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游学记

2016-04-07 16:35夏晓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2期

夏晓琳

在我们每个人儿时的心里,都蕴含着一个北大梦!然而,这个梦想,在45年后的今天,变成了现实!这个梦虽然姗姗来迟,但我还是满怀期待和向往,踏上了北大学习之旅。

1

我们住在北大校内唯一的勺园宾馆,位于北大校区西南边,上课地点政府管理学院在东北边。每日,我们都要从西南边到东北边,绕行北大一大圈儿。稍微快一点儿,要20分钟;稍微慢一点,基本就得30分钟。但是北大太美了,致使每天的4趟走路都成了一种享受。

初冬的北大燕园,还未褪尽深秋的颜色,嫩黄的杏树,深红的枫叶,还有其他树木的绿色,构成了校园的五颜六色, 配上弯弯石径,精致拱桥,亭台楼阁,古色古香的建筑,还有一湾狭长又不失宽阔的未名湖,高高屹立的博雅塔,湖畔丝丝杨柳,雕龙画凤承载着圆明园历史的华表,每天走在这样的上课路上,我心旷神怡,总是忍不住驻足停下来,多看看,多拍拍,晨曦未名湖的烟雾缭绕,夕阳西下的缓缓余晖,勺海里游来游去的金鱼,荷花池里欢畅戏水的小鸭,校友桥上停留觅食的小鸟,无不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里。

穿行在北大校园内,一栋小楼,一个纪念碑,一座墓地,一个雕像,都蕴含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蔡元培雕像、李大钊雕像、塞万提斯雕像,西南联大纪念碑,葛利普墓,乾隆诗碑——每一处地方都向你讲述着北大的风风雨雨和117年的悠远历史,无不让你感受到北大的深沉和厚重。

到达第一天,当我独自流连在校园里,东拍拍西望望的时候,两个青春逼人的大学生邀请我加入扶贫帮困的捐助,我没有多想,捐了一百元,想想北大校园里肩负着巨大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的学生,我对他们有着无限的信赖和希望,连收据都没要,当然也舍不得他们打扰我的溜达、拍照、沉思和遐想。

第三天,在实地参观探访校园历史和校园环境当中,不说亚洲高校第一大馆北大图书馆,也不说北大的标志性建筑物百周年纪念讲堂,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确是正大中心以东,二体南侧的一片围墙环绕、绿荫遮蔽的清幽之地,这里就是大师云集的燕南园。这里有17栋住宅,曾在这里居住的几乎都是大师,洪叶,翦伯赞,马寅初,冯友兰,朱光潜,周培源等等。他们都曾为北大的历史抒写过重重的一笔,融入北大的历史长河中,与北大交相辉映。

循着历史的足迹和名人的脚印,我了解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北大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北大传统和校风,只有肩负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才不枉做一个北大人!我为自己有生之年能和北大有一个交集,哪怕是一个短暂的交集感到庆幸和激动。

2

为我们上课的北大教授清一色是博士生导师,他们站在中国文化思潮的最前沿,是中国文化思想的精英和先锋,常年为中央高层领导讲课,并且参与中央政策制定和研究。他们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口音不一,但集聚精华,每个教授都学富五车,极富个性和思想,没有一个是人云亦云的学术跟班或者剽窃照搬的学术小丑。听他们的课,真有如和高人对话,受高人指引,慷慨激昂处如玄月急切,低吟徐缓之处深情款款,教授们无一不幽默,诙谐,我们的思维在这里开阔,思想在这里提升,境界在这里升华。听了他们的课,感觉是人生一大幸事;并有豁然开朗、胜读十年书的收获;当然也更加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五四”运动起源地在北大。如果有机会,应该经常接受北大文化的洗礼和思想思潮的冲击。下面,我将自己的体会一一道来。

