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异地人口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服务的定性研究

2016-04-06 07:33周贵马福军王慧玲罗江磋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感染者异地艾滋病

周贵,马福军,王慧玲,罗江磋

(1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四川成都610000;2阿坝州金川县太阳河乡卫生院内科,四川金川624100)

某市异地人口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服务的定性研究

周贵1,马福军1,王慧玲1,罗江磋2

(1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四川成都610000;2阿坝州金川县太阳河乡卫生院内科,四川金川624100)

目的:了解异地人群VCT(Vduntary counseling testing)服务的原因、心理状态、应对方式,艾滋病感染者及家庭承受的耻辱和受到社会歧视状况。方法: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对某市的VCT机构2013年12月~2014年11月期间前来咨询的异地人群进行一对一访谈。结果:来自异地接受访谈的75名VCT求询人员中,26名确诊为阳性,存在的心理压力比一般人群大,HIV阳性受访者表现出无颜面对家人的心理行为,社会对本人及其家庭成员都存在社会歧视。结论:异地咨询HIV阳性人员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患病信息不愿被人知道;积极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社会大众应该给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更多的支持和关怀,消除对艾滋病患者及家属的歧视;搭建艾滋病患无障碍求医需要构建有效策略。

异地;Vduntary counseling testing;HIV/AIDS;心理状态;应对方式

艾滋病是由获得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公认其病死率高、传染性强,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1]。要遏制艾滋病疫情继续发展,监测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能给监测工作提供新的思路,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是基于完全保密的前提下,求询者自己决定是否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服务,它是艾滋病预防与关怀工作的切入点。此项工作广泛、有效地开展能最大限度的发现HIV/AIDS患者,让感染者及时得到治疗和关怀等服务,同时降低并改变危险行为,减少HIV的传播[2]。国外许多国家的艾滋病防控经验表明,通过自愿咨询检测,潜在的HIV感染者被发现,经过心理行为及应对方式的干预,有利于疾病预防与治疗[3-4]。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挖掘出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内涵,了解求询者的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对有效防控艾滋病起到导向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1.1 抽样方法

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前来咨询的75名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访谈内容采取开放式问题,对求询者的咨询原因、心理状态、疾病相关知识等方面进行深度访谈。为保护隐私,受访者姓名用编码代替。

1.2 研究对象

大致分为三种类型:①省外异地人口:现暂住在某市的外省人员;②非暂住某市的省内异地人口,此类人群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在生源地进行VCT咨询,转而来到该市进行VCT;③本省非本市户籍人口:现暂住在本市的非本市户籍的人员。

1.3 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预先拟定访谈提纲:查阅以前来本机构咨询人员的资料,预先设定研究内容;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的设计、访谈员的专门培训、访谈的时间、地点等;在遵循伦理学的原则下开展一对一的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在访谈完成的当天,双人根据录音完善访谈的笔录,并进行比对确认。然后,小组讨论确定主要观点和次要观点,采用定性研究分析方法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前来咨询的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2岁~40岁间,男女比1.3:1,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以上,职业多为无业,极少有固定收入,收入也多集中在2 500元以下。

2.2 异地求询原因

75名受访者前来求询主要原因如下:①怀疑检测当地检测结果的真实性;②居住于该VCT覆盖区域,参加检测比较方便;③高危性行为史;④担心患病信息被户籍所在地人知晓;⑤医院转介的疑似病例;⑥配偶一方被确诊为阳性;⑦已确诊HIV病例,定期随访检测。

2.3 心理行为的现状

75名受访对象均表示自己在知道检测结果前感到不安和紧张,害怕自己被感染HIV或担心自己的身体出问题。在得知阳性结果后,23名受访对象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担心、迷茫、焦虑和绝望。其中4名受访者对艾滋病部分了解,表示艾滋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感染了HIV就意味着等死,并一再问起“自己还能活多长时间”,还有5名受访对象对艾滋病一无所知,连艾滋病是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自己的身体被告知出现了问题。当被告知感染HIV后是不可能被治愈,同时具有感染他人的风险后,表现出极度的担心,其中一名广东籍男性问道“HIV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10名受访对象只闻艾滋病之名而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等知之甚少。2名女性认为感染艾滋病是件很让人羞耻的事,觉得自己无法面对家人,对不起家人。根深蒂固的认为艾滋病是风尘女子才会感染的疾病,对于自己被感染HIV表示极度不能理解,几次欲轻生。本次访谈中另有4名受访者认为被感染HIV已是既定的事实,表示自己坦然接受,愿意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未表现出过多的惶恐和焦虑,对26位阳性感染者的心理行为进行了归纳,其结果见表1。

