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最后一次出巡

2016-04-12 13:47崔小舟
金秋 2016年5期
关键词:湘剧杨洁花鼓戏

文/崔小舟

毛泽东最后一次出巡

文/崔小舟

1974年10月12日清晨,毛泽东的专列徐徐驶入长沙站。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他走下专列,踏上了故土。他握住前来迎接的中共湖南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第一书记由华国锋兼任)的手说:“我这一次来这里,是来养病休息的。”

毛泽东有作重大决定之前出巡的习惯。此时,四届全国人大召开在即,政治斗争异常激烈。7月17日夜,他从北京火车站登上专列,开始了生前的最后一次离京出巡。这也是建国后他在家乡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

乡音难舍

81岁高龄的毛泽东患有严重的白内障,身体每况愈下。由于腿脚不便,大多数时候只能躺在床上。运筹帷幄、掌控千里之外,看电视成了他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为他安排好电视节目,让他能休息、放松,就成了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11月10日,45岁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文艺部戏曲组导演杨洁突然接到上级指示:去湖南电视台执行紧急任务,立刻出发。

到达长沙后,她才被告知了自己的任务:为毛泽东转播文艺节目。

以前毛泽东来湖南,都是直接为他演出,这一次,他已经不能坐在台下看戏了,只能通过电视台播放给他看。

为毛泽东提供电视节目的工作,由省委书记张平化亲自挂帅,省革委会副主任李振军、省文化局局长王庆章坐镇指挥。

湖南省湘剧院、花鼓剧团、京剧团、话剧团、歌舞团、曲艺团等省内主要文艺团体,全都参加了演出。节目主要是各剧种移植的“革命样板戏”,如《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

节目由北京电视台和湖南电视台共同录制。杨洁担任导演后,转播很快上了正轨。

毛泽东的作息昼夜颠倒,看戏通常在夜里11点以后。所有文艺团体每天都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一声令下,被点名的剧团就立刻上妆,进行直播。

毛泽东不喜欢看曲艺,他最常点的,是湘剧和花鼓戏。湘剧和花鼓戏是湖南的两大地方剧种。

曾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周小舟曾指示,湖南省要两条腿走路,用花鼓演现代戏,用湘剧演古装戏。湘剧主要取材于《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毛泽东对背景和人物都深知,而且自己还会唱。

人老了,就喜欢乡音。常常准备好了别的节目,却临时被要求改播湘剧、花鼓戏。背景搭进搭出,总是乱哄哄的。

几百号人整天蜂拥在电视台里,总不是长久之事。12月20日左右,湖南省委决定,将所有人员和设备转移到宽敞的湖南剧场,用转播车录制节目,转到湖南台发射。

树欲静而风不止

在长沙的这段时间里,每天早、晚,毛泽东总是由人搀扶着,沿门前草坪散步。他习惯边踱步,边吸烟,边沉思。思绪集中时,便停住脚步,一言不发地静静想事情。

如何体面地结束“文革”,成为他萦绕于怀的心事。10月11日,就在离开武汉前往长沙之前,他圈阅了《中共中央关于准备在最近期间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通知》。这个文件传达了他在武汉期间的讲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八年。现在,以安定为好。全党全军要团结。”在他的亲自过问下,贺龙等一批被打倒的老干部以及一些知名人士被“解放”出来。

树欲静而风不止。各方都利用各种机会,频繁来长沙向他打报告。王洪文受江青等人的嘱托,来长沙告周恩来和邓小平等的状。

结果,“告状没告下来,给了三个职务(周恩来任总理、邓小平任第一副总理和总参谋长)”。这样,四届人大人事安排的大局已定。

1974年12月23日,重病中的周恩来强撑病体,离开医院,和王洪文分乘两架专机,飞来长沙会见毛泽东。毛泽东同他们进行了三次谈话。他告诉王洪文:“‘四人帮’不要搞了,中央就这么多人,要团结。”这是他第一次提出“四人帮”这个概念。他说:“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还称赞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提出由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12月26日是毛泽东81岁生日。他把王洪文派往韶山“参观”,当晚,约周恩来做了一次单独长谈,直到次日凌晨。

28日,周恩来和王洪文带着经毛泽东审定的四届人大和国务院的人事安排,返回了北京。

“主席要看传统戏”

就在周恩来和王洪文离开的第二天,12月29日,湖南省革委会副主任李振军、省文化局局长王庆章急匆匆地找到杨洁:“杨导演,主席要看传统戏!”

