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高中生从文言文学习中华文化的成效调查

2016-04-07 16:35施子南李文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言文香港

施子南 李文宇

内容摘要:2009年起,香港高中从二年制改为三年制,不再设置中国语文及文化科,但中华文化仍是新学制中国语文课程的九大学习范畴之一,且在选修单元中亦有“文化专题探讨”和“小说与文化”,可见在新课程中文化学习是非常重点的部分。但考虑到选修单元并非每所香港中学都会有选择来用于教学,故此本次调查把范围控制到必修课程,并讨论当中文言篇章的中华文化学习。本文按照《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拟定有关中华文化学习的四个目标,探讨学生从文言篇章学习中华文化的成效。

关键词:香港 高中语文 文言文 中华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一九九零年香港中学中国语文科教学目标重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重视,新的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教学目标提及要“籍着本科的教学,启发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品德,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1二零零一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推出中国语文新课程,将“中华文化”定为九大学习范畴之一。时至今天,三年制新高中的《中国语文课程评估及指引》(后面皆简称《指引》)仍然延续了这九大范畴,“中华文化”的学习目标和层面等基本理念和指引并没有多少改变。但是考虑到无论是教材、学习方式、考试模式等却有了种种改变,那么最近三届的新高中学制毕业学生,他们的中华文化学习成效如何;特别是从文言篇章学习中能够获得多少等等,这些应当是我们需要掌握和讨论的。评估文化学习成效可以以《指引》中华文化范畴的学习目标为准则,包括“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对中华文化进行反思”、“认同优秀的中华文化”、“在生活中体现优秀的中华文化”。本文将针对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结合上述提到的“认识”、“反思”、“认同”、“体现”四项目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情况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2-2014年度期间的三届香港新高中毕业生,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填答问卷的对象为分布在内地及香港不同类型学校的在读大学生、大专生及在职青年。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82份,回收率91.1%。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三、调查结果统计

我们通过几种表格得出下面的结论。

1.认为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程度的结果是:14.6% 非常重要;41.5% 重要;29.3% 比较重要;11% 不重要;3.7% 非常不重要。

2.认为通过学习文言文,能培养你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的结果是:9.8% 非常重要;        56.1% 重要;12.2% 比较重要;18.3% 不重要;3.7% 非常不重要。

3.认为通过学习文言文,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果是:11% 非常重要;52.4% 重要;18.3% 比较重要;12.2% 不重要;6.1% 非常不重要。

4.认为通过学习文言文,体会其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的结果是:11% 非常重要;56.1% 重要;9.8% 比较重要;17.1% 不重要;6.1% 非常不重要。

5.认为通过学习文言文,对于文言作品中的中华文化,你能敢于发现的结果是: 6.1% 非常重要;47.6% 重要;30.5% 比较重要;14.6% 不重要;3.7% 非常不重要。你能敢于承认的结果是:6.1%非常重要;47.6% 重要;26.9% ;比较重要 18.3%;不重要 2.4%;你能敢于反思的结果是:7.3% 非常重要;50% 重要;26.8% 比较重要;15.9% 不重要;3.7% 非常不重要。

6.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令你有一种民族自豪感的结果是:9.8% 非常重要;52.4% 重要;14.6% 比较重要;18.3% 不重要;4.9% 非常不重要。

7.通过学习文言文,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的结果是:7.3% 非常重要;67.1% 重要      7.3% 比较重要;12.2% 不重要;6.1% 非常不重要。

8.通过学习文言文,能够身体力行,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果是:6.1% 非常重要;46.3% 重要;19.5% 比较重要;23.2% 不重要;4.9% 非常不重要。

四、现状及原因分析

《指引》指出“认识是认同和反思的先决条件。学生学习中华文化,宜首先丰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然后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反思。”2这样有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掌握,学生才能正确把所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体现及运用。

