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进展*

2016-04-12 09:52周余姣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服务

周余姣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学术论坛

2015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进展*

周余姣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2015年图书馆学研究成果丰硕,作者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标准规范与政策、信息资源建设、用户服务、图书馆管理、新技术应用、阅读问题等7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者了解相关进展提供参考。

图书馆学 学术进展 研究综述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一年在以往的基础上,图书馆学研究在各项领域均有所推进。为让学界更好地了解该年度的研究进展,笔者依照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标准规范与政策、信息资源建设、用户服务、图书馆管理、阅读问题等7个方面进行综述,具体如下:

1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1.1 理论问题探寻

20世纪80-90年代,大陆台湾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哲学”的研究一度成为热点,产生了一些成果。对这一问题,探索仍未停止。陈立华认为哲学方法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方法,他分析了图书馆哲学的理论支持、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方法论、人与文化的哲学共建基础、核心价值的理念性基础等图书馆学哲学问题,试图在此基础上研究图书馆本质属性和价值规律[1]。王学文则主张直面中国图书馆哲学形态建构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深刻剖析其内在固有逻辑,或可为谋求现实解答抛砖引玉[2]。

近年来,关于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的研讨也不少。“中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被获准立项为2015年国家重点课题。该项目负责人范并思[3]提出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过程包括获取现有图书馆核心价值文本、分析处理并与社会核心价值比对,并认为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开放、平等、包容、隐私这4个表述现代图书馆理念的核心价值以及服务、阅读、管理、合作这4个表达图书馆行业特征的核心价值;同时说明了这一体系中没有收入智识自由的理由。韩雷、傅荣贤等提出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应该确认自我价值自觉,拒绝维护西方中心的一元论价值标准。因此,必须承续中国古代图书馆学传统,并在承续传统的基础上追求时代更新、谋求自强发展[4]。

图书馆哲学被誉为“母亲学”,对于图书馆哲学中本质的追问、理论的建构、核心价值的探寻,都将有益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1.2 研究方法创新

2015年7月8-12日,“第五届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博士生学术会议在南开大学召开,该会议已连续举办5届。会议汇集了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图书馆员、期刊编辑、博硕士研究生,共同对实证研究中涉及的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在图书馆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探讨[5]。该会议一直致力于在图书馆学研究中促进实证方法的广泛应用,在青年学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关于图书馆焦虑的相关研究,国内外业已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王细荣所翻译的《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6]一书介绍图书馆焦虑测量工具LAS的开发过程,描述LAS的心理测量学特性和图书馆焦虑的特质和病因,概述图书馆焦虑的5个理论模型,介绍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3种研究范式的综合框架及其所涉及的具体方法,总结一些图书馆焦虑预防、缓解和干预的方法与策略,讨论未来有关图书馆焦虑研究的潜在领域和所存在的问题、挑战。作为“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经典译丛”第一批7种书之一种,该书将给相关主题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以更多启发。

王子舟曾主张图书馆学应多借鉴“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的阐释解读方法、人文科学的反思批判方法”[7]。当前,实证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人文科学的反思批判方法应用相对较少。

1.3 发展脉络梳理

对即将迎来的“十三五”规划,学界也做了一些规划和设想。黄长著等著名国内学者对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进行了研讨[8]。朱强探讨了国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认为世界已进入数字时代,面临着很多的挑战,给国内所带来的启示有:增强互联网思维、深化合作;强调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等[9]。在规划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预测性研究的成果。刘炜、周德明深入分析了在当今信息技术指数发展背景下,通过对多家咨询机构所做的信息技术未来发展预测报告进行对比,并就调研得到的35项与图书情报领域相关的未来技术及其接受程度和演变趋势进行讨论,最后提出了我国图书情报机构未来十年可能呈现的6个发展趋势,如网络是图书情报服务的主战场;“数据”是图书馆资源的基本类型等。[10]这些对图书馆领域发展脉络的理论梳理,对于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展以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4 图书馆学史研究

作为京师图书馆首任馆长,缪荃孙堪称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先驱者与奠基人。为纪念缪荃孙在图书馆领域内的贡献,图书馆界组织了“缪荃孙诞辰170周年纪念会学术研讨会”,并于2015年出版了《缪荃孙诞辰17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1]本书为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共收入18篇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学界对缪荃孙在图书馆、教育、版本、目录、金石、历史、方志诸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对图书馆事业的历史研究中,历史分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历史分期结果。肖希明[12]认为历史分期问题是现当代图书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能否找到一种“国史”与“图书馆史”融合的历史分期标准至为关键,依据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他将现当代图书馆史划分为“六阶段”。这一分期的创新性在于吸纳了“国史”分期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同时又从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以每一阶段图书馆的历史性进步作为图书馆史分期的依据,有一定的合理性。

