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6-04-12 10:54黄自立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生公寓寝室公寓

黄自立(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黄自立(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学生层次较低,加之受时代多元文化潮流的影响,学生管理难度较大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难题。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不断改革与发展,公寓管理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公寓管理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如何进一步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公寓管理工作,结合笔者经验展开探讨。

高职院校 学生 公寓管理 建设

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加强学生公寓建设和管理,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是真正落实“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效途径。近几年,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公寓管理工作力度,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公寓管理仍然存在公寓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公寓管理理念落后、公寓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寝室文化建设思路狭隘等问题。结合高职院校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可以从加强公寓“标准化”建设、优化服务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学生住宿、提升公寓管理队伍建设、创新学生“思政建设”工作途径、加强寝室文化内涵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公寓管理工作质量。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根据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未来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将面临挑战。同时,在四川省“寓专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十次会议上,也明确传达了“标准化公寓建设关系到学校未来招生及发展的有关内容”,这为加强高校公寓建设及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难看出,高等职业院校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临着重大考验。高等职业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主要活动不仅在于教学实践,规范管理也尤为重要。公寓管理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学生宿舍又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公寓管理质量及安全稳定举足轻重,从某种角度讲,学生公寓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公寓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肩负着学生教育和学校发展的重要责任,其育人作用和意义不容被忽视,需大力加强。

二、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现状及思考

(一)公寓管理理念与模式落后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开展与本科院校“学生自觉化”管理等同,此类管理模式或许在高职院校“行不通”。从客观事实来讲,生源素质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从目前高考升学体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录取批次靠后,分数线划定较低,导致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加之大部分高职院校成立较晚,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办学实力均不能与本科院校作比较,在学生公寓管理理念与模式上也不能按部就班,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创新管理模式。比如:重服务严教育,重奖励严处罚,坚决杜绝用“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工作方式,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公寓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总的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寓管理人员是主管部门聘请。因工资薪酬较低,往往聘请不到综合素质较强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当地老百姓,存在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工作能力不强等问题。在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出现了管理人员业务不精,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落实不力,人员流失较大等情况,对学生公寓管理带来不便。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从主观来讲,管理部门也有一定的责任,管理部门缺乏对管理员的业务培训,缺乏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

(三)公寓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跟不上

关于公寓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跟不上的现象,在很多高校都存在。正因如此,给公寓管理者带来了很大麻烦。因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跟不上,导致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难以面对学生,难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违纪处理和教育过程中,管理者处于被动。作为高校,大家常常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但却又在一些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跟不上等问题上与之相悖。因此,加强学生公寓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服务质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寝室文化建设思路不开阔

寝室文化建设是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既是学生第二课堂的延伸,也是丰富寝室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但是,怎样开展好寝室文化活动以利于促进寝室文化建设,并使之在公寓管理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寝室文化节为例,年年都在举行,老师和学生在活动策划、组织中花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关键在于学生参与活动只是为了短暂的寝室评比,并没有从长远去审视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将寝室文化建设与日常公寓管理相结合起来,没有让寝室文化建设从根本上得以发展。因此,寝室文化建设需要多途径、多样化,需在日常工作中合理规划,与公寓管理有机结合,通过定期开展寝室文化活动,丰富学生寝室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寝室行为规范。

(五)学生住宿安排不合理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但因学生逐年增加,在学生住宿安排上也考验着每一位高校管理者。问题主要在于学生报到率不稳定、床位紧缺等现象,在发展中的高职院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而恰恰因为这些问题给公寓后期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新生报到安排寝室时,不能较准确预定某个专业分配多少床位,则后期出现向某个寝室安插不同专业的其他学生,长期以来,导致学生住宿混乱,为后期管理带来不便。

三、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途径探索

(一)结合实际,创新公寓管理模式,提升公寓管理理念

公寓管理中,直接面对学生的是公寓管理员,其管理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公寓管理质量。所以,加强管理员的综合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当然,除了管理员之外,在公寓管理中还存在其他管理者。比如:思政辅导员、学生自管会等等。接下来,笔者从两种管理模式来展开讨论:一是大胆改变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模式;二是在一般管理模式下,提升公寓管理理念,加强多重管理队伍建设,并形成有效合力。

1.实行“宿管式”生活辅导员管理模式,提升学生公寓管理实效性

众所周知,高校学生“一线”管理者是思政辅导员,他们从事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工作。但根据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现状来看,大多数辅导员更多是应付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缺乏对学生思想、生活、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引导。所以,建立一支“宿管式”学生生活辅导员队伍很有必要。“宿管式生活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公寓管理以及学生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其人员主要来源于具有一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人群,角色等同于现有高校思政辅导员。工作开展主要以公寓楼栋为单位实行楼栋管理制,管理模式形同于班级管理模式,以此加固学生公寓管理和丰富寝室文化活动。比如:楼长等同于班长,层长等同于组长,设立楼栋管委会委员,形同于班委,开展系列楼栋管理及寝室文化活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施“学生党建、团建”进公寓工作,成立学生临时党支部、团支部等组织。当然,生活辅导员管理模式也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与专业、班级管理制既能有效结合,也要工作职责分明,不能混淆不清。在学生住宿安排上则要以院系、专业、年级、班级为单位分配楼栋,以此方便与专业、班级管理有效结合。

2.“三管”齐下,形成合力,有效体现学生公寓管理多重性

在当前高职院校公寓管理中,一般多以管理部门自聘公寓管理员开展管理工作的模式居多。但是,仅靠这支管理队伍是不够的,在不断加强公寓管理员队伍建设的同时,或许还得思考怎样抓好辅导员队伍和学生自主管理队伍。