(一)认识

调查显示,(调查结果1)超过85%的学生认同学习文言文很重要,(调查结果2)认为通过学习文言文能培养你了解中华文化兴趣,选择同意类选项的(包括同意和极同意)共有65%。可见学生认为对重要性的肯定和兴趣是学习的关键,也对文言文和中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是有认识的。“认识”是最基础的,文言文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作为由古代传递中华文化至今天的重要载体。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畅广元提倡“文学文化学”,他从广义文学的文化观念和人文视野出发来探讨文学:“文学既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和文化现象,又是独特的艺术现象和审美现象;它既植根于广泛的文化结构中,关联着人类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有着普遍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属性,又依存于特定的语言形态和美感形式,关联着人类的情感、心智和形象,有特殊的审美品格和属性。”3显而易见的是,文言文并非简单的由一堆文字符号砌成,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它使学生认识其中承载的中国数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和文化。

(调查结果3)通过学习文言文,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选择同意类选项的学生共占63.4%和(调查结果4)体会其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基础,选择同意类选项的学生共占67.1%,可见学生对于“认识”这一层面还是给出肯定的答复的。文言文是从古代流传下来文学作品材料,也是作为一种文化信息高度密集的文化产品,当中包含的中华文化的价值是最古老,也是最深厚的。《指引》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内容给出的指示是“文化素材俯拾即是,例如生活习惯、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至日常生活见闻和体验等,都可以是文化学习的材料。”4而引论到学习文言篇章,我们在发挥其语文教育工具性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挖掘当中蕴含的文化属性,如传统风俗、哲学、社会、宗教等属性。文言文是古人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对人文、哲理、社会、自然等的感知,表现了作者和时代鲜明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等等。语文教育需要引导学生解析它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探讨其中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对认识中华文化,对民族认同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二)反思

《指引》在反思层面给出的阐释是:“文化反思,指的是对中华文化进行反省和思考,体察中华文化的优秀面和不足之处,从而产生荣辱与共的民族感情。透过反思,可以让学生更深入认识中华文化,更乐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至于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也敢于承认,勇于改进。在反思的过程中,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比较异同,取长补短。”5也就是说反思是通过思考中华文化中的正、负面材料在今天仍否适合、应否遵循和其存在价值等等,也就是要思考如何“取其精华,去除糟粕”,通过反思有助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文化。(调查结果5)通过学习文言文,对于文言作品中的中华文化,你能敢于发现、承认、反思,学生选择同意类选项的分别占53.7%、53.7%和57.3%,可是选择未能确定却有不少,分别占有30.5%、26.7%和26.7%,从这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反思层面并不是做的很好。究其原因,香港文凭试考试报告对此给出了答案。在2012年文凭试报告中提到:“读书如交友,经典和名家的作品乃是良师益友,和古人神交,令我们可跳出时代的限制,了解不同文化思想的源流和得失,才可以提升个人评鉴和论述的能力。读书读得通,没有捷径,只有靠平日积累。除了多看,还要多想。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即深入思考,有不明白的地方,再看一遍,直到把表里内外也弄清才罢休,如是者日复日、年复年,自可累积一定的文化知识,再慢慢锻炼思维能力,育成个人见解。”6也就是说对于文化反思,学生要抱着时时学、处处学的心态,学习古今经典名篇及诗文佳作,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以巩固语文基础。综合来说,学生需要加强阅读经典名篇,当中文言篇章就是一种很好的范本,学生可以以此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掌握其中的文化内容和内涵,探讨当中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解析它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而且不停留于认识层面,尝试深入探究这些文化内容背后的价值和形成原因,经过思考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把握文化精髓,正确把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的生活范畴里。