王余光主持的“中国图书馆学史”项目获准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立项。2015年,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年第1期、《图书馆》2015年第11期都设有专题,发表了部分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民国图书馆学人、图书馆学家及其贡献等[13]。由项目课题推动学术研究,已取得了部分成效。

2 图书馆标准规范、政策

2.1 图书馆政策分析

2015年5月6日,《数字时代知识发现海牙宣言》正式发布,国际图联(IFLA)、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等5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图书馆杂志》邀请肖燕担任访谈主持并对陈传夫等5位专家进行了笔谈采访,同时配发了2篇相关文章[14]。张靖、肖鹏从政策分析、历史研究的视角,通过对8个《图书馆权利法案》文本异同分析,探讨了美国《图书馆权利法案》的制定和修改过程[15]。蒋永福、盖加宁对“图书馆权利”做了重新梳理和认识,他们认为图书馆权利是图书馆维护读者利用图书馆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权利的行业责任,图书馆权利包括道德权利和法定权利两类内容[16]。无论是对国外的相关政策和法案的分析,还是对国内热点问题的探讨,都体现了我国图书馆学界对政策法规研究方面的敏锐性。

2.2 《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讨论

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法》立法进程的不断加快,相关的条款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注意,有关民办图书馆是否入该法的问题更是引发了学界的热烈讨论。郭斌认为,民营图书馆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与帮助,还要依赖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和保护,立法是民营图书馆的发展保障[17]。柯平提出,从事业的角度将民办图书馆纳入公共图书馆法有一定的合理性。未来的民办图书馆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向公共服务方向发展;二是向专业化服务和有偿服务方向发展。“公共图书馆法”的制订,将民办图书馆的公共服务纳入后,将有利于引导和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之中[18]。王子舟主张将民间图书馆纳入《公共图书馆法》,并列出5点理由,呼吁对其设立、职能、运行、扶持等内容做出具体规定[19]。翟建雄则认为,民间图书馆并不属于《公共图书馆法》的调整范围,民间图书馆情况复杂,立法难度较大,将民间图书馆推迟入《公共图书馆法》,将有利于其今后发展[20]。这一讨论以及其他意见的征集汇集了不同的看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条款完善提供了依据。

2.3 地方性图书馆条例研究

作为地方性图书馆立法的最新成果,《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省会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法规,亦是我国第6部地方图书馆条例。李国新[21]分析了该条例的特色和亮点,指出了该条例在图书馆立法进程上的特殊意义。程焕文从保障和实现民众的基本图书馆权利、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标准三个方面分析该条例的意义[22]。刘洪辉认为该条例的颁布是广州市实施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好机遇,并将之称为“广州模式”[23]。方家忠认为该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将对该市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起到保障、促进、规范、提升的作用[24]。潘燕桃、张琳通过对我国6部地方图书馆条例的整体结构和法规内容的比较,分析了《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的创新之处以及在实现普遍均等、确立规范标准、明确政府责任等方面的先进理念[25]。该条例也被列入2015中国图书馆年会相关分会场之议题。随着图书馆立法进程的加快,可预见还会有更多的地方性图书馆条例的产生。

2.4 元数据规范探索

本年度,文化部出台了一系列的元数据规范,有:《WH/T68—2014学位论文元数据规范》[26]《WH/

T63—2014视频资源元数据规范》《WH/T49—2012音频数据加工规范》《WH/T45—2012文本数据加工规范》《WH/T67—2014期刊论文元数据规范》《WH/

T71—2015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规范》《WH/T50—2012网络资源元数据规范》《WH/T64—2014电子连续性资源元数据规范》《WH/T66—2014古籍元数据规范》《WH/T65—2014电子图书元数据规范》等规范。这些规范的问世,对于实际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将发挥极大的规范作用。刘峰、张晓林对当前科研领域6种典型的元数据标准进行概述与分析,在统计的基础上设计科学数据通用元数据规范[27]。

元数据编目规则方面,萨蕾、韩萌、孟然还订有《公共图书馆元数据仓储编目规则》[28]。萨蕾《公共图书馆网络政府信息编目》[29]在参考DC元数据术语集、DC抽象模型和DC应用纲要,以及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标准规范成果的基础上,提供了编目实例,使编目人员可以快速准确地理解编目规则。

美国一些图书馆为了突出元数据工作,多把编目部门更名为“元数据部”等,影响之下,将来国内极有可能跟进,为此对元数据的相关研究势必还会进一步深入。

2.5 公共文化服务制度

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正式颁布。1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报》以“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图书馆的解读与思考”为主题,组织业内外专家学者在苏州召开“前沿论坛”,根据《意见》和《标准》的相关政策内容,从学术角度探讨中国图书馆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刊登了一系列对《意见》和《标准》的解读及相关研究成果。[30]

