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解决温饱向基本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精准扶贫的盐城实践

2016-04-10 08:23徐国均江苏省盐城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
江苏农村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盐城市低收入农户

徐国均/江苏省盐城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

由解决温饱向基本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精准扶贫的盐城实践

徐国均/江苏省盐城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

近年来,盐城市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精准锁定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具体目标,坚持市县镇三级联动,户村片分类施策,扶帮促多措并举,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广覆盖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确保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进程中掉队,走出了一条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解决相对贫困的有效路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向基本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依托机制之变,构建扶贫开发保障体系

盐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摆在突出位置,紧紧抓在手上。在组织领导上,形成“党委统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在标准确定上,根据各县(市、区)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扶贫标准,“北四县”按照省脱贫奔小康工程4000元标准确定,“南五县”按照全面小康的目标,扶贫标准抬升到5000元。在效果提升上,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内源扶贫,增强“造血”功能,着力形成扶贫开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在财力投入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主体作用,将经济薄弱村扶持资金、后方单位帮扶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全部纳入年度预算,建立逐年增长机制。在综合保障上,采取做足政策文章、兜住扶贫底线,推进共建共享等手段,为扶贫开发取得进展和成效夯实基础。在督查考核上,建立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突出资金和项目到村到户、突出帮扶对象、帮扶责任人和帮扶项目“三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确保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二、凝聚帮扶之力,形成社会“大扶贫”格局

盐城市围绕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重点片区整体帮扶的重点任务,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工作要求,动员各方力量,充分集聚资源,形成精准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十二五”期间,盐城市每年组织近10万名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农户结对,捐赠帮扶资金1.59亿元,落实帮扶项目13.7万个,有力地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实行“牵手致富”帮户。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农户开展结对帮扶,重点实施项目帮扶,帮助低收入农户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不脱贫、不解对。实行“三位一体”帮村。盐城市在省定经济薄弱村中组织实施第一书记驻点、单位挂钩帮扶、民营企业结对的“三位一体”帮扶行动。2015年,全市从市直机关选派111名干部到经济薄弱村任第一书记,安排249个市直部门、1200个规模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共建,确保结对村实现新“八有”目标。实行领导干部挂村帮扶。每年安排30名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帮扶30个经济薄弱村,市财政每村奖补50万元,县、镇再配套不低于100万元,各县(市、区)也参照市里模式组织167名领导干部挂村帮扶,大力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工作队驻镇帮扶。在江苏省委向滨海、响水两县派驻帮扶工作队的基础上,全市每两年选派一轮市、县帮扶工作队驻镇帮扶,帮助经济薄弱村落实产业项目,同时为各后方单位牵线搭桥,做好党员干部“牵手致富”的服务工作。实行行业职能帮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智力、卫生、教育等扶贫活动,帮扶农村伤残、重症、孤儿、失独等弱势群体,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市扶贫协会积极协调对接,先后输送156名优秀贫困学子到广东国华中学免费就学。

三、谋划富民之策,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

盐城市坚持开发式与救济式并行,量身定制四种类型项目菜单:一是项目带动型。积极推广综合服务社+基地+贫困农户的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带动贫困农户就近就地打工增收。滨海县、响水县、阜宁县等部分镇村农户和务工人员年收入净增6000元以上,部分达到万元以上。二是培训就业型。四年来,全市共开设各类技能培训班963期,培训10.4万人次,9.02万人实现转移就业,每户每年人均增收3600元。三是创业致富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贫困农户发展设施大棚、经济林果、畜禽养殖等高效设施农业,确保这部分人既脱贫又致富。四是惠民增收型。全面落实农业保险垫缴、农田机耕机收免费、村级“一事一议”个人筹资部分免缴等特惠政策,每年每户减少支出近千元。

四、创新强村之举,帮扶经济薄弱村达标

为了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盐城市充分运用财政引导资金和后方单位帮扶资金,整合经济薄弱村资源资产,因村制宜,创新“强村富民”发展模式,拓宽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渠道,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一是资源开发型。阜宁县罗桥镇许何村通过疏通河塘,淤泥用来填充复垦废弃沟塘的方式盘活水土资源,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2万多元。盐都区郭猛镇利用土地复垦项目,发展花卉苗圃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亭湖区黄尖镇新洋港居委会依托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新建1478平方米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二是资产经营型。射阳县合德镇3个经济薄弱村在市委帮扶工作队帮扶下,新建600吨的农产品保鲜仓储库出租,每村年租金达9万元以上。阜宁县罗桥镇张赵村标准厂房项目为市领导挂钩帮扶项目,厂房建筑面积1420平方米,每年村集体获得租金收入5.7万元。三是合作共享型。滨海县八巨镇八巨村村干部带头领办合作社,建设蔬菜连栋大棚50亩,每年滚动带动50户低收入农户,低租或免费进入大棚承包经营,户均年增收约1万元,村集体年增收约4万元。四是入股分红型。滨海县2013年组建利群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为32个经济薄弱村配股3780万元,三年累计分红1033万元。今年又在立信担保公司为28个经济薄弱村配股4000万元,每年按股本金10%保底分红。五是化债增收型。东台市采取清收债权化债、增收节支化债、部门帮扶化债、减轻负担化债等措施,三年累计化解村级债务1.45亿元,全市379个村实现村村无债务。

五、夯实兴片之路,增强重点片区发展后劲

盐城市始终把渠北片区和射阳河畔片区作为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方针,加快经济薄弱地区发展步伐。一是改善区域基础设施。积极推进黄河故道高亢地区灌溉水系改善、高标准良田建设和土壤改良“三大基础工程”,为集体增积累、农民增收入搭建平台。二是改良区域种植品种。利用高亢沙质土壤适合发展林果业的特点,规划用三年时间,全力打造3万亩经济林果产业带。积极策应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大力推广“旱粮+马铃薯+设施蔬菜”等高效栽培模式,新建10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三是调优区域产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造,重点发展以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努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工程。滨海县的“四青”蔬菜特色产业,响水县的林果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阜宁县羊寨镇蒲鸠村光伏电站项目是2015年利用省下达的3兆瓦扶贫光伏指标带动群众脱贫致富项目,每年新增帮扶村集体收入约27万元,同时带动4个村“一有三缺”户120人脱贫致富,人均月收入1800元以上,2015年年底全镇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均超4000元,全部脱贫。新一轮脱贫奔小康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9.5亿元、落实产业帮扶项目4776个、实现322个经济薄弱村达标、全市52.02万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

“十三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扶贫开发“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盐城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江苏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民主体发展理念,树立强烈的民生情怀,坚持“一把手”抓“一号工程”,着眼全局、凝心聚力,精准发力、苦干实干,坚决打赢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创业开放生态幸福厚德的美丽盐城作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盐城市低收入农户
盐城市深化专项整治
盐城市扛起使命担当 锻造应急铁军
我国已有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预警范围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山西六类低收入群体可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户均1.4万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盐城市中级法院和盐城市侨联共同举办涉侨纠纷调解中心揭牌仪式
娶低收入老婆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