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须条状Y型引流管在防治乳腺癌病人术后皮下积液中的应用

2016-04-07 02:22赖万强杨剑波
护理研究 2016年3期

黄 剑,赖万强,杨剑波



自制须条状Y型引流管在防治乳腺癌病人术后皮下积液中的应用

黄剑,赖万强,杨剑波

Application of self made Y type drainage tub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subcutaneous effusion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Huang Jian,Lai Wanqiang,Yang Jianbo(People’s Hospital of Hezhou City of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Guangxi 542899 China)

摘要:[目的]探讨自制须条状Y型引流管在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中的效果。[方法]将130例乳腺癌根治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单腔硅胶引流管裁剪成须条后置于腋窝处引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套入一段经裁剪的输血管后,将须条状的硅胶引流管放置在腋窝处,输血管沿皮瓣下缘至胸骨旁放置,呈Y字型引流。观察两组引流量、皮下积液发生率、皮瓣坏死发生率、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总量、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率、拔管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病人使用自制须条状Y型引流管引流可充分引流创面渗液,效果较单一须条状硅胶引流管好,能有效预防及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皮下积液;引流管

乳腺癌根治术是目前国内多数乳腺癌病人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术后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效引流是乳腺癌术后护理的关键,如果引流不畅,易出现皮下积液,影响伤口愈合,给病人生理上带来极大的痛苦,也影响后续的化疗和放射治疗。因此,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引流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科赖万强等[1]采用自制的须条状引流管用于腹腔手术后的引流,效果优于双套管。2008年—2010年将该引流管用于86例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创面的引流,效果优于多侧孔的硅胶引流管,皮下积液发生率为4.7%[2]。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皮瓣内侧的引流效果不理想,该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仍较高。针对此情况,我科对自制须状引流管进行改良后,引流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2月贺州市人民医院腺体血管外科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病人130例,均为女性,年龄46.00岁±18.72岁;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20例,肥胖8 例;国际TNM 分期Ⅱ期99例,Ⅲ期25例,Ⅳ期6例;行改良根治术118例,行标准根治术1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11例,浸润性小叶癌11例,其他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病人年龄、肿瘤分期、手术切口方向、病理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引流方法两组病人手术由同组医生完成。对照组采用单条F28单腔硅胶引流管,从管的头端下0.5 cm~1.0 cm开始裁剪,将其均匀剪成3瓣或4瓣,5 cm~10 cm,呈须条状后放置在腋窝处。观察组同法将F28单腔硅胶引流管进行裁剪,在距头端10 cm~13 cm处剪一侧孔,将一段单侧剪开的输血管由此套入硅胶引流管,将须条状的硅胶引流管放置在腋窝处,输血管沿皮瓣下缘至胸骨旁放置,呈Y字型引流。术后引流量在<30 mL/d时拔除输血管,引流量<10 mL/d,拔除硅胶引流管。两组病人术后均用胸带加压包扎创面,引流管接负压为2.67 kPa一次性负压器持续吸引。负压器每日更换,严格无菌操作原则。

1.2.2护理方法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发生扭曲及受压,定期挤压引流管,防止血块堵塞管腔。给予正确的体位指导,予三角巾悬吊患肢,肩部制动,避免患肢外展抬高,影响皮瓣愈合。向病人进行健康宣教及术后肢体功能锻炼,术后1 d~3 d指导病人进行指腕关节的活动,4 d~7 d开始肘部锻炼,防止术后患肢水肿。肩关节活动时间视伤口愈合情况而定,若伤口愈合好,无皮下积血积液,一般在术后10 d~14 d可进行锻炼。

1.2.3观察指标①引流量:每天07:00由护士更换负压器,并用注射器测量引流量。②皮下积液:皮瓣出现波动感,用注射器穿刺抽出不凝液为皮下积液。积液量<10 mL为少量积液,10 mL~30 mL为中等积液,>30 mL为大量积液[3]。③皮瓣坏死:当皮瓣出现明显变黑、切割时不流鲜血液时即诊断为皮瓣坏死。④拔管时间:按天数计算,拔管指证为当引流量<10 mL/d,切口周围皮肤无空虚浮动感即可拔除引流管。⑤住院时间:入院当日为住院第1天,出院当日不算住院日。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及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表2)

