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同性恋题材报道研究

2016-04-11 21:21呼世瑶
视听 2016年3期
关键词:同性恋信息传播南方周末

□呼世瑶



《南方周末》同性恋题材报道研究

□呼世瑶

摘要:自人类出现以来,就有同性恋群体,文化传统使同性恋始终处于隐匿状态。社会在发展进步,时至今日,同性恋已经不再是一个敏感话题。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同性恋群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合法权益的保护,各个国家对同性恋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南方周末》作为一个权威的传统媒体,同性恋题材的报道始终是其重点内容的一部分。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南方周末》同性恋题材报道的特点,并通过对该报道话语体系和社会语境分析,探寻《南方周末》对同性恋相关研究发展的助动力量之所在,以期能够为相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南方周末;同性恋;题材报道;信息传播

尽管同性恋一词生成的时间并不久远,但该现象却在全人类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回顾中国的同性恋发展史能够得知,同性恋群体受到真正社会的关注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推动同性恋进入人们视野的动力是——艾滋病。当时,科学家在美国发现了五名艾滋病患者均为男同性恋,由此,社会逐渐将同性恋和艾滋病密切联系起来,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谴责之声与鄙夷排斥情绪开始蔓延,同性恋问题也开始逐渐深入到了社会学、伦理学和医学领域当中,在各种指责、谩骂和质疑中,同性恋在社会逐渐公开。尽管一些国家依然强烈反对同性恋,但还是有国家将同性婚姻合法化,使得同性恋话题越来越迅猛地扩散到了全世界各个范围。当前,整个社会对于同性恋话题依然保持着各种极端的立场,同性恋群体所面对的各方压力毋庸置疑。媒体出版物作为承载并传播社会重要信息的媒介,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报道行为自然也为社会所关注。《南方周末》是我国新闻媒体领域极具公信力的权威大报,具有高度的严肃性,为了秉持对社会的关注并坚持大新闻概念,对同性恋题材的报道亦成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①从《南方周末》同性恋题材的报道当中,能够窥视到社会对同性恋议题的态度变化,因此围绕《南方周末》对同性恋题材报道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南方周末》同性恋报道的特点

回顾《南方周末》近十余年关于同性恋话题的报道,其每年对于同性恋话题的报道分布始终较为稳定。对此,有研究曾专门作出过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该类报道的年均篇数一直保持在10篇至20篇之间,可见《南方周末》对于同性恋问题的关注未曾中止。②而从《南方周末》各期关于同性恋的议题能够看出,无论是报道的数量、版面、主题还是同性恋的形象与消息来源,均有着多元化的特点。通过梳理与总结,本文认为《南方周末》对同性恋的报道主要体现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对同性恋问题关注具有持续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南方周末》对同性恋问题的关注有着持续性特点,并且近十余年来相关话题的报道数量稳步上升。就同性恋题材的报道方面来看,大多都是集中在电影和文学内容方面,尤其是文化内容更是同性恋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而自2007年出现“同性恋权益”主题之后,更将同性恋报道题材全面翻新,个案的报道以及评论版块专业性的提升对于引发社会对同性恋群体合法权益的进一步思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关于艾滋病的内容却逐渐被忽视。

另一方面,同性恋题材的报道开始向文化与评论组合方向延伸。《南方周末》作为我国媒体的严肃性大报,文化版块的时代性所具有的感染力无须赘述,同时受到自身影响力的驱动,《南方周末》对于社会热点的态度主要以审视为主,在此基础上敏锐观察着非主流文化。尽管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作用下,当今同性恋文化有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一些非主流文化依然在多元思潮的影响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④对此,《南方周末》一直致力于通过文化手段将同性恋文化推回到大众文化当中,因此也决定了其同性恋题材报道风格的文化属性。比如2010年刊登的《关锦鹏风月谈》,就是对同性恋导演关锦鹏的艺术性报道,使社会加深对其的了解;再如2007年的一期《同性恋电影史话》中对各个国家的同性恋题材电影做了系统的介绍,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国际同性恋的发展历程。大数据时代是信息爆炸时代,对同性恋的关注已经不能够再局限于感性层面,而应当上升到理性层面。对此,评论的配合不可或缺,尤其是自媒体平台的扩张,赋予了新时代受众更多的话语权,传统报刊媒体之间对评论的质量越来越看重,并将更多希望寄托在了通过评论引导各类话题的主流价值导向上。而《南方周末》对于同性恋题材的评论,理性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

二、《南方周末》同性恋题材报道的话语体系

《南方周末》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同性恋题材本身又是社会热点,因此一些报道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题材内容

《南方周末》的报道始终重视“深入成就深度”,因此对同性恋的报道重点在于对该群体合法权益的关注,与此同时,又通过对同性恋者个人生活内容的报道,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同性恋者的生活隐私和个人情感,并引导受众转变对同性恋者的认识,抛开偏见,真正了解同性恋的生活。同性恋群体在社会群体当中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每一位“小人物”的身上都能够挖掘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

(二)报道策略

《南方周末》报刊的优势在于对深度报道的重视,并且新闻信息的报道形式以叙事风格为特色。正是这种深度报道的叙事风格,决定了《南方周末》更擅长在生活的小人物和小事件当中挖出“大新闻”,并将其提升到社会的高度唤起受众的深深思考。对于同性恋题材的报道,《南方周末》也以更优秀的话语表现形式,通过对细节的放大和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强调与精准的词语应用,将报道内容的深层次意义充分凸显。其意义不仅在于更直观地呈现同性恋者的生存境遇,更是通过对同性恋者生存境遇的描述还原重塑了该群体在社会当中的正面形象,引导人们更真切地走进同性恋群体当中,进而更为深入地了解该人群,更有效地抛开对同性恋者的偏见。