辅导员“思政建设”进公寓工作和学生“自管委”工作在高校中或许不是新鲜事物,但是,怎样有效开展这些工作值得思考。笔者认为从四个方面可体现:首先,加强思政工作室建设,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加强学生“自管委”队伍建设,结合实际,给予工作指导和培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工作能力;再次,加强工作制度建设,规范工作开展与落实,使之工作不流于形式;最后,奖惩分明,提高辅导员和学生组织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作的实际开展。将两者与公寓管理员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三管”齐下的良好局面,形成合力,有效体现学生公寓管理的多重性。

(二)加强公寓管理制度建设,提升公寓管理服务质量

本文多次谈到公寓管理员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有关问题。公寓管理员是公寓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实施者,公寓管理的质量好坏与之息息相关,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如果说加强公寓管理员业务能力培训是提高公寓管理服务质量的“常规手段”,那么加强公寓管理制度建设,则是提升公寓管理服务质量的“杀手锏”。一是明确工作职责,使之明白自己应该说什么和做什么;二是制定考核细则,使之清楚自己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三是奖惩分明,使之知道工作应该如何改进与提升。当然,这只有管理者在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制定和实施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给予工作指导和监督,才能得以实现。

(三)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公寓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寓服务管理体制、提升公寓安全稳定指数

公寓基础设施完善是保证公寓管理秩序良好的重要基础。当前,四川省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评估标准对生均建筑面积、室内设施设备配备、公寓装饰装修标准、场所布局规划、消防配置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其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公寓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其重要性更是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一是应结合学校发展目标,着眼长远,合理规划学生公寓建设;二是优化公寓服务管理体质,合理给予服务设施设备配备,并建立有效服务机制,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管理理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维修管理办法,使维修服务及时、便捷、高效;三是提高安全服务意识,加强监控设备、消防设备、防爆设备等安全设施配备,提升公寓安全性、稳定性。只有建立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环环相扣,才能形成公寓管理良好秩序重要保障。

(四)加强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多途径、多元素营造和谐、文明校园文化氛围

寝室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寝室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如今讨论寝室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寝室卫生、活动的开展,它有更多元素融入,更多途径可探。

1.开展标识标牌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在公寓楼栋内张贴“安全用电”、“禁止吸烟”、“不要乱扔垃圾”、“贵重物品妥善保管”等温馨提示,既是对学生安全警示,也是促进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方式。另外,广泛汇聚学生的思想,为公寓园区、楼栋命名,既能体现家的温暖,又能营造和谐的寝室文化氛围。

2.建立学生寝室活动室、公寓广场,有利于学生学习、交流,丰富其课余生活。在寝室楼栋、公寓片区设立学生活动室或修建公寓广场,提供图书阅读、文化娱乐、健身的文化场所,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具有活力的寝室文化氛围。

3.实施党团组织进公寓,有利于寝室文化建设的开展。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引导人、凝聚人、团结人的作用,是开展寝室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在寝室住宿按院系、年级、专业安排的前提下,可以结合院系党组织、团组织按楼栋或园区为单位成立临时党团组织,开展学习竞赛、创建竞赛、技能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

4.建立学生自管委,有利于活动的组织开展。把寝室建设成学生自我管理、约束、服务、教育、完善的场所,是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每幢公寓设立楼长,楼长为自管委成员理事。楼长下设层长,层长管理室长,建立工作制度,开展工作培训,根据工作安排层层落实,协助辅导员、公寓管理员处理学生事务工作、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安全检查、日常监督等活动。

5.加强公寓管理员着装建设,有利于团队工作开展。着装是体现一个人“精气神”的直接表现,统一着装是体现一个团队整齐、团结、规范的具体表现。为公寓管理员配备工作服、工作牌能够提升管理团队的思想凝聚力、工作执行力,使之具有优越感、存在感,给予学生亲切感、能动感,最重要是体现出管理团队正规化、和谐化。

(五)合理规划学生住宿,实现学生按院系、年级、专业、班级集中管理

合理规划学生住宿,是规范、便捷公寓管理的前提。学校招生部门在每年制订招生计划时,要将公寓能够容纳学生数量、男女比例作为参考标准。因高职院校报到率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所以只能相对集中住宿。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难”的特点,为了便于管理,达到集中住宿的最大可能,笔者认为公寓中心根据招生计划采取以院系集中、年级集中、专业集中、班级集中的原则给予楼栋划分,根据每年新生实际报到人数做轻微调整,使之相对集中住宿。“年复一年”,保持院系集中、年级集中、专业集中、班级集中,为实现公寓规范管理、便捷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面临艰巨的任务与挑战,如何开展好公寓管理工作是所有高校管理者长期探讨的话题。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在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我们应当按照“标准化”公寓建设的要求,建立学校部门联动机制,加快公寓建设步伐,创新公寓管理模式,提升公寓管理质量,为推动高职院校更好更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肖兆飞】

[1] 严中华.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

[2] 陈红,王殿文.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探讨.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http://wenku.baidu.com/ view/7532b67b77232f60ddcca180.html.

[3] 刘献君.文化素质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G64

A

1008-8784(2016)04-58-4

2016-05-12

黄自立(1985—),男,汉族,四川渠县人,文学学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工部副部长、公寓管理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学生公寓寝室公寓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寝室闹鬼记
前滩禧悦公寓
共享公寓
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模式探析——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学生公寓为例
末日公寓
数字公寓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学生公寓“五进”工作法治化的路径
儿子的"寝室交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