是向经典致敬也是勇敢的探索,成功地在舞台上塑造和弘扬了抗联战士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精忠报国的革命情怀,以及对日寇的刻骨仇恨和对百姓的鱼水情深完美呈现。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民族歌剧创作生产的引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走民族化的创作道路,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具体体现。

新时期沈音人一如既往地坚持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大众相结合,延安时期就深入到根据地城镇、农村的每一个角落,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剧反映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掀起了一个规模宏大、气氛热烈的群众文艺高潮,涌现出以《兄妹开荒》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秧歌剧。1942年5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提出了“革命的文艺为了谁”和“艺术创作的源与流”等问题。他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讲话》确立了中国文艺要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方针,为取得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成为我们党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

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及其研究和评论确立起一个核心坐标和评价尺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实践证明沈音人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并应用在创作中,《星星之火》就是一部写人民赞颂人民,也确实走进了人民心里的戏。

时至今日鲁艺传人依然秉持“为人民而创作”的宗旨,歌剧《星星之火》除在整体上遵守了综合舞台艺术的表现优势外,以真实的故事情感,描写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的光辉历史时期感人的一段事迹,在白山黑水之间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讴歌了他们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和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剧中人老李头的风趣幽默乐观的人物塑造,“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和“老李头”颇有情趣的演唱“说起游击队呀哈,不是我瞎吹,工农武装呀哈,专打日本鬼……“老李头”的扮演者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作为民族声乐的领军人物男高音歌唱家以他高亢、洪亮的声音把这一人民群众形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将老李头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深情演绎,“小凤子”一个16岁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抗联战士人物形象塑造,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和群众喜欢的人民形象,给广大观众带来心灵的冲击,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舞台上,艺术家们以精湛演技的表演情韵交融,生动刻画了抗联战士对日寇的刻骨仇恨和对百姓的鱼水情深的为民情怀。舞台下,现场观众为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报以长时间热烈掌声,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谢幕时,全场观众起立,为艺术家们精湛的演技和民族精神所感动。

由此可见,歌剧《星星之火》提出了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理论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接受她、在新时期同样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音乐审美需求。因此,只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人民喜欢的审美实践作品的成功实践。

[1]谢秉元、高扬.试析课程改革背景下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实践管理与创新[J].乐府新声,2013

[2]计晓华.延安鲁艺时期秧歌剧的创作与启示[J].乐府新声,2012

[3]居其宏.为人民的创作导向与我国当代音乐再腾飞之旅[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季刊),2015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

(责任编辑姜楠)

J605

A

1001-5736(2016)03-0011-5

[1]作者简介:计晓华(1968~)女,沈阳音乐学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鲁艺歌剧创作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走进歌剧厅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