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归来写家山

2016-04-08 17:21李明
国画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雁荡雁荡山沈括

李明

雁荡归来写家山

李明

有“东南第一山”美誉的雁荡山,位列“三山五岳”中的“三山”。北宋科学家沈括在《雁荡山》一文中直言:“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出自其《梦溪笔谈》,因被中学语文课本选入而广为大众所知。雁荡山,又称雁山,古称雁宕山。因其山顶有积水长草之洼地,芦苇茂盛,结草为荡,据传每当秋季南飞大雁多宿于此,山亦名为雁荡山。

2016年春节期间,我与好友共赴雁荡山采风写生,使夙愿得偿。首次走进雁荡,面对朝晖之中的巍巍群峰,内心愉悦之情犹如泉涌,不能自已。雁荡山岩的纵向石纹、巨大体量、雄浑气象令我备受震撼,雁荡山的摩崖石刻、洞天道观、曲径通幽令我顿生怀古归隐之心。雁荡山之雄浑奇秀非亲睹不能尽得其风貌,雁荡山的风骨卓越非亲临不能得其神髓。

雁荡山是一座地质科学之山。地理学家形容雁荡山为“锐峰叠嶂,奇巧百出,左右环向,真天下奇观也”。其山体独具特色,峰,柱、墩、洞、壁等星罗齐布,堪称地貌类型的博物馆。宋代沈括,明代王士性、徐霞客,清代施元孚、魏源等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家与旅游学家都对雁荡山做过考察,留下了重要文献。其中沈括在对雁荡山考察后提出了流水侵蚀的学术见解,论证了雁荡山峰谷成因,为西方学界所推崇;徐霞客更是三次考察雁荡山,证实了大龙湫瀑布水源与雁湖无关,纠正了史书记载的错误。

雁荡山是一座历史文化之山。东晋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留下了描写雁荡山的诸多诗篇,可称得上是雁荡山水之美的第一位发现者。南朝梁昭明太子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为雁荡开山之始。唐代高僧诺讵那率弟子来雁荡山结庐讲经,弘扬佛法。唐代僧人释惟一赞美雁荡,有诗曰:“四海名山皆过目,就中此景难图录。”南宋诗人王十朋留下名句“雁荡冠天下,灵岩尤绝奇”。南宋理学家朱熹游历雁荡山,在灵岩题“天开图画”四字摩崖,灵峰北斗洞刻有他撰书的“忠孝传家宝,诗书处世长”联语。以上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

雁荡山是一座山水美学之山。雁荡山的画名是与我国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密不可分的。作为浙派大家,潘天寿先生对雁荡情有独钟,曾三游雁荡山水,独创一家风貌,其代表作《小龙湫下一角》《雁荡山花》等,多采用指画手法,用线刚劲而内敛,以表现雁荡岩石突兀浑厚之感。他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曾云“山水画家不观黄山、雁荡之奇变,不足以勾引画家心灵之奇变”,可谓一语中的。潘天寿先生对雁荡山飞瀑流泉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雁荡之飞瀑,如白虹之泻天河,一落千丈,使观者目眩耳聋,不可向迩”。这正是他多表现大、小龙湫的原因。

明清以降,随着雁荡山之名广为传颂,慕名登临的画家不胜枚举。唐寅于1498年作雁荡山水画一幅,文徵明也有雁荡山水图存世,吴彬曾于1565年作《雁荡山图》。近代以来,更有黄宾虹三游雁荡,作巨幅山水《大龙湫图》《三折瀑图》《天柱峰图》等,状写雁荡山川神貌,云横林岫,岩壁耸天,墨气冉冉。张大千曾与好友方介堪、谢稚柳、黄君璧、于非闇等同游雁荡,留下传世名作《大龙湫图》《西石梁瀑布图》等。

此次与好友同游雁荡,登山流连近一周,几近忘情,亦是步先贤后尘,续写名山佳话。由于笔者久居中原,经年浸淫于太行深处、黄河两岸,对雁荡之独特风貌与太行相类颇感惊异。深入挖掘此类感受便可渐次探究描绘雁荡山的全新手法,以期在前代大家的基础上能有所收获。

首次走进雁荡山,一股雄浑大气、威严浑厚之气扑面而来,令人血脉偾张,似与太行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山岩高耸、整体大气、远峰壁立、峰岭连绵之气象几与太行一致,其苍翠清秀之态与太行夏秋之时相类。雁荡山与太行山二者经过漫长岁月的海陆变迁和风化作用,都形成了峰、嶂、洞、瀑四绝交辉之景,尤其是峰、嶂,已成为山水画表现的基本样式。雁荡山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形切割较深,地势崚嶒,高达百米的峭壁陡崖成为基本形态,且溪源地段常有高瀑垂落,相比起来太行山也不乏此景,如雁荡山有落差近200米的大龙湫,河南修武县有落差300多米的云台山瀑布。雁荡山与太行山巨型陡崖的形成有着共同的原因:在强大的水流不断侵蚀和切割之下,其下层古老的软性岩石断裂破碎,使得山体上部的坚硬岩体不断剥落,垂直崩塌,形成今日两山苍岩裸露,崖峭壁陡,峡谷众多,仿佛斧劈一般“森然干霄”。这就是沈括在《梦溪笔谈·雁荡山》中所写:“原其理,当为谷中大水冲击,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这一发现与太行山顶结构特点完全吻合。沈括又写道:“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沈括曾任延州知州,对河南、陕西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不陌生,而与雁荡山做成因比较,准确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实不易也。而沈括如能登上太行,看到与雁荡山惊人相似的山顶平地,且山体体量相当,皆为石岩,不知作何慨叹!

两山之间有如此之多的共同特点,面对雁荡应不感到陌生。走进雁荡山,就仿佛行走在太行的千沟万壑之中,若不是茂密而独特的植被和遍布山间的庙宇洞府时时提醒,真有雁荡乃故乡山水之感。“他乡太行”正是捕捉雁荡山全新表现手法的突破点。雁荡作为江南名山,却有北方山水之气魄,而表现壮阔之势恰是北派山水画家的特长,融太行等表现手法入雁荡,力争画出全新气象。前辈大师如潘天寿、黄宾虹、陆俨少,当代浙派山水大家如孔仲起、童中焘等皆已形成独具个人风格的雁荡表现手法,且具有广泛影响,既是表现雁荡的丰碑,亦是后学难以跨越的高峰。因此积极吸取借鉴前辈大家的已有成果,丰富完善自我,打下全面坚实基础是第一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反复锤炼自身艺术语言,不断寻求突破,以期获得创作上的升华,集古今大成而终成一家。

猜你喜欢
雁荡雁荡山沈括
洞察雁荡
沈括
沈括的登山包
雁荡的雾
沈括与《梦溪笔谈》
游北雁荡山
雁荡山观石
沈括:一个通才的治水路
游雁荡山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