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研究现状之研究

2016-04-04 18:08朱亮亮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中国美术馆 2016年5期
关键词:展览会美术研究

□ 朱亮亮(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研究现状之研究

□ 朱亮亮(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有关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与焦点。因为对于它的研究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及艺术市场发展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本文梳理并概述了至目前为止关于民国美术展览会的研究现状,旨在为这一专题的持续、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民国时期举行的美术展览会的历史性存在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且绚丽多彩的现象,然而遗憾的是美术史学界对它的关注远远不够,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根本特征和内在规律还没有被全面、系统、深入地加以研究,而且其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与肯定。但鉴于民国时期美术展览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研究近现代美术史的专家和学者不可能对它熟视无睹。诚如水天中先生和万青先生在2000年前后所表述的那样:“对中国展览会的历史发展,仍有许多值得发掘、研究的问题。”[1]“‘美术展览会’这一特殊传播媒介(或传播方式、载体)在近百年中国的发展,这是目前美术史界似乎尚未引起注意的重要研究课题。”[2]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学术界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关注以及新的研究方法与视角的介入,关于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研究成果逐渐多了起来,并进入了一个高涨时期。笔者就目前所能收集的关于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梳理和再研究,发现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有很多薄弱和不足之处,总体情况如下所述。

已经出版的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或近现代美术史、绘画史以及美术门类分科性和地域性的绘画史、流派史等著作,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美术展览会的叙述和研究。如阮荣春、胡光华所著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就在第二篇中的第五章里的第四节中以一目的篇幅专门论述了1921—1937年间“盛极一时的美术展览”。该文简单介绍了这一时期涌现的艺术社团展览,民国第一、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以及1933—1936年间的三次出国美术展览会,并未做进一步深入分析。刘曦林所著《二十世纪中国画史》仅在第一章第二节第四目中的第三小点“美育之实施”中简单介绍了民国初期美育思想下的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情况、三次全国美展的简况,并在第五目中简单介绍了古今中国画展在国外举办的概况。吕澎所著《20世纪中国艺术史》仅在第二章的第八节中的第一个条目中论述了1929年全国美展所引起的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纷争。而王伯敏所著《中国美术通史》和《中国绘画通史》中关于民国美术展览活动的内容很少,只是零散地在近现代美术史的叙述之中有所提及;李超所著《中国早期油画史》和《上海油画史》这两部近现代油画专史中均未就“美术展览会”进行过专门论述,而是散见于近代美术学校和西画社团所展开的活动之中。

除了专史论著之外,在关于近现代美术史的文献集和论文集中收集了较为丰富的美术展览会的相关史料。如潘杰所著的《中国展览史》记录了从原始时代至中华民国跨越几千年的中国展览发展历程,是一本通史性质的著作,内容涵盖面广博而庞杂,作者侧重于史料的梳理,其中关于中华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记录具有很高的资料参考价值。中国革命博物馆主编《解放区展览会资料》汇集了自1937至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解放区报刊所登载的举办各种展览会的资料,其中包括了很多与美术展览会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是研究解放区美术展览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黄可所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以大量的史料再现了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中,为革命斗争服务的美术院校、美术社团以及美术家的美术活动。赵力、余丁主编《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整理了从油画在中国出现到20世纪末的400年间发展的历史文献,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编年体例进行分类和归纳,其中包含了大量与美术展览会相关的文献与资料。王震主编《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对整个20世纪在上海地区举办的各类美术展览会(包括上海各机关、学校、社团、个人、全国各地、海外各组织及个人在上海举办的展览会),均按展览的时间、场所、主办者、展品性质、展品数量、代表作品、展览期限等作简略概述,对作品一般不作评论,对于评论界的言论略有介绍。此外还有顾森、李树声主编《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郎绍君、水天中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下卷),上海书画出版社所编《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邵琦、孙海燕编著的《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以及京都国立博物馆编集《中国近代绘画研究者国际交流集会论文集》等一系列中外美术论集。这些极具史料价值的文献资料为笔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提供了大量珍贵材料。

