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区域外部作用机理探析

2016-04-11 11:59常永智董锁成
人民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东部梯度区域

常永智 董锁成

【摘要】对于区域外部作用发生的时间,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可以得到形象的解释;而对于区域外部作用发生的空间条件或者区位条件,理论地理学中地理梯度理论可以给予充分解释。以区际产业转移为例,具体分析区域外部作用的主体、客体和载体,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梯度理论,分析区域外部作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从而为制定区域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转移 区域外部性 地理梯度 产业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发展,竞争愈演愈烈,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选择在地域更具优势的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国内区域或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一般来说,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凸显优势,以直接投资的形式进行跨区域投资,或者使产业空间上移动即将发达地区的部分生产和全部产业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过程称之为区际产业转移①②。将产业转移机制问题通过比较优势变化和产业转移相联系进行研究最早学者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William Arthur Lewis。而美国的专家Raymond Vernon指出,产业生命周期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区际转移必然会发生,它的表现形式是产业的空间演化。

经济学对外部性研究的解释最初表达是一种市场失灵现象,特指其他经济行为主体被某个游离于市场交易机制以外的主体或经济行为主体本身所影响。“区域外部性”对“外部性”问题的探讨是基于“真实的地理空间”,它是指区域之间不被市场交易制度影响、制约或作用。

在人地关系领域中,区域外部性问题非常广泛的存在,如公共物品生态系统、环境和资源等,一些经济行为主体常常破坏环境,却不承担任何成本和法律责任,为此由“环境外部性”所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水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外部性在经济活动领域中,包含外部推动(不会获得回报的给予其他经济行为主体)、外部节约(不必支付成本从其他经济行为主体获得)和外部压抑(不必承担责任给予其他经济行为主体或不会追究责任从其他经济行为主体收到)三方面③。

与以往产业转移研究的着眼点不同,通过区域的外部作用研究入手,将区域外部作用与产业转移二者相互联系,探讨区际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间的内在机理,以区际产业转移为实现区域外部作用的表现形式或载体及平台,分析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跨区域转移这种经济现象的积极外作用及影响因素,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以期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分析:产业升级的区域外部作用

通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经历萌芽期(幼稚期、起步期、酝酿期或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稳定期)四个阶段,这是产业生命周期要经历的一个演变的过程。而区际产业转移的过程所遵循的规律,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密不可分,因此,在区际产业转移分析中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相互联系意义重大,欠发达区域承接区际产业转移中可将这一理论研究成果高度借鉴④。

自然垄断阶段—萌芽期。萌芽期阶段即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风险,如产业进入壁垒较高、技术风险大,此时企业数量少、市场状况不明朗、技术不成熟,创新呈现发散状、产品创意不断更迭,产品的系列化和标准化未实现、行业主导尚未出现。少数企业凭借潜在市场开发、经济发达和技术创新优势优先进入该产业,表现的自然垄断性强⑤。

全面竞争阶段—成长期。在成长期的企业,生产工艺及装备日趋成熟和稳定,配套技术成熟,产品的生产成品下降,企业有能力组织大批或成批的生产,企业有充裕的资金,稳定的从事贸易和生产经营活动,市场不断完善,外加产业发展需求,政府帮扶及政策鼓励,高额利润的吸引使得更多的投资者被吸引进入该产业,产业的发展迅速⑥。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使产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下降,产业的梯度转移开始。

产业重组阶段—成熟期。产业经历了成长期后开始出现企业分化,行业中的企业分化为主导企业和跟随企业两大类,那些主导企业从竞争中胜出,技术日趋完善,生产效率提高,引领产业内资源的重新配置。多数跟随企业,则想办法会实行模仿创新或以适当方式退出产业竞争,又或者通过新的方式参与到激烈的产业竞争中,相对来说,也就是该阶段市场需求潜力已经不是足够大,优胜劣汰机制下的产业重组开始。处于这个阶段,企业间的协作、分工显著增强,企业能够将市场、研发和生产等环节有效分工,这种情况下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而且有效的开拓了市场,各实体的灵活性得到了更好地利用。

