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兼备 文质和谐①
—— 从审美角度谈朗诵对文学作品的合理化选编

2016-04-04 03:05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江苏南京200013
关键词:朗诵者艺术创作文学作品

宋 奕 (南京艺术学院 电影电视学院,江苏 南京 200013)

形神兼备 文质和谐①
—— 从审美角度谈朗诵对文学作品的合理化选编

宋 奕 (南京艺术学院 电影电视学院,江苏 南京 200013)

本文从审美角度,针对目前出现的对朗诵所需蓝本——文学作品的选编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主要从忠于原作、讲求适合朗诵艺术呈现的美学艺术形式、兼顾朗诵者声音特色与艺术个性等方面提出对文学作品原作的选择与改编应遵循的艺术创作原则与注意要素,指出在选编过程中还要避免出现过度追求舞台形式化、朗诵语言台词化等的误区,提出朗诵作品与原作间应具有形神兼备,文质和谐特点的美学观点。

朗诵作品;文学作品;美学;二度创作

朗诵作为对文学作品的有声语言二度创作,它的出现与运用首先离不开文本,是对文本“锦上添花”的语言艺术。同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创作和表达手段,它以声音为载体,在发声、吐字、表达创作、形象创造等方面有着科学性、系统化的创作体系与表达特征。而大量优秀朗诵作品的诞生正是基于文学作品基础上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与创新,才为受众带来了愉悦的艺术审美享受。

因此,朗诵艺术具有既体现文学作品之美又有着有声语言创作之美的双重美学特征,兼具文字语言和有声语言运用的独特美学价值。在朗诵创作中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的适应度与交融度通过选择作品和合理改编两方面给予体现。

一、朗诵文本选择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朗诵文本的选择与创作应以文学作品之美为基础,有声语言创作之美为增益,两者间并非互相排斥和抵消,而是互为关照、依助,从适应度、配合度上进行斟酌与考量,遴选出适于有声语言朗诵的作品。

这种选择和判断除了对文本文学美、思想美、形式美、修辞美等关注外,还必须满足有声语言创作需要的音韵美、节奏美、结构美、情感美、想象美和朗诵者的个性美等。因此,朗诵是对文学写作者书面语言与朗诵者有声语言的双重选择与判断,是既充满着审美的普世价值又充满着朗诵者个性化审美的语言创作艺术。从艺术实践上看,乔榛朗诵的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徐涛朗诵的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王凯朗诵的巴金先生的《我的心》等朗诵作品的成功都具备上述条件。若探寻其成因,这是由朗诵艺术的特点决定的:

其一,从朗诵受众心理上说,朗诵属于听视觉欣赏性艺术,为了使受众达到较佳的欣赏效果,需要避免审美疲劳、汇聚观众的注意力和关注力,朗诵作品的篇幅在其内容和框架清楚的基础上最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和较为集中的层次机构。这就对朗诵文学作品的篇幅容量做出了一定的要求和限制。

其二,从朗诵审美效果上看,朗诵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情感的饱满充沛、内容的主题鲜明、情节的变化转换等。这些使朗诵美感的表达呈现出一种“起伏”动态的特点,不断激发着朗诵者的创作动力与表达运用能力,也使欣赏者产生和保持丰富、持续期待的审美体验。

但是,在遴选作品的过程中,朗诵者也必须面对着这样的现象:作为朗诵素材的文学作品并非都如上述例证中的文学作品一样具备符合和适合朗诵的成熟条件,更多的文学作品从朗诵角度看是以朗诵“素材”的身份存在的。它们虽然能满足上述分析的某一特征或元素,甚至有的颇具自身突出的艺术特色——或其立意鲜明、或其结构独特、或其意境优美等,但是也存在着篇幅容量过大、内容涉及庞杂、冲突不够集中等问题。白玉有瑕,面对这样的文学作品,虽然让朗诵者爱不释手但是却心有遗憾,同时也心存不甘。这些作品如果经过合理整合与一定艺术化加工处理,不仅能够使原作的神韵更加突出、立意更加集中,特点更加鲜明,也更加适合于朗诵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要求。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也成为朗诵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然而,目前也存在着一些朗诵作品在“创新”的口号下对文学作品任意改编、肆意妄为,为达到所谓的朗诵效果不惜耗损原作的体式、主旨和基调,大刀阔斧的完全“为我所用”的现象。这颇似留其名而换其人,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本质被更改的面目全非,不仅已经与原作相去甚远更是违背了原作的立意主旨。这就需要对文学作品改编具有一些原则性和标准化的要求。