国内发表的有关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立足于整个近现代美术展览会发展的宏观考察。如李树在20世纪60年代连续发表的三篇小文章《美术展览会小史》之一、之二、之三,仅侧重于介绍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美术展览会情况。万青在《〈百年中国画展〉感言》一文中简单回顾了美术展览会发展的历程之后,重点讨论了其对于中国画创作方面的影响。李祥《略述我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简略概述了我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兴趣的背景、美术展览会的几种类型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该文抓住了我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几个主要的问题点,但限于篇幅,论述简略,并未深入展开。吉春阳《中国近代美术展览的历史考察》一文以晚晴至民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为线索,将近代美术展览的历史分为五个基本阶段并依据这五个阶段的美术展览发展不同类型和特点,进行了概述式的研究和分析,重点论述了晚清美术展览的生成原因及机制,指出美术展览在近代美术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其二,有关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出现问题的争论与特性探讨。如水天中在《中国早期展览并非“完全效法于日本”》一文中,针对刘墨《历史上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一文中所论“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展览会,是完全效法于日本的”和“展览会之类名称,在(辛亥革命)之前似乎未出现过”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作者以确凿的史料证明中国的早期展览会并非完全效法日本,国内首先举办美术展览会的年代也早于1919年。文章以与他人商榷的形式举出了几个反例,但未展开对中国早期美术展览的研究。李伟铭在《20世纪早期中国的美术展览会摭言》一文中,同意水天中先生的看法,又列举了1919年以前举办的众多美术展览会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清末民初的美术展览会提供了宝贵素材;刘薇《浅论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之源起》一文就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兴起的背景予以了简单的论述,主要归结为商业博览会的参与和对法国沙龙和日本帝展的借鉴,但限于篇幅,并未深入分析其源起的内在原由。郭淑敏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展览的文化传播特点》中论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展览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四种方式,从而体现出美术展览所具备的大众性、公开性、开放性特点。

其三,关于民国时期某个历史阶段或某个区域美术展览会的分析。如徐灵《抗战时期晋察冀敌后美术活动》、王静《工农革命运动初期的美术宣传活动》、艾克思《抗战时期的延安反侵略画展》、魏华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美术活动》、李建平《抗战时期桂林的进步美术运动及创作》、杨益群《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纪事》等一系列报道性小短文,提供了这一特定历史事情美展活动的史料;禾子在《抗战时期全国美术展览始末》一文中记述了1942年国民党教育部在陪都重庆举办的“第三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概况及社会各界对此次全国美展的一些看法,仅为简单叙述,并未展开;陈晓南《抗战时期重庆的美术活动概况》介绍了抗战时期重庆的美术活动的大体情况,其中论及1940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艺术展览会,1942年受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影响下的美术展览以及徐悲鸿赴东南亚举办筹赈展览会等的情况,该文章属于作者回忆性文章,为我们研究抗战时期重庆的美术展览活动提供了若干史料;冯艳的《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抗战烽火中的桂林美术展览研究》两篇文章以历史时序为线索,根据史料对抗战时期桂林地区美术展览的情况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时期桂林美展繁盛的条件与原因,并从弘扬爱国民主精神、宣扬抗战、为抗战募捐以及美术家团结互促、共同进步等方面论述了美展所发挥的作用,最后对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做出了评价。

其四,针对美展个案或整体性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于针对全国美展所展开的研究。如,尚辉的《民国时期第二次全国美展之盛况》一文简略介绍了民国时期第二次全国美展的盛况,属于简单介绍的性质;孙瑜《1929年的全国美展—— 就进化史观、进步观念的个案研究》一文以民国时期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为个案,运用进化史观和进步观念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了民国前期的美育思想的传播与影响、进化史观影响下的美术史写作、美展期间激烈的艺术论争以及美展中国画派别等问题,为深入研究当时的社会思潮与进步观念提供了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角度;商勇《蔡元培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一文以详尽的史料论述了蔡元培对于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近现代意义的全国美术展览会从倡议发起到组织筹备再到出席展览并发表评论文章的整个过程,揭示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次全国美展在筹备过程中的人事变动、权力转移、经费困难以及展览重心变化等历史真相;卢缓《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展览机制研究》一文以大量史料为依据,从“立项期”“筹备期”“实施期”“展后期”四个阶段全面详尽地介绍了“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展览机制,资料详实、充分,并对此次展览的机制进行了简要评述,但并未展开分析研究;谭天、陈国辉《全国美展模式的生产——论1929年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展的展览模式》通过对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展的动因、组织原则、评审机制以及内容与规模等要素的文化剖析,归纳出全国美展模式生成的面貌与状态,并指出这一模式的生成之重要影响和意义;陆长明《“争论”的导演与现代批评的引用——徐志摩与1929年“全国美术展览会”期间“二徐之争”》一文通过因第一次全国美展而引起的“二徐之争”的分析研究,认为此次“争论”是徐志摩预设和导演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社会对《美展》特刊的关注以及对西画派和现代派的关注和认可。此外,崔广晓关于第一次、第二次全国美展的十篇论文格外引人注目,可以说是近几年关于全国美展研究最为活跃的研究者之一。此外,还有针对地方美展、社团展览和策展人的论文,如颜文樑在《回忆“美术赛画会”》一文中回忆了在苏州举行的“美术赛画会”的概况。李超在《中华学艺社与中国现代美术传播》一文阐述了中华学艺社在中国现代美术的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决澜社、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等传播现代美术的重要社团的美术展览“会场”,而且还是这些与现代美术团体相关的艺术事件的原发地和“见证者”。中华学艺社成为中国早期现代主义美术活动的重要文化平台,也是中国早期现代美术传播的重要媒介。杜少虎《沪上晨钟:天马会之九次绘画展览》论述了20世纪20年代沪上知名西画社团“天马会”所举办的9次展览的情况,并揭示出这9次展览在当时社会性艺术活动方面的示范性意义,并为全国美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展经验;万青屴在《美术家、企业家陈小蝶——民国时期上海画坛研究之一》一文中,论述了民国时期海上画坛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展览策划人、企业家陈小蝶在20世纪20至40年代的艺术创作、美术评论及展览策划等文化活动。

