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三代人眼中的节气生活

2016-04-06 02:23陶瑾
现代苏州 2016年35期
关键词:刘军气节节气

记者 陶瑾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三代人眼中的节气生活

记者 陶瑾

在二十四节气中感受岁月更迭,体悟生命色彩

节气,是对中国人而言最为重要的生活法则。有意无意,我们都依循着节气,过着相适应的生活。

过去,苏州人“过节”有诸多“门道”,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民间习俗,比如立春尝春、清明品茶、立秋吃瓜、立冬补冬,享受一种传统的时间生活意趣。如今,现代人对节气的概念和意识或多或少淡了不少,而由节气衍生出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文化依然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

在二十四节气中感受岁月更迭,体悟生命色彩,让我们不由地想亲近自然,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记者采访了老中青三代人,听一听他们对于二十四节气的了解程度和各自的生活方式。

沈玉 50年代

“要想健康,还得靠节气来养,让我们一起守护‘儿时味道’”

今年58岁的沈玉,退休过后,她几乎每天都要锻炼身体。她认为,养生的过程也是感悟节气的过程。当我们看到日月流转,四季更替,自然会体悟到:原来气血在人体内也会依春夏秋冬的次序升降浮沉。养生就是养人体的“生、长、收、藏”。在饮食方面,她建议多吃素食,夏季吃得清淡些,秋季辛辣少吃一些。

中国人对节气变化的反应在饮食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尤其是“不时不食”的苏州人,对自然万物的变化特别敏感。苏州人有“尝鲜”的习俗,每到一个时节就有相应的物产来纪念、迎接。

比如二月初二龙抬头,吃撑腰糕;立夏吃咸鸭蛋、苋菜、蒸饺;清明吃青团子、酱汁肉;端午吃五黄,端午后蛇虫八脚多了,门上挂艾草、蒜头;立秋日吃西瓜;中秋用香斗供月亮,盘里装上月饼和柿子;冬至饮冬酿酒;腊月初八吃腊八粥;除夕吃年夜饭……

而“冬至大如年”又增加了更深的文化意义。沈玉告诉记者,冬至要祭祖迎阳,是对天地万物和祖先的一种尊重,冬至大如年并不是苏州本土原来的习俗,而是泰伯奔吴所带来的周朝历法。

周朝历法中,冬至这一天就是大年初一,而冬至夜自然就是大年夜,尽管后来有了改变,过年不再是冬至这一天,但苏州人还是沿袭了周朝的传统文化,对冬至格外重视。沈玉说,旧时苏州的冬至,有不少“规矩”,凡出嫁妇女必须回转夫家,倘留在娘家,会穷得“十只饭箩九只空”。晚饭前祭祖,祭祖的菜必须回锅烧。富裕人家起码八盆一暖锅,外加全鸡整鸭大青鱼,还有红焖蹄膀。

除了流传至今的“冬至大如年”,过去苏州立春时还有迎春的习俗,却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慢慢淡化了。“听老一辈介绍说,以前在娄门有一个迎春坊,每年立春都要在此举行迎春仪式,有游行队伍、有戏班,城里乡野的人都要参加。还要做一头泥牛由众人抬着,牛肚子里装满五谷,由县太爷拿着柳条鞭子将泥牛打碎,让五谷流出来,俗称‘打春牛’,乡亲抢泥土、抢五谷,五谷入仓、泥土入田,以祈求五谷丰登。迎春仪式场面皆宏大,可谓是苏州的‘迎春狂欢节’。”沈玉告诉记者。

对节气风俗了解至深的沈玉还是“节气厨神”

对节气风俗了解至深的她还是“节气厨神”,不仅掌管家里的四季餐桌,还和社区老人分享美食。这不,大雪节气之际,苏州人讲究“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她就在社区烧了一回“腌笃鲜”。

她是“时令控”,只要一到节气、节日就忙得不亦乐乎。她会根据二十四节气制作特定饮食,让食材跟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与二十四节气一起变化。她更享受大伙儿团聚的氛围,透过时令菜的分享,也让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更靠近了一些。

比如到了小暑节气,天气开始炎热起来,沈玉就为社区的老人奉上了清淡素雅的荷塘小炒。荷塘小炒是以莲藕为主的一道养生菜,那天她搭配了胡萝卜、青椒、黑木耳、山药等食材做配色,无论是在色泽、营养还是口味上,都可堪称经典。

到了立秋节气,正逢苏州鸡头米上市。她准备的鸡头米虾仁、鸡头米小圆子深得居民喜爱。寒露节气,天气转冷,她就开始准备做各色桂花,用一层桂花加一层糖,层层叠叠地腌制,开始等待时间造就的美味。“做好的腌桂花作用可大着呢,放进糖粥、糖芋艿里,满满的都是桂花的甜蜜气息。还可以再倒入米酒,密封窖藏,过不多久,便会有香气四溢的桂花酒了。”

“想想我们小时候,那些曾经在街巷里弄,寻常人家厨房间里飘散出来的阵阵香味,不同的时节里有着不同的味道,但至今想来还是那样刻骨铭心,令人难忘。”因此,沈玉想守护住“儿时味道”,这一想法也反映了大多数老人的内心愿望。

刘军 70年代

“没有节气就没有气节可言,节气是文化需要传承发扬”

