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科技与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2016-04-13 05:16陆启光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墨家墨子科技

陆启光,罗 丹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333)

文化素质教育

墨子科技与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陆启光,罗 丹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333)

对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直至世纪之交才逐渐受到重视,因而对墨子科技与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价值及比较研究等方面都尚在深化之中,尽管各方面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多处于碎片化状态,急需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的共同使用,并在材料的深挖上下功夫。

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述评;历时性研究;共时性研究

墨子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科圣”,其开创了我国科技及职业教育的先河。尽管有“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篇》)的辉煌时期,然而从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墨学逐渐势微并散落于民间。至清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对科技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刻,其科技教育思想才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进入本世纪后,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及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伴随公众对职业教育认识的逐步深化,对其科技与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为了便于日后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墨子科技与职业教育研究概况的介绍出发,对墨子科技与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及价值与启示几方面的研究进行述评。

1 墨子科技与职业教育研究概况

对于墨子科技与职业教育的研究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早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孟宪承先生,在1956年一次有关墨子教育思想的谈话中专门论述了“工艺的技巧”和“艰苦实践”的内容。此后“墨子教育思想初探”[1]、“墨子教育思想新探”[2]都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对详细的论述。而北京师范大学的毛礼锐、瞿菊家、邵鹤亭三人所编的《中国古代教育史》[3]和郭齐家所著的《中国教育思想史》[4]在述及墨子的教育思想时也提到相关内容,但对此都是一带而过。华东师范大学的孙培青教授在其所主编的《中国教育史》[5]中评述墨翟的教育内容时特别将“科学和科技教育”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加以分析,直至世纪之交对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的学者才逐渐增多,“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简论”[6]、“墨家科技教育思想论略”[7]、“墨子科学科技教育思想研究”[8]、“墨子的技艺教育思想与先秦两种教育”[9]、“墨子科学科技教育思想及启示”[10]、“墨子君子思想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研究”[11]、“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启示”[12]、“墨子教育思想对推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13]、“墨家学派科技教育思想述评”[14]、“墨子的科技思想及其科学教育价值”[15]、“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16]等文都是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的代表性论述。总体上看,至今对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论述不多,并且尚未发现有对墨子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入研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和论著。

2 关于墨子科技与职业教育思想产生背景的研究

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墨子的科技与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其生成的历史文化、社会现实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群体的主观努力。

2.1历史文化因素

有学者认为,“从来源上看,墨子的学说继承了邾娄文化的传统。”其依据是,鞋子、屋、炉、锄、耧、镬、锸、锹等是邾娄人首创,舟、车等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邾娄人最先发明。“古人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器物用品,大多为邾娄所首创。”号称“百工之乡”的邾娄“在科学科技方面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各地”[15]。从局部上看,这是一种独到的分析和见解,其中蕴含着科技文化的人类学分析。

但是如果从历时性研究来看,上述观点考证的瑕疵也是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其仅是一种大面上的陈述,看不到其中的历史发展脉络。在这方面,有学者也做了相似的研究,他在充分考证后认为:“墨子的教育思想有源于尧舜、夏禹、史佚、史角、孔子的成分……也有墨子根据前人思想推论得出来的自己的独特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墨子与以上各家都有渊源,但是又相互区别的原因……墨子教育思想中已经包涵了墨子吸收前人思想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墨子自己独创的墨家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内涵。”[17]墨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根源是如此,而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历史根源是否仅此而已,如果不是又是如何等等问题尚待去进行考究和考证。

2.2社会现实因素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为墨家学派科技教育思想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14]。众多学者认可春秋战国的社会现实是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到了战国初期,由于冶炼科技的提高,铁器代替了青铜器并被广泛使用于农牧业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由此带来社会产品的丰富,使得私营工商业、家庭手工业和官营工商业齐头并进,奴隶们逐渐得到解放,原来由官府、宗族控制的工商业者和奴隶渐渐变成人身相对独立的手工业者。在文化方面,“学在官府”被打破,出现了官学下移、文化下移的现象,“随着私学的兴起与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形成。各种教育思想的激烈碰撞,正为职业教育的孕育提供肥沃的土壤。”[18]社会的分化导致了平民入仕成为一股潮流,“这些人士的出现,为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19]