其五,围绕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3次大规模赴欧美术展览会的讨论。关于巴黎中国美展的论文有薛永年的《中国美术海外推广刍议——从徐悲鸿在全欧洲宣传中国美术谈起》,该文以徐悲鸿于20世纪30年代在欧洲宣传中国美术这一历史事件为例,对于当今中国美术如何向海外推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张长虹《“发扬国光”行动:从私人收藏家到公共美术馆——1933年“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研究》一文以徐悲鸿主持筹办的1933年“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为中心,论述了20世纪初中国画所面临的褒贬、质疑以及对于中国画改革的方向与途径问题;关于柏林中国美展的论文有李安源《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与中国早期文化输出之梦》,该文以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为个案,详细考证了其重要发起者刘海粟、蔡元培等人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和付出的艰辛努力,进而厘清了中国传统艺术在早期文化输出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运作模式等。关于伦敦中国艺术展的论文有傅振伦的《故宫博物院古物第一次出国展览始末》,该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详细记述了民国以来政府第一次参加的国际展览会——“中国艺术英伦国际展览会”的筹备、筛选展品、预展、运输、正式展出、宣传、运回等详细情况,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陈建宁《轰动欧洲的中国宝展及其风波》一文详细介绍了“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筹备经过和展览盛况,叙述许多欧洲人通过看展览、听讲座,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折服,改变了以往对中国人的看法。节泓的《第一次远征——1935年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伦敦》一文论述了1935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举办的大致经过。该文重点讨论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第一次在海外的集体展示对于西方观众与学者重新认识中国艺术品的构成、观看方式、创作模式、哲学根源等的差异以及展示空间的矛盾等所起到的启示作用。曹鹏《历史上的第一次国宝展——1935至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品展览摭谈》一文简单论述了伦敦中国艺术品展览官方文化交流的背景、展览策划的优点、展品选择的情况以及展览取得的影响及效果等问题。该文由于受篇幅所限,作者结合史料只谈了个人的体会,并未做过多的分析。张姚俊《1935年故宫国宝亮相上海》一文简单介绍了1935年故宫国宝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之前于上海预展的盛况。郭卉《国宝之旅:1935—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及其上海预展》一文对比了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与其上海预展在陈列空间和展线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探讨了在策展理念和展览叙事中的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胡健《斐西瓦乐·大维德与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和《大维德与故宫博物院文物展览的因缘》两篇文章论述了20世纪英国乃至世界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中国文物收藏家、学者大维德作为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历史意义所在,并以故宫档案中的一手资料为依据,对大维德与故宫文物展览的关系进行考证,客观解读了当时的历史情境,澄清了有关大维德个案研究中一些以讹传讹的错误。

