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季节享受苏式生活

2016-04-06 02:23陈佳慧
现代苏州 2016年35期
关键词:家家苏州人节气

记者 陈佳慧

跟着季节享受苏式生活

记者 陈佳慧

对于节气,苏州人当然并不陌生,因为这是融入血脉的文化传承,尽管现在并没有多少人能准确说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但是,我们却能大概了解到此时自己正处在什么节气之中。其中的秘密,正是随着节气进行着各种民俗活动的苏式生活智慧。

仔细看看老苏州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你就会明白,每一年的春夏秋冬,无论气候如何,这座城市里的人都能把小日子过得怡然自得。

咬春观灯,一年之计在于春

苏州人的节气民俗生活,必然是从立春开始的。

不过 ,对于更多人来说,印象深刻的是立春前后的春节。除夕夜里,家家大门上贴春联,都为吉祥语。 “大年夜”,家家祭祀祖先,举行家宴,称为“合家欢”,鸡鸭鱼肉,无不毕陈。

对于苏州人来说,节气也意味着各种节日活动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岁朝,男子开门放爆竹三声,叫作开门炮仗,象征“高升三级”。家家悬挂神轴,点香烛,供粉圆茶食糖果于祖先神位前,长幼依次而拜,称为“拜喜神”。之后,幼辈依次向尊长叩头拜年,尊长率幼辈向左右邻居贺年;早餐吃年糕、春饼、汤团、圆子,取高兴团圆之意。

祭拜祖先、迎财神……立春前后的苏式生活充满了对未来一年的期待

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寄儿女上岳家或寄父母家拜年。

初五,财神(或称路头菩萨)生日。初四晚上家家接财神。从初五起,多数商店开门营业。

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吴中有“闹元宵”旧俗,寺观庙宇鼓乐献新,人声鼎沸。街头巷尾,锣鼓铙钹声不绝,称为“走马锣鼓”。正月十三夜上灯,十八日落灯,各街市店辅出售各式花灯。“苏灯”精奇百出,闻名遐迩。灯节还有打灯谜的习俗,人们将谜面粘诸花灯,任人猜射,中者,以巾扇香囊、果品食物为赠。

而立春,则也被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古时,这个节气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这一天,民间吃春饼、吃春卷。

经历过了立春、雨水后,便是惊蛰和春分了。在过去的说法里,惊蛰意味着天气转暖,春雷滚滚惊醒了在地下蛰伏的冬眠的昆虫,此时万物复苏,蜈蚣、蚯蚓、蛐蛐儿都出来了,玩家们集体出动,为的是捉一只“常胜将军”。苏州人斗蛐蛐儿斗出了文化,连蛐蛐儿罐都极为讲究,老苏州说,玩儿也要有文人态度。

不爱斗蛐蛐的,来赏花。二月初,光福邓尉册梅花盛开,冷艳清香,花团锦簇,迤逦数十里。苏州仍有“探梅香雪海”的习俗。

二月初二,称龙抬头日。要吃油煎年糕,吃了腰脚轻健,称“撑腰糕”。

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又称花朝。凡种花果树的,都要给树枝扎红绸条,或插红纸小旗,名为赏红。农家以为这一天如天气晴朗,则百物成熟。谚云:“有利无利,但看二月十二。”这朋黄河以北,渐次解冻,周期性释放冷空气南下,因而有二月初八“张大帝吃冻狗肉”,二月十九“观音暴”,二月二十八“老和尚过江”等谚谣,前三后四必有风雨,十分应验。

苏州人清明节自然是要踏青祭祖。此外,苏州人在谷雨这日有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品梅泛舟,从来消夏不苦夏

一到立夏,苏州人就开始为夏天生活做准备了。除了吃咸鸭蛋,旧时立夏日,家家备多种应时食品和鲜果,如樱桃、青梅、元麦等供祀祖先,称作“立夏见三新”。饮食则有酒酿、海蛳、面筋、芹菜、咸蛋等,蚕豆也在这天尝新。各酒店过免费赠送酒酿和烧酒给老主顾,称馈节。这一天家家要用大秤称人重量。

而小满也意味着生活习惯的改变。从字面上讲,小满的意思是说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从环境上说,小满过后,天气逐渐炎热起来,雨水开始增多。预示着闷热、潮湿的夏季即将来临。都说五月是“毒月”,因此小满时节,应该减酸增苦,多吃点苦的东西。“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苏州人在小满前后爱吃苦菜的时节,能清热祛湿,对抗闷湿气候带来的不良影响。

春天里轧神仙是姑苏城内重要的民俗活动

这个时候,有个重要的民俗活动,那就是轧神仙。四月十四日,苏州阊门内中市下塘的福液观奉祀吕祖,俗称神仙庙,据说吕纯阳生日那天要化身乞丐、小贩,混在人群之中济世度人,因而逢此盛日每个人都可能是他的化身,轧到他身边,就会得到仙气,交上好运,这样你挤我挤的,叫作“轧神仙”。

芒种这一时期天气炎热,进入典型的夏季,在苏州,这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东西山的梅子开始成熟,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家家裹粽子,饮雄黄酒,门悬蒲剑、艾叶、蒜头,堂内挂钟馗像,妇女簪艾叶、榴花,小儿额头用雄黄书上王字,戴虎形帽,空虎纹衣,腕五色丝线,胸前挂上网袋,内盛蒜头、咸鸭蛋,穿虎头鞋,庭院四周洒雄黄水,据说可以辟邪,避蛇虫之害。