从共时性研究上看,墨子的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与被称为我国工匠祖师爷的鲁班不无联系。“鲁班和墨子都是古代手工技艺工匠师。”[20]据考证,“鲁班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和墨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比墨子年长,是一个造诣很高的手工业者。”[21]6在《墨子》“公输”篇中有两人交往的记述,况且他们二人都是今山东省滕州人,“滕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的故里。”[22]我们在考究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时不能停留于面上的陈述,还要厘清其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当时楚国的手工业科技生产者身份就有国工、匠客和工奴几种[23],而“鲁班不是国工也不是工奴,应该属于匠客一类。”[21]5那么墨子的情况又是如何,如果墨子也是“匠客”一类,那他的科技体系中哪些科技是他自己独创的,又从哪些同辈人身上吸取了哪些科技,对他的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又有哪些重要影响等等问题都是需要加以深入挖掘的。

2.3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群体的主观努力

墨家思想(包括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源于历史文化,生长于春秋战国的社会现实,但“墨子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兴国家人民之利’,墨子在他的君子思想中始终强调‘人民之利’、‘百姓之利’。”[11]况且“墨子作为一名杰出的工匠与农家大众(后来成为了墨子的门徒),一起扎根于社会基层……经过长期的劳作实践,墨子不仅掌握了多门劳动技能和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而且发现几何学、光学及力学等原理。他努力地将这些技能、经验与原理应用到生产当中,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可见,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已经初见雏形。”[18]还有的研究者指出墨子弟子“他们受师傅的影响,如同墨子一样,都是布衣短褐,日夜不休……正因为他有着这样的实践,所以才能真正体会到百工的重要,以及他们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这就是墨子的百工教育观的基础。”[24]更有论者明确指出“墨家科技教育思想是实践的产物”,在主观条件方面,“墨家学派科技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墨子不但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还是手工机械制造的能手,“墨子从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中提炼出许多科学知识,总结出其中的规律,这些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墨家科技教育思想的内容。”[14]可见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来自于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群体的主观努力为众多学者所认同。

3 关于墨子科技与职业教育目的的研究

一般认为,墨子如同其同时代和其先贤们一样,将教育作为实现其社会和政治理想的手段和工具,因而其科技与职业教育的目的与其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孟宪承引用墨子的《尚贤下》、《兼爱下》和《天志中》的相关论述认为,墨子“把以知识技能教育别人等于以力助人、以财分人,提高到政治的高度、道德的高度,这在历史上是第一个。”“墨子主张‘兼以易别’,认为教育是一种兼爱的事业……他还说……教育活动是兼爱的行为,也是合乎天意的。由此可见其主张是一贯的。”“墨子对教育是很重视的,并作为他的政治主张的一部分、道德主张的一部分。”[25]99郭齐家继承其老师毛礼锐先生等人所提出的“墨子根据他的政治和社会理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使他具有‘兼爱’的品德,能够‘爱利万民’。”[3]的观点,进而指出“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具备三项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即有才有德。”并指明“所谓‘博乎道术’,指通晓治国的道理和方法,不仅掌握墨家的中心思想,而且还要掌握实用科技。”[4]此种观点也为孙培青所认可,认为“科学和科技教育”这一教育“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科技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5]而“墨家重视科技教育,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科学技术在他们看来,属于天下之‘大利’,而他们所要实现的是一个‘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理想社会,所以传授科学知识就是他们这些‘有道者’应尽的职责。”[26]“‘厚乎德行’是要求受教育者达到‘兼爱’的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行;‘辩乎言谈’是为了让他们善于去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博乎道术’是让他们拥有兴利除害的能力,能够亲身投入生产实践中。墨子把教育的作用提升到为天下兴利治乱的高度,充分地显示了墨子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16]这些都可看作是对上述观点的进一步解释。

后来的研究者在涉及墨子的教育目的、科技教育目的、职业教育目的研究时尽管在提法上有所差异,如有的论者认为“墨子从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出发,其科技教育的宗旨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6]或者认为“智”、“术”、“能”是墨子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11],以及“墨子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兼士’,即培养为理想社会——‘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政治’而服务的人。”[27]24还有的学者将墨子的科技及职业教育目的分为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28]等等,但对于“兼士”这一墨子教育的培养目的均没有异议。

