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风声》看戏剧化剧本结构创作

2016-04-07 16:35李暄王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戏剧化风声

李暄 王宇

内容摘要:如何让普通人写出好的剧本,本文试着以电影《风声》为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普通作者从欣赏电影的角度,从自己喜欢的电影入手,分析剧本创作的要求和剧本的结构,掌握一般性的剧本创作规律,同样可以写出合格的剧本。

关键词:《风声》 戏剧化 剧本结构

剧本,一剧之本,一流的剧本交给三流导演也能拍出不错的影视片,但是一个烂剧本再好的导演也拍不出好片子。我们不是学文学专业的,没有卓越的讲故事的才能,再加上每天重复的生活让我们失去了新鲜感。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写不出剧本了吗?当然不是,我们从欣赏电影的角度,从自己喜欢的电影入手,分析剧本创作的要求和剧本的结构,掌握一般性的剧本创作规律,同样可以写出合格的剧本。

一、剧本创作的要求

影视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必然会对影视剧本的创作提出特殊的要求。

(一)视觉造型性

视觉造型性是影视作者所写出来的东西必须是看得见,是足够能被表现在银幕上的。视觉造型性是剧本创作与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一个最基本的区别。小说可以有长篇大段的叙述和描写,也允许作家随时加入自己的议论和想象,属于虚实结合;而影视剧本要尽力避免长篇累牍的议论和抒发主观情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使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和声音,让观众能看得见、听得着。编剧用文字将影视形象体现在稿子上的时候,他的脑海里必须出现视觉性的画面,未来的银幕想象已经像“小电影” 浮现在作者眼前。

(二)声画结合性

观众接受影视艺术,是因为接受影视作品提供的画面和声音,因此作者在重视影视剧本创作,实现视觉造型性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声音的描写,努力将二者结合起来。影视艺术的声音包括人声、音响和音乐。人声,主要是指人物语言,包括对话、白、旁白和解说。影视剧中的对话要写出对话的动作性,同时对话要进行精心的选择和锤炼又要随意自然,不要显得太有准备,这样人们才会感到亲切自然。

(三)蒙太奇思维

作为影视艺术独有的表现手法,在剧本创作中,我们要具备蒙太奇的思维,把不同时间、地点、场景、人物、事件、冲突组织在一起,多场景的跳跃和变化,省去对一些细节的赘述,突出主要的东西,这样既增强了影视艺术的概括力,又为观众提供了审美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使观众能够从中获得一种艺术享受。

总之,剧本的创作遵循影视艺术的特点,要按照影视艺术的规律来进行创作。如果一个影视编剧不能运用"影视语言"来写作,不能预计未来屏幕的效果,那么,他就不可能创作出一部投入拍摄的剧本。

任何剧本都要具备以上的共性,电影《风声》也不例外。作为中国大陆首部谍战大片,《风声》由香港和大陆导演联袂合作,周迅、李冰冰、黄晓明、张涵予、苏有朋、王志文、英达等主演等明星云集,可谓阵容强大。2009年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接下来我们就从《风声》入手分析剧本结构。

二、《风声》戏剧化的剧本结构分析

影片《风声》讲述了汪伪政府时期的1942年,在发生了一系列高官暗杀事件后,日军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找出代号为"老鬼"的共产党员,日军和伪军对顾晓梦、李宁玉、吴志国、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进行了审问,心理激战、严刑拷打、彼此猜忌、阴差阳错、虚与委蛇、迷雾重重、峰回路转、真相大白,影片在在相对封闭的室内环境中将情节推向一个个高潮。

一般戏剧式剧本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段落,既三幕式戏剧结构。第一幕开端(建置)、第二幕 对抗、第三幕 结局,在第一幕和第二幕结束,各有一个情节点,其中第二幕的环节最为复杂,第二幕越曲折、越惊心动魄,剧本就越吸引人。所有的电影剧本都包括开端—对抗—结局这一基本的线性结构。

在结构剧本之前,头脑里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结局,它是剧本的来龙去脉,这种思维方式和一般的写作不同,我们来打个比方,如果你想做一桌活色生香的菜肴,你一定马上不会走进厨房,打开冰箱,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全倒进锅里,然后看自己能做出什么。而是,进厨房之前你先想好了要炒几个菜,这样进了厨房,你就按照预想的结果来操作。写剧本就好比做菜,要想色香味俱全,我们要从结局出发,建立全剧的叙事结构。

在这种先想好结局的思维方式下,我们来运用好莱坞桥梁式剧本结构法。桥梁式剧本结构法,简单来说就是一座桥并不是从河的一边垒到另一边,而是先垒起中间承重的桥墩,再搭两边桥板。好莱坞桥梁式剧本结构法中,结构剧本也同样不是由头写到尾的,而是先找到 “动机”和“目标”这两个桥墩。

