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2016-04-12 20:44张全军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所求通项苏教版

张全军●

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223900)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张全军●

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223900)

数学靠的是思维,只有有了思路,才能往下进行,一环接着一环,环环相扣,少了任何一步都没办法得到正确答案,就如车子一样,少了任何零件都是无法行走的.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数学思维

一、公式推导,发展过程思维

公式是数学的根基,就如一座房子,没有根基的话,何谈防震,那么仅仅记住公式就可以了吗?不是的,我们不仅要记住,还要会运用,并理解它的原理,针对性地在题目中应用,而不是乱用,套用,我们在公式推导中运用多种方法的话,学生应该更容易掌握.下面我们具体推导一个等差数列的公式.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等差数列》的相关内容时,要对等差数列的相关公式进行透彻细致的理解和记忆.等差数列,顾名思义,就是数列中的各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和前一项的差值是相等的,我们把这个固定的差值通常用d表示,那么我们设数列从a1开始,即数列为a1、a1+d、a1+d+d,…第二项我们用a2表示,即a2=a1+d,依次类推a3=a1+d+d=a2+d=a1+2d.我们观察出了在等差数列中,第n项和a1的差值为n-1个d,所以an=a1+(n-1)d.我们刚才是从首项开始的,现在我们把它倒转过来,即该等差数列的第一个为an,相邻两项的差值为-d,所以数列为an,an-d,an-d-d……即an-a(n-1)=d,a(n-1)-a(n-2)=d,a(n-2)-a(n-3)=d……a2-a1=d.我们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先让前两项相加,(an-an-1)+(an-1-an-2)=an-an-2=d+d=2d.依据类推,(an-an-1)+(an-1-an-2)+(an-2-an-3)+…+(a2-a1)=an-a1=d+d+…+d=(n-1)d,所以an=a1+(n-1)d,由此可以得出公式不仅可以正推,也可以逆推,即所谓的一题多解,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印象深刻,理解也更透彻.

数学公式可以说数不胜数,只有彻底的解析,多种方法交汇,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活的,展开这种多途径推导模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过程思维.

二、例题讲解,渗透发展思维

仅仅把公式掌握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把公式运用到题目中,因为考试考的是题目,而不单单是公式,题目是公式运用的场地,且是多种公式联合应用,因此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开启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了,我们举一实例来说明.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等差数列》的相关内容时,已知数列{an}的前n项之和为Sn=2n2-n,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很多同学一遇到这种题目就发怵,感觉无从下手,也没有个具体数值,其实这是纸老虎,它是非常简单的,遇到这类题目我们就从第一项开始分析,即a1=S1=2×12-1=1,Sn-1=2(n-1)2-(n-1),又因为an=Sn-Sn-1=[2n2-n]-[2(n-1)2-(n-1)]=4n-3,所以很简单.但是这就算结束了吗?接下来是考你的细心程度,遇到这种题目,是要求学生求通项公式,那么就要求所求的公式适用于该数列的任何一项,但是有一项比较特殊,我们需要检验它,即第一项a1,因为它可以根据题目给的Sn的公式直接求出数值,但是和我们根据后面所求的该数列的通项公式所求的a1数值是否一致,需要代入公式计算,如果一致,我们可以说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4n-3,如果不一致,那么a1的值要按代入S1的值为正确答案,且要在解题过程中说明,另外对于所求的数列an的通项公式要这样写,即an=4n-3(n≥2),如果a1也适用于该数列,也要在后面括号标注n≥1,只有这样,评分老师才觉得这个学生的思路缜密,也才能得到高分.

细节决定成败,所以不仅要会解题,还要缜密,不漏掉每一个扣分点,错误可以犯,但是吸取教训,善于总结,才能体现教师讲解的意义,也才能渗透学生的思维,每一次的讲解和总结,最后落到高考试卷上都是数目可观的分值,不可小视这些过程.

三、习题训练,升华创新思维

纸上谈兵,一直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学习数学亦如此,理解得很透彻,思路也很清晰,如果不做习题,恐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1)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集合》章节的的相关内容时,设集合A={x|(x-1)(x+2)≤0},集合B={x|x<0},则A∪B=( ).

A.(-∞,0) B.[-2,0) C.(-∞,1] D.[1,+∞)

在进行该问题的解答时,学生既可以从集合的基本定义出发,首先求出集合A、B的范围,进而可进一步求出集合A、集合B的并集,这种方法是解答该题目较为常规的方法.当然,学生在进行该题目解答的时候也可以在掌握常规解题方案的同时,通过反复的习题练习,从题目中升华创新解题的思维,学生在进行该题目解答的时候,可以将数学集合的求解与集合A、B代表的取值范围的几何含义相结合起来进行解答,此时应用数形结合的解题理念进行该题目解答时,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王志英.普高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新课程,2012(06).

[2]朱欢.提高高中数学学困生解题能力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2(11).

G632

B

1008-0333(2016)21-0051-01

猜你喜欢
所求通项苏教版
数列通项与求和
无所求
n分奇偶时,如何求数列的通项
巧求等差数列的通项
求数列通项课教学实录及思考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感恩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