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顺应学生的思维

2016-04-07 16:35郭丽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预设交流过程

郭丽霞

学校五年级数学组举行了“同题异构”课堂教学竞赛,课题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课后,发现有两节课的教学流程极为相似,都是让学生亲历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然后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猜想也如出一辙---生1: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面积。生2:跟长方形的一样,用底乘邻边来计算。但是老师在接下来的验证环节中的处理却大相径庭:A老师引导学生验证第一种猜想后,随后进入探究环节,对第二种猜想置之不理。B老师在引导学生验证第一种猜想后,没有评判第二种猜想的对错,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师生共同探讨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第二种猜想的错误性。

对比两节课,A教师只关注课堂进程是否按预设顺畅进行,能否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课前预设,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一真实的思维状态,致使教师的有序思维“顺走了”学生的无序思维,使教学成为走过场、走教案,导致收效甚微。而B教师这段教学是真实有效的,学生的思维、质疑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开拓。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顺应”学生的思维。

一、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思考的现状

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始料未及的学生反应。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他们思考的过程,要能敏锐地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挖掘,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思考,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课中A教师置学生的思维现状于不顾,生牵硬拉往预设环节走,必然会泯灭学生的智慧灵感,阻碍他们的独特体验。

二、课堂教学应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杨振宇教授在对中美学生的对比中谈到:“中国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学生则学得少,悟得多。这就是中国教育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纵观我们的教学,学生总是被塞得满满的,哪有时间悟自己所学的东西?要学生悟,就要给他们一些启发、一些思考的余地和能够自由控制的时间。”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的过程,学生面临困难时,首先有一段含有价值判断的“尝试推理、窥测方向”,然后才是带有一定逻辑意义的行为,并用可以言传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我们老师总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替代学生的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无意的就取代了学生面临问题时“窥测方向”的过程,也就是说忽视了学生面临问题时的最初的思维形式——原创思维,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断层。

三、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交流的需求

北师大芦咏莉教授有这样一种观点:评课不是为了证明你比别人高明,而是首先要尊重被评教师的感受,让他进行阐述。上课何尝不是如此!教师不仅要给与学生有话要说的机会,更应该激发学生有话要说的需求。A教师表现的是教师过多的尊重自己的预设或过早地以一种“正确观点”而结束问题,是对师生间“差异”的否定,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B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辩论,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倾听他人的想法,在思考、辨析、分析交流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走向了深刻。当我们为了“合作交流”而大费周章,为了“创造情境”而绞尽脑汁时,我们始终不能放弃的是什么?始终坚持的又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关注学生真实的数学思考。课堂教学“顺应”学生的思维,恰恰是体现“关注学生的真实的数学思考”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甘肃白银市会宁县东关小学)

猜你喜欢
预设交流过程
如此交流,太暖!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交流平台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交流平台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