表1 26位阳性感染者心理行为具体情况

2.4 异地自愿咨询和检测的阳性艾滋病感染者的应对方式

在26名阳性求询者中,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22人,这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多数人不愿意相信这是既成的事实。选择逃避自己的现状,在谈及以后如何处理生活上的问题时,他们绝大部分选择远离家人,不愿给家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当再问及是否原意接受转介治疗后,多数人表示愿意接受,但是担心进行抗病毒治疗会泄露自己已感染HIV的信息,会给家人带来歧视和非议。仍有少部分受访对象不愿意接受治疗,患者心理障碍、偏激行为以及羞耻感的存在,对艾滋病不够了解等是阻碍艾滋病感染者求医的因素。

2.5 艾滋病感染者及家人的耻辱和社会的歧视

前来咨询检测的26名阳性感染者中,有22位认为自己感染艾滋病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因此感到很羞愧;其中15名认为不仅自己会受到社会的歧视,他们所处家庭的其他成员也会受到歧视;5名阳性感染者不愿参加社交活动,认为感染艾滋病的人会遭到别人的拒绝;4名为阳性感染者在医院就医的时候受到医疗工作人员的歧视。艾滋病感染者为了保护自己及家庭成员的地位,常常不公开自己是感染者的身份,有10名感染者仅让自己的配偶知道自己是感染者,有6名感染者除他们的管理医生知道其感染情况外,没有告诉其他任何人。

3 讨论与建议

3.1 来VCT机构进行咨询的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信息不足

求询者中部分人员文化水平低,年龄多处在中青年,长期处在边远的农村,平常很少接触到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的培训,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十分匮乏,根本不知道艾滋病的感染途径、防治方法,也不了解什么是窗口期。提示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必须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微信社交软件,提高目标人群对信息获取;宣传教育工作要针对农村及社区的死角;特别对男男同性性行为者较为集中的地方进行同伴教育[5]。

3.2 艾滋病感染者特殊的心理行为及应对方式

艾滋病感染者呈现出不良心理状态,与国外学者lynda等[6]研究结果一致,HIV感染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高于一般人群。国内学者张建萍等[7]研究也发现AIDS病人有巨大心理压力,焦虑程度高于常人。刘云慧等[8]研究发现HIV/AIDS患者中MSM有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惧等多个心理症状比普通人群严重,心理焦虑作为应激的情绪反应,可以产生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9],疾病本身来说有百害而无益,同时还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学者Walters K等[10]发现大部分人出现了心理方面的压力、焦虑等都希望得到朋友以及家庭的帮助。一方面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医疗费用大大的增加;另一方面患病后会影响其经济收入。Bastardo等[11]对委内瑞拉HIV感染者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中的情感支持与生存质量的关联最大。Susan等[12]研究表明,来自同样是感染者的支持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有与疾病抗争的共同感受和经验,可以帮助病人理解、接受感染确认后出现的情感反应,并提供最符合需要的信息,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身份上的认同。提示艾滋病的防控工作中,需要培训一批掌握艾滋病心理行为救助能力的专业人员;社会应该为艾滋病感染者提供情感和一定物质的支持,使患者能够摆脱恐惧、歧视等困扰,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重新振作起来。

3.3 艾滋病感染者及家庭成员的耻辱和社会的歧视是艾滋病防控工作的瓶颈

一般情况下,当人们面对艾滋病患者时,表现出反应是否定,不能接受及排除,特别是对于男同性恋感染上艾滋病时[13]。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在就业受到众多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近年来,很多临床医师首次接触到HIV/AIDS患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不了解,就医过程中受到歧视,遭受不公平的待遇[14]。艾滋病主要是通过性途径和静脉吸毒传播,这些行为常被认为是不道德和自愿的,从而增加了公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谴责和负面情绪,加剧了耻辱,社会歧视越重的地方,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推动也相当困难。本研究中发现不仅艾滋病感染者自身受到社会歧视,家庭中其他成员也会受到牵连,患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网络,持续保持自己必要的生活收入,掩饰自己感染的身份,继续从事原来的角色,严重的制约了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过度的掩饰导致防控人员无法对冰山之下的感染者进行干预,对阻断疾病传播相当不利。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增添社会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引导社会给感染者多一份支持与关怀,让感染者能够积极应对疾病,国家加大对感染者及家人的物质求助,让患者能摆脱因病致穷的生活状态,这势必对推进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有积极效果。