(三)话语导向

《南方周末》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周报,报道的客观性是其重要原因。所有报刊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属性,因此所有话语均具有特定的社会价值导向,对于所有新闻信息的报道,都需要为了满足观点的表达要求而把握好话语的应用。⑤一方面,同性恋在社会当中具有巨大的争议,加之在很多人看来同性恋就是艾滋病的代名词,因此同性恋的社会形象并不如想象般能够轻易树立。《南方周末》的报道,更加重视对同性恋者形象的定位,通过鲜明的导向引领着全社会对同性恋者的人文关怀力度,从人性视角倡导社会尊重同性恋群体的人性价值和尊严。另一方面,所有公民都享有最基本的社会权利,而公民的切身利益又有很多是公共问题,对于公共问题的解答,仅依靠媒体自身显然势单力薄,因此《南方周末》致力于评论版的打造,意在汇集更多人的参与,集思广益,将受众的感性思维理性化,通过正向的引导达成新的共识。

三、《南方周末》同性恋题材报道的社会语境

同性恋群体作为社会中相对特殊的群体,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隐匿之后,其身份特征也从“艾滋病代言人”过渡到了“权益代言人”。纵观同性恋群体的公开之路,绝不仅仅是同性恋者自身权利意识觉醒的经过,更是官方话语导向推动的历程。同性恋在当前社会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社会价值意识的导向,而在此研究领域中,中国的官方、学界以及媒体视域均有着不同的方向。从宏观角度来看,不同的社会语境下必然会产生媒体语境的差异性。长期以来,中国官方的话语权一直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而新时期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同性恋者争夺到了更多的话语权。《南方周末》也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辅助同性恋题材报道的社会语境功能更加凸显。

(一)同性恋群体的发声筒

《南方周末》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始终是学术界广泛讨论的重点,⑥从中能够看出《南方周末》定位的明确性。作为中国的强势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更将自身层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成为社会一部分群体的精神寄托。诚然,《南方周末》作为传统媒体,依然逃不过新媒体的冲击,市场化的媒体又必须要追求赢利,因此提升吸引力实为《南方周末》发展的重要元素。而同性恋问题具有相当大的敏感性,对受众的吸引力不容忽视,因此《南方周末》对同性恋题材的报道不可否认也具有迎合受众猎奇心理的考虑。然而《南方周末》却并未背离初衷,对同性恋的报道也是以客观的方式折射出更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包括商业网站的维权、个人隐私保护以及公民社交的自由和人权的重要性等等,同时最大程度避开了一些非主流报刊媒体的负面舆论陷阱,始终秉持着初衷致力于社会正向价值的引领。

(二)争取同性恋话语权的动力

从同性恋群体的处境来看,其始终位于社会的边缘,虽然对话语权的争夺之路未曾有过一丝懈怠,但成绩依然平平。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同作用下,同性恋群体拥有了更多的发声平台,他们除了发言之外还举办一些活动,就是为了吸引媒体的注意并借此实现思想的传播。由此,同性恋群体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对此,《南方周末》相关题材的报道更是体现了对同性恋话语权的争取,比如某内地知名演员反同言论生出之后的第二月,《南方周末》刊登了台湾作家对此的评论文章,指责该演员思想的黑暗与行为的拙劣。类似报道还有很多,《南方周末》都是通过积极的正向报道帮助同性恋群体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三)同官方话语的博弈

长期以来,媒体当中始终不见同性恋群体的身影,并非媒体有意遏制同性恋的表达,而是受官方话语权威性的影响至深。⑦第一篇关于同性恋议题的报道即是来自于《南方周末》,它直接将公众视野当中的“负面形象”拽上了媒体舞台,引导社会更为理性地认识同性恋和艾滋病,并借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进行普及。时至今日,《南方周末》已将对同性恋群体的关注定位在了合法权益层面,并期待着全社会对此形成新的共识。由此可见,正是《南方周末》同官方话语的博弈,推动了媒体同性恋题材报道的逐渐成熟。后来诸多的相关题材报道都见证着《南方周末》的发展,也见证着社会思潮的进步。

四、总结

随着人类思想的逐步开化,同性恋已然不再是秘而不宣的都市密话,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关注同性题材,并对社会舆论进行科学的引导。对此,《南方周末》作为新闻报纸中的佼佼者,且对同性题材报道有其自己的思想与理念,本文通过研究《南方周末》的报道特点及话语体系,分析其同性恋题材报道的社会语境,展现其在同性题材报道中的积极态度,以期媒体就此引导新闻舆论,从正确积极的视角出发,认知同性关系,理解同性思想,并正视同性题材。

注释:

①杨俊菲,王璐.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对《南方周末》的内容分析为例[J].东南传播,2010(8):27-29.

②杨倩.国内媒体对同性恋现象报道的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2):54-55.

③廖云路,钱国康,王小兰.从接受美学视角看都市报对同性恋群体的形象构建[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63-66.

④吴宗伟,郑林.“族内人”与“族外人”视角在媒介话语中的运用——以中国大陆近期同性恋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06(5):24-26.

⑤钟玲.后现代主义对同性恋亚文化的解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1):317-319.

⑥何靖怡,吴慧轩,刘仲茵,陈锐华,唐丽婵.从《南方周末》看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公共信息服务权益观念及其发展[J].图书馆论坛,2014(8):12-16.

⑥卞燕飞.以“爱”去“艾”——“同性恋者”背后人权的反思[J].法制博览,2015(13):270.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猜你喜欢
同性恋信息传播南方周末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