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电视剧的“雅”“俗”关系

2016-04-11 21:21汤雪
视听 2016年3期
关键词:媚俗创作艺术

□汤雪



浅析中国电视剧的“雅”“俗”关系

□汤雪

摘要:伴随着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的日益兴盛,与之相共生的电视剧创作、电视剧理论和电视剧批评亦逐渐崛起并呈旺盛的发展势头。本文就目前中国电视剧的创作情况,结合电视剧理论研究成果对中国电视剧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雅俗关系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希望以此对中国电视剧发展提供学理探索。

关键词:电视剧;雅;俗

雅和俗是一对非常重要的美学命题,两者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关系复杂。其实早在《诗经》中的《风》《雅》《颂》就已经将雅和俗区分开来。一直以来,雅俗问题总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交融共生,影响到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各个环节。可以说,雅俗辩证观历来受到批评家的重视,时常出现于各类批评文献中,当然电视剧理论和评论也不例外。

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电视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电视剧涵盖面之广、电视剧类型之多、电视剧吸引力之大,是其他艺术门类望尘莫及的。而随着电视剧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关于中国电视剧的学理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其重要性越来越为各界所认同。而在相关研究中,有很重要的一支是将中国电视剧同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相关理论结合,从文艺理论中截取可借用的知识点用于中国电视剧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本文承继这一研究方法,从雅俗关系的角度探析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以此推进中国电视剧审美体系的构建。

一、雅与俗的辩证关系研究

雅与俗互相对立而又辩证统一,在文艺理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关于“雅俗”的论述在中国古已有之,最早可见于《后汉书》,后来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文艺实践的探索,这对词语逐渐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评述中最常出现。由此可以看出,雅俗观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其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判断标准,崇雅贬俗、雅俗之辩、雅俗共融等观念对于文艺作品的创作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诚然,雅和俗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俗”有通俗、世俗、庸俗、媚俗、粗俗等多种涵义,它更多地指向民间,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以大众喜闻乐见以及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表达着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和人文情怀,最大程度地契合广大群众的审美心理和价值需求,具有鲜明的民间民俗属性。俗天然带有褒贬各异的价值内涵,而“雅”则有高雅、典雅、文雅等多种内涵,它往往离大众较远,而且高于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表达和反映着知识阶层和精英阶层的审美趣味,能够传达较为深度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属性,具有独特幽深的审美属性。表面上看,雅和俗是两种完全对立的评述标准,然而,雅和俗的对立关系又不是绝对的,而是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的关系。有些最初属于带有俗属性的文艺,伴随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有可能变为雅的文艺。而有些雅文艺也会因为历史的演变转化为俗文艺。而且,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现代各艺术门类逐渐呈现出雅和俗共生共荣、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电视剧艺术其实就是经历过雅俗转变的,最初受到电视技术和艺术的限制,电视机数量也有限,此时的电视剧大都带有雅文艺的属性。但是随着电视的普及,为了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关注社会底层和平民生活成为了电视剧创作的主流,电视剧艺术也逐渐贴近俗文艺,其内容和形式呈现出由雅向俗转变抑或雅俗融合的新特征,深深地影响着电视剧创作实践和批评体系的建构。电视剧艺术由雅入俗固然具有其积极意义,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审美心理,做到最大程度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但是就目前电视荧屏的现状来看,电视剧艺术过于偏俗而失雅,雅和俗之间出现明显的失衡和偏差,由此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甚至是错误的价值导向。鉴于此,笔者将着重就当下中国电视剧中的“俗”现象进行辨析,从而提出雅俗共赏的中国电视剧审美模式构建。

二、中国电视剧中的“俗”现象

目前学界关于电视剧中“俗”现象的探讨主要集中于通俗和媚俗两个方面。中国现如今的电视荧屏上出现的电视剧大都是以契合广大受众的心理需要和审美需求为主的通俗电视剧,此类电视剧创作手法平和,多反映群众的心声,比如早期的《牵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金婚》等,抑或是现如今风生水起的家庭伦理剧,无论是人物语言、叙事手法、演员表演还是剧本创作、社会文化内涵的表述都极力追求通俗化,避免创作的贵族化和奢华化,尽量做到平易近人,满足广大普通观众的审美情绪,反映世俗生活。而这些都不是对雅的完全否定,而是采用了观众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和形式来表达,使其更符合观众的欣赏趣味,集中体现了通俗电视剧之大“俗”。