二、改编应遵循“忠于原作”的艺术创作原则

所谓忠于原作,指的是忠于原作的美学精神。通过改编使其以朗诵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的方式促使原作在一定文字篇幅内主体内容更加集中、主要特色更加鲜明、主旨立意更加明晰、基调风格更加确定。以同样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综合视听艺术——电影作品为例,电影导演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拍摄而成的,苏童原作中故事的发生地苏州陈家大院在电影中变成了山西乔家大院,电影对故事叙事空间的改编不仅改变的是地点,更是改变和增强了文化意蕴,也更加忠实于小说欲表达出的封建制度对女性身心摧残的主旨。乔家大院具有北方峻冷风格的封闭空间特征,这成功的烘托和渲染了令人窒息的影像基调,外化出女主人公被压抑的精神与心理状态。可以说,电影对小说的改编不仅符合小说表现的文学意图,而且以适于电影艺术表现的手法探索和深化了小说欲彰显的美学精神。

在朗诵艺术中,对原作做符合其美学精神的成功改编也促成了许多优秀朗诵艺术作品的诞生。以中央电视台“沃尔沃杯”朗诵大赛获奖作品《青衣》为例,其文学原作为作家毕飞宇的小说《青衣》。原作以章回体的结构形式呈现,篇幅较长、情节线索较复杂、人物较多、内容丰富且翔实,此外,文章中存在一些过于生活化和俗语化的语言。这些在文学创作时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在朗诵时若以原作内容原封不动进行有声语言呈现,不仅朗诵时长会被大大拉伸,视听觉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审美疲劳,也不符合朗诵语言线性传播和传媒语言经典化、规范化、民族化的特点。因此,朗诵作品对原作进行了改编:借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以剧目《奔月》为线索,将故事情节集中在四十岁的筱燕秋最后一场《奔月》演出中发生的故事,将一名“痴于戏亦以戏痴于人生”戏剧艺术家的艺术与生活展现在受众面前,真实而感人,改编后的文本忠实保留了小说中语言朴实优美的美学特征,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失去自己挚爱的过程……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的“青衣”美学意蕴高度提炼,再加上富有戏剧行腔的朗诵配乐作为背景音效作为铺垫和辅助,不仅沿袭了原作的文学神采而且与原作的美学追求相一致。

因此,可以说“忠于原作”不仅是对原文学作品和作者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以借助朗诵艺术的创作手段,使得小说与朗诵两种艺术形态较好地互相借鉴与融合,彰显并提炼出原作中受到广大受众喜爱和欣赏的艺术精神(也就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赋予其创作者充满个性化的理解与创作表达,最终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美学价值。

三、“形神兼备”的朗诵文本形式之美

形式美学是中西方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朗诵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并不是一味追求形式化与独立化,从而忽略了原作的艺术表达方式。正如一部文学作品能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一定是拥有内容美的同时具有包括文学作品的结构美、语言的修辞美、音韵美等的形式美,且与内容美能够形成较好的兼顾与呼应。因此,朗诵艺术的形式美一定是以原作的艺术创作表现手法为艺术创作的基本样态,寻找到既符合原作艺术表现规律又能以朗诵艺术丰富的表现形式来更好地体现原作基调、主题和主旨立意的合理化、艺术化呈现方式。