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二十四节气,包含了中国人对四季变化转换规律的总结。采访中,从事机关工作的刘军告诉记者,节气不仅跟农业有关,不仅跟养生有关,也跟我们每个人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知有关。节气已经超越传统农耕生活,进入到现代生活,让人在节气时间中认识自我、获得安顿。

“我对节气的兴趣始于儿时记忆,从小外公最疼爱我,他很看重节气。所以,从小在我的意识中,节气都是特别神圣的蕴涵着前人智慧的一种生活现象:春分一到,天就暖了;白露一到,天就凉了。每个节气都对应着气候变化,非常精准。”刘军坦言,小时候苏州四季分明,春夏秋冬调节得很好。天气变化不像现在这么剧烈,夏天,热几日风凉几日,尽管没有空调,生活照样过得有滋有味。冬日里见雪放晴,冷几天暖几天。但现在感觉只有一个冬天,一个夏天,没有春秋天的过渡了。

刘军说,节气与气节也有着微妙的关系。没有节气就没有气节可言。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也演化成气节,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为。“可以说,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气。当代人为技术裹挟,对生物世界、天时地利等失去了感觉,几乎无知于道法自然的本质,从而也多失去先人那样的精神,更不用说气节了。”

的确,现代人追求轻松,追求享乐,但轻松、享乐之余仍要有时间的烙印,春天的精气神和冬天的精气神是不一样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一年四季随四个立而“立”起来。刘军还提出“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的观点,比如在芒种节气,“君子以非礼勿履”;在夏至节气,“君子以自强不息”;在立秋节气,“君子以作事谋始”;在霜降节气,“君子以反身修德”等等,可以说,二十四节气就像是一年有二十四道关,每一关都对人有提醒,有暗示,有提问。

直到现在,二十四节气都依然在影响着苏州人的生活,“这么多年的生活告诉我们,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不要逆天而行,应当尊重和敬畏大自然。”刘军认为,二十四节气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

现代人应传承二十四节气这一文明的财富,尊重生命的节律。虽然现在全球变暖导致了二十四节气的“错乱”,但这不是二十四节气本身的错,人们更多地应该去思考如何来保护生态环境,这才是关键。

刘军表示,考虑到现代社会的传播手段完全不同于过去,且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要想让当代年轻人喜欢和了解二十四节气,需要灵活运用新的传播手段如微博微信以及APP等载体,来推广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比如,把传统的节气文化做成数字化的媒体产品等,有很多具体的工作需要探索。关键是要意识到,要尽可能让年轻人和孩子接触到这些知识,这样才可能传承得更为久远。

刘军说,节气与气节有着微妙联系,节气文化应得到传承发扬

姚莉莉 80年代

“节气就像竹子的节,把生活刻画得韵律有致”

节气一遍遍流转,生活随着自然的变化而悄然变化着,吃不同的时令佳肴,看不同的季节美景,有时诗意,就来自于平淡的日常生活里。

“节气涵盖了生活的很多方面,小到一碗汤,大到农事、经济,许多看似无关的东西都带着节气的影子。”在姚莉莉看来,节气可以包罗万象。这几年对节气颇有关注的她,开始研读中医的书,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关注自己的身体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更喜欢中式设计和中式风格的事物。

她说,现在谈节气,其实倡导的是中式优雅生活,快节奏与慢生活的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节气是生活方式的韵律,有了节气的变换,才有四时的诗情画意,才有生活的有滋有味。

敬一丹说过一句话,“如果竹子没有节,那就失去了原来的美感。生活也是一样的。”对此,姚莉莉感同身受,“节气就像竹子的节,把生活刻画得韵律有致。我们写‘古人怎样怎样’,并不是说要回归古代,盲目复古,而是推崇他们的生活方式,自然、雅致。”

在姚莉莉看来,现在谈节气,倡导的是中式优雅生活

传统文化是一块深厚的宝藏,中国几千年智慧沉淀下来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有价值的,遗憾的是现在多数人更愿意接受工业化的生活,凡事求便捷、求快、求效率,结果导致人们的幸福感非常低。文化的断层时间久了,就需要有人来恢复。

“节气的‘气’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医讲血为气之母,气血通畅,就是养生。气长,生命力就会旺盛,气短则趋于虚弱。宏观上看,整个地球就是一个‘气’,温度高了生蒸汽,温度低了气则凝冰,这是人的生存环境,一定要道法自然,按照节气的运行规律生活。”姚莉莉坦言。

闲暇之余,她最爱的就是摄影。在各个节气到来之际,不管多忙,她都会抽出时间,进行应景拍摄。要拍好二十四节气并不容易。“既要找地方,又要体现节气特色,一张照片不够,最好是一组,单有风景不行,还需有人物。”她一直希望能邂逅一场雪景。可事实证明,表现大雪节气的照片真不好拍,好不容易在背阴地找到银杏树的叶子,算是捕捉了冬天的景色。有机会她还希望自己深入到田间地头,真正感受“雨水”“惊蛰”“春分”等节气中大自然的节奏与变化。

养生的过程也是感悟节气的过程

猜你喜欢
刘军气节节气
刘军作品
彩泥大变身
竹外疏花
映像畜牧业
抢电视
中国人的气节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