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素养之船,乘风而行

2016-04-08 18:17一考生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乘风升格表现力

○一考生

驾素养之船,乘风而行

○一考生

①语文就像一只航行在大海中的帆船,乘风而行,让驾驭船只的你一睹其乘风破浪的风采,不觉间饱览了知识海洋中的湖光胜景,提升了语文素养。

②驾驭素养之船,乘教师引领之风而行。

③君不见孔夫子领着他的弟子坐而论道的场景吗?孔子两“哂”一“叹”的神情,曾皙“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洒脱高雅、卓尔不群,依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画面再现,形象可感。)

④穿越时光隧道,我们仿佛看见定格在历史深处的那一堂课,孔子的一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激励着弟子勇于畅想自己的未来;夫子并以不同的神态表情来加以适当引领,让弟子们沐浴在课堂的氛围中,提升自我的素养,引领他们的航船驶向个性修养的制高点。(结合分论点,详细表述论据,以达到论证的目的。)

⑤驾驭素养之船,乘实践之风而行。

⑥君不见谢太傅于寒冷的下雪天召集青年晚辈谈论诗文的盛会么?“白雪纷纷何所似?”这一问题的抛出,使室内顿时炸开了锅。有交头接耳的,有摇头晃脑的,有冥思苦想的,有凝神仰望的。他的侄子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而他的侄女——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⑦孰优孰劣,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既是一次探讨诗文的集会,更是一次理性与诗性相融的生活实践。它必将使这次语文航行之旅变得意义非凡。(第⑥⑦两段,生活实践的画面感很强,有力地论证了“实践提升语文素养”这一分论点。)

⑧驾驭素养之船,乘阅读之风而行。

⑨读《三国演义》,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赵子龙单骑救主的勇猛、美髯公过五关斩六将的忠诚、刘备能屈能伸欲图霸业的人生志向,让你于掩书合卷之余,沉浸于他们的人格魅力之中;读《红楼梦》,你理解了王熙凤的良苦用心,明白了贾宝玉在科举门第观念浓厚的封建家庭里却能如此洒脱地“倔强”,读懂了薛宝钗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的那份大方典雅。(从名著中去挖掘出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论据,给读者一股清新之感;而且字里行间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不禁令人对作者的写作功底叹服不已。)

⑩阅读经典,心中有的便是对经典的膜拜;阅读经典,心中便屹立一座人文素养的丰碑!丰富的课外阅读,定会让身处素养之船的你领略到更为精彩的人生哲理之美!(为第三个分论点的点题之笔。)

⑪驾驭素养之船,乘风而行。课堂教师的引领、课外阅读、生活实践,都必将助推这只航船远洋跋涉,让驾驭语文之船的你,浑身散发出语文素养的熏香,举手投足之间更显品位与内涵。

2016年高考全国课标II卷作文升格,给我们的启示有:

1.论据准不准,学会从论据中寻找论点的影子

对于一些论据,用得准不准,可以运用代入法来验证。如原文第③段,可以直接在该段的论据中寻找论点的影子,如文中论证的观点是“父亲的引领”,再看看这一论点是不是等同于统帅此部分的观点——“课堂教师的引领”。两者一比较,我们便可以看出,其主体还是不一样的,可见,论据使用不准确,其表现力也就不强。

2.论据好不好,学会在课文经典中找

写作中如果过多地运用人云亦云的论据,那么论据的表现力和新颖性自然就要大打折扣。这时,我们就要转变思维,看看学过的教材或名著中有没有一些相应的可以用来论证观点的新颖的论据,然后化为己用。如升格佳作中的第③段。好的经典素材,能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3.好素材,还得用精练、工整、表现力强的语言来概括

寻找一些好的经典素材,我们还要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拟人等,以凝练的语言来概括这些素材,使它们成为精练、表现力强的论据。如升格佳作中的第⑨⑩两段句式的工整性。

猜你喜欢
乘风升格表现力
开放的山东,乘风前行
《开在心中的花朵》作文升格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有针对性地运用例证——《拥抱“不速之客”》升格
看清要求,有的放矢——一篇2019年高考考场作文升格的启示
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让无人机飞防乘风起航
谈电视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论民族声乐的声音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