表1 两种引流方法效果比较

±s)  mL

3讨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目前手术治疗乳腺癌最常见方法,因其手术范围广、创伤大,术后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0%~42%[4],如不及时处理,会影响皮瓣血液供应,引起皮瓣坏死。探求一种最佳的方式方法以避免或减少乳腺癌术后的皮下积液,已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皮下积液产生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手术范围广,创面大,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渗液多。②手术行淋巴结清扫范围大,导致术后淋巴回流障碍及淋巴管漏。③术后加压包扎压力不均匀,存在间隙,未能起到加压作用,从而造成皮瓣与胸壁肌肉间不能有效粘连。④术后引流不畅,因引流管放置不当管壁受压,血块堵塞,或引流管拔出过早,未能充分引流。⑤电刀使用不合理,导致脂肪液化,术后感染,造成炎症渗出增多。⑥基础疾病[5],如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肥胖等自身因素及创面感染,造成炎性渗液增多。⑦术后过早或过大的肩部活动均易引起皮下积液[6]。以上因素中,引流不畅仍是积液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本研究主要探讨引流方式对皮下积液的影响。引流管护理是乳腺癌术后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的引流方法不仅能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可以减轻护理工作。目前临床的引流方法较多,主要有腋下负压吸引加压包扎法、腋下胸壁双管引流负压吸引加压包扎法、腋下胸壁双管引流负压吸引等[7],效果各不相同,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引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科现采用自制须条状Y型引流管,引流效果满意,可降低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引流总量、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率、拔管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单条硅胶引流管位于腋窝处,加压包扎后造成引流范围小,使前胸壁皮下创面渗液无法流至腋下,引起无效腔。Y型引流管将单管引流变为双管引流,明显增大了引流面积,两条引流管呈Y字型放置,一条放于腋下,另一条沿皮瓣下缘至胸骨旁放置,基本上覆盖了50% 皮瓣和全部腋窝,扩大了引流范围,能将前胸壁皮下积液引出,减少无效腔形成,对皮下积液起到很好的引流作用,从而减少了积液的发生率。由于在硅胶管内放置了一段输血管,使管腔变硬,即使负压增大也不会出现管腔变扁而影响引流。将输血管单侧剪开,创面的积血积液可沿着管壁顺畅引流,避免了因侧孔过小而发生堵塞的现象。虽然在硅胶管内增加了一段输血管,但仍是原硅胶管一个出口与负压瓶相连接,即双管一瓶,这样既能充分引流,又方便病人活动,便于临床护理。

综上所述,通过对以上两种引流方法的比较分析,采用我科自制须条状Y型引流管引流可以充分引流创面渗液,在预防皮下积液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加快了乳腺癌术后病人切口的愈合,有利于病人的早期恢复及肢体功能的锻炼,减轻了病人的心理及经济负担,也减少了护理的工作量,能有效提高乳腺癌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赖万强,朱高勇,杨剑波,等.自制须条状引流管在腹腔术后预防性引流中的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6):15-16.

[2]赖万强,凌雪君,毛献双,等.自制须条状引流管防治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9):19.

[3]邹全庆,杨建荣,梁中骁,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探讨[J].广西医学,2011,33(1):58-59.

[4]曲慧利,侯明晖,商玲.肩肘约束带用于乳癌术后预防皮下积液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0):1855-1857.

[5]林燕苹,殷文瑾,周力恒,等.内科合并疾病及病人特征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关系的临床研究[J].肿瘤,2008,28(7):601-604.

[6]赵凯华,胡亦钦,俞乔,等.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1,3(1):17-19.

[7]Boostrom SY,Throckm AD,Boughey JC,etal.Incidence of clinically significant serom a after breast and anxillary surgery[J].J Am Collsurg,2009,208(1):1487-1500.

(本文编辑苏琳)

(收稿日期:2015-02-11;修回日期:2015-10-26)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03.024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1C-0333-02

作者简介黄剑,副主任护师,本科,单位:542899,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人民医院;赖万强、杨剑波单位:542899,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人民医院。

基金项目贺州市2011 年科研项目,编号:贺科能11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