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微博对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

2016-04-11 06:31程潇爽
视听 2016年3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人民日报

□程潇爽



党报微博对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

□程潇爽

摘要: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不仅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容易扩大和激化民族间的矛盾。正确引导舆论是处置民族类事件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自开办以来发布的有关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的微博为样本,进行数量统计以及内容、框架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总结舆论引导经验,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党报互联网舆论引导力、建构网络舆论引导的格局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舆论引导;@人民日报

一、主要背景和目的

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以及国内第一大报,《人民日报》肩负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信息的重任。进入互联网时代,《人民日报》积极实践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于2012年7 月22日开通法人微博“@人民日报”新浪微博。时至今日,“粉丝”总数已突破3000万,为引导、改善网上舆论生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党在网络世界的喉舌,“@人民日报”毋庸置疑地成为引导民族问题网上舆论的主力军。

二、主要发现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选取2012年7月22日(正式开通)至2015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所发布的与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相关的微博,以“新疆”“暴恐”“民族”等关键词检索,排除无关主题,共得到有效样本数302条。本文以此为研究样本,以内容分析方法为主,辅以框架分析、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考察“@人民日报”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的舆论引导方法。

在研究框架上,本文认为微博的数量统计、内容占比、转发数量等信息反映了微博舆论引导的外在特征,可以通过直接观察采集得到;而发布微博的意图、角度等信息是舆论引导内在议程的要素,需要加以深入研究。

(一)舆论引导微博的外在特征

1.数量统计

截止至2015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共发布微博54683条,其中有关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的微博占比0.55%。从年份上来看,2012年发布4条,2013年发布28条,2014年发布238条,2015年发布32条。由于“1·24”和田暴恐事件、“3·1”昆明暴恐事件、“4·30”乌鲁木齐暴恐案、“5·22”乌鲁木齐暴恐案、“7·28”新疆莎车暴恐事件、“9·22”轮台暴恐事件等重大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在2014年集中爆发,因此2014年发布的此类事件相关微博也最多。

在工况1切换至工况2过程中,电力系统动态响应情况见图5。由图5可知:发电机G3、G7并网后,主汇流排电压和频率经过约10 s振荡后趋稳,电压最大波动低于0.08 p.u.,稳定值约为1.05 p.u.;频率最大波动小于0.03 Hz,稳定值约60.025 Hz。从第145 s开始,推进电机输出功率由极低值,经10 s时间逐渐升至880 kW,主汇流排电压和频率均存在小幅振荡衰减,振荡时间约20 s,电压最大波动约0.01 p.u.,最终稳定在1.04 p.u.;频率最大波动小于0.015 Hz,最终稳定在60.022 Hz。整个切换过程中,电网电压和频率波动范围均满足设计要求。

2.内容占比

“@人民日报”所发的涉疆问题微博大致可分为消息(205条)、评论(78条)、公益(18条)三个大类。在消息类微博中,有人物消息(69条)和事件消息(136条)两类。人物消息主要以反映驻疆官兵警察(20条)、维族同胞(31条)、在疆汉族同胞(3条)和暴恐事件中“值得记住的人”(15条)为主;事件消息以涉及新疆问题的高层指示与动作(41条)、一般反恐工作(19条)、重大暴恐事件(67条)、辟谣(9条)等内容。评论类微博中,以向暴恐事件受害者致哀(24条)、缓和民族矛盾(16条)、谴责严打恐怖暴力(9条)、反驳西方不公报道(9条)和维护新疆形象(21条)为主。公益类微博包括为维族同胞求助捐款(10条)、暴恐事件求救(3条)及倡议(3条)和普及求生知识(2条)。

3.传播效果

从传播效果来看,转发量达到万次以上的有40条微博,占微博总量的13%。其中被转发最多的是2014年3月2日发布的“早安昆明——报告伤亡数据”微博,转发量达到近368000次。在这40条微博中,只有一条是2015年发布的,内容为“新疆半岁维族男婴危重病缠身,父亲求助愿劳力偿还”的求救公益微博,其他均与在2014年发生的昆明3.01暴恐事件有关。在转发过万的微博中,有关重大暴恐事件的微博最多,达到12条;其次是向暴恐受害者表达哀悼的微博,共有5条达到万次以上的转发量;普及救生知识、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求救、反映维族同胞的人物消息、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中“值得记住的人”以及缓和民族矛盾的评论各有3条获得万次以上转发;反驳西方不公的报道中,有2条获得万次以上转发;高层指示与动作、谴责严打恐怖暴力对抗西方不公报道、团结一致救难和求生知识各有1条获得万次以上转发。

