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洪灾后对现状水体保护的规划反思

2016-04-07 20:00郑辉
山西建筑 2016年17期
关键词:水生态规划策略城市化

郑辉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12)



暴雨洪灾后对现状水体保护的规划反思

郑辉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12)

摘要:论述了快速城市化下的水生态现状,以厦门翔安区为例,分析了该地区山水格局的演变及水体分布特征,从排水分区、调整用地、优化地块开发等方面,提出了还水于自然的规划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化,水生态,水体,规划策略

0 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城市内涝问题日渐突出,小雨积水、大雨内涝已成为很多城市在雨季时的常见现象,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作为有着“国际花园城市”美誉的厦门,同样也逃不了被水淹城的厄运。一场大雨何以演变成滔滔洪流,引起城市建设者们的反思。于是乎,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对于雨水的管理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从“尽快把水排出去”到“尽量把水留下来”。水系是城市里原生的“海绵体”,也是城市蓄水、净水、排水的重要载体,因此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恢复被破坏的水体是有效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重要途径。

1 快速城市化下的水生态现状

近三十年来,中国处于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经济上得到

虽然雨水管道通常可以排放小雨与中雨所形成的径流,但是大雨来临时,雨水管道系统无法应对短时间内大量雨水地汇集,从而迅速形成地面径流,使暴雨洪水的洪量增加,流量增大,峰现时间提前,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循环系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看似微不足道的溪渠水塘,它们对雨水所起的渗、滞、蓄、净、排的作用是封闭的雨水管道系统所无法取代的。厦门市所发生的洪涝灾害是中国众多城市的一个缩影,厦门岛内洪涝灾害的惨痛教训也给正在进行岛内外一体化跨越发展的岛外各区一个警示,因此翔安区积极开展了保山护水的行动规划,希望从规划上排查胡乱占用水系的情况,通过用地层面上的调整将水域强制预留。

2 水格局现状与规划的比对分析

2.1翔安区总体山水格局的历史演变

翔安区是厦门最年轻的行政区,城市建设正处于全面加速的发展阶段,从2004年建区至今,翔安区近十年的发展主要是依托马巷镇和新店镇的镇区,逐渐向周边进行扩张。南部沿线海域和大嶝岛海域由于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局部填海造地,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的版图。城市发展至今,总体形态依旧延续着北山南海的山海格局,大部分区域山水分布还保持着自然原有的状态,但是马巷与新店之间横向的山海通廊,已逐渐被城市建设所蚕食。

2.2水体的现状分布

翔安区行政辖区面积约412 km2,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内的用地约有226.3 km2,目前边界内水体面积约有65.3 km2,占到边界内用地28.8%。由于边界内的水体容易受到建设开发的蚕食,是规划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翔安区内大型水体主要由九溪、龙东溪、东西溪等三条溪流和若干个湾区所组成。九溪为翔安最大的溪流,汇集了中北部九条支流溪水,最终流入南部海域;龙东溪位于全区的中西部,沿东北至西南方向流经翔安西北部,最终汇入西面的环东海域;东西溪主要位于全区的北部,沿东北至西南方向经由翔安北部流向相邻的同安区。翔安区西面和南面的临海处则形成了下潭尾、东坑湾等湾区。通过这三条主要水系和湾区还衍生出了众多的小水系与水塘,如同毛细血管般分布在翔安的土地上。

2.3水体保护的反思

由于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南部的填海造地将会占用现状海域水体约39.4 km2,因此城市增长边界内可以控制预留的现状水体约为25.9 km2。本次规划汇总目前已做各类用地规划形成翔安空间布局图,并将这张图与现状水体进行空间叠加比较分析。经过细致分析,我们发现现有规划通过绿地、水域等各种用地形式已保留控制约19.1 km2的现状水体,但是还有约6.8 km2现状水体被规划转变成了建设用地,也就是说约26%的天然水面被目前的规划从这片土地上抹去了。这部分水体的消失,无形中增加了城市遭受洪水灾害侵袭的风险,给城市今后的排洪、蓄洪将会带来严峻的挑战。城市源于自然,也改造了自然,城市应以对环境更低冲击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翔安区目前处在城市建设加速扩张的阶段,大部分区域保留着现状的地形地貌,保山护水现在行动还为时未晚。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规划,通过谨慎地调整土地利用的方式,留足生态用地,以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3 还水于自然的规划策略