给我最大启迪的是于建嵘教授,讲述“当前中国的社会稳定与依法治国”,他的讲述关注民生,尤其关注底层市民,他的湖南衡阳普通话让人初听起来很不适应,想要抗拒,但是他讲课一到切入中心,就略带萌态,表情生动,绘声绘色,思想的火花激情四射,不自觉的我就跟着他的思想随风舞动,生怕漏掉一个字,一句话。难怪他被中国网名评为“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中国底层九大意见领袖”之一。由此,我关注并加了他的微信,并订阅了“于建嵘的东书房”这一公共微信平台。并转发了他的著作“我的父亲是个流氓”等文章,被我省著名作家晓苏评价道:天下奇文!天下绝章!其在讲课中强调“中国梦应该是中国人的梦,中国穷人的梦,中国穷孩子的梦!”给我启迪和震撼。

让我豁然开朗的是周旺生教授,他是立法专家,讲述“中国法治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一口安徽话让人咋一听容易走神,讲话慢条斯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主席在作报告,还配上右手挥手的手势,讲课观点鲜明,思想犀利,被他吸引得走定了,绝不会漏掉一个字,诙谐生动,幽默风趣,深入浅出,一针见血,一语见底,让人回味,印象深刻,不能忘怀。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王俊宜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是咱们武汉人的骄傲。老太太80多岁的高龄,文雅娴静,大家风范,讲述“当前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我们惊叹她的记忆如此缜密,每一个数据不管是哪年,小数点后的每一个数字,她都如数家珍,没有丝毫犹疑,罗列的清清楚楚,用数据说话分析起来条分缕析,思维严谨清晰,逻辑结构精细,让我们见识了一个经济学家的风范。

讲课最为生动的是武和平教授,他集作家、官员、新闻发言人、演员于一身,讲述“增进现代传播理念,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他的讲课运用讲、唱、念、做,快板、朗诵、唱歌等各种表现形式,生动丰富,声情并茂。

讲课极富感染力的是程郁缀教授,讲述“古典诗歌赏析与人文精神”,操着苏式普通话,不仅具有诗人气质,还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高亢处尽显豪迈,沉吟处不失深情,极富感染力。不仅教导我们,还要求我们回去教导孩子,传承忧国忧民情怀,传承做人道理。

讲课温润如玉,滋养心灵的当属温金玉教授,讲述“国学智慧与心灵家园”,我在他上完课之后有一段互动和交流,受到好评。现呈现如下:尊敬的温教授:

我们关注天下,关注法治,关注经济,关注政治,关注诗歌,如今,在公务员饱受社会诟病,饱受社会质疑之声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心灵,自己的修身。在您的讲述中,儒家:拿得起,关乎治世;道家:看得开,关乎治身;佛教:放得下,关乎治心;情爱观: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世界观: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的,耳朵听到的未必是实的;人生观:知足;生活观:感恩、珍惜、沟通。但我们更记住了您的教导:爱出者爱返,福来者福往。作为一个女干部,我也将牢记您的教导:贤惠: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你会干,不一定你要干。您的讲课,如绵绵细雨,如习习微风,让我们如饮甘露,如沐春风。前面的讲课也许是交响曲,进行曲,但您的讲课一定是小夜曲。您本人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谦谦君子,儒雅绅士的一派温润之风,也为我们树立了修身治德的典范。感谢您,向您表示敬意!

3

到北京第一天,赶上是周末,有一天自由时间,和女友勤约好了寻野趣去。我和勤的交情大约有十年了,十年前她有个事儿找我帮忙,我和她在帮成忙之后两人成了朋友,她大我一岁。同为省实验中学的校友。

北京我去过两趟,一次是去度的蜜月,一次是为工作,这次去,我暗想,一定要寻找一个不一样的北京。

勤开车接到我,两人来到了大觉寺。我心下纳闷儿,寺庙有什么逛头?我可不太喜欢把仅有的时间给了寺庙。没想到我大错特错了。大觉寺,勤说,这也是她见过的一个唯一没有和尚的寺庙。她这么一说,我更加疑惑了。