蜕变创新阶段—衰退期。经过了产业重组后企业进入衰退期阶段,此时产业内现有企业间主要竞争重点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发生了极大转变,经营管理、营销方式方法、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称为新的产业竞争重点。

以上的分析说明了产业组织形态及发展特性二者之间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及表现形式,同时提出了区域间发生产业转移的可能性。我国的产业布局向东开放,中东部地区吸引和利用外资起步早,产业技术的日趋成熟与完善,部分产业已进入标准化或衰退阶段,而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劳动力与先发达地区的技术、人才、资本、设备和市场优势有效的结合,进行产业投资,产业将会获得极大的利润空间。另外,如果西部地区能接受中东部地区已衰退的产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初加工产业以及传统的高耗能产业,能够有效的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有效的融合;此外,新兴产业的不断延伸和日益强化,引导传统产业转移,使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必然性。转移后的中东部这类产业能够留出更多空间,为接受国外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产业奠定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转移在生产要素、市场竞争、科技进步等多要素的合力作用下展开,其实质是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导、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提高其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可以引领产业向更高更快的方向发展。西部地区劳动力丰裕,而资本和技术缺乏,因此中东部地区向西部转移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在内的初加工产业在内的产业,在西部地区具有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通过区域转移完成地区的产业升级改造,实现区域性突破⑦。

基于产业梯度转移分析:产业扩散的区域外部作用

梯度是非均衡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一切发展过程和运动变化的基础,是在空间上描述事物不均匀的分布状况,意在说明事物在递减或递增的方向上呈现的规律,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产业和技术等。地理梯度是指地理空间(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非均质属性表达,是用来描述地理过程方向、强度和速率的指标⑧。地理过程的演进的路径及理论依据的提供为地理梯度,它制约着地理过程⑨。

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间不同发展梯度的基础,而经济发展梯度的不同在国内的不同区域表现明显,这种梯度表现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和发达区域尤为明显。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客观差异,是产业转移发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条件。一般情况下,产业转移是单向移入阶段,即较高的经济梯度方向指向经济梯度低的方向或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发生⑩。

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并不具有优势,一直以来经济结构存在问题。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劳动人员中从事农业的人数远远多于从事其他产业的人数,且传统农业劳动占有比例显著。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占比重较大,轻工业比重小。所以,将中东部的产业依据西部发展需要适宜的向西部进行产业转移,该方案具备可行性和推广性,在西部融入产业链系统完善进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说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产业转移具有的可能性条件,而再梯度理论可以解释产业转移具有的一般方向性。区际产业转移可以通过在空间范围内得以实现和推进。此外,产业区位理论既可以分析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综合指标体系要素,还能够统计出各种要素的分布综合指数以及各要素在地区分布的密集程度,从中可以使产业布置的更加合理、优化。此外,产业区位理论还能够兼顾产业区际转移,这可能由于资源供给的变化和产品需求条件引起的,也可以这样说产业区位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考虑要素的变动情况对于合理布置产业的影响。

区域外部的具体表现形式或现实载体是通过区际产业转移实现的,因此而受益的接受区际产业转移区域得到了具体分析。欠发达区域和发达区域间的区际产业转移,对双方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对经济发达区域来讲,区际产业转移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实现发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增强区际产业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靠区际产业转移,它能够促进和推动中东部现有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凸显出企业的优势,保证企业顺利的生产经营,增强自身在产业内的竞争优势。

对西部区域来讲,当前经济形势下国家提出的区际产业转移为经济欠发达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承接和吸纳东部的产业是推动欠发达区域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有利因素,其有利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对西部经济的促进、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当前,中东部产业向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只是轻工业的转移,同时,一些具有科技含量的产业也由中东部向西部转移。通常情况下,中东部的产业向西部转移的产业类型主要为初加工工业、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上的产业类型在西部可以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得到吸纳,这种产业间的转移可以改善西部三次产业结构,可以改善西部长期以来存在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促进产业升级,同时,西部承接的产业生产工艺和技术已经完善,转移后可以快速的投入经营生产。

