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农耕里的春夏秋冬

2016-04-06 02:23陶瑾
现代苏州 2016年35期
关键词:农谚大暑立夏

记者 陶瑾

吴地农耕里的春夏秋冬

记者 陶瑾

最近在读申赋渔的《光阴——中国人的节气》,打开书,看到每个节气页首的农民画,仿佛走进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丝丝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

节气与农业,自古就关系密切。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与天文学智慧相融合的精髓,它反映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也指导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它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吴地人民所沿用。

二十四节气与吴地农耕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吴地农人对这段节气口诀常记心间。

二十四节气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指导农业生产,因此农民们总是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麦长三节”。

哪里有农人,哪里就有农事。在农人眼中,“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粟”,都得付出汗水和心血。这汗水和心血中,包含了多少内容——农人的劳累,农人的忘我尽在其中。甚至酷暑要忍受,寒冬要忍受,风霜雨雪要忍受,农人却心甘情愿。待到农事完毕,长出五谷。事物总有对立面,不吃这般苦,怎会拥有这般甜。

吴地农人懂得繁琐的农事皆缘于农历的节气,这24个节气讲的其实就是农事。每年立春,农人便开始谋划一年的农事了。孟浩然诗云:“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就是真实的写照。吴地的农人向来讲究精耕细作,农事活动自然超乎寻常。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农人全凭一颗脑袋两个肩膀,承担起责任田的重负,一茬一茬的收获,支撑着一方天地。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吴地的农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凝结成适于口头流传的农谚。如“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等,农民借助于节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将一年定格到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循环体系之中,将时间和生产、生活定格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苏州地区种早稻是:清明浸种,立夏插秧。种晚稻是:立夏浸种,芒种插秧。种麦子是大麦不过寒露,小麦不过霜降。种蔬菜是:处暑萝卜白露菜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气候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千百年来,吴地农人遵循着“春夏秋冬”之交替变换,延续着农耕生活。如今,农活大多都机械化作业,许多古时候的农器具也早已失传了。

立春至谷雨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立”有“开始”之意,民间把“立春”看作是春天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立春这天,苏州人有鞭打春牛的习俗。耕牛是农事的象征,鞭春牛蕴含着对勤劳农耕的劝勉和五谷丰登的期望。立春以后,农民们就要将稻种拿出来晒,叫“晒种”,即将留作种子的稻谷平摊在晒场上,连晒两三天。并且农事上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防冻保苗。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杜甫有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生动描述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这春雨伴随着和风,当夜幕降临时悄无声息地下着滋润着万物。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在农业方面,雨水节气意味着备耕、春耕的开始。生产上,吴地农民会抓好小春作物的田间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农家肥,制订大春生产工作计划。

立春这天,苏州人有鞭打春牛的习惯

“惊蛰之前施肥料,好比关门捉活宝。惊蛰过后勿停牛。惊蛰雷声一响,蛇虫百脚起床。惊蛰雨一场,四十九天呒太阳。惊蛰不起风,冷到五月中。惊蛰寒,秧成团。惊蛰暖,稻成杆。”节气到了惊蛰,气温回暖,蛰伏在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树木生根发芽,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时期。惊蛰前后的天气有着明显变化,吴地农民抢抓农时,因地制宜地安排好各种农事。3月上中旬,油菜等越冬作物返青生长,越冬作物需抓好田间管理。

3月21日前后,春分时节。吴地农民忙着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田间肥水管理,翻犁冬闲田地,筹备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

春来农事忙

4月5日前后,到了清明,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萌发,万物复苏,已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万物生长到此时都“清净明洁”,所以称“清明”。

4月20日左右,谷雨时节,雨量增加,最适宜谷物生长。吴地农民进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春耕备耕。同时注意观察气候,农谚上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若雨水至谷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则是干旱征兆,就要做好遇旱准备了。

