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大发展理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2016-04-13 16:06
山东工会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政治生态思想

刘 军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思政工作研究】

用五大发展理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刘 军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坚持协调发展,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坚持绿色发展,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内涵;坚持开放发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互通;坚持共享发展,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平正义。

五大发展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新形势、新问题,面对当代大学生凸显出来的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要想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继续完成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深入学习实践五大发展理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一、坚持创新发展:传承精华,紧跟时代,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并且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这足以说明创新的重要性。因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首先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从历史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创新史,总是随着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丰富发展,总是根据形势和情况的不断转变而充实进步,总是在继承和创新中达到辩证统一。正如江泽民说的:“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是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2]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具体来说,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这些新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必须继续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让创新发展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蔚然成风。

首先,坚持创新发展,必须研究高校学生的新变化、新特点。这是丰富教育方式方法的前提和根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最终目的也是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目前高校学生以90后为主体,与以往学生相比,他们在生理上发育得更加迅速和成熟、在心理上更具个性和自我意识。这些特点促成了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社会心理更加成熟。然而,与此同时,也造成部分学生思想上的许多不和谐因素,比如,价值判断扭曲,理想信仰危机,伦理观、审美观歪曲,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淡化等。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90后学生的这些特点来探寻方式方法、构建体系模式,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坚持创新发展,必须应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这是丰富教育方式方法绕不开的一个现实。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6.88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所占比重最高,达到了29.9%。[3]而在这一年龄段中,高校学生是主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信息丰富、传播方便、多元互动、超越时空等特点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隐患。比如,丰富的信息中混杂着很多消极因

素,反动、迷信、色情等内容屡见不鲜;网络交流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模式,对教师的权威地位造成很大冲击;价值选择的多元化给国内外一些社会思潮、反动团体以可趁之机,威胁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针对互联网带来的新变化,许多高校也进行了不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完善校园网络硬件设施、构建主题网站、建设网络精品课、融入各种社交媒体等。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还不理想,普遍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建设、轻维护等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远远赶不上其他信息,对学生的争取也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继续探索更加适当的方式方法,打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仗,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阵地。

二、坚持协调发展:内外联动,协同配合,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协调发展是指系统的各构成要素之间出现积极互动、良性互补的关系,任何一个要素的发展都不会损害其它要素的发展,相反,还会促进系统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协调理念,着力点在于促进各领域、各方面、各阶段的协同配合、均衡发展,目的在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但就现状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还是局限于学校,很少借助外力,没有形成合力;主要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重视教育的数量和形式,忽视教育的反馈和评估,没有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4]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调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首先,坚持协调发展,必须做到全员育人,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长效机制。在继续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的所有部门,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主动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用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政治素养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做到实践育人,学校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到科研育人,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要自觉承担相关课题研究,不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规律;做到管理育人,学生管理部门要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以严格的日常管理来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做到服务育人,后勤服务部门要做好后勤保障,解决好学生的生活问题,使大学生在周到的服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其次,坚持协调发展,必须做到全方位育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大学生虽然大多数时间生活在高校校园当中,但是周围的社会环境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个人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5]因此,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不应仅局限于高校的教育,还要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参与,推动校内外的协同配合,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每个大学生都归属于某个具体的家庭,父母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第一任老师。另一方面,还要增加社会团体机构,尤其是党政机关的参与。党政机关是党和国家理论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充分发挥他们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无疑会提高教育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再次,坚持协调发展,还必须做到全过程育人,探索“教育-反馈分析-再教育”的机制模式。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发展当中。面对时时更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大学生思想动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教育和再教育。在这一过程当中,反馈检验尤为重要。因为,反馈检验的结果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既能为新教育提供经验,又是再教育的前提和根据。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反馈检验这一过程,首先要保证反馈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信息真正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真实反映学生的行为心理;其次,还要做到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工具进行综合研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结果和数据的权威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三、坚持绿色发展:充实理论,重视实践,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内涵

绿色发展理念来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当下,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等为表现形式的生态危机成为我们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尤其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在总结历史

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通俗易懂的辩证关系形象生动地阐释了绿色发展理念的真谛,即坚持低碳循环、高效节约利用资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高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场所之一,大学生又是联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学生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学习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的贯彻实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增加生态内容内涵,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社会培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得到全面发展的“绿色公民”。

首先,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就现在课程内容设置来看,仅个别课程的个别章节涉及到生态文明内容,没有集中性、系统性的部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7]所以,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内涵,必须把生态文明内容纳入课程设置。一是要包括必要的生态科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二是要涵盖重要的生态法律法规;三是要结合生态道德规范。但是,课程的设置需要科学的调研和规划,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提高却刻不容缓。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当下课程设置、教材配备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充分挖掘、不断融入生态文明内容。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相关生态法律的教育;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结合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结合辩证法、社会发展规律等知识让学生明白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以及如何从根源上缓解和消除危机。