(二)舆论引导微博的内在议程

1.保障公众知情权,及时澄清谣言

在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中,暴恐事件无疑是危害最大的一种。它是一种在没有明显预兆或没有采取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危害公共安全的极端事件,一爆发就会立即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公众对信息饥渴尤其明显。自媒体的传播形式也为公民新闻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由网友通过自媒体发布的第一条信息,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后再由主流媒体跟进报道的情况屡见不鲜。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舆论倒逼”、议程的“反向设置”等现象也渐渐出现。因此,暴恐事件发生后的信息公开非常重要,如果党报微博没有向社会公众及时传递最权威的消息,不去把握舆论导向,那么就会处于被动位置。“@人民日报”在处理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时,非常重视信息的公开透明。例如在昆明“3·1”暴恐事件爆发后,“@人民日报”最先发声,于2014年3月1日当晚22:30便发布“1伙男子持械冲昆明火车站广场见人就砍”的微博,短时间内转发量达20020次。

此外,战火纷争、社会变革、天灾人祸等重大事件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大量谣言的产生。这些谣言轻则受到社会关注,重则扰乱正常社会秩序。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不仅赋予了公众在信息传播中的民主,也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由于新媒体拥有了瞬间转载复制信息的技术依托,却缺少传统媒体那样复杂的把关机制,因此使谣言的大量复制与瞬间扩散成为可能。谣言传播轻则干扰民众认知,重则扰乱社会秩序。鉴于此,当暴恐事件的谣言已经开始散布之时,就需要公开事件信息,及时澄清事实,同时提醒公众提高自身对谣言的批判和识别能力。“@人民日报”共发布辟谣微博9条,针对社会流传的有关暴恐事件的谣言进行一一澄清,将谣言的威胁尽可能地降低,从而安定人心、稳定社会,也鼓励人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甄别信息的能力,提醒人们不传谣、不转谣。

2.谴责恐怖分子,引导民族和睦

恐怖分子的残忍行径是对人道主义的血腥抹灭和践踏,党报微博在面对恐怖主义、特别是掺杂了民族分裂主义的恐怖暴行时,既要代表舆论作出道德审判,又要引导舆论缓和民族矛盾。近年来,在境外分裂分子的煽动策划下,一些民族分裂分子在中国境内也策划实施了一些暴力恐怖活动,使得民族团结问题成为敏感而重要的问题。特别是2014年昆明“3·1”暴恐事件发生之际正值两会召开前夕,暴徒的民族身份也使得维护民族团结稳定成为引导舆论的首要任务。通过研究发现,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以评论做显性引导,以消息做隐形引导,将谴责恐怖主义和民族维稳的议题嵌入其中。

一是作为显性引导的评论。新闻评论是党报微博开展舆论引导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它“既可以帮助党和政府表明对一些原则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也可以代表媒介发表对典型的新闻或社会现象的看法和见解,还可以代表舆论表达公众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意见和倾向”,①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人民日报”发布数条谴责性的评论,表明“恐怖暴力法无可赦、天理难容”的立场,倡议“不要把对恐怖暴力的愤怒,扭曲为同胞间的疏离与排斥”,还发布了“美丽新疆”“新疆美食”等系列微博,从侧面入手,用美丽风景与美食强化民众对祖国团结的心愿(如图1)。

图1“@人民日报”发布“新疆美食”微博

二是作为显性引导的消息。相比新闻评论,消息类的报道更具有客观性和中立性,根据议程所设置的消息报道也能进行舆论引导。如果说新闻评论是情感性、态度性的明显式舆论引导,那么消息类报道就是理智性、客观性的隐藏式舆论引导。除了直接表达意见的评论类微博,“@人民日报”还发布了消息类微博,将对恐怖主义的道德批判议程以及缓和民族矛盾议程嵌入其中。在谴责恐怖主义方面,“@人民日报”发布的消息类微博援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美国总统奥巴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安理会主席、政协发言人吕新华等政坛人物的发言,借权威人物之口对暴恐分子进行谴责。在缓和民族矛盾方面,“@人民日报”策划发布了“新疆好人”等系列微博内容(如图2),用真实鲜活、感人至深的人物消息来说明广大新疆人民的善良,提醒人们不要将恐怖主义的仇恨扩大化,要区别对待恐怖主义与善良的新疆地区人民,消除了少数网民无端指责、辱骂少数民族群众的有害言论。

图2“@人民日报”发布“新疆好人”微博

3.做好安抚工作,调节社会情绪

“受众接触传媒不仅是消除对信息的不确定性,还存在着满足情感精神需求的动机”,②在心理学对不良情绪的调节中,对情绪的宣泄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情绪的调节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宣泄的通道,社会情绪一再郁积将为未来的大爆发埋下伏笔。因此,将网络中的不良情绪合理疏导疏通,也是党报微博处理暴恐事件、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的重要工作。作为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力军,“@人民日报”在处理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时非常注意对社会情绪的调节,重视安抚工作,引导公众合理排泄悲伤、愤怒等不良情绪。

