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子》的“顺任自然”思想

2016-04-03 21:52彭灿
文学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杨朱列子所欲

彭灿

论《列子》的“顺任自然”思想

彭灿

《列子》通过许多故事提出了“顺任自然”的思想,强调要顺应事物的本性,任其自然发展,无为而治;不欣欣于生,不戚戚于死,“生死由命”;按自己的本性去活,“从心所欲”。《列子》提出这些观点,一方面是因为继承了老庄思想,一方面是因为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

列子 顺任自然 生死由命 从心所欲

《列子》这本书在真伪问题上历来存有争议,学界对它的真伪考辨工作从来没有间断过。梁启超、马叙伦二位先生认为《列子》是伪书,马叙伦先生更是举出二十事来论证《列子》为伪书,产生了很大影响。而马达先生的专著《〈列子〉真伪考辨》则力证《列子》非伪。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列子》是魏晋时期的伪书,笔者亦认同此看法。但本文讨论的重点不在《列子》的真伪问题,而着意探讨《列子》的“顺任自然”思想,并进一步分析《列子》提出此思想的原因。

一.“顺任自然”思想的内容

1.顺物之性

《列子》在对待物我关系的问题上,主张顺物之性,《黄帝篇》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想。列姑射山为神人居住之地,那里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一切都顺物之性,因而“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厉,鬼无灵响焉。”[1]一切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特性,人们应该顺其性,无为而治,这样才能造就如“列姑射山”的理想之国。顺物之性进入到更高的层次,便能达到“物我一齐,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时,物我之间的界限已然泯灭,可以于物我之间来去顺畅,毫无阻碍。赵襄子所见的“出石入火”之人即达到了这种境界。他从石壁中走出来,在熊熊大火中跳动而毫发无损。赵襄子问他怎么做到“出石入火”的,他却回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石和火。正因为他顺物之性,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而能“出石入火”。孔子在吕梁所见的自如穿行于“三十仞悬水”之人亦如是。

2.生死由命

在生死观上,《列子》认为生死不过是阴阳之气的变化而已,生死的转换只不过是阴阳之气改变了形式,故《周穆王篇》有言:“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2]在《列子》看来,生跟死不过是一来一去的事,在这边死可能就在另一边生。更何况,现在的死亡或许比过去的生存更好,世人又何必执着于追求生?生和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无所谓贵贱,因而世人“贵生恶死”的观念是不值得提倡的。人们应该做到“不以生喜,不以死悲”。《力命篇》中的东门吴就做到了这一点,儿子死了,他一点也不悲伤。

《列子》进一步提出了“生死由命”的观点。《力命篇》有言:“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奈何。”[3]“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生亦非贱之所能夭,身亦非轻之所能薄。”[4]生死由命决定,智力对它是无可奈何的。生命不会因为你看重它就保存,也不会因为你轻视它而夭亡。长生是不可求得的,那么人生苦多,可以速死吗?《列子》借杨朱之口回答了这个问题。杨朱认为,人既然已经生存了,就应该听之任之,一直等待死亡。等到快要死亡了,也听之任之,不要进行人为干预。

3.从心所欲

《列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终究要走向死亡。而死亡是一样的:活了十年是死,活了一百年也是死;恶人要死,好人也要死;愚人要死,贤人也要死。既然最终结果都是死,没什么差别,人生在世,就应该从心所欲,顺着自己的本性去活,“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5]这样的生活才是顺应自然之道,也是《列子》所推崇的养生之道。《列子》尤其反对纲常名教,认为它是对人性的束缚。而大多数人正是受纲常名教束缚,为了追求死后的名誉而不敢从心所欲,时时压抑自己的欲望,活得很辛苦。所以,当《杨朱篇》中的子产妄图以名誉地位来诱使其两兄弟克制自己,顺从礼义时,两兄弟反而将他教训了一顿。他们认为生命本来就很短暂,纵情享乐尚嫌时间不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顾及名誉地位,以礼义来约束自己,还不如死了的好。因而,《列子》借杨朱之口发出了“且趣当生,奚遑死后”[6]的呼声。

二.“顺任自然”思想提出的原因

1.对老庄思想的继承

“自然”是《老子》中很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第二十五章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在《老子》看来,“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的运行都以道为准则,而道又取法于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顺着各自的情状去发展,不受任何外在束缚。《老子》进一步提出了“无为”的观念。“无为”就是不对事物施加外力,不以“人为”去约束事物的发展。《老子》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8]也就是说,只要顺任自然,无为而治,就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列子》继承了《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强调对待万事万物,都要顺物之性,听任其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施加任何外在影响。《黄帝篇》中的黄帝起先“有为”,结果搞得社会混乱,自己也憔悴不堪,梦游华胥氏之国后,彻底醒悟,从此“无为”,顺其自然,最后天下大治。

《庄子》对《列子》的影响尤其重要,现存《列子》跟《庄子》相重合的部分多达十七处,《列子》对《庄子》的借鉴可见一斑。《庄子》也非常看重“自然”,在《应帝王》中借无名人之口说道:“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9]只要顺物自然,不加干预,天下就能治理好。《逍遥游》也有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10]只要一切顺着事物自身的情状去发展,就能达到“无待”的境地,从而实现“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最推崇的状态,而要达到这种状态,必须顺物自然。顺物自然更能造就“齐物”的实现,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到达这种境界的“至人”能够水火不侵,不为外物所害。《列子》在这方面可谓全面继承了《庄子》的思想,把《庄子》“顺物自然”、“齐物”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2.魏晋玄学的影响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人们为了保全性命,很少谈论政治,将关注点放在了“有无关系”、“名教与自然关系”等方面,一时玄学大兴,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在自然观上,王弼强调“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最高准则。万事万物都有其各自的特性,自己决定着自身的发展和转化。人们应该顺应万物自然的本性,听任其发展,而不要加以改变。“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11]只要顺物自然,万物就能得到各自应有的发展,自然也因此能够维持平衡和稳定。郭象则提出了“自生”的观点。他在给《庄子》作注时说:“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12]他认为,万事万物都不是从他物中生成,而是自己生成的。万物的发展和转化都依赖于“自性”,也就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物各有性,性各有极。”[13]在这个基础上,郭象提出了“独化”的观点。“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夫生之难也,犹独化而自得之矣。”[14]因为万物都以其“自性”为基础而发展,所以使它们发生转化的都是自身原因,也就是“独化”。在这里,万物本身构成一个自足的系统,所有的转化都在这一系统内完成,而与外界无关。因而,我们要顺应万物的本性,任其“独化”,而不施加“人为”。《列子》受到这些观点的影响,提出了“顺任自然”的思想,强调要顺任万物本性,无为而治。另外,《列子》所主张的“从心所欲”也跟魏晋时代风貌有一定的关联。魏晋时期战争频仍,动荡不安,士人概叹生命无常,从而追求在生时的欢娱,纵情享乐。《列子》也有感于人生短暂,从而主张人生在世应该从心所欲,以追求快乐为目标。

《列子》这本书在真伪问题上尚无定论,但它的价值还是不可忽视的。它提出了许多深邃的思想,“顺任自然”即是其中一种。“顺任自然”的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3][4][5][6]严北溟,严捷.列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8]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2.

[9][1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1][魏]王弼注;楼宇烈校.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2][13][14][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8.

(作者介绍:彭灿,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杨朱列子所欲
冒死护友
杨朱及其思想再考
列子学射
杨朱之弟曰布
“一毛不拔”未必吝啬
《论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章前半部分新解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列子》研究综述
己之所欲 慎施于人
《列子》文体的分类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