其次,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要想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不仅要靠理论教育引导,还要结合实际,创建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组织丰富的生态实践活动,制定严格的生态规章制度,用环境感染人、用实践引导人、用制度规范人,让绿色之风在高校蔚然而兴。校园生态文化环境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在物质文化创建中,要重视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学楼、宿舍、餐厅、图书馆、体育馆等的建设;还要重视细节,在校园绿化、垃圾分类处理、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做到节约资源、低碳循环。在精神文化创建中,要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优势,邀请专业的学者、教授举办生态文明相关讲座;还要结合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各种评奖评优、主题竞赛、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吸引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高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要结合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环保主题节日开展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依托“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为生态理念的倡导者、践行者。制度是理念的保障,在规范人的行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必须借助制度来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既要加强国家已有环保法律的宣传教育,又要根据学校实际,推动生态文明与学校章程、学生手册等的结合,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四、坚持开放发展: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互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多次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8]“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9]并且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方向,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的程度,取得了伟大的成就。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美国期间多次指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10]“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11]由此可见,开放是沟通的前提,沟通是共赢的路径;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也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各个高校之间的交流偏少,彼此处于“孤岛”状态,对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借鉴更是不够。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加强国内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借鉴国外高校的有益经验。

首先,要立足国内,做好校内、校际的开放交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由于

在层次、地域、文化、专长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每一个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存在自己的特点。只有通过各高校间的开放交流,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促进其整体发展。但是,从笔者三年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来看,高校之间、甚至高校内部各个二级院部之间的交流都比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工作部门、辅导员群体事务性的工作太多,占据了其大部分精力;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传统的政绩观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人总是想把有效的经验据为己有,不愿与别人分享。因此,促进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必须要为教育主体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比如,举办覆盖范围更广的辅导员论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交流会等。目前,正在开展的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等无疑在加强开放交流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其比赛性质又决定了参与者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参赛上,交流经验的时间相对较少。此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除传统本位主义的不良影响,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治魄力,主动开放;高校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公平开放,全面开放,共赢开放,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繁荣。

其次,还要放眼国际,加强对其他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借鉴。“开放是与世界互联互动、互学互鉴的共同事业,既要有着眼全局的战略擘画,更须兼具‘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的国际视野。”[1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双向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要引进来,吸收借鉴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成分。目前,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民精神教育”、“公民教育”、“历史教育”等旗号的遮掩下,大肆扩张其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范围。我们在防止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情况下,也应该积极学习他们的一些教育方式。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隐性教育方式;采用小组学习、课外活动、课堂讨论等互动形式的授课方法等。另一方面,还要走出去,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和逐渐强大,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我国周边邻国提出了一些诸如“中国霸权论”、“中国摩擦论”等错误观点,究其原因在于对中国的不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交流领域当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

五、坚持共享发展:尊重个性,解决问题,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平正义

共享发展理念旨在解决公平正义问题。共享与公平正义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享是公平正义的前提,公平正义又能更好地促进共享: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3]这是由党的宗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决定的。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和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14]高等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人才,学生是高校当仁不让的主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也必须做到发展为了学生、发展依靠学生、发展成果由学生共享。一言以蔽之,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造福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前所述,当前高校的学生主体是90后,个性和主体性是他们的代名词。因此,真正做到共享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无差别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备课、授课;在发掘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学生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丰富课堂的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增加教学的实践课比重,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并不是弱化和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相反,这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他们在理念上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还要求他们在实践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创新教学方法,这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其次,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照顾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又要爱护人、关心人、帮助人。这正切合了共享发展理念彰显公平正义的要求。当前,高校学生面对的最大实际问题就是就业问题。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65万,比去年增加了15万。这预示着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又严峻了很多。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又事关国家的稳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立足于这一难题的缓解和解决。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

高其就业竞争力。贫困生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虽然现在全国家庭的平均收入普遍提高。但是,在农村、偏远山区、少数民族等地区还存在很多困难家庭。对高校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国家的奖、助学金以及各种社会救助基金对其进行帮扶,“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树立感恩意识、自立自强意识等。此外,随着社会发展的复杂化和学生面临压力的多样化,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1][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1,56.

[2]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6-28(1).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EB/OL].[2016-3-24]http://cnnic.cn/gywm/ xwzx/rdxw/2015/201601/W020160122639198410766.pdf

[4]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1-20(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6]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光明日报,2013-9-8(1).

[8][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78.

[10]习近平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5-9-25(1).

[11]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N].人民日报,2015-9-26(2).

[12][13]中国发展新理念—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144-145,13.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2.

(责任编辑:李娜)

Promo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ith the Five Core Ideas for Development

Liu Jun

the five core ideas for development need to be earnestly implemented to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hich could be specifically explained as followings: firstly, insist on creative development and enrich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secondly, insist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cohesion of strong forces of the education; thirdly, insist on healthy development to increase ecological connotation; fourthly, insist on open development to promote mutual communication; finally, insist on shared development to highlight fairness and justice of the education.

five core ideas for develop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new development

G641

A

2095—7416(2016)05—0040—05

2016-06-18

刘军(1984- ),男,山东新泰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讲师。

猜你喜欢
政治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