立夏至大暑

“立夏田里勤拔草,秋天一定收成好。立夏三朝遍锄田。立夏勿起阵,起阵好收成。立夏东南少风雨,立夏南风入夏早。立夏不下(雨),呒水浇花。立夏三朝蚕豆白。”立夏,虽然按气象学的标准看,真正的夏天尚未到来,但已经明显感到气温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立夏时节,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进入大忙季节,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此时江南逐渐进入雨季,“立夏小满,雨水相赶”,要警惕长时间阴雨形成的洪涝等灾害。

炎热的夏季是吃藕的最佳时机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迎来夏季第二个节气小满,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至大满,天气变热,降水增多。此节气含义与农耕社会息息相关,小满民俗充满了“农味”。苏州民间有“小满动三车”之说,是对吴地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盈程度,小满正是吴地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所以水车飞转起来,调节水旱,排灌农田。小满时节,正好养蚕之家蚕已结茧,准备煮茧缫丝。油坊中也要大起忙头,开车榨油。这一时节,农忙开始,正好应对了“乡村四月闲人少”。

每年6月6日左右是芒种节气。“芒”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收获,“种”指水稻等秋熟作物播种。芒种一到,吴地农民割麦栽秧两头忙,田间地头呈现一片忙碌景象。恰逢梅雨期间,水稻、棉花等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量的梅雨对农业生产有利。然而,芒种期间还是不能放松防汛抗灾工作。

接着是夏至、小暑、大暑,到了全年最热的时刻,农业生产上重点抓好大春农作物中耕除草、田间肥水管理及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苏浙一带有形容大暑这个时节“滴雨似黄金”的农谚,如“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等说法。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还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立秋至霜降

“大暑到立秋,割草压肥要加油。立秋不动耥,处暑不耙泥。立秋无雨农夫愁,万物只能一丰收。”立秋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8月23日左右,处暑时节,处是止的意思,意味炎热的夏季即将终止。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白露时节,夜间空气湿润,时常有白茫茫的雾,十分适宜水稻的发育生长。

每年9月23日或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为“秋分”。秋分日太阳又一次直射在赤道上空,南、北半球昼夜平分。“秋到北风凉”,秋分时节,气温下降,雨水稀少,呈现一派秋高气爽景象。“寒露身不露”,到了10月中下旬,白昼缩短,黑夜增长。在晴朗、水气丰富的清晨,凝结在草木上的露水更多更凉,故称寒露。

霜降节气的到来,表明深秋已至,气温将明显下降。就苏州地区来说,真正出现初霜的时间要晚一些,一般要到11月中下旬。霜降这个节气对农业生产关系很大,就农业节气上看,有句农谚说:“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表明到了霜降,晚稻可以收割了,其他秋熟作物也都将收割完毕。

立冬至大寒

11月6日左右,进入立冬。这一时节,出现初霜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要注意初霜对农作物的危害,及时做好防霜准备。

11月下旬,进入小雪节气。农业上,吴地农民将搞好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及时查苗补苗、中耕除草、松土保墒,同时积极造肥积肥。

之后大雪,民间称立春前的降雪为冬雪。冬雪对越冬作物有好处:能保持和提高地温,使农作物免遭冻害;提供土壤水分,起到抗旱作用;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等。所谓“瑞雪兆丰年”就是这个道理。

吴地农谚里有“腊月小寒接大寒,施肥停当心里安。小寒大寒,冷水成团。小寒落雨大寒晴”,真正到了大寒,在此季节内,指导吴地农民加强小春作物的中耕肥水管理工作,重点做好防冻。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吴地先祖的“农事历”,也是现在不少种植户进行农业生产、安排农村生活的重要依据。在过去有很大价值,到现在乃至将来,仍然对我们受益匪浅,这一非遗文化需要我们去学习、应用、传承。

大雪时节,瑞雪兆丰年

猜你喜欢
农谚大暑立夏
农事 大暑
立夏喽,碰碰蛋
大暑
立夏
蝗虫农谚试析
农事 大暑
Début de l’été
五月里迎夏天
农谚
我给“农谚”挑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