4 关于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内容的研究

出于培养“贤士”、“兼士”的目的,“在教育内容上,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和技能、论辩才能的研究和训练。”[29]此种观点普遍为大家所接受,只是在表述时有所不同,如“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实际知识与技能,有‘兼爱’的品德和能够‘爱利万民’的‘贤士’或‘兼士’。所以在教育内容上,除了诗书以外,还注重生产知识与技能、军事知识与技能的传授。”[30]16当然,不同论者在论述上述观点时出于不同的需要也有所不同,《简明中国教育史》可能基于“简明”的需要,不进行具体的阐述,多以“《庄子天下篇》记载,墨家门徒‘俱诵墨经’,大概是指现在的《墨子》书中的《经》、《经说》而言,其中有不少自然科学和逻辑学的知识。”[29]的方式进行表述,类似的还有“他非常注重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等等。相对而言,有论者论及“墨家传授劳动科技的内容”时阐述得就比较具体,提出“墨家‘道术’之学涉及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在其后学所写的《墨经》中,涉及天文学、生物学、数学、力学、光学等。”然后还通过机械科学、几何学、数学、光学等方面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墨家“为中国科技发展史和科技教育发展史写下了极为难得的光辉篇章。”当然,其所提出的“除自然科学、军事科技外,墨家还涉及经济、文史等,只要有利于大众的知识都兼收并蓄,以帮助‘农与工肆之人’。”[9]由于其没有进行具体的论证,其中尚有商榷的地方。

目前有学者将“人的作用”也作为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的内容,其依据是“墨家学派认为,人之所以能知,在于人具有认识能力,发挥这种能力,才能获知;强调只有感官与事物接触,再加上心的活动,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得到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墨家坚持可知论,坚信人的认识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熟悉事物的特性加以推导,便可以对未来作出科学的预测,达到以往知来、以知见隐。因此,墨家学派的科技教育思想主张实验、亲知、亲为、强学等。墨家学派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践行的重要性,这在墨家学派科技教育思想中也得到了体现。”其论点及论证似乎有些牵强附会,而“墨家学派认为,人之所以能知,在于人具有认识能力,发挥这种能力,才能获知。”[1]等如此种种的论调更是无从佐证。

当然目前也有对墨子的科技及职业教育内容研究得较为具体的学者,如有学者认为“科学技术教育是墨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只详细列举了墨子教学内容中的光学、力学和几何学的内容[8]。而较早的研究者则认为“墨家在教育中把前人及民间的科学成就以及他们自己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和技艺作为科技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是墨家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特点。在《墨经》中,记载着几何学、光学、力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墨子》的其他篇章中,还记载了墨家师生间关于手工技术和军事技术方面的对话。墨家的科技教育,主要包括生产和军事科技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7]另有学者从墨子关于筑墙的论述出发认为“墨家为义的事业,至少需要三种基本的人才:谈辩、说书、从事。”“从事一科是培养各种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学习内容是农、工、商、兵等各个行业的实际技能,比如从事手工工艺劳动和军事工程所需要的各种技术知识。”只是其也没有对其中的更为具体的内涵和关联性进行详细的阐述。

5 关于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方法的研究

墨子的科技及职业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如对其宏观的教育思想研究,与之对应的就是对其教育方法的研究,而如果将其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则相应的就要研究其科技及职业教育方法。尽管二者提法上有差异,但基于人的统一性,两种提法在内涵上则是一致的。有专家从墨子与公孟子关于“扣”与“鸣”、“述”与“作”的对话中及墨子在《非儒下》、《修身》、《鲁问》、《备梯》等篇中所提出的“扣则鸣,不扣必鸣”、“述而且作”及“行为本”等论断,认为墨子的教育方法有“主动”、“创造”和“实践”[25]84-85,这为后人所接受。当然也有后人在此基础上细分了墨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认为墨子关于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有:1)“强说人”的主动精神;2)“述而又作”的创造精神;3)“察类明故”,发展理论逻辑思维;4)“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炼精神;5)十分注重意志锻炼;6)极力提倡勤劳和俭朴[29]。还有学者认为墨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包括:1)“闻知”、“说知”与“亲知”;2)“有本”、“有原”与“有用”的三表法;3)“强力”、“强行”与“强为”;4)“察类”与“明故”;5)实验教学法[32]。