专著方面,冯佳《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研究》通过对制度设计相关要素的分别探讨,试图找到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关键问题的制度化长效机制,在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借鉴。[31]我国图书馆学界一直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2.6 图书馆评估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32]业已问世,该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由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9)归口,由国家图书馆主要起草,首都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参与起草,将有极大的指导意义。2015年,关于评估、标准化工作方面,也出版了不少专著。姚晓霞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评估规范汇编》[33]即是由CALIS主持制定的,以便对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建设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借鉴。褚树青《杭州图书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践》[34]介绍了杭州图书馆探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道路,包括认证机构的确定、组织机构的搭建、制度的梳理、外审和初审的过程、后续的持续改进以及对此的收获和感悟等,以期为其他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这些标准的出台,将对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服务等方面起到标准化、规范化的作用。

3 信息资源建设

3.1 口述历史等特种资源建设

除了对整体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学界也将目光投注到一些特种资源建设上来。如口述历史资源方面,全国不少图书馆开展了口述历史工作与研究。在消化和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王惠玲分享了香港创建口述历史档案库的经验[35],胡立耘探讨了基于口述历史的图书馆延伸服务[36],宋本蓉等以冯其庸为个案,分析了中国记忆学者口述资源建设的实践[37]。

动漫资源方面,黄如花等在《图书与情报》组织了一期以“国外图书馆的动漫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专题[38]。该专题所刊发的7篇文章,介绍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相关资源建设情况,借此希望为我国图书馆服务于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些许思考。张劼圻、李常庆提出了一些漫画分类的原则[39],王念祖、李常庆选取我国台北市立图书馆中仑分馆(漫画馆)为案例,研究其空间布局,对我国大陆图书馆漫画服务空间的构建提出建议[40]。资源建设的求“新”求“异”,历来也是各图书馆为提高其竞争力的法宝,这些也仅是数端而已。

3.2 图书馆联盟

随着社会的发展,吴建中认为我国已进入“新常态”。所谓的“新常态”,是图书馆界将面临项目经费持平或相对减少等问题,并对图书馆联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他提出图书馆要树立绩效思维,趁经费调整的机会对图书馆活动的绩效进行重新评价,提升服务和管理的质量和成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以网域级理念推进图书馆的转型和创新;要树立融合思维,在活用社会各方资源的同时,深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善于与利益相关者一起在共建中实现共享[41]。他的观点将对未来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究其实,图书馆联盟的设立是为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设。赵艳枝等以英国研究型图书馆联盟成功抵制爱思唯尔和威立的大宗交易的实践为案例,提出国内图书馆期刊联盟采购困境的应对措施,即及早筹划应对之策、评估退出大宗交易的成本、建立谈判组织、设计期刊采购的新方案等。[42]自《图书馆论坛》设立“程焕文之问”专栏以来,针对数据商的垄断行为,引起了较多的讨论。而要解决该问的办法,图书馆联盟的设立、图书馆联盟与数据商谈判时力量的加强无疑可为良法之一。

3.3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由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管理中心(CASHL)、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SCSL)和四川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于2015年6月10日—13日在四川大学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演变中的学术环境和图书馆:资源建设新方向”,推进中美图书馆员在资源建设的新方向和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文献保障方面的深度合作与发展。王晶晶等对本次会议做了综述,认为该会集中探讨了不断演变的学术环境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挑战,以及演变的学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几个新方向:全学科、多元化、数字化的馆藏结构调整方向;需求驱动采购与合作式、开放式的馆藏发展方向;馆藏大规模数字化与联盟式的数字内容管理方向;专题库与合作专题库建设方向;特色馆藏建设和数字特藏管理方向;大数据与科研数据管理方向[43]。该会议对推动中美学术交流,促进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的合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论文方面,龙伟的《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质量评价体系研究》[44]综合了近年来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研究分析了我国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发展概况和自建数字资源质量影响因素,着重阐述了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质量的评价理论、方法和应用。王新才等探讨被SCIE、SSCI和A&HCI所收录文章的期刊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中的特征与趋势,以及开放存取期刊对馆藏资源建设的影响,为高校图书馆进一步优化期刊馆藏体系和提高文献保障率提供科学依据[45]。肖珑、章琳结合引进数据库成长期的发展趋势特点及价格学理论,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采购的部分数据库为例,分析引进数据库的成本和价格模式、实际工作中可采用的价格与成本策略,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提供参考[46]。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核心工作,近年也涌现了很多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有助于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4 用户服务