大觉寺是一个远离雾霾,远离众多游客的世外桃源,空气清新,景色怡人,只有北京的小众会趋之若鹜,基本是一步一景,很多本土的摄影爱好者都是带着长枪短炮赶来拍摄。北京的初冬景象,全部浓缩在大觉寺里了。

金黄的杏叶,深红的枫叶,深绿的竹林,交织出错落有致、层层叠叠、深浅不一、五颜六色的颜色,美不胜收。我和勤拿起手机,尽情拍摄。勤的摄影技术,如果不是此次和她同游,我真不晓得,竟如此高超。她的取景、角度,意境,美的感觉都属上乘。从她给我拍摄的照片中,窥一斑可见全豹,大气,唯美,让我爱不释手,啧啧赞叹。我的父亲因是专业摄影师出身,所以,给了我潜移默化的传承,一般人拍照很难满足我的想法和要求,常常被我评论的体无完肤,但是唯有勤例外。

大觉寺前院侧边的几颗茂密硕大的杏树,形成了金黄的海洋,游人络绎不绝。中亭是杏树的正面,遍地金黄的落叶,让人诗意大发,尽情的发挥你的想象力,或坐,或站,或躺,或趴,或俯,或仰,让景色和人融为一体,留下绝美图片。后院,沿石级而上,石凳、石墙,石梯,各色石头造型,配上参天古树,浑然一体,又是一番古朴景色。

赏景拍照之后,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时分,两人来到院内一处绍兴菜馆,点了几样可口小菜,边吃饭菜边品图片,一番讨论交流,喜不自禁。

饭毕,舟车劳顿的我又转了一圈,疲惫顿生,一股倦意袭来,我吵着说干脆回去,去勤家里休息休息等着晚饭算了。勤不干,说大冷的天,她想喝口热茶,“走,喝茶去!”

被她拗着牵进了茶馆。一路都拿着一个中式竹篮提包的勤,这时候,我才知道她拿竹篮的用心了,那里装着满满的对朋友的一片情。大觉寺内的的茶馆,可想而知,配合古朴环境的意境,那茶馆古色古香,喝茶的价位可想而知。不是我没见过世面,是我觉得花私人的钱,过那个茶瘾不值当。我要拉着勤离开,她坚决不干。气定神闲的勤点好了茶水,没要他们的器皿,自己从竹篮里拿出了全套家宴和精心准备的几样小点,被她一一端出来,那几样精巧的茶具,价值不菲,她就用这精美的茶具,给我演绎了一套完美的中式喝茶的表演,看的我赏心悦目,品的我如醉如痴。我的睡意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和她细细品茶,听她慢慢聊她这近十年的北京生活,才发觉自己和她分别十年之后,才真正走进她的内心、她的思想,她要我慢下来沉下来,我一边惭愧一边汗颜,也一边庆幸和欣喜,谁说这昂贵的喝茶就不值了呢?!应该是物超所值。

下午临近四点,我和勤驱车赶往市内,回勤家里吃晚餐。勤的先生大伟和我也很熟,勤和他交代了我们6点钟到,他就等我们到6点钟,一应菜式都齐备了,但是就没开炒。等他炒好菜之后,已经是晚上8点钟。按照规矩,我们必须在晚上十点钟之前赶回酒店,而勤的家离我北大的距离有一小时车程,也就是说,我只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可想而知,吃的匆匆忙忙,但是大伟精心准备的4菜一汤,清淡可口,中西合璧,着实让我感动,虽然时间上把握的不是很好,但是心意很足。

晚上,勤送我回北大,来去来回两个小时,加上白天开车四个小时,这一天就为我开了六个小时的车。她回到家,还惦记着给我电话,怕我迟到挨批呢。我想我收获了一个一辈子的朋友,北京给了我一个惊喜!