对缩小与中东部区域科技差距及发展差距有利。因为复杂的历史、现实的方面原因得存在,西部地区在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进步方面,较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且这种水平差距还在不断的在拉大。中东部产业转移中带来的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产业,能够有效提高西部地区的产业科技总水平。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下,西部区域接受一些包含较先进科学技术的产业转移,如机械、航天、军工等,能够有效的减小技术差距。除此之外,在产业承接中,人才聚集效应日益显现,优秀人才到西部地区寻求发展平台,人才聚集有利于未来提高西部整体科技水平。另外,产业转移中存在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承接,对西部产业结构的提升和改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原有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的企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规模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中东部产业转移投资可以为西部带来资金保障,能够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着力构建有竞争优势的地区特色产业。

对西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改善有利。西部区域资源禀赋条件较中东部区域差、且差异性大,长期以来当地的产业未能从战略、长远的发展规划出发,传统产业发展中存在低水平重复选择和盲目冒进的现象,这种状况下产业趋同现象势必衍生。西部在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中,不仅可以在实现资源的替代,缓解西部产业发展中受资源束缚和依赖的窘境,有效缓解产业趋同现象,而且还能扩大西部现有不合理和小规模企业的企业和产业规模。

结论与认识

通过对区域外部作用的实现形式区际产业转移的分析,探讨整体经济协调发展受区积极的域外部作用影响。以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产业转移的契机,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进而将中西部发展差距缩小,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速度。

对于中东部区域产业起步早,经济发达且产业规模庞大,在产业技术的日趋成熟与完善、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要加强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结合国内外可用的技术及工艺加大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加强产业的服务理念。对于后发的西部区域,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引导和扶持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移和聚集发展。首先,西部区域的政府要制定相应承接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政府的强力推动、政策引导和扶持措施对加快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从而吸引中东部向其进行产业转移。其次,西部区域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讯、交通和能源等,为方便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提供快捷的通道,为产业转移的实现有效的推动。此外西部区域应大力发展包括教育在内的金融和信息等软件产业,努力提高产业转移的吸收和接纳转化能力,建立完善的高科技人才培养、信息平台以及资金配套体系。

此外,无论是产业转出地政府,还是产业承接地政府以及劳动力转移地区都应该高度重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对产业做出合理规划,通过扶持设立产业转移园区,引导和推动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产业的转型升级水平和发挥聚集发展效应,以点带面,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最终促进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同时,产业承接地区要根据地区产业的实际需要情况调整产业方向,实现西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改造,同时要采取严格的标准对转移的产业规定类别。

(作者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站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魏立强:《区际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的空间效应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②③④⑦常永智:《经济区域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⑤⑥王影:“不同产业生命周期状态下的企业专利策略探讨”,《商业时代》,2011年第1期。

⑧林光旭:“基于地理梯度的自然类景观资源分布规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第4期。

⑨张超:“地理和禀赋的梯度变化与出口产业集聚的空间调整”,《财经研究》,2012年第9期。

⑩吴伟华:“反梯度转移: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选择与实践—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7期。

许树辉,王利华:“区域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综述”,《热带地理》,2015年第2期。

程李梅,庄晋财,李楚,陈聪:“产业链空间演化与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陷阱”突破”,《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8期。

张立荣:“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基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调研的系统思考”,《人民论坛》,2011年第7期。

责编 /张蕾

猜你喜欢
中东部梯度区域
分割区域
擦桌子
一个具梯度项的p-Laplace 方程弱解的存在性
内容、形式与表达——有梯度的语言教学策略研究
航磁梯度数据实测与计算对比研究
区域发展篇
基于SEM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组合常见模型梯度设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