3.1划分排水分区,明确优化区域

根据地形地貌的现状特征,翔安区共可分为30个排水分区。北部、东部区域的排水分区相对较大且水系流向明确,主要汇入东西溪、龙东溪、九溪三条主要溪流以及下潭尾湾、东坑湾两个湾区。南部区域由于微地形变化较为丰富,排水分区单元较小,水体分布呈现小而散的特征,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方向分别汇入南部海域。通过空间的对比分析,规划发现主要溪流水体在规划中都得到较好地保留,而由主要溪流衍生而来的支系水体与成片的水塘则较多地被规划转成建设用地。因此结合现状水体分布、排水改善需求与绿色空间建设等多方面的考虑,此次规划共梳理出了20处水体保护优化的区域。

3.2谨慎调整用地,恢复水体原貌

针对这20处重点优化的区域,规划逐个逐片地进行现场踏勘与地形模型分析,了解现状水体的存在状态与地表径流的汇集走向,为保留水体,形成水道系统提供依据。对于水体用地的保护主要基于三个原则:

1)保持水体自然的线型,尽量避免因为保持用地的方整性,对水系进行裁弯取直;

2)零星集中的水体结合生态廊道的建设进行预留,串联成片,形成循环的水道系统;

3)大型分散的水体结合社区绿地,街旁绿地的设置形成生态斑块。

通过对这20处区域用地规划的调整梳理,规划直接增加了约1.6 km2的水体面积和约2.26 km2的公园绿地。另外约3.6 km2水体所涉及到的用地即将开展概念性城市设计,本次规划不作调整,但水体以蓝线形式进行预留控制,作为概念性设计的设计条件,为下一步的规划调整提供水体预留的重要依据。

3.3优化地块开发,保留微型水体

对于现状水体的梳理过程,规划发现存在着众多的小水塘,单个水塘面积大多在1 000 m2左右,合起来约有1.6 km2。这些小水塘量大面广且分布较散,难以形成水道系统,但大都又分布于区域的低洼处,雨水来临时也起着为周边用地蓄水、排水的功能。由于这些小水塘并不起眼,特别是与寸土寸金的建设用地相比,常被开发商视为地块建设的障碍,于是在城市开发这台大推土机的推动下,小水塘被一个个地填平了。

虽然从个体上看,每个小水塘在暴雨来临时所起的蓄洪、排洪作用不是很大,但是如果有成千上万个水塘一起发挥作用时,这会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它们将分担相当一部分的雨水径流量,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这也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基础[2]。然而对于小水塘的保留,在用地控制规划层面难以实现,规划建议在地块开发建设时应重视小水塘的保留。首先开发方案要尽量结合现状水体进行设计;其次如果开发方案与现状水体存在不可调和地矛盾时,必须填埋水体,那么应该结合地块内部绿化空间设计景观水池,形成雨洪花园,面积应保证不小于原有水体面积。为了能够让这些想法在实施层面得到有效的落实,规划建议在土地的招拍挂法定文件里应将其作一项生态控制指标纳入出让条款中。这样既能保证地块开发的集约性,又兼顾了用地开发的生态性。

4 结语

在过去十几年的城市发展中,土地财政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许多地区土地甚至已由第二财政上升为第一财政。在“生态”与“经济”的博弈中,水体往往成为城市开发的牺牲品。其实本次规划只是做了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什么高深的规划策略与理念,但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行动规划,把城市内一些常被忽视的宝贵水体留了下来,把成天挂在嘴边的保护口号常落到了实处。

水体的保护行动必然会导致一些城市建设用地的减少,短期上会造成经济利益的损失,但是从长远上看,却为城市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让城市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美丽与韧性。

参考文献:

[1]俞露,丁年.城市蓝线规划编制方法概析——以《深圳市蓝线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7):89-92.

[2]俞孔坚,轰伟,李青.“海绵城市”实践: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控规及景观规划[J].北京城市规划建设,2015 (1):27-31.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825(2016)17-0018-03

收稿日期:2016-04-08

作者简介:郑辉(1981-),男,工程师,注册规划师了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在城市繁荣的外表与瞩目的经济成就下,城市生态基础的建设却未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水生态系统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城市发展的这三十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却很少注意到一条条小溪、一片片水塘的悄然消失。钢筋水泥的硬地化表面粗暴地替换了自然地貌,城市文明建立在密集的灰色基础设施之上。

The reflection on protection of current water after waterlogging

Zheng Hui
(Xiamen Academy of City Planning&Design,Xiamen 361012,China)

Abstract: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aquatic ecosystem status under fast urbanization.Taking Xiang’an community in Xiamen as an example,it analyzes its regional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and water distribution features,and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strategy of returning water back to nature from aspects of drainage partition,adjusting land utilization and optimizing land development,with a view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Key words:urbanization,aquatic ecosystem,water,planning strategies

猜你喜欢
水生态规划策略城市化
武汉湿地保护与永续利用对策
文化导向下的城镇特色规划策略研究
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平衡探析
关于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桂林乡村旅游地户外广告的空间规划研究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建设项目入河排污口设置可行性实例分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