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遍二孩”政策的认识与思考

2016-04-11 12:36马瑞
人民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调整

马瑞

【摘要】我国人口问题逐渐突出,表现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总和生育率保持低水平,劳动人口明显供不应求以及高位的出生性别比等,我国政府近年来逐步调整原有的独生子女的生育政策,而“普遍二孩”政策的实施正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选择,为使政策达到较好的实施效果,各地区需尽快制定生育细则;需不断充实公共服务,迎接将来的人口高峰;同时还要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对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有一定的倾斜和照顾。

【关键词】普遍二孩 生育政策 调整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国情与人口的转变促使生育政策的调整

我国生育政策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1949~1959年):从鼓励多生到节制生育。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人口较少,政策以限制避孕、限制流产为主,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由于人口的自然生长率持续增加,在1953年形成了第一个人口高峰。1957 年开始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

第二阶段(1960~1969年):宽松控制的生育政策。由于“大跃进”片面认为“人多力量大”,以及从1959 至1961 年的“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的现实情况,人口生育处于自发状态。

第三阶段(1970~2013年):计划生育政策。到1969年,我国人口超8亿,由于人口与经济的矛盾比较突出,再次提出控制人口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直到2013年,我国事实上实施的都是比较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政策实施之后,我国人口生育率就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第四阶段(2013~2015年):从“单独二孩”到“普遍二孩”。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到2014年年底,29个省市自治区陆续实施了“单独二孩”的生育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始于1984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进入了新阶段。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意味着实行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彻底终结。

“普遍二孩”政策出台的背景。经过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我国生育政策有效的调控了人口数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处于“生产力压迫人口”的状态,即,社会属于短缺经济,如果人口数量的增加过快,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物资的匮乏,资源的紧张,而不利于社会发展①。经过三十八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另一方面,我国进入“三期叠加”的状态,产能过剩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的典型特点,这也预示着我国人口经济问题转变为“人口压迫生产力”,即持续的低生育率导致劳动人口供给减少,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时调整生育政策,提出“普遍二孩”是对我国经济社会人口权利等多方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也是一次极具战略眼光的政策调整。

2013年11月,全国启动“单独二孩”政策,政策出台后,学术界对该问题基本达成共识:“单独二孩”是过渡性政策,“普遍二孩”只是时间问题。但在具体实施“普遍二孩”的问题上,大部分学者的建议是分阶段、分区域逐步放开。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国启动“普遍二孩”政策,这一政策出台的脚步远远快于预期,这也意味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非常紧迫。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的推算,1990年到2000年,我国人口年均净增1300多万人,而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年均净增人口不到740万人。而2013年的净增人口数量已经降到668万人,若不调整生育政策,到2026年左右,我国的人口将会达到峰值,大概14.08亿②。2010年“六普”时全国总和生育率(TFR)为1.18,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不管哪个数据,都低于人口代际更替的最低水平2.1,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水平。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在2000年时,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3亿人,占总人口数量的10%。但到2013年年末,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超过2亿人,占总人口数量的15%,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出现“低生育—老龄化”并存的局面。

“普遍二孩”政策的快速出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单独二孩”经过将近两年的运行,申请生育二孩的夫妇数量低于预期,代表“单独二孩”对生育率回升的影响有限,也加速了“普遍二孩”实施。2015年初,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单独家庭中,申请二孩的家庭不足预计的二分之一。从各地数据来看,也有同样趋势。截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市“单独二孩”申请数和办证数分别为30305例和28778例,只占“单独一孩”家庭的6.7%③。据福建省卫计委调查,全省单独两孩家庭约12万个,而2014年申请单独两孩生育证的夫妻仅1.78 万对,只占符合条件人数的15%④。可以看出,在“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后,符合条件的家庭的生育意愿并未明显提高,这也预示着进一步实施“普遍二孩”的政策后,我国也不会出现人口爆发式增长。