小暑时节,天气变热了,刚过黄梅,为防家中书籍发霉,总要集体拿出来晒一晒,久而久之,演变出晒书的传统习俗。除了晒书,还有浴猫狗的风俗,“六月六,狗淘气浴”,据说可治蚤癞。寺庙在这天晒经,各户也在这天晒书籍图画,晒衣被,可以不生蠹虫。

六月二十四,荷花生日,有泛舟赏荷的风俗,其时葑门外的黄天荡和洞庭西山的消夏湾是观荷纳凉胜地。

吃瓜赏花,都道天凉好个秋

秋天开始,苏式生活又展开了一副别样的画卷。

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民间有乞巧之说。这一天每家以面和糖调匀,捏成蝶形油炸,名为巧果。女子用碗盛河水、井水,搅和。入夜在庭中陈瓜果、莲、藕等,木料香礼拜祝告“牛郎织女”,同时挥扇乘凉,仰看天际银河,盼见“鹊桥相会”。

十五日,中元节。这天俗称“鬼节”,旧时和尚道士在街头搭高坛,建盂兰盆会。入晚箫管歌吹,飞铙走钹,各显神通,形同杂技表演,技艺可观,或行舯河上,作法事,放河灯,祈谢鬼在暑天不为疠为灾。

三十日,地藏王诞辰。入晚,家家门前地上遍插棒香,名烧“地头香”,又叫“狗屎香”,是为了纪念吴王张士庄。士诚小字九四,谐读“狗屎”。

八月十五,中秋节。晚,家家置供桌于月下,案上置香斗,供菱、石榴、柿子、栗子、白果等时令瓜果及月饼,焚香点烛,叫“斋月宫”。中秋节有吃月饼、糖芋艿的习惯,月饼形如满月,象征亲人团聚。中秋夜,苏州妇女还有“走月亮”的风习,其时,皓月当空,金桂飘香,清风送爽,妇女们三五成群,盛妆出游,一路赏月谈笑,兴尽方。虎丘乇夜笙歌,游人如潮,称为“虎丘踏月听歌”,为一时胜景。

十八日,苏州有游石湖的风俗。石湖在苏州城西南郊上方册东麓,湖广二十五里。夜半,满月西偏,杏春桥九个环洞的水面上都有一月影,金波明灭,九月成串,蔚为奇观,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石湖串月”。

进入白露,苏州人变得更爱好郊游。与春天的踏青不同,白露时节的苏州人前往郊外,并不是为了看花花草草,而是去观看那些来苏州避寒的候鸟。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家家户户煮五色米糕,名为重阳糕或花糕。旧俗,这天父母都迎女儿回家吃花糕,故重阳节又称女儿节,同时这天市民都往北塔和虎丘登高。

无论活动大小,跟随着节气流转的生活,体现的是苏州人的一种人生态度

古人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而现代人对露更直观的体会是深秋独特的美。霜降时节,菊花怒放,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苏州人向来喜欢菊花,那种欺霜傲雪、自有傲骨,不与旁人争艳的特性很能引起苏州人的共鸣。赏花品酒,是霜降节气里最风雅的享受。

吃肉喝粥,不怕寒冬腊月天

立冬的时候,天开始冷了。不过苏州人的民俗活动可停不住。

十月初一,俗称十月朝,下元节。旧俗,要烧冥衣祭祖先,又称烧衣节。

十月底,城西天平山霜后丹枫,红艳如火夕阳在山,纵目一望,仿佛珊瑚灼海,蔚为奇观,市民多往游赏。其时,西风乍起,菊花竞放,湖蟹肥美,有“九雌十雄”之语,相沿成俗。

小雪、大雪之后未必能下雪,尤其是苏州。不过,同样有令人欢快雀跃的事情。

十一月,冬至节。冬至前夕,叫冬至夜,全家团聚吃冬至夜饭。夜饭菜肴特别丰盛,喝冬酿酒。饭前祭祖。家人有外出者,也要给他们放副碗筷。冬至当日,晨起,吃圆子和南瓜团子。这一天开始起九,叫“连冬起九”,数至九九八十一天而寒尽。民间有“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的说法,可以冬至阴晴来预卜岁末天气。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这个时候元旦已经过去,天气虽然依旧寒冷,然而新的一年总是让人振奋的。冬日里的腊梅开始绽放芬芳,香远益清,新年的气息洋溢在这座城市里,人们繁忙而充实着。

十二月为腊月,初八为释迦牟尼成佛日,寺院煮粥,内杂枣栗果仁,施散结缘,谓腊八粥,后传入民间,据说食之可以祛病延年。

二十日后,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户,俗称“掸埃尘”。

二十四日送灶君上天,请他向玉帝奏好事。除夕夜,换新灶灯,算是接灶。

在最冷的日子里,苏州人的心却渐渐热火起来。新年将至,人们忙着买年货。外面的天气再冷,苏州人依然过得悠哉惬意,无论四季如何分明,这里的生活都过得安宁幸福。

猜你喜欢
家家苏州人节气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祖国和谐 家家安宁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家家都有难忘的梗
QK空间上的叠加算子
张建霖
家家:请懂得我的低调 “还是想念”的灵魂歌姬
一本杂志和她的生活观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