一是适时安抚悲伤情绪。“@人民日报”于3月2日凌晨零点18分发出第一条安抚性微博——“你好,明天”,获得了19万多的转发量(如图3)。在报道新的伤亡数据的同时,“@人民日报”加入“致哀”“安息”“挺住”“我们与你同在”等安抚性话语,搭建疏通社会情绪的通道。

图3“@人民日报”发布昆明“3·1”暴恐事件的第一条安抚性微博

二是传播爱心救助正能量。突发性事件本身具有负面性和消极性,面对突发性的灾难事件,每个独立个体都是脆弱的,社会也最容易动摇。党报微博应积极传递正能量,使脆弱的个人感受到来自社会、来自群体的温暖。“@人民日报”陆续发布爱心救助类微博,如“昆明火车站派出所副所长张立元向歹徒高喊:你们几个来砍我!”(如图4)、“民众挤爆昆明献血点”等内容,展现了广大群众在灾难打击面前坚强勇敢、众志成城的集体形象,引导民众获得安全感和正能量。

图4“@人民日报”发布“警察向歹徒高喊:喂,你们几个来砍我”微博

三是策划“昆明七日祭”系列微博。在中国传丧殡习俗中,“头七”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根据《西藏度亡经》的说法,亡灵会在“头七”之日结束之前的游荡漂泊回到家中,家人要为其举行祭祀仪式,寄托哀思、送别亡灵,因为“头七”过后,亡灵将彻底从阳世消失。在事件发生的第七日,“@人民日报”发布“昆明·七日祭”系列微博5条(如图5),总转发量达到42000余次,将传统丧葬习俗结合的微博送行仪式也为社会悲伤情绪找到了圆满的结点。

图5“@人民日报”发布“昆明·七日祭”微博

四是提醒生者关爱生命。如“@人民日报”在2014 年3月末以及年终盘点中发布数条怀念逝去生命的主题微博(如图6),在怀念逝去的生命的同时,提醒人们要以团结和坚强的心态迎接挑战,珍惜生活和生命。

图6“@人民日报”发布年终盘点缅怀逝者的微博

4.重视受众参与,避免自说自话

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的一种,用户间的互动是一项明显的特征。党报微博应合理运用这种特性,重视和鼓励用户参与舆论的交互引导,积极与网友开展互动,而不是自说自话。在总样本中,“@人民日报”发布了13条与网友互动的微博,不仅从网友评论中选择合理的观点,还从网友个人微博中获取素材。网友个人的意见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选取并发布(如图7),这既是鼓励与肯定,也是一种很好的舆论引导方式,用受众的合理观点引导受众,更容易达到舆论引导的理想效果。据统计,“@人民日报”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相关微博共被网友转发2,119,428次,共有192,128人次评论,获网友点赞653,266次。大量的转发与评论,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量——不同用户网之间的相互转发可以使信息传播呈几何倍数增长;还提升了信息传播的质——信息是被用户有效阅读并实现了信息的转发、评论或点赞等相应动作。

图7“@人民日报”在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发生时与网友互动的微博

三、结语

有学者提出“族属认同是一种相对封闭、排他的认同,这种认同的过度强化,无疑会导致社会不同族群之间相互疏离”,③这种心理层面的疏离在利益的驱动下易转化为经济、政治壁垒,会使族群之间因利益分割而壁垒森严,从而形成社会成员之间的裂痕,甚至引致族际关系的紧张与对立。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如果没有有效引导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就难免会产生因族群身份和地域差异而引起的各类民族问题。因此,党的新闻事业对涉及民族问题的舆论引导工作非常重视,特别是涉及民族问题的暴恐事件由于其种族间冲突的激烈程度、公共危害性和事件突发性,又成为民族问题舆论引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党在网络世界的喉舌,党报微博对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的舆论引导是职责所在,引导的成功与否与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新媒体的交互性传播为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党报微博在面对新疆民族关系类事件时,一方面应及时公布事态进展,辟清不实谣言,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作为舆论引导工作的前提;另一方面还要代表社会舆论维护正义、谴责罪行、安抚伤者,将排遣社会不良情绪作为舆论引导工作的目标,形成新的社会纽带,以增强公众凝聚力和公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注释:

①帅晓琴,蔡汉珞,梁锋.新时期党报评论舆论引导功能初探[J].新闻前哨,2012(05):32.

②毛永晖,韦文康,汪湃.确立灾难报道的核心价值观:人文关怀[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08):76.

③李俊清.现代国家建构的逻辑与现实——基于现代国家建构历程的民族问题透视[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 (02):55.

参考文献:

1.雷跃捷,唐远清.论如何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格局和工作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2):32-34.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人民日报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