4.1 弱势群体服务

为了倡导和实践图书馆平等服务这一理念,图书馆学界将对弱势群体服务的研究一直摆在较为重要的位置。汤更生等人的《公共图书馆与中国老年教育》[47]一书借鉴国外经验,对于公共图书馆如何做好老年教育服务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万琪、华薇娜通过对美国图书馆协会、国会图书馆和各州、市以及县公共图书馆网站进行调研,发现美国已经形成由行业协会指导、国会图书馆牵头、各级公共图书馆共同参与的完善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并强调对我国开展残疾人服务的借鉴作用。[48]加强对弱势群体服务的研究,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促进社会包容方面的作用。

4.2 用户调查研究

了解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用户是我们开展优质服务的前提。周文杰[49]利用2012年对东莞市2789位成年人调研获得的数据,以个人信息世界贫富状况为信息贫富分化的操作性定义,综合考察公共图书馆对信息贫富分化的干预效果。总体上他认为公共图书馆用户的个人信息世界优于一般人群。而褚树青、粟慧《天堂的模样——杭州图书馆读者访谈录》[50]收录了27篇读者访谈稿,记述了这些用户与杭州图书馆相识相知的故事。此一方面的调查研究还应加强。

4.3 学科化服务

廉立军《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机制研究》[51]一书对学科化服务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性分析与阐述。作为学科化服务工作的专门人员,作者对学科化服务机制的相关研究,蕴含了学科化服务实践工作的诸多体会和感悟。

于准、于静对美国几所著名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研和文献调研,以案例的形式来说明其特点,主要包括:资源与服务并重发展、学科联络服务深入研究机构内部、建立在科学评估机制上的主分馆分层参考咨询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学习与教学过程、融入科研全过程的科研支持服务、学科服务的创新发展——数据服务、学科服务评估引入同行评议方式、以合作理念发展学科服务等[52]。这些特点和案例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段丹运用引文分析法,结合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实践探索,对学科化知识服务中的用户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探讨用户文献信息需求的方向和特点[53]。学科化服务多是些案例研究,应在理论研究方面更进一步加强。

5 图书馆管理

5.1 人力资源管理

在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方面,王冬阳等人分析了我国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尚未建立的主要原因,提出当前我国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的实现路径:利用体制机制改革提供的图书馆自主权限推行岗位管理体系,通过呈现成熟的岗位管理模式和行业组织模式积极影响立法[54]。冯佳对国外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推行方式进行了研究[55]。吴丽娟从《立法法》的角度对当前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当前问题的若干立法对策[56]。这一问题相关的研究已积累不少,为将来该制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5.2 业务管理

业务外包方面,刘淑华《图书馆业务外包及其发展趋势》[57]一书围绕图书馆业务外包及其发展趋势展开讨论,论述了图书馆业务外包的背景及相关理论、业务外包的优势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图书馆业务外包目标和范围的确定、评价和选择外包商、图书馆业务外包过程管理的原则、外包过渡阶段的管理、外包质量管理、外包关系管理以及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和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业务外包的问题是一个老话题了,该书的出版是对该项工作较为全面的总结。

古籍保护方面,刘家真《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58]一书较全面地论述了纸质藏品损坏的原因,特别针对古代纸张与古代墨迹材料变质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为保护古籍选择相应的方法提供了参考。周爱莲等以农业图书馆古籍文献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国家农业图书馆古籍保护现状,指出古籍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建议[59]。近几年,全国图书馆的古籍普查工作开展得较为深入,古籍目录编制业已不少。其后,相关的研究还会进一步加深。

5.3 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

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2005年在我国出现,已有十年的发展。李东来组织了专题进行总结,认为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是图书馆行业紧跟时代、注重创新的精神体现[60],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担当[61]。俞传正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自助图书馆这一社会现象,认为“麦当劳化”的自助图书馆在社区生活中扮演了街角大学这一角色[62]。郑永田认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的必然结果[63],王景发分析了自助图书馆所遭受的非议、误读,并反思了其中的原因[64]。目前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望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进一步开展。

6 新技术应用

6.1 关联数据

图书情报领域长期以来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和积极跟进者,关联数据是研究者关注的技术课题之一。《图书馆杂志》设立了“关联数据专题”,吴贝贝等人选取了5个典型的图书馆关联数据项目,从内容描述规则、本体模型及词条、数据模型及格式和数据消费方式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65],张永娟等探讨了基于关联数据的专家系统库的构建问题[66]。夏翠娟等对W3C标准在关联数据库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67]。

