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6-04-04 05:13陈怡霏马丽萍
关键词:理想信念少数民族大学生

陈怡霏, 马丽萍

(云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31)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陈怡霏, 马丽萍

(云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昆明650031)

摘要: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的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具有某些特殊性。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人生观,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观念;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更是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处在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的影响,在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人生观,不仅是培养他们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方式,更是凝聚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贯彻实施此项任务的重要方式。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经济大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也带动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各种腐朽、功利的思想意识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价值观造成了巨大冲击和错误引导,诸如一些大学生摒弃了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产生盲目的拜金、攀比心理,不愿踏实学习,做事急于求成。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民族地区,文化基础和思想意识相对薄弱,对这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辨别和抵抗能力较差,极易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坚持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

共同的价值追求才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之间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在行为习惯、文化认同和宗教信仰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本民族价值观念难免会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信仰以及社会价值观念产生碰撞,对其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受到文化适应的困难与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1]。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才能凝聚力量,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强大的思想基础。

第二,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统一稳定、民族团结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祖国繁荣发展的新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对我们的西化、分化活动也越来越活跃,国家的统一稳定受到极大挑战。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知识群体,是分裂反动势力宣传极端思想的首要目标。他们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挑起民族和宗教问题,无孔不入地传播一些破坏性的思想言论,冲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理想信念,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2]。2014年新疆公安机关就查处了中央民族大学教师伊力哈木·土赫提与境外“东突”势力勾结,利用教师的身份在课堂上公开宣传“维吾尔人要用暴力的方式开展抗争”,煽动学生仇恨国家、仇恨政府、“推翻政府”,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定和谐。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思想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民族的立场方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观念,是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重要保障[3]。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民族类院校的建设,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就是为了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其中华文化认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不仅能够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更是培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主力军。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问题

第一,教育形式和渠道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的认知。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形成时期,由于生活的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偏弱。这也是由于我们在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的。

首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体系还不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有限的课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十分欠缺,不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全面的认知。

其次,现代教育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渠道也逐步拓宽,网络平台、校园广播、社会活动都以不同的方式来体现它的教育职能,丰富着大学生的生活。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样发挥自己的文艺优势,积极地参与到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来,他们注重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锻炼。但是在各式各样校园文化宣传和社会活动组织中,最常见到的就是关于传承发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发展建设的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少之又少,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发展的活力,也说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实践中没有形成完善的价值观认知渠道。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培养渠道过窄,不利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第二,教育过程缺乏活力,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的对象,对他们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要充分尊重其文化信仰的特殊性,不能以普遍化的教育方式来对待。但现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太过于注重形式化。我国在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简单的以口号式的宣传方式来呼吁学生用主流的价值观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能用具体的、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例来阐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很多学生并不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意义和所表达的真实愿望。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采用强硬灌输的方式,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多采用显性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讲述教学的内容,表明教育的目标与目的,要求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或者达到某种程度。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思想和意识深厚,教师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缺乏互动交流,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强制要求学生接受其思想观念,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

三是缺乏具有民族特点的、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材料。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材大多以教育部统编的思想政治教程为主,虽然教材内容覆盖全面,但是理论性太强,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并且融合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辅助材料缺乏,没有形象生动的教材来充分带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第三,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适应存在障碍。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向教育对象传输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与教育对象原有的价值观念一致的内容会很容易被内化认同,但不一致的内容,在传输的过程就会遇到很大的阻抗。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自身文化的特殊性,自幼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且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容易产生文化歧视和冲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间团结、平等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同其他同学的沟通交流,培养不同民族大学生形成一种包容的意识观念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另外,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经济不发达、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状况,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仍然带有落后的习俗和偏执的宗教观,这是有悖于我们倡导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由此看来,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来自文化方面的阻碍,是我们最需面对、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各少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所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更是民族统一战线上的团结力量[4]。在社会、学校和家庭层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全方位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国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政策的重要体现,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多民族的团结统一与社会的稳定和谐。

第一,利用社会多元化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新鲜感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社会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造成的影响,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方法。

首先,新媒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可以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网站,利用网络媒介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微信、微博、校园广播等平台宣传教化和舆论导向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娱乐和学习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实际内容。

其次,还可以突出教育实践性。“要靠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选择、形成和巩固,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全面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通过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学习培训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对国家的归属感,逐渐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

最后,加强对少数民族模范带头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通过真人真事的感染,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之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树立精神榜样。

第二,充分发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作用。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6]。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在高校,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要注重改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教学。教师要尽量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用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生活而又有理论深度的话语,把比较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为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课堂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入耳,更要确保学生领会贯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植入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仅有灌输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渗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尊重少数民族习俗信仰,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教学互助活动,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感染和熏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观念、情感和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7]。

最后,要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合到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去,不能片面地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例如学习历史专业,可以通过对少数民族历史人物英雄事迹的理解,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艺术专业的学习中,通过教授集思想性、民族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歌曲和舞蹈作品,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团结协作、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第三,积极利用家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功能。

家庭是大学生行为习惯、性格特征、思想品德养成的最初环境,并且持续地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产生深刻影响。家长的思想修养、言行举止以及家庭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状况。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影响作用[8]。

首先,在家庭层面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经济入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水平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在意识形态的体现,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提高少数民族家庭的生活水平,让他们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过上好日子,从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进一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引导少数民族文化和价值理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以主流文化影响带动多元文化,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理念。通过加强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意识,自觉摒弃民族文化中陈旧落后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在家庭教育中打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参考文献:2.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予以标注。著录格式如下: 3.注释是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与是有区别的,要按序标注在当页地脚,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1]陈宪章,赵铸.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大连民族学院校报,2014-07-09.

[2]陈颜,张志坚.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3]刘海英.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J].教育与职业,2014(32).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1/19/c_1114051345.htm.

[5]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EB/OL].http://dwxcb.sfu.edu.cn/llwd/35912.htm.

[6]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7]董刚.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和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33).

[8]马青.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重庆与世界,2014(8).

[责任编辑:赵秀丽]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三峡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办于1979年,自创刊以来,发表过一大批名家、新秀的力作,有一些重要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摘录。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入选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本刊主要刊发三峡文化、移民研究、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文化、历史、教育等方面的高质量稿件。其中“三峡文化研究”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特色栏目。

1.来稿必须包括: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具体到系、处、所)、作者单位所在省份及城市、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并提供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职称、学位)。如属省级及以上科研基金项目成果,须在篇首地脚标注项目名称和编号。要求将题名、作者姓名译成英文。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

期刊[序号]作者.文章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

论文集[序号]作者.文章名[M]//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

报纸[序号]作者.文章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S].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文章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中图分类号:D 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6)01-0037-04

作者简介:马丽萍,女,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怡霏,女,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边疆民族地区的认同及建设研究——以云南为例”(11BKS073)。

收稿日期:2015-10-15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少数民族大学生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