“普遍二孩”政策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政策选择

一是缓解由生育政策引发的人口问题的有效方法。根据学者乔晓春的研究结果显示,符合政策的目标人群为9652.2万人,其中约有60%~70%的育龄妇女愿意生育二孩。政策的调整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低生育水平、人口老龄化、性别比过高以及劳动人口短缺等现实问题。翟振武认为,若在2014~2015年左右放开二孩,可以有效延缓总人口在未来的缩减趋势。政策调整后,我国人口总量在2027年达到最高值15.01亿,比原有政策增加9400万人。

基于我国人口的“低生育—老龄化”特点,“普遍二孩”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这种趋势。若“普遍二孩”政策能够促进生育率的提高,会直接增加老龄化指标的分母,延缓老龄化指数的增长。若2014~2015之间实施“普遍二孩”,到2020年,老龄人口占比为16.6%,比政策维持不变低1个百分点;到2030年老龄人口占比为23.6%,比维持政策不变低1.6个百分点。虽然整体老龄化的趋势不变,但速度放缓。

二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存在两种观点,一是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人口危机论”,认为人口数量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将会造成人口过剩和贫困,要调节人口数量。另一类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人口需求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放缓的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主张增加人口,提高购买力,扩大有效需求。⑤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经济高速增长期也就是劳动力人口增长期,而经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人口红利”作用的结果。事实证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未出现马尔萨斯所言的人口危机。由于生育政策导致低生育率和少子化,也意味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即将结束,这将会对经济带来重创。2004年前后爆发的“民工荒”说明我国劳动力相对短缺问题开始暴露。国内和国际上大量企业已经向越南、泰国等劳动力更廉价的地区转移,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显得岌岌可危。

2015 年初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劳动人口(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为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若生育政策不调整,中国的劳动人口在2015年到达峰值9.24亿,从2036年开始,我国劳动人口规模将降至8亿人以下,但“普遍二孩”的调整,劳动年龄人口在2048年才下降至8亿人以下⑥,生育政策的放开使其推迟了12年。

根据凯恩斯人口需求理论,人口的增长能刺激消费和投资。王德文等研究发现,少儿抚养比每上升10%,对应的储蓄率下降1.09%,消费则增加1.09%。从实际层面来看,“普遍二孩”的实施,首先直接带动母婴行业产品和服务的增长,其次是教育行业需求的增长,更大范围内还有房地产行业、家政行业需求的增长,总之,政策实施对我国消费需求将会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

三是化解家庭风险的必要手段。生育政策作用下产生的独生子女家庭,就是典型的风险家庭。调查显示,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达到1.4亿⑦,占到全国家庭的1/3。这些家庭面临“失独伤独空独”⑧的风险很大。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健全的家庭,虽然保持结构上的完整,但这些家庭中的养老难题依然突出。“421”家庭,将使独生子女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成为“最辛苦的一代”。经济和精力上难以负担四个老人的养老压力,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脆弱性如此突出,那整个社会的脆弱性也显而易见。

“普遍二孩”政策的实施无疑增加了家庭的稳定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多子女的家庭意外伤害的风险会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在我国社会化养老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家庭养老依然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在多子女家庭中的老人的养老问题也会多一层保障,对子女而言,养老负担和压力也能分摊。

“普遍二孩”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需全面完善

修订相关法律,出台“普遍二孩”政策的实施细则。在我国,生育政策对于生育水平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为快速扭转我国低生育水平,在整个国家陷入“低生育陷阱”之前尽早出台详细的生育细则是十分有必要的。

自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全国实施“普遍二孩”以来,该话题在民间讨论十分热烈,但在政策宣布不久,各地政府表示,如果在各地细则落地前“抢生”属违法行为⑨,需要罚款,而这无疑会造成部分育龄人口的政策压力。根据“单独二孩”政策细则出台时间来看,全国各地反应速度不一,部分省区在2014年1月初已经落地,但部分省区如河南、山东在5月落地。由于各地时间不一致,也会造成部分人口流失。由于符合生育年龄而且生育意愿较高的“70后”,即将超过生育年龄,因此,建议各地应尽快出台详细政策及其他的细则办法,落实细则。