(三)认同和体现

在“认同”层面,《指引》给出的阐释是:“文化认同,指的是对优秀的中华文化产生欣赏和思慕之情,例如欣赏国家的风俗习惯、传统美德、河山风貌、科技成就,为古今文明而感到自豪。”7。(调查结果6)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令你有一种民族自豪感,选择同意类选项的共占有62.2%。(调查结果7)通过学习文言文,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选择同意类选项的共占有74.4%,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能够从文言篇章的学习中,认同当中体现的优秀民族文化,产生归属的意识,从而对民族文化感到自豪。文言篇章是古人思想的精辟体现,其中的中华文化内蕴十分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广泛的内涵包括具有智慧的哲学宗教思想和道德伦理体系、也有闻名世界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还有流传至今的节日庆典和生活方式等诸方面。语文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传承文化的角色责任,语文教材中文言篇章内容则是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复合体。这些传统文化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严格来说就是我们民族生活的“根”,需要自觉地去认同和体现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我们对文化的认同并不是盲目地认同,要经过认识和反思,去其糟粕,只有正面的部分才会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在“体现”方面,《指引》在中华文化范畴的教学原则中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体现优秀的中华文化,比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传统美德。8(调查结果8)你能够身体力行,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选择同意类选项的共占52.4%,而未能确定的则占19.5%。要思考的是只有大约一半学生认为他们现在能够身体力行身体力行来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而选择未能确定的学生却占了五分之一。在这里,以分析朗文版香港高中语文教材的结论为例来探析一部分原因,朗文版中的10项文化教材都有“认识”的作用,但是其他层次的学习意义就少得可怜。有“认同”成分的3项,具“反思”成分的只有2项,“体现”成分则一项也没有。9也许,现行的语文教育对于促使学生能否进一步承担民族文化的承传责任这方面做得并不足够,而教材及教学对于文化认识的层面仍然停留过多,在“质”和“量”上均欠缺深入的反思和认同层面的设计,并且忽略文言篇章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这样一个角色的存在。而另一方面,即使有了认同,也不一定就能够体现出来。无论是教材还是学校教学,在对于文言作品的学习应当有合适的引导和切实可行的实行设计考虑,联系现实生活条件,正确指引和帮助学生能够身体力行实践和运用。

五、建议

结合以上调查及分析的结果,笔者对香港中国语文课程从文言篇章中学习中华文化范畴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需要更明确中华文化的学习目标。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本身以范文教学为主,目标模糊,划一的语文课程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差异,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率。中华文化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识与反思,以及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感,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学习中华文化,且结合香港的特殊背景,学生须懂得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并对世界各国文化持开放与接纳的态度。为此,应该注意落实学习目标,并与语文课程规划、学校教学与教材选编等方面紧密配合。

第二,增加文言文文化学习的广度。中国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育,经典文言篇章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而被选作传教材,更应利用此优势,充分结合与其他范畴的共同学习,以收一材多用之效。然而现行教材往往忽略文言篇章作为文化学习的优势,忽略引导学生思考篇章的深层意思和文化意涵。对此,无论教材还是教学,应该加强利用文化学习的广度,且考虑内容与当今社会的密切程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发挥有效学习的作用。

第三,加强文言文文化学习的深度,特别是对“反思”及“体现”的学习层面。教材方面,配合课程标准选取以富有道德内涵和情感素质的内容为主,篇目需文质兼备,能够提升学生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包括不同主题、作者、文类、朝代等作品,能照顾不同能力、兴趣的学生。教学要能连系学生生活经验,深入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使之成为终身受用的有用知识。课程不仅抓紧课内,反思文化观念及传统价值在今日社会的意义,“功夫在诗外”,也要注重于课外,如设计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实践所学的活动,同时兼顾语文学习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意识,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发展个性和才能,达到文化学习的目标和意义。

六、结语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10中国语文课程盛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文化,并具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责任。笔者希望能够透过此次研究,深入了解学生对从文言篇章学习中华文化范畴的看法,以此作为切入点为语文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语文教育一直是我国包括港澳台地区不断进行改善的必修课程,在时代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也要加强“认同”、“反思”及“体现”,在细细品味文言文中感受民族文化,结合课程目标和规划,提高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能力以及成效。

注释:

1.课程发展议会(1990):《中国语文科中一至中五课程纲要》,香港:政府印务局,1990年版第9页。

2.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7):《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务署,2014年版第17页。

3.畅广元:《文学文化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4.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7):《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务署,2014年版第16页。

5.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7):《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务署,2014年版第17页。

6.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12):2012年香港中学文凭试中国语文科考试报告及试题专辑,2012年版第136页。

7.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7):《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务署,2014年版第17页。

8.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7):《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务署,2014年版第18页。

9.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邓城峰:《香港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学习分析》,《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版第24页。

10.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语言与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本论文成果系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言文香港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香港ifc商场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