获得中央电视台“沃尔沃杯”朗诵大赛金奖的朗诵作品《老人与海》,其文学原作为美国作家海明威小说的《老人与海》。小说讲述了一位老人一次出海捕鱼时,在经历了艰难磨难终于制服了巨大的大马林鱼后,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惊险搏斗的故事。意在表达“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1]的人类精神。小说采用了纵式结构不仅为老人桑地亚哥安排了与孩子马若林的对话,而且还将整个故事紧张有序的安排在四天时间内进行,在文字上既有对这次出海经历的景物、心理等细腻描写,也有老人与孩子的对话等。而朗诵作品《老人与海》采用男女声对诵的方法,对朗诵者身份进行了设置与定位:女生为旁白,即采用第三人称的表现手法,以叙述语言为主;男声以沧桑遒劲的声音塑造出老人角色化声音,主要采用第一人称手法。这样就以鲜明的声音差异性和角色区分度使受众进入一个由两位朗诵者创造的语言表现系统中:受众通过语言塑形与语体差异迅速对审美对象进行理解和身份定位,直接且直观地了解作品创作情境、作品意图,找到传播规律,接受审美认同。而小说中美学特色最为突出的精彩、独特的心理描写成功转化为外化的声音表达形式,受众以听觉形式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小说的想象空间,随着朗诵者语气的丰富变化,朗诵者身份的不断转化和语言对情节的推进,再加上改编后的作品情节矛盾以集中化处理等,以点带线、以一斑窥全豹,欣赏老人的无畏精神与坚强意志。可以说对文本形式的改编不仅利于朗诵者的表达创作,也加强了受众通过自身感官的感受力和内心情感运用等而产生的审美愉悦感。

此外,第十届齐越朗诵艺术节的作品《与妻书》也是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作为改编蓝本,以分角色朗诵的方式用有声语言塑造出林觉民和妻子陈意映的艺术形象。朗诵作为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的舞台艺术形式,能够为文学作品提供丰富的语言创作手段和多种舞台艺术表现手法,使阅读产生的想象空间通过具体的朗诵者的语言创造等及时、快速、有效的生成,并因带有着朗诵者对原作的解读与二度创作后的艺术呈现变得更加幻彩、饱满、充盈、丰富。

四、兼具“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作改编

朗诵创造是充满着个性化语言风格的语言艺术运用,因此,同样一篇朗诵文稿常常因为受到朗诵者自身的知识、思维、经验、感受和技能不同或高低的制约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带给受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同为对《将进酒》的朗诵创作,曹灿采用富有情景感的设计方式,将一个潇洒而又悲怆的“李白”之心进行剖白,在节奏上采用一唱三叹的缓慢回环方式;濮存昕则采用开篇暗起、逐层渐高、篇尾高扬的情感表达方式,节奏轻快、流畅,塑造出“李白”倜傥而含蓄、不羁而稳健的高远境域;而孙道临则格外注意节奏在古诗中的运用与呈现,以“节奏之水”载“内容之舟”,于严格的节律与停连运用中,表现出古诗特有的意韵。可以说,三种艺术创作方式各具特色,充满着朗诵者的智慧与艺术审美创作,体现出了朗诵者不同的艺术创新理念与美学追求,充满着个性化的朗诵艺术创作特征。

