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话语权:发挥人民政协功能作用的核心要义

2016-04-11 03:19张献生中共中央统战部北京100800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建言人民政协话语权

张献生(中共中央统战部,北京 100800)

本刊特稿

用好话语权:发挥人民政协功能作用的核心要义

张献生
(中共中央统战部,北京100800)

人民政协的话语权由代表权、参与权、表达权和履职权构成,是为人民代言、为国是建言、为防错纠偏诤言的一种政治话语。用好政协话语权,关键是真实真诚反映民意、敏锐准确抓住问题、科学理性建言献策、当好诤友敢于批评、创造宽松宽容环境、建立健全反馈机制,提高话语质量,增强影响力。

话语权;影响力;民意;理性;诤言

话语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人民政协更具有特殊重要性。人民政协非权力机关和决策机构的性质,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都决定了它是一个“说话的地方”,其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就是拥有话语权。因此,在新形势下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能作用和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就是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同志多次强调的,切实地运用好话语权。

所谓话语权,就是表达意愿和诉求、影响他人乃至政策决策的资格与权利。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指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国内一些学者认为,话语权是公民所拥有的表达自己意愿和利益需求的权利。人民政协的话语权,既不同于一般公民的话语表达,也不同于权力机关、社会团体的话语表达,而是与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和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和构成要素。

代表权。人民政协的话语权首先是一种代表权。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作为人民政协主体的政协委员是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代表性人士。他们在政协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发表意见建议,并不完全是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更多是代表所在党派、团体、界别及所联系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愿望诉求。具有代表性,是政协委员的资格要求,是建言献策的价值所在,也是政协话语权的来源。缺乏代表性,就失去了担任政协委员的资格,也就丧失了拥有话语权的条件。这是人民政协话语权的重要前提。

参与权。人民政协的话语权体现的是政治参与权。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中的政治协商机关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度化的参政议政平台,是党和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政协的话语权不仅是一种民主形式,还是一种民主决策过程,其实质是一种政治参与,是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决策的制定,更充分地体现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人民政协话语权的基本性质。

表达权。人民政协的话语权是为人民利益鼓与呼。言为心声,人民政协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平台,是让人充分说话的地方,是反映不同利益诉求的地方,是发表各种意见建议的地方,甚至还是“出气”的地方。它是人民在政治体制内的言论自由和政治自由,是各种意愿能够充分发表的重要保障,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这是人民政协话语权的实现形式。

履职权。人民政协的话语权也是职责所在。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这些职能的履行,不是投票表决行使国家权力,也不是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而是运用话语权协商议政、建言献策、民主监督。可以说,政协行使话语权的过程,就是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实现使命的过程。从而决定了这种话语不是清谈,也不是空谈,更不是乱谈,而要真实、理性、管用。这是人民政协话语权的内在要求。

把握话语权的内涵,是用好话语权的基础和前提。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的政治协商机构,政协委员作为社会各界的代表人士,协商议政既要着眼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又要促进党和政府民主科学决策,以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利益。因此,政协的话语权不是日常的生活话语,不是专业的生产经营话语,也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话语,而是一种特定的政治话语。

这种政治话语,无论是反映诉求、资政建言,还是民主监督、进行批评,都要坚持共同的政治基础、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都要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都要围绕“良政”和“善治”来发挥作用。这种政治话语,并不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要求在表达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问题时,要以优化政策决策为导向,以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利益为依归。这种政治话语,虽然也是一种话语表达,但具有深厚的政治底蕴。

为人民代言。政协委员作为各族各界的代表人士,都联系和代表着相应的民众,反映他们的意愿和诉求是政协话语权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话语权说到底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利益鼓与呼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因此,为人民代言是政协话语权的基本政治属性和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在运用政协话语权中,必须把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利益作为根本立足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想人民所需,急人民所难,传人民心声,言人民诉求;必须正确处理人民群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既要反映所联系的部分社会成员和群体的利益,也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在维护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和发展部分社会成员的群体利益,不能突出强调群体利益而影响和伤害人民的整体利益,真正做到传人民之声、立人民之言。

为国是建言。人民政协的话语权作为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和履职性的参政议政,面对的是天下,共商的是国是,参议的是政事。这种话语表达的言,主要不是为个人立德立功立言,而是为国献言进言建言,既为往圣继绝学,更为天下开太平。要着眼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理论政策创新、法律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完善、重大现实问题解决等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有不同、有异见、有不满,但它是基于国是而起,用于策略而论,议于政失而发,而不是个人成见、个人意气、个人私利,可以说是一种从政、资政、善政的谋国之言。

