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理的建构与边界
——2015首届视觉艺术管理教学研讨会

2016-04-03 21:02王文鑫WangWenxin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艺术史当代艺术

王文鑫/Wang Wenxin

艺术管理的建构与边界
——2015首届视觉艺术管理教学研讨会

王文鑫/Wang Wenxin

中国的艺术管理在当代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又因其发展历程至今仅有十余年,难免存在着诸多不足和发展不均衡。2015首届视觉艺术管理教学研讨会就是针对以上问题及如何完善中国的艺术管理体系作了深刻探讨,并以“建构与标准”为主题来探索对艺术管理的概念及其构成的新思路和研究方法,在强调艺术管理作为高等艺术院校专业设置之紧迫性的同时,也凸显了社会对于艺术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艺术管理;艺术史;边界;展览史

艺术管理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成为视觉艺术的一部分,并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成为西方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中国2000年以来,迎来了新的全球化语境挑战,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全球金融风暴以及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发展路径。在当代艺术领域,艺术生态和艺术生存环境有所转变,当代艺术多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预示着美术馆时代和策展人时代的来临,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当代艺术的结合对艺术系统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艺术管理在视觉艺术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也得到了整个艺术界的认可,艺术管理作为这个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也需不断发展和创新。由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共同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联合承办,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支持的“2015首届全国视觉艺术管理教学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在四川美术学院正式开启。本次艺术管理教学研讨会就是针对以上问题及如何完善中国的艺术管理体系做了深刻探讨,以“建构与标准”为主题来探索对艺术管理的概念及其构成的新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全国19所院校和8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足见艺术管理作为高等艺术院校专业设置的紧迫和社会对于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

“构建与边界”不仅仅是我们面临的课题,也是我们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才能有助于艺术管理教育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我们才能更好地和实践相结合,让理论指导实践。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大量私人艺术机构出现,对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要求从业人员需具有高度的专业素养与总体水平。

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同时也出现了严重失衡、边界模糊的态势。中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促使全国各地都在兴建和发展与艺术相关的基金会、艺术区和美术馆,但随之也出现了问题,如非专业人士一味遵循传统的管理模式,只注重市场因素,从而导致畸形发展,忽略了艺术本体的发展,没有建立良好的艺术生态,使得艺术区的发展极不平衡。中国艺术管理虽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但由于大多只注重实践而忽略了理论的建构和研究,并没有建立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艺术管理是一种与艺术有关的行为,它属于艺术界、艺术生态的一部分,不仅是广涉艺术史、管理学、营销学等门类的综合性艺术学科,也是艺术生态和艺术机构的实践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艺术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没有把艺术本体、艺术管理现象相关的理论问题及艺术史的思维运用到艺术管理的实践当中,因此关于艺术管理的理论研究以及艺术管理学科的建构是极为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

当下艺术管理是一个跨学科、跨界合作的领域,同时也是社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局限在艺术领域而是面向全社会的。中央美术学院余丁教授说道:“艺术管理不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而是用全社会的资源做出来的,使用所有资源建构的一个专业,但是我们是一个服务性行业,用所有的资源建构一个专业,用一个专业来服务所有资源。”这也说明了艺术管理专业并不仅局限于某一个行业,而是综合性的领域。

本次论坛以讨论“构建与标准”为主题,与会专家和行业专业人士均从个人立场出发来谈论关于艺术管理的建构与边界问题。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老师在《视觉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馆校合作》中谈及的培养方式,首先是面对海内外高校实习生的培养计划,其次是中国美术馆和海内外高校合作共建教学科研基地,而博物馆、美术馆、院校和学界之间的结合与合作更有助于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上海M50艺术区的创建人金伟东提出,M50艺术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参与人员基本是非艺术专业人士,因而缺乏专业化的视角和对艺术生态的整体把握,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艺术管理专业人士来从事艺术区的建设,以带动艺术生态良性发展,同时为艺术界和艺术产业提供更多专业的艺术管理人才。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楠楠也提出了基金会目前发展遇到最大的困难即是缺乏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可见,艺术管理专业在社会范围内有着广泛的人才需求与科研需要,而这也给我们从事艺术管理教学的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一定要求。