当然目前也不乏专门针对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方法方面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墨子在科技教育实践中使用了“感知、分析与综合的统一,观察及实验等科技教育方法”[33],也有“墨家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以观察、实验为主要的教学方式”[34]的鲜明观点。另有论者强调,“为实现教学目标,墨子对教学活动进行了调整和控制,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中除了普遍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法、主动式教学法外,在技术教育上墨子还特地提出了实践法、观察法和归纳法。”[27]25

从上述种种关于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方法的研究上看,有的提法直接用《墨子》中原文提法,如“亲知”、“强力”、“察类”等,有的是使用古语中的现代表述方式,如“察类”与归纳基本是同一个意思。

难能可贵的是有的研究者不是仅仅停留于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方法的一般研究,而是将其逐渐提高到类似于方法论的高度,认为墨子在科技及职业教育实践中使用的是民间的学徒制,“墨子主要靠自学成才,青年时代做工匠,是手工机械制造的能手,会造车,善造守城器械。他又是很有文化教养的人,博览群书,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长期聚徒讲学,言传身教,传授技艺。他的弟子有300人,所用教材即为《墨经》,这是古代一部较完整的学术专著。说明那时学徒制的传授技艺的方式已经比较普遍,教育内容大为扩展,教育方式也逐渐多了,而且,这些教育活动还主要是在民间进行的。”[9]而有的论者将其认为是“艺徒制”,因为“艺徒制是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存续时间最为长久的一种学徒教育方式,也是学徒制教育的一种”[35]3。原始社会是艺徒制的雏形期,经过夏商周的萌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型,社会动荡剧烈,艺徒制也得到了发展。伴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原来的一些职官流落到了民间,开始创设自己的学派,并且通过设立私学来招收学徒。他们把官府技术带到民间的同时,又在民间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吸收养料,反过来促进原有技术的发展。以墨家学派为例,这一学派,纪律严明,违规者必定被严惩;其教育内容主要是农业和各种手工业生产的技巧和技能;墨家学派保持着手工业师兄弟以及师徒的关系,体现了组织的绝对服从性和严密性。同时期,在官府的手工作坊中,确立了‘工师授徒’制度,‘工师’不仅要培养技术人才,也要对百工进行管理以保证生产能够顺利进行……正是通过世代畴官、以师带徒、设学收徒等方式,春秋战国时代的工艺技术得到了很好的传袭。”[35]12-13这两种提法是否正确虽然尚待考究,但其思想方向却是值得称道的。

6 关于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价值的研究

虽然处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但墨子能认识到科技及职业教育对人类、对社会、对国家、对个体的重要作用,并且在理论及实践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因而受到世人的景仰。对此,英国学者李约瑟这样评价墨子的贡献,墨子关于杠杆平衡的理论及在实践中的运用,在理论方面与半个世纪后阿基米德的某些命题极其相似,“表明墨家必定基本上掌握了如阿基米德所述的关于平衡的全部理论”,而在运用上“阿基米德的研究在欧洲中世纪还未为人们所使用”[36]。国内诸多专家也不吝他们的赞美之词,著名的墨学专家杨向奎认为:“一部《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哪方面,都超过整个希腊,至少等于整个希腊。”[37]而由于墨子非常注重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这在当时轻视生产劳动的时代里,是令人敬佩的。据史料所载,墨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亲自参加生产和传授生产知识的教育家。”[1]

“唯物师祖,科圣墨子。”这是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对于墨子的评价。具体于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价值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从墨子身体力行重视科学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来看,他是把科学技术放到首位,当作改造世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召唤,对于“中国的传统教育偏重了儒家的人文教育,放弃了墨家的科学技术教育,致使中国的教育少了一条腿,形成了落后挨打的局面”必须予以纠正,以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38],这已经成为共识。在其对我国现代科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具体启迪和意义上,以下观点普遍受到大家的公认:1)重视科学和科技的教育思想;2)重视科学科技创新;3)重视利民的实用性[10]。另外,有研究者认为根据墨子的科技思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要注重实践练习,二要全面发展,三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39]。要加强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教育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科技道德的熏陶和养成”[15]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19]。当然下面述论述也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如认为在科技教育中要“提高科技教师素质”、“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40];“结合社会需求开设专业”[41]。