为防错纠偏诤言。人民政协所商所参所议之政,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探索发展的,是国运之所系、振兴之所望,需要明辨是非,需要总结得失,需要防错纠偏。因此,人民政协的话语权既要建言,又要诤言,在对党和政府制定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决策积极拥护、赞成和支持,并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民主监督,对政策和决策中不完善的内容、出现的偏差、发生的失误等提出批评意见,发挥和实现完善、纠偏和防错功能。这种以批评规过为手段、以防错纠偏为目的的诤言,既是民主监督所赋予,是道义和责任之所系,更是参政议政所必须,是支撑话语权的骨骼,尤其可贵和珍贵。

人民政协的话语权不具有强制性,也没有国家强力作后盾,它体现的是民主和参与,其功能作用的实现,不在于说了算、必须听从接受,而在于说得对、乐于择善而行。因此,用好话语权,关键是增强影响力。

什么是影响力?当代行为主义政治学代表人物罗伯特·A·达尔指出:“判断一个人公开的或秘密的影响力的粗略标准,就是他成功地提出了某项压倒他人反对意见的重要政策,或否决他人发起的政策,或发起一项无人反对的政策的频率。”①俞正声主席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时所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人民政协拥有的重要话语权和广泛影响力,很大程度上靠所提意见、建议的质量和可行性,靠对复杂问题的正确见解和工作的预见性。”②这充分说明,政协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主要取决于议政建言的质量。增强影响力,最基本的就是这一话语能够对政策决策的制定、完善和创新有促进作用,对政策决策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有推动作用,对政策决策的缺陷和实践中的偏差有预防和纠正作用,核心是准确,关键是有用。增强影响力需要从多方面努力,主要需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真实真诚反映民意。民意是人民群众的意愿,也是影响力的灵魂。执政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民之所愿,政之所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和政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的利益。如果人民政协话语权运用离开人民的意愿,就不可能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就起不到完善政策和决策的作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意义和价值。

人民在我国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涵盖了社会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成员。这就要求反映民意必须深入各方面各领域民众之中,体察民众的情绪,把握民众的脉搏,了解民众的诉求,使话语成为民众心声的真实反映。要正确处理民众群体与整体的关系,既要反映所联系群众的群体利益,还要反映广大民众的整体利益,实现整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统一。特别是要把话语权融入民意之中,在深入了解、分析、把握民意基础上形成话语,而不能借民意行个人私意,更不能以个人话语来剪裁民意、代替民意甚至强奸民意。

敏锐准确抓住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影响力的基石。党和政府作出决策、制定政策、拿出措施,无不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我国改革和建设事业,就是在不断研究解决各种问题中发展前进的。人民政协运用话语权只有抓住事关全局的问题,才能找到矛盾的症结、攻坚的焦点,才能引起领导的关注、社会的共鸣,才能促进难点的突破、改革的深化,也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否则,话语就失去了分量,影响力就缺了动能。

要及时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新问题作为新事物的萌芽、新矛盾的苗头,往往隐身在变幻莫测的形势中和实践推进的曲折中,并不都明晃晃地摆在那里。这就要求对问题必须敏锐,在风起于青萍之末,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时,领导机关尚未关注之前,就要及时发现和准确提出,以收掌握先机之功、未雨绸缪之效。同时还要抓住长期不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这类问题往往错综复杂、牵扯面大、利益攸关,集中精力研究,找准症结,选好角度,推动解决,影响作用也大。如果话语权运用总是“马后炮”或“隔山炮”,既缺针对性,又少战斗力,不能攻坚克难,何来影响力?

科学理性建言献策。优化决策是参政议政功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力的核心要素。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特别是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科学民主决策尤其重要,任何政策失当、决策失误,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协商议政是执政党和政府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政协话语权最重要的功能作用就是对党和政府的政策决策起优化作用。可以说,对政策决策的丰富、完善和优化程度,直接体现和决定着影响力的大小。

政策决策的正确性,主要取决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握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对政策决策的丰富、完善和优化,同样建立在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深刻认识上,对实践发展程度和存在问题原因的准确把握上。因此,促进民主科学决策,必须具有科学思维、理性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具体分析,辩证思考,综合归纳,力求形成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的有价值、有见地的意见建议。在这里,只能有实事求是之心,不能有哗众取宠之意;只能有追求真理的执着,不能有主观愿望的偏见。正如俞正声主席所指出的,拒绝冷漠和懈怠,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拒绝奢靡和一切利用权力或影响谋取私利的行为。③