6.2 移动图书馆

随着移动客户端的急剧增长,移动图书馆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叶莎莎等对国内外移动图书馆服务进行了综述,认为移动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方式有:短信服务方式、WAP服务方式、I-Mode服务方式、客户端软件方式,而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则有:移动目录检索服务、移动馆藏阅读服务、移动参考咨询服务、移动二维码服务以及其他移动服务内容[68]。许强等针对当前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不足,构建4个准则维度和13个子维度的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多维度评价体系,采用网络分析法(ANP)对各级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进行估计,通过对西安某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分层次的模糊综合评判,多角度评估该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水平,同时也可为提升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水平提供借鉴[69]。

夏前龙等构建了包括信息质量、环境质量、交互质量和结果质量四个结构维度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多层次测度量表,选取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8所“985”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回收的191份有效问卷进行项目分析、信度检验、相关分析及效度检验,最终确定了包含33个测度项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测度量表,该量表可以作为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有效测评工具,对提升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70]。

6.3 RFID

尹玲敏分析了美国在使用RFID中保护用户的隐私问题所做的尝试:包括图书馆本身的自律机制建设、制定图书馆行业性的隐私政策指南,以及对RFID在图书馆应用涉及的隐私权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立法等,认为对我国图书馆的RFID实践具有指导与借鉴作用[71]。王阳对二维码和RFID技术做了比较,认为二者在技术特点和优势、应用范围和程度、发展障碍以及未来方向和途径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性,在未来网络环境下广义的图书馆建设和全智能型图书馆构建中,二维码和RFID技术必将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实现殊途同归[72]。该领域的研究以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较多,涉及RFID技术及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对图书馆工作产生的影响等等。

此外,其他的相关技术研究还有阅读机器人。王展妮等总结了机器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指出图书馆机器人系统的三项关键技术,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73]

7 阅读问题

2014、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倡导全民阅读”,阅读问题的热度一直持续不减。201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的21个分会场中,有5个分会场与阅读相关,占到23%强。《图书馆杂志》2015年第4期除“文献考论”专栏1篇外,其余20篇均是关于阅读的,可以说是“阅读专刊”,涵盖数字阅读、阅读推广、阅读理论、儿童阅读、阅读疗法、读书会、阅读现状分析、经典阅读、阅读报告等等,研究范围比较广泛。

7.1 阅读推广

“2015年阅读推广峰会”在江苏镇江召开,吴晞探讨了当前阅读推广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74]。范并思[75]认为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呈现四个趋势:阅读推广活动日常化、开展阅读推广的地区差距缩小,图书馆阅读推广部门边界消失,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阅读推广。刘雅琼等介绍了北京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经验[76]。张怀涛认为读者、读物、阅读环境是人们阅读活动的要素,也是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着力点,阅读推广活动应以读者、读物、环境为切入点。[77]谢蓉等认为图书馆阅读推广应该突破传统上局限于“休闲阅读”的认识,向多学科、跨领域、全媒体,以及覆盖所有人群的阅读推广发展,尽管近年来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已形成了初步框架,但仍需向阅读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借鉴和学习[78]。随着阅读推广活动的逐渐升温,为阅读推广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杨飞以上海市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人培育为例探讨了专业化的阅读推广人队伍的培养问题[79]。王波就如何促进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提出了十大建议[80],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此外王波也为认识和学习图书馆时尚阅读推广案例提出了具体建议[81]。

各个期刊也对“阅读推广”青睐有加,设立了多个专题。《图书馆》2015年第6期设立了“阅读推广”专题,刊发了一系列文章,涉及数字阅读、全民阅读、阅读推广主体、阅读推广创新、阅读立法等问题。《图书馆论坛》2015年第12期以“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为专题,深入探讨了书评与阅读推广的关系、书评的类型、阅读推广导刊的研究等。

实际上,阅读推广活动历时有年,已取得了部分显著性的研究成果。2010年王余光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并获得立项(立项后名称改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图书馆的社会服务研究”),该课题于2014年结项,成果主要发表于2015年。王余光分析了该课题的研究报告,分总报告和三个分报告: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和实践;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研究;经典阅读推广研究。[82]

专著方面,金武刚的《贫困地区公共阅读研究》[83]以贫困地区公共阅读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贫困地区公共阅读服务现状基础上,提出贫困地区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构建的组织方式、实施单元、重点突破及保障机制的基本思路与实现途径。

7.2 移动阅读及服务

移动阅读促进了信息的获取和共享,但也引起了诸多版权问题。孟晨霞、刘兹恒认为移动阅读在馆藏资源数字化、使用范围、移动阅读格式方面与版权保护存在一定的矛盾;在控制复制的“失效”、更加突出传播权、合理使用的判断、侵权责任的认定等四方面给著作权造成了冲击;移动阅读的发展也使得复制行为更加复杂、更容易引起侵权问题[84]。