4

在北大学习的日子里,还有一个半天,属自由时间,我早早就作了安排。给我在北京的同学龙发了短信,告知我即将到北京,他说要请我吃大餐。

龙和我是三十三中的高中同学。他斯文儒雅,清俊挺拔,当年书读的十分棒,考上武汉大学哲学系,后进入首钢工作,2年后辞职创业,为房地产老总,现身价不菲,全家在办美国移民。

当年的我,除了酷爱文学、艺术、英语,数理化一塌糊涂,在要求全面发展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我属于严重偏科的跛腿学生,可以想见处境极其难看。中考之时,从省实验中学跌落到市三十三中,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和对比,当年,敏感脆弱的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丑小鸭,无法正视自己。形成了旁人眼中的冷漠、孤僻。

龙和我都学文科,他的优秀,让我不忍直视。我无法想象,30年后的我们能够彼此这么默契、轻松地走在一起,谈笑风生。北京,又给了我一个惊喜!

在武汉的几次同学聚会中,和龙见了几次面。也许,气味相投的人自会吸引,彼此走近,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说明,曾经的冷漠自然化解。有一次,龙问我:怎么当年我追着后面叫你,你不理我?我用当年自己很自卑来做注脚。现在,长大成熟的我再回味少时的成长经历,才发现,青涩时候的我,愈是想要走近愈是远离,内心和行动是截然相反的。

当日下午,龙驱车接到我,带我去了颐和园,没想到进错了门,一进门,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不停的爬了几坐高梯,累的我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我们沿着昆明湖,一路走去,当日风也大,因为登高的缘故,热得我脱下了大衣,身着羊绒衣,迎着寒风和他并肩走着。

龙路上还在不停的接电话,阅读从手机上传来的文字方案,我内心十分不安,他确实很忙,还抽出时间来陪我,事后知悉,他赶来陪我路上开车都要好长时间。看我走累了,他又带我进了一间茶楼,他要了一杯茶,我要了一杯牛奶,看服务员半天在搜寻茶叶,宽容豁达的龙对服务员说:你随便找点茶叶给我们泡了就行了。我们边喝茶,边聊起来。他喝完一杯,就用服务员留下的开水瓶,自己打开盖子,自己满上。想想自己前两天和勤那么精致的品茶,看他这样大大咧咧的喝茶,我内心不禁哑然失笑起来。同样是喝茶,也会很不同喔。男人和女人不同,地方不一样,环境不一样也会大不同。

还没到五点钟,服务员上楼来来催促我们离开,说要下班了。我们俩狼狈地离去。看看天色还早,他带着我又于夜色降临中在清华大学开车兜了一圈儿,最后前往早就订好的白家大院吃饭。

好家伙,白家大院,消费想都想得着。清一色的宫廷装,男的着清朝袍子,女的格格打扮,脚踩清朝的高伎,像踩着高跷,头顶清朝宫女的装束,确实好看唉,花花绿绿,五颜六色,吃饭的每个包间,全部是雕梁画凤,墙上挂的文人字画,据说习大大上台之前,在他们家吃个饭得要好几万,现在价格降下来了,但是看这个气派和格局,这顿饭不会便宜。在龙的邀请下,现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女同学红也翩然而至,勤也应邀在列。和红真是起码27、28年没见了,彼此拥抱之后,少时的记忆在慢慢唤醒。红说着一口地道的京片子,显露出北方人的爽气和直率,她的真诚也唤起我的真诚,我们坦然相待,诉说着生活中的点滴起来。自然合影、加微信,必不可少。少时的伙伴,不管走到天涯海角,哪怕曾经没有多少交集,一旦见面,那份亲热还是油然而生,不可阻挡。

感谢龙,在异乡,给了我这份珍贵的同学情谊,我将永久珍藏。不管天各一方,亦或人在何处,互道珍重,珍重是今夜的无眠。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