尽管有学者认为“早在两千多年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就开始重视职业教育,显现出有别于孔子教育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不论从教育宗旨、培养目标、价值取向,还是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对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变革,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启示意义,值得深入学习、研究和借鉴。”[12]但至今对于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价值的研究还处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而对于有的学者所持的“通过对墨子教育思想的研究,结合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可以培育与弘扬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及“塑造‘能工巧匠’型专业教师队伍,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我们表示认可,但觉得其所认为的通过对墨子教育思想的研究,我们要积极探索“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13]的观点多少有些牵强附会。这涉及如何客观、公允地认识墨子思想的当代价值问题。

7 关于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关于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的相关论述目前主要散见于如墨子的科技思想研究、墨子的教育思想研究当中,最为常见的是在对墨子与孔子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时将二者的教育内容进行比较,如“由于他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因此,孔子对其弟子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他的弟子樊迟想学习种田、种菜,他当面拒绝,背后还骂樊迟是小人”,而“由于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墨子的教育内容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科学和技术知识,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知识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墨家的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造诣,涉及到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很多方面,而这些在孔子看来是‘小人’要做的事,是从政君子不耻学习的内容。”[42]当然也有的学者认为尽管墨子与孔子在教育的诸多主张(如内容、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墨子和孔子一样,办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培养合格的从政人才,他鼓励弟子通过从政积极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2]

有的论者在对墨子、孟子教育思想进行比较时认为“墨子的科学技术教育,包括应用科学技术教育和纯科学方面的教育。墨子私学的应用科学技术教育有出色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器械制造上,包括军事器械和生产器械。纯科学方面的教育,墨子也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力学、声学等多方面,均为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之后在阐述孟子教育思想中有关教育内容方面时提出了“孟子的‘明人伦’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主体。”的观点并进行了论述,不但没有涉及到孟子关于科技及职业教育的言论,反而是在此之后进一步指出“墨子的教育内容突破了儒家‘六艺’的范畴,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43]这是该研究当中的一个硬伤。

在对墨子科技思想及我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研究中,有学者将墨子的科技思想与儒、道、名家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比较分析,如童恒萍在其“墨家与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博士论文中就进行了此类的研究,该论文的第五章“墨家与儒、道、名诸家的比较及其对后世科学家的影响”,第一节是分别将墨家与先秦的儒家和道家进行比较,但主要着墨于墨家与儒家、墨家与道家的辩论,认为庄子提出“在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所以“庄子学说具有强烈的反技术主义倾向。”而《墨经》认为“负而不挠,说在胜”“负:衡木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这说明墨家不但不排斥对机械的使用,而且在二千年多前对于杠杆原理就有所研究。”因此,“墨学的自然观相对庄学而言,则更接近西方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具有明显的技术主义倾向。”而墨家“注重实践,注重‘闻知’、‘说知’和‘亲知’,并以‘亲知’为最可靠,相对于道家的出世,入世的墨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30]71-72。

“墨家与名家科学思想之比较”着重分析两家科学思想的异同,指出“名家是先秦一个很重要的学派,其丰富的科学思想表现出很高的智慧。”[30]73认为在春秋战国时代,“墨、名两家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发展其独具魅力的思想,同时为那个时代的思想和学术添加了光彩”,“墨家的科学思想相对名家而言,带有较多经验的成份”,这也正是名家的缺陷所在。墨、名两家在名辩思潮中均增强各自学术、思维的科学性,并促进了逻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30]79-80。

当然,对于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所进行的比较研究还存在于一些论文当中,如任春光的“墨家与古希腊科学思想比较研究”[44]、刘晓华的“周易、老庄、墨家科技思想比较”[45]、赵亚琳的“墨子与阿基米德科技思想的比较研究”[46]等,但多以浮光掠影式的形式存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对墨子与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教育思想进行分析比较时显得比较成型,认为墨子与亚里士多德科学教育思想有相近之处,如总结科学经验,重视科学研究;创建学派,传授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先进、丰富。而不同地方也相对明显,如教学方法不同,“墨家学派进行科学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创造了科学实验的方法。这在科技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举。这说明,我国在公元前四、五世纪就产生了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科学实验法,而欧洲大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说明当时墨家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在当时已经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虽然墨家的科学教育思想当时世界领先,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日渐中落,而“亚里士多德是希腊科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带动了西方后来进行自然科学研究的风气。对西方自然科学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立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为后来西方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后人将亚里士多德的学园视为近代科学研究所的前身。”[47]

就以上述及的资料来看,关于墨子科技及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尚缺少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整体而言,对于墨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尚需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研究材料的挖掘上下功夫。

[1]吴玉生.墨子教育思想初探[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1982(2):54-58.