艺术管理专业不仅与管理学息息相关,且与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展览策划、艺术欣赏相融。艺术管理的核心是艺术史,而艺术管理和艺术史之间的切合点就是展览。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教授陈默老师说:“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应用性结合很强的、交叉性、互动性、综合性的学科,艺术学是其基础,管理学是其依托,实战是其根本。”即是将艺术史作为艺术管理的主导,展览经验作为实践,并且要具有相应的管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胜任当前的艺术管理工作。如果一个从事艺术管理的专业人士对中国当代展览史不明白,工作时便会出现学术方面的不足。中国在未来几年会进入一个美术馆时代,美术馆其实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基地,艺术在机构和制度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变化,艺术的边界也会不断拓展,而展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艺术流派、艺术现象、艺术作品、艺术机构都需依托展览加以呈现。那么,便不能将展览简单理解为置放艺术家作品的空间,它与作品的关系是有外在视觉和内在美术史逻辑的。工具性的展览和具历史文化线索的展览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必须了解展览背后的美术史意义,如果缺乏对艺术史的学习和理解,那么在策划、参与展览或实践时就不能把握好度的问题,也就不能给学术界带来良性互动。

在知识结构方面,艺术管理专业除了设置管理学原理、社会学概论、分析心理学的课程学习之外,应还具备艺术市场学、中西方当代艺术史和中西方批评史相关课程的安排,只有通过对艺术史、艺术批评史进行系统学习之后,才能更好地迎接美术馆时代的到来。一个真正合格的艺术管理者应该拥有尽可能广博的文化艺术知识修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包括艺术审美经验、艺术机构操作经验和商务经验),以及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艺术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艺术管理从业者是活动在艺术领域的,与艺术品、艺术家、艺术机构、媒体、拍卖等打交道,所以应具有对艺术的接受、感悟和理解能力以及艺术市场操作、艺术机构实践的能力。

艺术管理专业首先是艺术,在学理层面上就是指作为人文艺术的艺术,传统美术史学习和美术史方法论没有失效,这正是我们从事艺术行业的根基。艺术管理的实践工作能够给美术史研究提供新的路径,而美术史的研究又能够推动艺术管理的理论化发展和更好地指导实践。

阿瑟·丹托给了我们一个“艺术世界”的概念,艺术世界由艺术机构、艺术生态和艺术体制组成。艺术管理是针对艺术机构和艺术体制所提出和建构的,也是整个艺术生态的一部分。艺术管理是一个艺术概念,首先需解决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这就要求艺术管理者不仅要从艺术史的角度去分析什么是艺术,还应该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以及整个艺术生态去了解艺术。这是一个要求很高的专业,如果不具备艺术史知识、对政策分析的能力和对艺术事物的敏感,便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艺术管理者。

传统的艺术管理是艺术展览、艺术机构和拍卖的艺术生态系统。进入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艺术管理不仅要关注传统的艺术生态,更需要全面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文化产业的挑战。余丁教授认为:“西方国家经历了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所以有完整的艺术管理系统,进入到文化创意产业的系统,他们的界限极为分明,而中国是同时在进行的,所以边界非常模糊。信息化、社交网络还有自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其实这是在一个非常自我、封闭的环境当中,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艺术管理系统,因此,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系统就需要不断创新,完善、建构我们的艺术管理,不断开阔视野,关注社会变化,充分发挥自我创新能力,方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同时,应该把艺术管理视野放到国家层面上考虑,比如国家重大展演活动,这也是视觉艺术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管理不能局限在艺术展览、艺术市场、基金会、文化产业园、美术馆等机构场所,而要明确艺术管理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它是文化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于艺术的开放性,艺术管理也应具有开放性,并需不断拓展其边界。更重要的是,不论未来艺术管理发展到什么地步,美术史始终是指导我们从事艺术管理的主线。不仅如此,还要加强视觉艺术现场的训练,掌握艺术管理的方法,结合美术史的逻辑,完善艺术管理的体系。

艺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因而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全方位的、复合型的,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管理能力,且要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艺术判断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

当代艺术管理不能仅仅是对传统艺术生态观念上的认识创新,而更应去发掘西方艺术管理发展的历史脉络,于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创新管理,从中国自身的艺术生态发展语境中寻找创新之处,从而为当代艺术管理赋予新的文化内涵。置身于跨文化语境的当代,工业化、信息化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均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生态的构建,而城市化进程又带来文化体制和身份的深刻变革,所有这一切都包裹着新时代新需求的沉甸甸的胎衣,孕育着当代视觉文化的深刻转向。

王文鑫: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Construction and Boundaries of Art Management: The First Visual Art Management Teaching Seminar 2015

Art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and meanwhile, there exists insufficiency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n it as it has been only over a decade since its initiation. The First Visual Art Management Teaching Seminar 2015 was targeted at a profound discussion about the aforesaid issues and how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art management in China. It also tried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art management as well as new thoughts about its components and research techniques with “construction and standard”as the theme. While stressing on the urgency of setting art management as a major of art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seminar revealed the pressing demands of the society for art management talents, and thus it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rt management; art history; boundaries; exhibition history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艺术史当代艺术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