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移位腕舟骨骨折治疗方法探讨

2016-04-05 13:52孟祥财张辉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舟骨骨坏死腕关节

孟祥财,张辉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 骨科,北京 102401)

腕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腕骨骨折,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2%。临床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如治疗不当,会造成骨不愈合、骨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我院2005年5月-2014年3月收治无移位腕舟骨骨折65例,手术治疗38例,保守治疗27例。术后骨折均获得愈合,无骨坏死,保守组不愈合3例,骨坏死1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男49例,女16例;年龄18~52岁,平均26.5岁。左侧18例,右侧47例。骨折按Russe分型[1],水平形16例,斜形27例,垂直斜形22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摔伤51例,车祸伤14例。手术组受伤至手术时间3~14 d,平均7 d。保守组石膏固定为受伤当日至1周,平均2 d。本组术前常规行腕关节舟骨位、侧位X线及腕关节CT检查。

1.2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位,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掌侧或背侧入路,切开关节囊,显露骨折,巾钳钳夹,选择舟骨结节远端为进针点,进针方向为与冠状面及矢状面各呈45°,打入两枚克氏针(其中一枚起防旋作用),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调整位置,位置满意后拧入适当长度Herbert钉(AO),尾端埋入骨内加压。C型臂X线机透视内固定位置及长度满意后,关闭切口,无需石膏固定,术后即开始功能锻炼。

2 结果

65例均获随访,随访3~36个月,平均8.8个月。手术组骨折全部愈合,无感染、不愈合、骨坏死及螺钉松动,腕关节活动度范围125°~145°。保守组不愈合3例,骨坏死1例,腕关节活动度范围110°~120°。腕关节功能按Mayo评分[2]:手术组优30例,良5例,中3例,差0例;保守组优18例,良3例,中2例,差4例。

3 讨论

腕舟骨骨折按部位分为结节部、腰部、近侧1/3骨折,腰部骨折最常见。舟骨骨折由于解剖学特点,不愈合率及坏死率高,尤其是腰部、近侧1/3骨折[3]。舟骨骨折的治疗目的是降低不愈合及坏死率,恢复腕关节的正常功能,尽早康复,重返工作岗位。

对于无移位腕舟骨骨折,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4]。保守治疗即采用管型石膏固定,固定范围包括或不包括肘关节,固定时间为8~12周,长时间的外固定使腕关节不能行早期的有效功能锻炼,会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骨折并发症的发生,使关节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包括肘关节固定,会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石膏固定过程中,由于早期肿胀消退,后期肌肉萎缩,容易发生松动,需多次更换石膏,且稳定性差,造成骨折端的移位,从而影响骨折愈合,增加坏死几率。患者多为年轻人,尤其基层医院,面对的患者多为农民或农民工,需尽早重返工作岗位,无法接受长时间石膏固定及再次手术带来的风险,一个灵活无痛的关节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手术治疗包括切开复位克氏针、空心钉及Herbert钉内固定,经皮空心钉内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为早期手术治疗舟骨骨折的传统方法,但骨折断端不能形成加压,且内固定物不够坚强,稳定性差,术后需辅助石膏托制动,腕关节不能行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从而影响腕关节功能恢复。针尾位于皮外,存在针道感染风险。空心钉内固定避免了克氏针内固定带来的缺点和风险,但由于钉帽的原因,很多患者出现腕关节不适,需二次取出。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属微创手术,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进针点不易掌握,不能直视下监控骨折端旋转。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固定牢靠坚强,通过钉本身的独特设计,对骨折端形成加压,有利于骨折愈合,最大程度降低骨折不愈合及坏死几率。术中通过克氏针的防旋作用,直视下监测,防止出现螺钉拧入过程中骨折近端的旋转。术后不需石膏外固定,可早期功能锻炼。缺点是治疗费用偏高。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
舟骨骨坏死腕关节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骨坏死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关于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三届《腕关节损伤新技术学习班》的通知
重庆地区副舟骨和副舟骨源性疼痛与平足症患病率及多因素相关分析*
应用SPECT-CT指导痛性Ⅱ型副舟骨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