其六,因对于美术展览会的关注而引发的关于近代古物陈列所、博物馆、美术馆的探讨。如,张长虹《“绘事”与“兴邦”——清末民初“美术馆”的观念》一文从社会学层面追索“美术馆”在近代中国的兴起历程,论及了近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观念转换问题。该文以大量史料为依据,重点论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早期万国博览会的考察,特别是对于西方美术馆的考察,从而引发了近代中国“美术馆”的具体实践;文嘉琳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的兴盛于展览场所的开辟》一文中论述了由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的兴盛而引发的对展览场所的呼吁以及美术馆概念的日渐完善,并在此背景下引发的地方美术馆的纷纷建立、国立美术馆的建成以及众多美展画廊的出现。段勇《武英殿与古物陈列所》一文以北京古物陈列所的建立、兴盛、衰落、终结为线索,叙述了在民国时期这个战乱与混沌的时代里,古物陈列所与武英殿、故宫博物院之间的种种关系以及对于所藏文物的保护与研究的重要意义。该文以历史叙述为主,并未展开过多分析。范雅君《古物陈列与开启民智——民国时期的南京古物保存所》一文以民国时期的南京古物保存所为研究对象,简述了其成立的时代背景、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该保存所在古物陈列与对民众教育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与所产生的影响。限于篇幅,该文仅是简略记述并未深入分析;梁丹《北京博物馆工作纪事(1905年—1948年)》一文以年表的形式,记录了20世纪上半期北京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大事,主要记录对象是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国立北平历史博物馆,是进一步研究这三个博物馆的珍贵历史资料。张长虹《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到国立美术馆的建立——中国近代美术馆问题研究之一》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展览概况谈起,阐述了近代博览会与美术展览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论述了有第一次全国美展所引发的美术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简单介绍了全国美展后上海美术展览设施的发展情况。此外,李万万的三篇关于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历程与美术展览制度的研究文章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的特征与发展之路。

仅从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章的数量来看,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但经过梳理后我们可以发现,这其中一部分是当事人回忆性质的文章,一部分是对于美术展览会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当然,也有一部分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较为新颖的方法与角度。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进入21世纪以后,关于本课题研究的硕士、博士论文逐渐增多,其大致研究成果如下:

其一,对整个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的整体研究。如,文嘉琳的硕士论文《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研究》从大量关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的史料分析入手,基本廓清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的概况及发展脉络,简要阐述了近现代美术展览会与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关系。但是,该论文在资料收集方面不够完善,还有很多重要资料并未收集到位,论述略显简单,并未深入。郭淑敏的博士论文《展示与销售——民国前期美术展览的文化性与市场性研究(1912—1937)》以民国前期(1912—1937)的美术展览活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这一时期美术展览会的发展流变及特征做了分期研究,然后从文化与市场这两个角度阐述了民国前期美术展览在中国美术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刘薇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历史流变与演变特征》以民国时期(1912—1949)的美术展览活动为研究对象,上编对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历史和流变进行了分期研究,下编从展览模式、艺术发展、文化传播等角度对民国时期美术展览活动的展开分析,但限于篇幅,论述并未深入。

其二,以全国美展特别是第一次全国美展为对象的个案研究。如,郭梅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全国美术展览会的生成与发展研究》从民国第一届全国美展的生成原因入手,查找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对民国时期理解全国美展所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做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并略作分析,较为真实地再现了民国时期的历届全国美展实况,但限于篇幅,文章仅仅是资料的罗列,并未展开深入分析。商勇的博士论文《艺术启蒙与趣味冲突——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民国十八年,1929年)研究》以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为个案,就其举办的社会政治背景、筹划与举办经过、资金来源和赞助人、展品征集、审查与奖励、出版物等予以全面深入考察,重点论述了此次展览对于当时画坛(主要强调中国画)格局的冲击与影响、评审趣味以及风格走向等问题。卢缓的硕士论文《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看民国时期的全国美术展览会机制》以展览策划者、管理者的专业视角,运用艺术管理学的操作方法,再现了中国美术展览史上民国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情景。该论文填补了中国艺术展览史及其展览机制方面研究的空白,也为研究官方意识形态在美术领域的介入形式与手段提供了参考价值。肖伟的硕士论文《第一次全国美展与20世纪初中国的艺术批评》论述了此次美展对于中国现代艺术批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限于篇幅,该文的关注点聚焦于第一次全国美展前后的中国艺术批评状况及意义,未对美展本体深入研究。