加强相关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有学者认为“普遍二孩”政策将造成出生堆积,尤其是城镇以及人口聚集的地区有突出表现,由于短期内幼年人口的突然增加,与长期稳定的出生人口规模形成差距,他们的需求会像波浪一样随时间推移而逐一影响到社会的多个方面。从我国现实来看,公共资源不足,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解决出生堆积的问题,一方面在各省制定生育政策时,应该鼓励符合条件的育龄家庭,尤其是高龄妇女,尽早生育,对于低龄妇女,则可以通过宣传和引导,倡导其实施二孩晚育间隔。在省级层面制定政策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使生育水平在政策的作用下保持在合理范围。

另一方面则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的建设和供给。“普遍二孩”政策必将产生大量的35岁以上的高龄孕产妇,这一群体将在孕育、生产中面临比普通孕产妇更大风险,因此,针对高龄孕产妇的医疗服务需要充实。在城镇,养育子女的经济成本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可以在一些目前生源不足的中小学试点小班化教育,预留一定的教育资源以备生源高峰到来。当然根本还是在于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新建幼儿园、小学,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

公共政策制定需要考虑育龄妇女的需求。经过对“单独二孩”政策的研究发现,“单独二孩”实施后,符合条件的家庭生育二孩的意愿没有显著变化,这说明生育意愿较低的原因除了生育政策之外,还要其他方面的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中妻子的年龄越大,生育意愿越低,妻子的学历越高,生育意愿越低,除此之外,妻子的职业也会影响家庭的生育意愿。妻子从事农业的家庭生育意愿明显高于妻子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究其原因,当妻子负担了较多的家庭经济来源,就会有较少的精力去养育二孩,生育意愿就低。百度指数显示,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关注二孩政策的调整,在“单独二胎”的搜索人群中,男性占83%,女性占17%,关注度也反映出女性生育二孩的意愿低。很多职业女性生育意愿较低的原因在于,生育二孩将会中断职业生涯的连续发展,未生育二孩的女性,可能在求职中受到歧视,生育完成后,可能会面临着企业的解聘风险。这些都将为二孩家庭的女性生育意愿造成影响。

因此,在我国实施“普遍二孩”后,需要考虑在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关注育龄女性的需求。日本采取延长产假、增加育儿假,以及完善保育园和幼儿园的建设,以解决年青一代生育的后顾之后。韩国的治理经验是通过立法来保障女性发展的权利,同时投入资金建立免费的托儿、育儿机构。这也可以为我国借鉴。

应该说,“普遍二孩”政策的实施,还只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的第一步,一方面各地细则的尽快出台,相关公共服务供给的完善,以及针对育龄女性的发展给予特殊的政策照顾,将是接下来工作的重点,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并非“普遍二孩”能够彻底解决的,我国的生育政策还需要根据人口的发展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和完善。

(作者单位:陕西省行政学院)

【注释】

①穆光宗:“‘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生育政策选择”,《人口与社会》,2015年第4期。

②翟振武,赵梦晗:“‘单独二孩政策的前因与后果”,《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年第3期。

③《关于2014年北京市卫生计生工作情况及2015年工作思路的通报》,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1年20日。

④“福建单独两孩审批发证1.3万本”,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df/2014/07-18/6403022.shtml。

⑤刘静:“基于人口学理论中国开放生育二胎生育政策研究”,《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15期。

⑥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人口研究》,2014年第3期。

⑦顾宝昌,李建新:《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论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22页。

⑧穆光宗:“人口优化理论再探—新人口危机和国家安全”,《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⑨李金磊:“卫计委:全面二孩落地时间将统一 多地明确抢生受罚”,中国新闻网,http://news.youth.cn/gn/201511/t20151105_7277222.htm。

责编 /张蕾

猜你喜欢
调整
工位大调整
本报调整刊期
起动燃油调节装置调整钉调整量对流量的影响试验报告及外场调整规范
股指强势上行 逢调整继续增持
股指震荡调整 创投概念兴起
两市主要成份指数中期成份股调整
突遇倒春寒 市场全面调整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农网配电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度优化算法
关于调整体育本科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设置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