杨洁心里很高兴。八个样板戏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连主席都受不了了,这不正好吗?唱什么呢?杨洁不熟悉湘剧和花鼓戏,只能提出几个京剧折子:取材自水浒故事的《打渔杀家》最有把握,《苏三起解》说的是受欺凌的妇女,也是保险的。《霸王别姬》,应该也可以。敲定了四五出单人演唱的京剧折子戏后,湖南省京剧团立即组织演员上妆,加上班底伴唱。杨洁指挥着三个摄像师,成功地将“毒草”播给毛泽东观看。

第二天,上面的指示传达下来:“这样零碎的不行,要看整出的!”杨洁很兴奋,“整出的那就更来劲了”。

为了加强保密,省委领导决定,还是从湖南剧场搬回电视台。

当天晚上,在播音员说了“再见”之后,凌晨一点,电视台播放了湖南省京剧团演的全出《玉堂春》。

第二天,有观众给电视台打来电话:“反革命在传播传统戏《苏三起解》!”(《苏三起解》为《玉堂春》中一折)当向他解释说,可能是收到了香港台的信号,他说:“不可能!还有湖南电视台播音员张灵芝在报幕,说明电视台里也有反革命!”事后才知道,这个半夜里修理电视机的观众,刚好看到了。

进驻省委接待处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省委决定,改为有线电视播出。1975 年1月11日,全体人员和设备,进驻湖南省委接待处。

转播车停在了与毛泽东所住的“九所”(有湖南“钓鱼台”之称)一墙之隔的地方,转播车上拉一根电缆,通到他面前的电视机上。

搬到接待处后,话剧团和歌舞团都撤了,只留下湘剧、花鼓和京剧团的演员。领导宣布了纪律:不许回家,不许请假,不许告诉任何人在哪里工作。

演出在礼堂进行。礼堂的舞台比普通剧场都大,但是座位少,只能坐两三百人。

不久,又传出指示,毛泽东要看湘剧和花鼓戏的传统戏。

毛泽东对湘剧院和花鼓戏团都很熟悉,亲自点了几个剧目,还点了彭俐侬、刘春泉、庄丽晶等几个老演员的名。

这些老演员,曾蹲了多年的牛棚,现在让他们出来演传统戏,都有顾虑。张平化亲自做大家的工作:“你们大胆一点,如果要你们游街戴高帽子,我就第一个去戴!”

老演员进组之后,立刻开排八个传统戏,如湘剧《柜中缘》《祭头巾》,花鼓戏《刘海砍樵》《打铁》《讨学钱》等。这些“毒草”多年不演,剧本丢的丢,烧的烧。演员们各自找个角落,几个人一对,台词就出来了。

杨洁挑选了包括《祭头巾》在内的四个剧,打算录制。可李振军告诉她:“所有的戏都是毛主席亲自点的,都要录!一晚上都要录完,因为不知道主席会点哪出戏。”

都录?《打铁》她就不敢录。这是一部滑稽戏。主人公姓毛,开了个毛家老店,善于吹牛皮,自夸打铁天下无敌。一个壮士故意刁难他,让他受到了教训。杨洁心里很喜欢这个短小喜剧,觉得滑稽得笑死人,又讽刺得一针见血。但多年来的教训,让她不得不自我保护。她提出,别的戏她都能录,这个《打铁》她不敢录。要录,主人公也必须改姓!省文化局局长王庆章也不干:“录这样的戏,如果说是影射,责任谁担?”省委书记张平化亲自来做工作:“主席在,你们还怕什么?”王庆章还是不干,要求给他红头文件,“我不当这反革命”。最后,他还是管张平化要了个“手谕”。

当天晚上,杨洁录像一直录到三点。第二天,“里面”传出话来:“主席看了哈哈大笑,还说这毛家的真是不可救药!”

“客散主人安”

1975年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在北京举行。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筹备时间持续五年之久,历尽周折。在这次会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2月初,在长沙的毛泽东批准了周恩来有关国务院副总理分工的报告。从这时起,邓小平开始代重病的周恩来主持国务院的工作。

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毛泽东结束了在长沙岳麓山下长达114天的休养,启程东进,前往江西南昌。临走时,他对大家说:“我在长沙住了100多天,你们已经很辛苦了。客散主人安,我走后,你们好好过个春节吧!”

猜你喜欢
湘剧杨洁花鼓戏
“踩麻石”的戏曲
——湘剧之形成与发展探微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曹汝龙湘剧艺术六十周年专场演出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中小学校湘剧传承的实施现状与建议
Humanistic Lear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杨洁书法作品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