《最后一只藏羚羊》是第六届齐越朗诵艺术节——“雕刻时光”的“齐越奖”获奖篇目,其朗诵者为曾湉。朗诵者以可可西里最后一只“母藏羚羊”的身份和视角讲述了藏羚羊的世界因人类的欲望而毁灭的故事,赋予了藏羚羊以人类慈母、贤妻般的情感、思维与性格,作品情节跌宕起伏、主旨发人深省。在第九届齐越朗诵艺术节的名家名篇朗诵会上,金北平则在原作基础上进行改编,创造出以“父亲”和“丈夫”的视角看待这场人类对藏羚羊种族屠杀的朗诵作品。这种充满着朗诵者个性化的改编无疑使朗诵者的身份设定更加合理、视角更加独特从而产生对原作新的解读方式,为有声语言处理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作为对文稿有声语言的二度创造,朗诵作品充满着真实的假定性,这就为朗诵者提供了艺术创作个性与空间,也才能使朗诵者以谦卑严谨的理性之心受文本“镣铐”之制约,又凭借文本美学价值的挖掘与处理能够进入到个性化创作的自由之“舞境”。而只有为受众合理制造和运用这种艺术的假定性,从而使观演双方都能进入文本提供的规定情境,获取听觉、视觉、想象等美感的美学享受,同时观演双方依据文本产生的情感和思维因文学作品高度凝练、典型的反映社会和历史,关注人性与时代的真实性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现实真实意义,艺术美与真实美的双重美感获知与叠加才能达到朗诵作品个性美和朗诵艺术共性美的统一和升华。

最后,在追求朗诵作品个性创作和创新的过程中,对文学原作的改编还要避免一些误区的出现,比较具有典型性的现象有:

一、是过度的舞台形式化。朗诵艺术最终是要以舞台形式呈现的,舞台的空间特点与现代化舞台的美术手段无疑是朗诵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也是在对文学原作改编时应注意到的问题:利用舞台纵深与横向的空间可制造历史的时空感、朗诵者身份的定位感等;利用灯光、音响、大屏幕创造和渲染意境等多种艺术创作手段能有效的辅助朗诵者语言的表达效果等。但是,朗诵的本质是以有声语言创作为主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手段多样化的目的正是为了使语言的内涵与表达得以更加准确、生动的体现。因此,语言的魅力和主体地位不能因舞台化的形式而受到消损,更不能喧宾夺主的夸大舞台在朗诵艺术中的作用。

二、是朗诵语言的台词化。朗诵有独诵与合诵两种形式,又因其在舞台上呈现,为此在对文学原作改编的过程中应避免朗诵语言台词化现象发生。台词作为表演语言重要的创作方式必须结合情节与内容,其本质为人物的角色化语言表达。因此,台词是演员表演过程中诸多艺术创作因素中的一种,是不能独立构成完整的表意体系的。而朗诵则借助叙述、描述、讲述、转述、自述等多种方式将语言内容高度地行动化、人物化、社会化、历史化,其语言手段丰富多样,能够以言为心声,在舞台上构建一个高度时空化、社会化、虚拟化的艺术想象空间,现实世界的万物和人间百态都凭借语言进入一个充满假定性的观演双方审美“世界”中,从而享受真实的体验过程,具有表达的独立性特点。因此,朗诵与台词有着本质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结 语

综上所述,作为具有朗诵艺术家个性化表达,文化性表达和时代性表达的朗诵艺术,其创作过程本身即充满着审美意趣的创新。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角度看,《论语•雍也》即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艺术创作原则提出,作为文字语言与有声语言双重创造、内容表达与形式表达和谐统一的朗诵艺术,朗诵作品的创作与选编也应遵循并兼顾文学创作和朗诵创作的双重美学原则,科学、谨慎的对待文学原作,以“形神兼备、文质和谐”为作品选编的审美准则与追求。以文学原作为创作基石的朗诵艺术既要以质朴之心忠实于原作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又要结合朗诵艺术的独特表达语系构建适于自身语言创作的文本,讲求恰当而适当的文饰,以君子之心、之仪、之态彰显出艺术创作中朗诵者自我价值和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以表现和追求民族文化美为核心,不断探索朗诵表达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为受众创作出更多的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朗诵艺术作品,将文学经典作品转化为朗诵经典作品。

[1](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90.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张颂.朗读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5]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6]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王晓俊)

J801

A

1008-9667(2016)04-0133-04

2016-09-05

宋奕(1980— ),女,河北唐山人,博士,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影电视艺术。

①本文是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6年度委托项目“基于大众传播视野下的国学诵读”(WT135-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朗诵者艺术创作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我是小小朗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