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参与新知探索全过程

2016-04-08 17:49徐树东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约数正方反方

徐树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开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1.以旧引新,沟通引趣。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提出启发性、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新知不新,难又不难,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欲望。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启发学生思考: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如果异分母分数能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话,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用什么方法可以实现这种转化,大家知道吗?试着做一做,这样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尝试探索中去。

2.巧妙设疑,激疑生趣。

在静态的知识信息中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质疑,并在质疑中主动探索,增长智慧。如:教学加、减法速算时,采用比赛激励的办法。先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其中一组是接近整百的多位数加法,如:372+198等;另一组是和它对应的两步计算的加、减混合运算。如:372+200-2。计算结果,两组同学的准确性基本相同,但计算速度却大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很自然地参与到下一步的探索中去。

3.故事引入,诱发兴趣。

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尤其感兴趣。因此,可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小故事,用小动物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这样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运用故事情境引入新课:“有一天,一只老猴子让小猴分桃,把400只桃子平均分给80只大猴子,把40只桃子平均分给8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大声嚷着不公平,大猴子怎么吃那么多,而小猴子只吃这么少呢?”教师利用这个情境提问学生:“老猴子真的不公平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在课的结尾处,再利用这个情境,让学生说说老猴子后来是怎样对小猴子说的。这样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会了“商不变的性质”,而且印象特别深刻。

二、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还需要有参与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1.提供材料,让学生在“思考”中参与。

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观察、分析、思考的机会。如:质数、合数的教学,可安排下面的教学程序:

(1)让学生说出下列各数的约数后板书:

5的约数有1、5

8的约数有1、2、4、8

9的约数有1、3、9

11的约数有1、11

12的约数有1、2、3、4、6、12

13的约数有1、13

(2)观察这些自然数的约数,有何共同特点?(这两步渗透分析、综合的方法)

(3)学生发现这些数至少有两个约数后,再要求学生观察比较,这是两个怎样的约数?学生比较后得出:其中一个约数是1,另一个约数是它本身。

(4)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自然数约数的个数和特点,给它们分类。(这两步渗透比较、分类的方法)

(5)学生把 5、11、13 分为一类,让学生思考:你为什么把这三个数归为一类: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这三个数都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

(6)概括得出结论: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就叫做质数。

(7)学生把 8、9、12 分为一类后,教师组织同样的过程概括出合数的概念。(这三步渗透抽象、概括的方法)

(8)讨论“1”是质数,还是合数。

由于凭借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结构,学生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强化了感知。再经过抽象、概括得出了新知。

2.操作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进行操作。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从而唤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愿望。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在引出算式“43+21”后,要求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第一次摆出43根(4捆和3根),第二次摆出21根,并提问:21根小棒怎么摆比较好?(2捆放在4捆下面,1根放在3根下面)为什么?(这样容易算出结果,因为整捆和整捆合在一起,单根要和单根合在一起)这一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操作小棒的过程中,直接感受到列竖式时十位与十位对齐、个位与个位对齐的规则,自然突出“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的道理,学生理解深刻、记忆持久。

3.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中参与。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容易混淆的内容,精心设计辩论的问题,或鼓励质疑问难,或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随机提出不易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协作创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如: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吴老师:“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已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错。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有立即评价,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

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代表回答:“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啊。”

正方当然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那你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反方虽然口称“是”,心里却很不服气,该是他们反驳的时候了。只见反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正方连忙回答:“是。”

反方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道:“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不是。”

反方追问:“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案例中,当学生生成对立的观点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做出“裁决”,而是巧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有意识地引领正反双方进入辩论的情境中去,使辩论双方个体的注意力有效的集中在辩论的焦点上,思维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趋向于知识的内部建构。

三、点拨引领,指导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以知识教学为载体,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获得一般思维(如: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和数学方法(如:枚举法、转化法、列表法、拼割法等)以及数学思想(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对应思想等),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因为“唯有深深铭刻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观念、数学所教给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以及使用数学的意识等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约数正方反方
有力的反驳
约数词语,不简单
寻找缺失的一角
我的机器人在哪里
辩论会的启发
最强大脑
减肥秘方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
元旦辩论会
约数问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