其三,以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美展为个案的研究。如,冯艳的硕士论文《抗战烽火中的桂林美术展览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归纳,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全面抗战时期(1937年7月至1944年7月)广西桂林文化城举办的各种方式的美术展览会,呈现出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的独特面貌与文化内涵。梁宜的硕士论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艺风社美术展览研究》从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入手,对艺风社所举办的美术展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剖,揭示了艺风社展览具有的特殊意义以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体现了民国时期展览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李安源的硕士论文《从上海美专到柏林中国美展——刘海粟与蔡元培交往研究》在第二章第二节中详细论述了柏林中国美展筹备、展览以及展后蔡元培与刘海粟的交往与合作。限于篇幅,该文对于柏林中国美展并未深入论述。

此外,港台和外海的学者对本选题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香港大学教授万青先生在其多篇学术论文中涉及到美术展览会的研究,特别是在他参观完“近百年中国画展”之后,表述了他对“美术展览会”这一特殊传播媒介在近百年中国发展之后的思考。他认为,“美术展览会是改变中国画展示空间、欣赏美学、视觉效果、时代风格转变的直接促因之一。”谢理法《五十年来台湾西洋绘画回顾——从“沙龙”“画会”“画廊”到“美术馆”》一文以美术展览会涉及的几个关键词来梳理和回顾了50年来台湾西洋绘画的发展历程;颜娟英《官方美术文化空间的比较——1927年台湾美术展览会与1929年上海全国美术展览会》一文分别选取在台湾和上海举办的“台展”和“国展”为比较对象,分析两个美展在宗旨、内容、筹备过程与文化意义上的异同之处,从来辨析出同一时期两座城市在文化、政治、社会上的差异;谢宜静的硕士论文《民国初年观画论画的现代转型——以上海地区的西画活动为例》通过对民国初年上海地区的艺术展览会和艺术批评的考察与研究,论述了这一时期西画引入给中国美术带来的深刻变化与巨大影响;郑宇航的硕士论文《展示与观看:1927—1930年台湾美术展览会活动研究》和方琼华的硕士论文《“美术”概念的形成——以日治时期台湾美术展览活动为中心》则集中讨论了近代台湾地区美术展览活动开展的情况;刘瑞宽的博士论文《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1911—1937)》以“美术期刊的论述”和“美术展览会的功能”为两大主题,论述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运动,即面对自身传统与西方美术时,如何由排拒、接纳走到互相融合的曲折过程。此外,日本著名学者鹤田武良先生的专题论文《民国时期全国性美术展览会——近百年中国绘画史研究之一》是迄今为止关于第一次全国美展最为重要的研究学术成果之一。但此文仅就第一次全国美展的成因及规模作简要概述,而对最能检验国家文化政策及其管理运行机制以及遴选展品的筹划机构和评审制度等方面并未提及。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从理论深度到方法视角的学术探讨也在不断深入和创新。这些都为笔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和借鉴。但梳理完这些研究成果之后,笔者发现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和可以深入挖掘之处:

第一,关于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系统性研究缺乏,仅停留在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的历史流变和发展分期研究。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美术展览会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值得重视和研究,但简单进行分期研究是不科学的,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20世纪上半叶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种类型美术展览的举办,而且每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和孤立出现的,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交替发展的过程。所以,对其进行历史分期研究的弊端就显露无遗了,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无法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特征。

第二,把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研究视角局限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并未真正切入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本体性研究,即没有触及美术展览会的自律性研究。美术展览会的发展演变是受艺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二元因素影响的。美术展览会受到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但是最为重要的自律性因素,也就是其自身规律和特征才是其研究价值和意义的本质所在。

第三,尚无研究者对民国时期美术展览进行整体定性研究。仅有一篇中央美院郭淑敏的博士论文对民国早期美术展览会的文化性和市场性这两方面进行了定性研究。但很可惜的是,她所总结的 “文化性”过于泛化,没有明确的指向,所以在论述过程中显得隔靴搔痒,抓不住重点。关于另一个“市场性”的总结非常准确,但是很可惜,在论述过程中并未围绕这一时期美术展览会如何实现其市场性价值进行研究,即未针对艺术市场的三要素——艺术生产、艺术经营和艺术消费进行系统研究,所以显得美中不足。(本文为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为:近现代美术展览会与艺术市场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YJC760083;本文同时也是2015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面上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为:近现代中国书画市场生态研究——以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为中心,项目编号:2015M581842)

注释:

[1]水天中《中国早期展览并非“完全效法于日本”》,《美术家通讯》1997年第6、7期合刊,引自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52页。

猜你喜欢
展览会美术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创意美术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2017第二十一届中国烘焙展览会
2017第二十一届中国烘焙展览会
2017第二十一届中国烘焙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