胡蓉等从服务设计视角构建一个PUD三维服务框架,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平台、用户、设计的立体联动作为逻辑主线,分析移动阅读平台的内容与功能服务接触点,探讨移动阅读用户与时空相关的阅读需求、行为模式与六大阅读情境,凝练出以情境设计为基础的移动阅读平台设计着眼点,为移动阅读平台相关服务提供商的阅读服务设计提供对策参考[85]。

李妍以上海图书馆移动阅读终端用户服务为着眼点,从用户结构、用户终端使用情况反馈两方面,对终端外借的用户服务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外借终端用户的服务优化策略[86]。李超平认为阅读的起点永远是文本的获得,而移动阅读让女性有了阅读机会,也创造了儿童阅读启蒙的新途径[87]。沈浠琳等翻译了Mark West & Han Ei Chen的《移动时代的阅读——发展中国家移动阅读研究》,为国内相关研究者提供更多借鉴[88]。

7.3 阅读疗法

阅读疗法自提出以来,不仅图书馆界关注,教育界、医学界等也都有所关注。2015年,王景文是高产作者之一,发表论文多篇。主要有:从文献分析与书目建设的视角,对国内阅读疗法书目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以便为国内阅读疗法书目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89];以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推荐书目》编制为例,对阅读疗法书目编制进行实证研究[90]。宫梅玲等分析了重度抑郁症患者李兰妮的《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独特的内容结构,统计出引发李兰妮共鸣及对其治疗抑郁症有帮助的图书30余部,并结合李兰妮读书的亲身感悟和体验,论述了阅读疗法对她治疗抑郁症的重要作用及疗效机制,得出了该书不仅是一部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更是一部抑郁症患者阅读疗法实证档案的结论[91]。目前该领域已产生了一些核心作者和核心著作,但也存在研究数量多,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

7.4 借阅制度

何祯等人以中山大学图书馆“借阅无限量”制度的实践入手,探讨高校图书馆实施“借阅无限量”制度的可行性,以及该制度对读者行为和习惯的影响。[92]“借阅无限量”的借阅制度在国外较为多见,在国内仅见中山大学图书馆实行,示范意义较大。陈彩红以我国台湾地区公立大学图书馆借阅制度文本内容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制度体系结构及特点,以期对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有所启示[93]。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借阅制度日趋完善和成熟,读者将会获得更多的借阅便利。

7.5 阅读调查与评估

王虹、岳景艳等[94]通过实地考察、现场问卷调查和家庭走访等方式,对嫩江流域51个民族村的阅读设施建设和居民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农村居民阅读认知和阅读行动的状况,对于图书馆抓住农村阅读服务关键,改善阅读服务途径和完善服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夏立新、李成龙、孙晶琼[95]围绕阅读资源建设,从生产、传递、利用三个方面梳理国内外全民阅读评估的相关实践及经验,将全民阅读评估纳入文化建设工作及绩效考评中。袁曦临、王骏、刘禄[96]采用实验方法从阅读理解和记忆保持层面研究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差异并揭示:在数字环境中读者有必要训练自己对两种阅读方式的适应度,以获得阅读理解效果的整体提升。目前,阅读的相关研究已朝多元化和深化方向发展,将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

结语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从上亦可看出,一年亦有一年之研究热点。2015年,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所深入和发展,但亦可看出重点集中在“图书馆政策和法规”和“阅读问题”等上面,尤其是与“阅读问题”的研究,大有“烈火烹油”之势。目前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已上升为计划详备、组织完善的社会文化工程,可预计其热度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相比较而言,近年对于图书馆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的研究,如分类编目等有所忽略,当然学者们也注意到了图书馆编目所遭遇的困境这一问题,例如胡小菁即指出图书馆编目正日渐衰落,亟待转型[97]。“新常态”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问题亦有所探索,图书馆技术的应用也是研究热点之一。部分研究问题已超出了图书馆学界,如“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民阅读”等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方凑其功!这于图书馆学界来说,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我们期待图书馆学界能产生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1〕 陈立华.构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审视与思考[J].图书馆,2015(7):1-3,7

〔2〕 王学文.中国图书馆哲学形态建构直面现实问题及可行性解答[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5):4-10

〔3〕 范并思.构建中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之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5(3):50-55,141

〔4〕 韩雷,傅荣贤.论中国当代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自我价值自觉[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5(4):1-4

〔5〕 宋志强,亢琦.五年:图书馆学实证研究的节点——“第五届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博士生学术会议综述[J].图书馆,2015(10):27-29

〔6〕 [美]安东尼·J·奥韦格布兹,焦群,莎伦·L·博斯蒂克著,王细荣主译.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与应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

〔7〕 王子舟.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1(1):4-12,35

〔8〕 黄长著,等.智慧的交融,有益的启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专题研讨[J].图书情报知识,2015(4):4-13