当好诤友敢于批评。批评是发现和坚持真理的基本手段,也是影响力的重要来源。正确与错误并存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进行。只有否定错误才能坚持和发展真理,只有纠正偏差才能保持正确的航向。否定错误、纠正偏差、防止失误中,批评是一种重要手段、一个重要方面。政协职能中的民主监督,其要旨就是批评,通过批评,对政策决策、对党和政府工作发挥防错纠偏和完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功能作用发挥得越好,话语权的影响力就越大。

批评不是正面肯定,不是鼓励支持,而是否定纠偏,虽然难度很大,却不可或缺。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批评的基本功能是纠偏和防错,但其目的却是完善。纠偏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找准症结,完善的要旨是遵循规律、把握趋向。这就要求运用批评的话语权必须当好诤友,一要善意,具有建设性。无论批评什么,无论多么尖锐,目的都是减少和避免失误,更好改进工作,推进共同事业发展;二要深刻,入木三分。不是“乱放炮”,而是“手术刀”,能够真正剔除危害肌体的毒瘤和“癌细胞”;三要勇气,讲逆耳之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肝胆相照的诤友、鞭辟入里的批评,能无影响力吗?

创造宽松宽容环境。环境是一种政治生态,也是影响力生成的条件。无论是协商议政,还是建言献策,要真正起到优化完善、防错纠偏作用,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愿讲话、讲真话、说实话。而真话、实情,特别是不好听却有益、管用的话,一般只能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政治环境中产生。只有畅所欲言,让人把话说完,才能听到真实想法;只有听得进不同意见,容得下尖锐批评,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空话、套话和言不由衷的话。听不进不同意见、逆耳之言,甚至扣帽子、打棍子,只能是鸦雀无声或言不由衷。可以说,宽松宽容的政治生态环境是生长真话、实话、管用的话的土壤,也是影响力成长的阳光雨露。

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和议政平台,更应开放言路,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创造和形成民主、和谐、宽松、宽容的政治环境。要让委员充分说话,知不能全言,言不能说尽,掐掉的往往是真实有用的话;要鼓励说不同的话,在完善政策、优化决策和改进工作中,需要的是不同而不是赞同,强求一律、一致,只能收获没错也没用的话;要允许说错话,只要出发点是推进共同事业、维护人民利益,说错了也不要紧。不让说错话,一些有益、管用的话就可能胎死腹中。只要环境宽松了,民主发扬了,真话实话有用的话就会越来越多,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

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反馈是对建言献策的回应,也是影响力的活力所在。协商议政、参政建言的积极性、主动性来自哪里?既来自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来自履职尽责的成就感和实现感。政协委员运用话语权履职尽责时,大都有一个心理预期,希望自己的意见建议受到重视,并转化为对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和对工作实践的推动,以体现和实现建言价值和人生价值。有健全的反馈机制及时进行回应,对实际应用情况加以说明,必然促成对参政建言的一种鼓励和激励效用,即使没有采用,也能促使其改进,从而形成“积极主动建言—及时反馈成果—情绪振奋冲动—更加积极主动建言”的良性循环。通过这种良性循环,议政建言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实用价值不断提高,影响力自然随之扩大。

反馈作为一种工作机制主要是由执政党和政府建立的。这种反馈当然不是为反馈而反馈,它首先是一种尊重,是对建言献策的主体付出劳动、贡献智慧的重视和肯定;它也是一种认同,是对所提意见建议价值的重视和肯定;它还是一种激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出有质量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但其实质是择善而从,最大限度地汲取其有益成分完善政策决策、改进推动实践。因此,要把建立健全反馈机制作为提高广集众智质量、水平和效能的重要保障,作为科学民主决策、完善政策、改进工作的重要保障,既重于听、善于纳,更重于改、重于行,从而形成联动、互激、共进效应。

注释

①罗伯特·A·达尔.谁统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73.

②人民日报,2014-03-13.

③中国新闻网,2013-03-17.

(责任编辑白继英)

D62

A

1008-9012(2016)02-0005-04

2016-05-21 作者简介:张献生(1954— ),山西临猗人,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猜你喜欢
建言人民政协话语权
我心中的人民政协——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
建言“一带一路”融资机制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为河南更出彩建言
建言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双提升”
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树智库标杆,为改革建言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