[2]杨友庭.墨子教育思想新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137-143.

[3]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4.

[4]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53.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4.

[6]王凌皓,刘淑兰.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简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90-93.

[7]唐洁,冯卫斌.墨家科技教育思想论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4):57-60.

[8]赵发中,郑淑萍.墨子科学技术教育思想研究[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3):81-82.

[9]彭干梓.墨子的技艺教育思想与先秦两种教育[J].职业科技教育,2007(19):4-7.

[10]刘海鹏.墨子科学科技教育思想及启示[J].管子学刊,2008(4):74-76.

[11]李长泰,夏金星.墨子君子思想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83-86.

[12]刘凤存.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启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3):28-29.

[13]郑亮.墨子教育思想对推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6):6-9.

[14]张永志.墨家学派科技教育思想述评[J].芜湖职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3):44-46.

[15]宋广文.墨子的科技思想及其科学教育价值[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3-36.

[16]杨刚要.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181-183.

[17]衡军.《墨子》教育思想浅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7:14.

[18]赵苓妃,覃兵,游小娟.墨子职业教育思想探析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9(11月上):59-61.

[19]刘丽琴.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9(17):158-160.

[20]刘海蓉.谈鲁班、墨子与中国职业科技教育[J].武汉职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2):23-26.

[21]田华.鲁班传说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3.

[22]中共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滕州概况[EB/OL]. (2014-08-07)[2015-11-06].http://www.tengzhou.gov. cn/xtzgk/201408/t20140807_2743059.html.

[23]刘玉堂.楚国手工业科技生产者的身份与地位[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2):115-119.

[24]李炳海,刘春生.论墨子百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1983(3):23-27.

[25]孟宪承,陈学恂,张瑞璠,等.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6]姚晓燕.墨家与科技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23-25.

[27]刘世海.论墨子的科学技术思想[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9.

[28]胥玲玲.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初探[J].黑龙江史志,2008 (8):48-49.

[29]王炳照,郭齐家,刘德华,等.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9.

[30]童恒萍.墨家与中国古代科技思想[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6.

[31]陈克守,桑哲.墨学与当代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10-211.

[32]王凌皓.墨子教学论初探[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3 (1):49-53.

[33]樊彩萍.先秦墨家科技教育思想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2):83-86.

[34]吴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D].沈阳:东北大学,2009:66.

[35]郑新悦.中国古代艺徒制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一分册“物理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7.

[37]李克守.科技之父:墨子[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88-190.

[38]李广星.墨学与当代教育[M].北京:中国书店,1997:89-90.

[39]于光胜,刘长明.墨子的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105(4):78-82.

[40]潘峰.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J].当代教育论坛,2008(6):36-38.

[41]苗艳艳,杜德同.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安康学院学报,2010(3):102-104.

[42]陈巧妹.为道为器:孔子和墨子的教育思想之比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90-93.

[43]苏玉海.墨子与孟子教育思想之比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8):60-61.

[44]任春光.墨家与古希腊科学思想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5]刘晓华.周易、老庄、墨家科技思想比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92-95.

[46]赵亚琳.墨子与阿基米德科技思想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47]佟雅囡,王静茹,崔建.墨子与亚里士多德科学教育思想比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80-82.

[责任编辑:钟艳华]

On the Study of Mo-tse's Thoughts of Sci-tech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LU Qiguang,LUO Dan
(Shunde Polytechnic,Foshan Guangdong 528333,China)

With its emergence in 1950s,the study of Mo-tse's thoughts of sci-tech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did not receive enough attention until the end of 20th century.Currently,the research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Mo-tse's thoughts of sci-tech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aim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value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are still in its infancy stage.As the present research results are in a fragmented manner,a systematic,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research is in urgent need,and the use of bot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method,and deep exploration in existing material are recommended.

Mo-tse;thoughts on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research review;diachronic study;synchronic study

G710

A

1672-6138(2016)03-0001-08

10.3969/j.issn.1672-6138.2016.03.001

2016-06-07

陆启光(1968—),男,广西乐业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墨家墨子科技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科技助我来看云
“墨子号”与墨子
科技在线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科技在线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