〔9〕 朱强.国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5):12-15

〔10〕 刘炜,周德明.从被颠覆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J].图书馆杂志,2015(1):4-12

〔11〕 国家图书馆.缪荃孙诞辰17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12〕 肖希明.“国史”与“图书馆史”融合的历史分期——现当代中国图书馆史分期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3):13-21

〔13〕 王余光.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专题导言[J].图书馆,2015(11):1-1

〔14〕 陈传夫,等.知识产权立法博弈进行时——国际图联与多家图书馆协会签署《数字时代知识发现海牙宣言》[J].图书馆杂志,2015(9):I0003-I0016

〔15〕 张靖,肖鹏.美国《图书馆权利法案》的制定与修订过程[J].图书情报工作,2015(4):12-19

〔16〕 蒋永福,盖加宁.关于图书馆权利的重新认识[J].图书馆建设,2015(12):9-12

〔17〕 郭斌.民办图书馆是否应该纳入《公共图书馆法》——立法——民营图书馆的发展保障[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3):3-7

〔18〕 柯平.应将民办图书馆的公共服务纳入“公共图书馆法”范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3):7-9

〔19〕 王子舟.民间图书馆应该纳入《公共图书馆法》的理由[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3):10-13

〔20〕 翟建雄.关于民办图书馆暂不入法的几点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3):13-15

〔21〕 李国新.我国地方性公共图书馆立法的新进展[J].图书馆论坛,2015(8):1-5

〔22〕 程焕文.全面履行政府的图书馆责任 充分保障市民的图书馆权利[J].图书馆论坛,2015(8):6-8

〔23〕 刘洪辉.以实现均等化为目标 推动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J].图书馆论坛,2015(8):9-13

〔24〕 方家忠.保障 促进 规范 提升——论地方立法对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作用[J].图书馆论坛,2015(8):14-21

〔25〕 潘燕桃,张琳.创新的法规内容 先进的立法理念——《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与我国其他地方图书馆条例的内容比较[J].图书馆论坛,2015(8):22-36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WH/T 68—2014 学位论文元数据规范[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27〕 刘峰,张晓林.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述评及其通用化设计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12):3-12

〔28〕 萨蕾,韩萌,孟然.公共图书馆元数据仓储编目规则[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29〕 萨蕾.公共图书馆网络政府信息编目[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30〕 《中国图书馆学报》编辑部.《中国图书馆学报》召开“前沿论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2):127

〔31〕 冯佳.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33〕 姚晓霞.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评估规范汇编[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34〕 褚树青.杭州图书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践[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35〕 王惠玲.香港经验分享——口述历史档案库的创建兼论图书馆的角色[J].图书馆,2015(12):10-14

〔36〕 胡立耘.基于口述历史的图书馆延伸服务[J].图书馆,2015(12):15-22

〔37〕 宋本蓉,田苗,等.中国记忆学者口述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以冯其庸先生为个案[J].图书馆,2015(12):23-26,50

〔38〕 黄如花.国外图书馆的动漫资源建设与服务专题引言[J].2015(2):1-1

〔39〕 张劼圻,李常庆.体系分类法下漫画分类的相关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3):24-27

〔40〕 王念祖,李常庆.我国台湾地区漫画图书馆空间布局研究——以台北市立图书馆中仑分馆(漫画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5(5):131-134

〔41〕 吴建中.新常态下图书馆联盟发展的新课题[J].新世纪图书馆,2015(1):5-8

〔42〕 赵艳枝,鄢朝晖.国外成功抵制大宗交易的实践对我国电子期刊联盟采购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51-56

〔43〕 王晶晶,朱本军,肖珑.演变中的学术环境和图书馆资源建设新方向——第三届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会议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5):5-11

〔44〕 龙伟.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质量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45〕 王新才,王海宁.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保障实证研究——以武汉大学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5):4-15

〔46〕 肖珑,章琳.引进数据库的发展趋势与价格成本策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1):5-13,20

〔47〕 汤更生,全根先,史建桥.公共图书馆与中国老年教育[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48〕 万琪,华薇娜.美国公共图书馆残疾人服务及对我国的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5(9):73-76,96

〔49〕 周文杰.公益性信息服务能够促进信息公平吗?——公共图书馆对信息贫富分化的干预效果考察[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40-54

〔50〕 褚树青,粟慧.天堂的模样——杭州图书馆读者访谈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51〕 廉立军.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机制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52〕 于准,于静.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特点与案例分析研究[J].情报杂志,2015(3):192-195

〔53〕 段丹.信息环境变化与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创新研究——基于1998—2013年相关论文的引文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3):119-121

〔54〕 王冬阳,蔡箐,等.我国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实现路径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5(2):63-67