然而,除了通俗以外,媚俗现象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现存的又一现状。特别是近年来电视剧为抢占收视率而粗制滥造的情况频繁发生,电视剧庸俗化、粗俗化、恶俗化的讨论之声日渐强烈,鉴于此,笔者将电视剧文本中出现的庸俗、粗俗等全部统归于媚俗,并对这一类型进行论述。“媚俗”一词来源于19世纪的德文词汇“Kitsch”,意思是草率的拼凑,后被引申为花哨、低俗,通常是指有意迎合流行口味和伤感情调的作品。①现代著名思想家米兰·昆德拉对媚俗这种社会现象给予了更为丰富的阐述。他指出,“媚俗”描述了那些想要不惜一切地取悦最大多数人的人们的态度。媚俗就是把公认思想的愚蠢翻译为美丽的语言和情感,它感动我们,令我们为自己,为我们想到和感觉到的那些东西的平庸抛洒同情之泪。②毋庸置疑,大众传媒时代下,受到市场化的影响,追求商业利润和收视市场的最大化导致中国电视剧创作势必会产生媚俗现象。由此,电视剧创作类型化、同质化、模式化;电视剧创作脱离实际、曲解现实、歪曲历史;电视剧理论和批评一味地追求市场和商业性,忽视对文化艺术价值属性的深度挖掘和探索,电视剧创作、电视剧理论和电视剧批评或多或少都受此影响。如此一味地追求媚俗,势必会带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停滞。面对这一发展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电视剧与观众拉近距离,保持密切的关系,表达群众的话语,但是电视剧走向观众的同时更应该提升观众的审美品位,注重对观众的价值引导,提升其文化品格。

三、中国电视剧雅俗共赏的审美构建

作为大众文化时代产物的电视剧在中国拥有庞大的收视群,面对这一客观现实,电视剧创作首先要考虑的是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知识阶层观众的收看需求,所以电视剧往往呈现出思想内容上的平面化、追求感官刺激、崇尚滑稽逗乐等艺术效果。再加上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使得电视剧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消遣品,消解经典和崇高更使电视剧逐渐沦为通俗艺术的代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其深厚的积淀,这就使得一部分电视剧创作家和批评家们不安于现状,努力寻求电视剧的艺术品格,雅俗共赏成为调和之后的结果。

中国电视剧一路走来,无论是当年的《渴望》,还是之后的《还珠格格》《亮剑》《潜伏》《媳妇的美好时代》《士兵突击》等,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优秀电视剧无不是实现了雅俗共赏的审美构建。可见,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电视剧——历史题材、武侠题材、农村题材、军旅题材、青春题材、家庭伦理题材,均应努力寻求雅俗共享的发展之路。再看去年的两部年度大戏——《芈月传》和《琅琊榜》,亦在寻求雅和俗的双面结合。这两部电视剧均是古装历史题材电视剧,之所以形成如此大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两部电视剧制作都较为精良,从剧本创作、演员台词到拍摄手法、叙事模式与同时期的电视剧相比均胜一筹;另一方面,它们都意欲超脱于剧本,表达更深层的思想价值,引发观众强烈的思想共鸣。因此,中国电视剧应力求雅与俗的结合,力求实现收视率、艺术品位、文化价值的三赢,在满足观众的收视兴趣和审美需求的同时努力提升电视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结语

总而言之,雅俗辩证观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美学议题,从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现状来看,雅俗共赏确实就是电视剧创作和审美相互调和的产物,其中的“俗”就是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观众,“雅”就是于含蓄内敛中透露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我们的电视剧创作应该坚持在这一道路上继续前进,在满足不同层次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保留电视艺术应有的文化艺术品格,避免曲高和寡的理论说教,也力避过度迎合市场,实现“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在电视剧中的完美呈现。

注释:

①苗棣.电视艺术哲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95.

②米兰·昆德拉.米兰·昆德拉如是说[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10.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制作系)

猜你喜欢
媚俗创作艺术
主流媒体要旗帜鲜明地拒绝逐利媚俗
抑或媚俗
杨乃文 不媚俗的声音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