(一)动机 第一个桥墩是故事的进入点,我们要苦思冥想,找到一个“意外”造成故事进入,解决的是动机问题。《风声》这部电影中,为找出汪伪政府司令部内部潜伏的地下共产党员,日本特务机关长武田设了一个局要找出内鬼,将范围锁定在经手电文的五个人中,故事由此展开。

(二)目标 第二个桥墩在全剧的高潮,这里是目标所在。目标是经过斗智斗勇,最终将情报有误,切勿行动的信息传送了出去,武田计划失败。只有把目标和动机这两个部分扎扎实实的想明白,想透了,结结实实垒起来,立在那里。才可以由此而开始铺展桥面,这就是“搭桥法”的核心之所在。这个方法虽然匠气,但对于结构一部经典叙事的影片是很实用的办法。

搭好了桥墩之后,我们来看开端。

(三)开端 剧本的开端应当深思熟虑,并以视觉化的设计来讲述你的故事。在这一部分中编剧的主要目的在于“破题”,典型的方式是在开场时,尽量以悬念情节动作来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观众会在已呈现的事件当中推测可能的原因和即将出现的结果。让观众明白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主要冲突。 在第一幕结尾处要有一个情节点。这个情节点就是一个事变,《风声》当中五个人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为只是一场闹剧,李宁玉破译出电文后,被锁定的五个人和观众才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鬼不显身,谁都别想走出这栋楼。这个情节点,是故事真正的开端,它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并把故事转向另一方向。惊人意外必须突如其来,是突如其来的一记重拳,彻底改变了5个人的处境。惊人意外的降临,这五个人以往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原来的生活秩序被打破,把他们带入第二幕的寻求目标之旅,更多情节随之展开。

(四)对抗 对抗是第二幕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剧本的真正核心。对创作者来说是最具挑战的。它之所以称为电影剧本的对抗部分,是因为在对抗环节中为了达到目标设置重重矛盾,越曲折越引人入胜。在风声中,对抗环节一共设置了五个障碍。第一个障碍:初次审问起纷争。通过单独审问的方式,五人之间相互猜忌,引起内部矛盾。白小年和金生火之间的矛盾,顾晓梦和吴志国之间的矛盾。第二个障碍:对笔记。通过对笔记发现司令的副官白小年的笔记最相似,白小年遭受酷刑而死,司令竟然没能救得了自己副官的命,可见事态的严重性。第三个障碍:假设庆功宴,贪生怕死的金生火自杀死亡,李宁玉被排除,最终将目标锁定为顾晓梦和吴志国;第四个障碍:顾晓梦举报吴志国,吴志国遭受严刑拷问;第五个障碍:武田以为抓住的吴志国就是老鬼,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就在吴志国遭受严刑拷问的时候,顾晓梦说服李宁玉去举报自己,吴志国幸免于难,顾晓梦被开枪打死。

第二幕结尾处冲突的力量和级别不断上升,接近第二幕结尾,达到次高潮,这就是情节点二。观众以为日本特务头目抓住了“老鬼”吴志国,但随后会出现另一个惊人意外,改变了游戏规则。顾晓梦让李宁玉去举报自己的情节又一次改变了故事的发展方向,彻底摧毁了日军特务特务头目武田的必胜计划。第二幕的渐强段落会给观众一种这就是决定性冲突的假象。武田毫无准备地被踢入第三幕,而他手上已经没什么可打的牌了,他的周密计划彻底宣告失败。

我们在以后欣赏电影的时候,不妨做一个练习,找出第一幕结尾处的情节点一和第二幕结尾处的情节点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练习,你做的越多,你就会感到越容易,越容易把握结构与故事间关系的本质。

(五)结局 第二幕还不是最高潮,最高潮将出现在结局。结局在影片的核心冲突解决之后,在平和的氛围中最后解决所有的剩余情节和人物关系。此时,观众还需要些许时间来品味胜利或失败,并仔细思考这个故事结局意味着什么,也就是探寻故事的深层意义。如果影片高潮给观众造成强烈的心灵震撼的话,这时观众也需要一小段时间来舒缓心情。一个有力的结尾,以便使人理解并求得完整。当我们看到最后一个淡出的画面走出电影院时,我们希望感到充实而满足,就像吃了一顿活色生香的美餐后离开饭桌时一样,这种满足感得到满足,这样结局才能奏效。

剧本创作的要求和戏剧化的剧本结构只是一般性的剧本创作规律,要想写出活色生香的剧本,掌握这些方法远远不够,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我们要有足够的文学修养、丰厚的人生体验,多看、多听、多问,对现实生活与人生保持足够的敏锐力,这样才能积累充分的生活素材和人生感悟,创作起来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武汉军械士官学校)

猜你喜欢
戏剧化风声
停战
云的自传
所有的风都停了
秋风
LOGO GIRL
从《烈日灼人》谈米哈尔科夫的电影风格
一场人性和利益的博弈
无题
“戏剧电影”概念的使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