总之,异地咨询人群中HIV患者有严重心理障碍,承受来自社会人群不同目光对待的痛苦,不利于防控工作的开展及病人的救治,究其原因,感染者自身对HIV疾病不能正确应对,社会大众对HIV认识不足,对感染者存在歧视,导致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遭受间接推诿。提示今后HIV防控工作需要加大对感染者心理疏导,多渠道、多形式对社会大众开展HIV知识宣传教育,国家加快健全HIV救助体系的建设,搭建艾滋病患者无障碍工作生活平台。

1.Tripodi P,Patel P.HIV/AIDS,peacekeeping and conflict crises in Africa[J].Medicine,Conflict and Survival.2004, 20(3):195-208.

2.刘晨希,李洁芳,刘淑君,等.中国艾滋病VCT服务现状研究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8):624-627.

3.Uuaids.Counseling and voluntary HIV testing for pregnant women in high HIV prevalence countries[R].Elem-ents and issues.Geneva:UNAIDS,1999.

4.Coates T J.Efficacy of voluntary HIV-1 counselling and testing in individuals and couples in Kenya,Tanzania,and Trinidad:a randomised trial[J].Lancet,2000,356(9224): 103-112.

5.史文雅,赵建忠,王欣心,等.北京市丰台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人群梅毒和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监测,2014,29(6):462-464.

6.lynda JP.Anxiety,depression and HIV[J].psychological aspectsof HIV/AIDS,1995,152:588-596.

7.张建萍,李保刚,范萍,等.132例艾滋病住院病人心理问题的多维心理护理[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 (008):50-52.

8.刘云慧,闫丽,刘小翠,等.HIV/AIDS病人中MSM的心理状态与需求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8):702-705.

9.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02.

10.Walters K,Buszewicz M,Weich S,et al.Help-seeking preferences fo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primary care:effect of current mental state[J].The 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2008,58(555):694.

11.Bastardo YM,Kimberlin CL.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social support and disease-related factors in HIV-infected persons in Venezuela[J].AIDS Care,2000,12(5): 673-684.

12.Lutgendorf SK,Antion i MH.Lrnson G,et al.Changes in cognit ivecoping skill and social support mediate distress outcomes in sympt omatic HIV-sero-positive gay men during a cognitive behavioral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98,(60):2040-2141.

13.黄巍,蔡娟丽,石卫东,等.144例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感知歧视状态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6,(6). 1127-1128.

14.王燕婷,彭锐锐,严莉萌.上海市医务人员艾滋病相关歧视现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4).286-287.

(2016-05-05收稿)

A qualitative study of non-residents on voluntary AIDS counseling and testing service in a city

Zhou Gui1,MaFujun1,Wang Huiling1,Luo Jiangcuo21Department of Infection Management,Chengdu Fifth People’s Hospital,Chengdu,610000;2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Public Health Center of Sun River,AIDS Jinchuan,Sichuan Province 624100,China

Objective:To learn why non-residents use the Vduntary counseling testing services,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coping style,and the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facing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Methods:All non-residents who came to the city from December 2013 to November 2014 for the AIDS VCT were interviewed one-by-one.Results:Of a total of 75 non-residents who came for the AIDS VCT,26 were confirmed HIV positive.All interviewees felt great psychological pressure.However,those who were confirmed HIV positive feel shameful in front of their family,and both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are facing discrimination from society.Conclusion:Non-resident HIV positive patients have severe psychological disability and are reluctant to release their HIV status.Promoting AIDS health education,eliminat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HIV positiv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and providing all necessary support would be helpful to establish a barrier-free channel for patients to seek medical care.

Offsite crowd;Vduntary counseling testing;HIV/AIDS;Mentation;Coping style

R181

A

10.3969/j.issn.1000-2669.2016.05.012

周贵(1977-),男,主治医生,硕士。E-mail:475789573@qq.com

猜你喜欢
感染者异地艾滋病
《 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感染者就医和就业歧视状况调查
警惕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艾滋病感染者管理新模式
破除异地结算的地方抵制
关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