〔55〕 冯佳.国外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推行方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5(2):68-73

〔56〕 吴丽娟.建立我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立法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5(2):74-78,84

〔57〕 刘淑华.图书馆业务外包及其发展趋势[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58〕 刘家真.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59〕 周爱莲,王晶静,张毅.国家农业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现状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10-15

〔60〕 李东来.专题: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十年省思[J].图书与情报,2015(6):1-1

〔61〕 李东来.时代需求与文化担当——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十年回望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5(6):1-5

〔62〕 俞传正.街角大学的兴起:一项自助图书馆的社会学考察[J].图书与情报,2015(6):6-9,112

〔63〕 郑永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历史必然[J].图书与情报,2015(6):10-18

〔64〕 王景发.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垢病、误读和反思[J].图书与情报,2015(6):19-25

〔65〕 吴贝贝,等.关联书目数据模型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5(5):71-79

〔66〕 张永娟,等.基于关联数据的专家系统库的构建[J].图书馆杂志,2015(5):80-84

〔67〕 夏翠娟,等.从关系数据库到关联数据:W3C标准应用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5(5):85-94

〔68〕 叶莎莎,齐秀霞.国内外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2015(2):84-91

〔69〕 许强,等.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探究——基于ANP-模糊综合评判法[J].图书情报工作,2015(21):68-75

〔70〕 夏前龙,等.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内涵、结构及其测度[J].图书情报知识,2015(1):47-55

〔71〕 尹玲敏.谈RFID应用与图书馆读者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基于美国的做法和经验[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2):44-47

〔72〕 王阳.图书馆二维码和RFID技术差异性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1):34-36

〔73〕 王展妮,张国亮.图书馆机器人应用研究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82-87

〔74〕 吴晞.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若干热点问题[J].图书馆,2015(12):31-33

〔75〕 范并思.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发展趋势[J].图书馆杂志,2015(4):11-15

〔76〕 刘雅琼,等.创意为先,实效为王——北京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案例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77-81

〔77〕 张怀涛.阅读推广方式的维度考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6):59-65

〔78〕 谢蓉,刘炜,赵珊珊.试论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的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5):87-98

〔79〕 杨飞.构建专业化的阅读推广人队伍——上海市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人培育工作实践[J].新世纪图书馆,2015(7):38-42

〔80〕 王波.对促进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十大建议[J].公共图书馆,2015(4):4-11

〔81〕 王波.阅读推广、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定义——兼论如何认识和学习图书馆时尚阅读推广案例[J].图书馆论坛,2015(10):1-7

〔82〕 王余光.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的新进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2):3-6

〔83〕 金武刚.贫困地区公共阅读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84〕 孟晨霞,刘兹恒.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中的版权问题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5(2):1-6

〔85〕 胡蓉,等.基于全民阅读理念的移动阅读平台三维服务框架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5(9):45-51

〔86〕 李妍.上海图书馆移动阅读终端用户服务调查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5(11):18-23

〔87〕 李超平.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数字阅读[J].图书馆论坛,2015(9):1-3

〔88〕 沈浠琳,等译,李超平审校.移动时代的阅读——发展中国家移动阅读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5(9):4-4,6-52

〔89〕 王景文,等.我国阅读疗法书目研究与实践进展评述——基于文献分析与书目建设的视角[J].图书馆杂志,2015(4):46-51

〔90〕 王景文.河北联合大学《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推荐书目》编制实证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9-72

〔91〕 宫梅玲,刘静,李旭.一个抑郁症患者的阅读疗法实证档案——评李兰妮的《旷野无人》[J].图书馆杂志,2015(4):107-112

〔92〕 何祯,司徒俊峰.高校图书馆“借阅无限量”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山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4):14-18

〔93〕 陈彩红.我国台湾地区公立大学图书馆借阅制度述评[J].图书馆论坛,2015(11):134-140

〔94〕 王虹,岳景艳,杨红岩,王长青.农村居民阅读的知与行——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阅读情况调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5):47-62

〔95〕 夏立新, 李成龙, 孙晶琼.多维集成视角下全民阅读评估标准体系的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6):13-28

〔96〕 袁曦临,王骏,刘禄.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理解效果实验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5):35-46

〔97〕 胡小菁.图书馆编目的衰落与转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6):12-15

Research Progress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during 2015

Zhou Yujiao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the autho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ibrary science in 2015,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7 aspects: basic theory of library science, library standards and policy research,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user services, library management,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reading promotion etc.

Library science; Academic progress; Research review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图书馆学史专题研究”(项目编号:13AZD06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美书缘——钱存训学术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6M592594)研究成果之一。

G250.1

A

周余姣,博士,讲师,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博士后。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