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6-04-12 08:52信宜市丁堡镇第一小学李勇炽
师道(教研) 2016年5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小学生教材

文/信宜市丁堡镇第一小学 李勇炽

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文/信宜市丁堡镇第一小学李勇炽

在新课改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由 “要我学”转化为 “我要学”“我爱学”。

一、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正确引导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是关健。因此,教师如何调动起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每节课教学中,都应充分准备尽可能多的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生活中的事例。这样学生会感到数学并不抽象,就在身边,关乎我们的衣食住行。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通过教师启发性的问题,学生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认真地学习,积极地探索,久而久之,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教师在讲数学的时候,不要照本宣科,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再现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易于接受。

在 “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我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新课程的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引入强调背景,使教材生动、自然而亲切,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水到渠成而不是强加于人。在探索阶段,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在应用阶段,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和步骤,对方法进行适当延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以实例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能力

新课程新课改倡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熟悉的事物来学习,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观察,自主地搜集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有发问的时间和机会,尽可能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相互讨论。教学实践表明,生生互动要比师生互动容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学生间互动的学习方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提出和学习中。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没有创新社会就没有发展。无论是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还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对于学生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如果是科学的,应及时鼓励;如果有不足之处要正确引导修改。对于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也要给予表扬,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去发现数学问题,观察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从数学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情景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教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情境活动,但教材的情境只是提供了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时教师要在把握住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从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

责任编辑罗峰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小学生教材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