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

2016-04-13 20:37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平等观恩格斯马克思

孟 飞

(东南大学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江苏 南京 210096;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哲学与文化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46)

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

孟飞

(东南大学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江苏南京210096;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哲学与文化教研部,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平等并不是永恒的真理,而是打着不同经济社会形态烙印的历史范畴,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是不同时期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深入剖析和批判了资产阶级平等观的虚伪本质,明确了无产阶级平等观的科学立场、价值内涵和追求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是在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全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深切关怀的平等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人的解放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5.001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对平等思想进行系统阐述,但从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现实的批判性话语以及对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弱势群体生存处境的深切关怀可以看出,平等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的价值向度是无可置疑的。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的历史和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始终作为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持续发挥着标本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是对一切旧的平等观的超越,它置人类平等观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为解决人类平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力地推进了人类思想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重新审视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追溯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锚定它的本真内涵,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的发展成熟

在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建构的早期(以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界),我们几乎无法直接找到他们关于“平等”概念的论述,甚至有人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平等观念不屑一顾”[1]。但从马克思文本的研究中可以驳斥上述观点,从把平等作为自由的附属品,到无情批判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尤其是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资产阶级平等的虚伪本质,再到初步提出了实现无产阶级平等观的途径,这些都充分展露了马克思从他的职业生涯开始就持续了作为一个平等思想社会批评家的姿态。

马克思对平等的最初认识,糅合于他对法律问题的辩证理解中。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他说道:“历史的发展使政治等级变成社会等级,所以,正如基督教徒在天国一律平等,而在人世不平等一样,人民的单个成员在他们的政治世界的天国是平等的,而在人世的存在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却不平等。”[2]同样,《论犹太人问题》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平等无非是自由的平等。我们看到,早期马克思的平等理念还仅仅是为了说明自由的平等,尚未拓展到法律之外领域。此后,马克思才真正把“平等”当作单独的讨论域加以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一再兜售的平等原则实际上是以法国的小资产阶级要求平等占有来分配财产[3]48。马克思从实质上抓住了蒲鲁东的错误,即用小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来批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随后,马克思在其《神圣家族》中强调了平等在社会实践中的关系性意识形态作用,“它表明人对人的社会的关系或人的关系。”[3]48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尚未成熟,讨论的重点仍集中在政治领域,但他已经逐步走向独立探讨平等的道路。而且在此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马克思的平等概念不再是自由的附属品,他把平等转移到经济学的视角下来论述,从而对资产阶级平等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资产阶级平等的虚伪本质,为马克思恩格斯后来系统地论述唯物主义平等观做了铺垫。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后,结合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具体实践,他们把视角转换到经济领域。“平等不再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一个无足轻重的方面,并开始显露出它对于与资产阶级进行对抗的重要性。”[4]资产阶级本身的平等观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演变过程,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变化轨迹。马克思平等观对资本主义平等观的最初超越性意义体现在其对掩藏在资本主义平等交换关系之下异化劳动的批判之中。唯物史观的创立突破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概念性解析,就平等这个范畴来说,马克思从人学和异化论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平等是建立在交换领域的假象式平等。对于广大不占有生产资料的无产者,对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劳动者来说,资本主义社会所谓交换平等的隐藏逻辑是“异化”劳动的不平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人道和自由“无论如何它只能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想’”[5]。通过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飞跃,我们得出结论,哲学原则的批判无法撼动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因此,唯物史观的根本教义是从现实出发寻找实现社会平等的可行途径。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消除阶级存在的经济根源,从而就根除了一切异化的制度基础,为平等的实现提供前提。马克思正确地指出:各个阶级的一律平等在现实世界是荒谬的,无法持存的,“消灭阶级,这才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真正秘密,也是国际工人协会的伟大目标。”[3]283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确认,要消灭阶级,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必须以生产力的充分解放为前提,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把平等与生产力联系起来,不仅找到了追求平等的价值基础和价值评判标准,同时还找到了追求平等与历史发展的一致性与互动性。唯物史观的创见便体现出来:把平等与生产方式联系起来,明确了任何一种平等与不平等都只不过是社会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已,是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漫长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对上述观点都有严密的论证,在《给奥·倍倍儿的信》中恩格斯说道:“在国和国、省和省、甚至地方和地方之间总会有生活条件的某种不平等存在,这种不平等可以减少到最低程度,但是永远不可能消除。”[6]31恩格斯所强调的平等显然是一种相对的平等,即使到了社会主义阶段,平等也是有附加条件的。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和马克思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亦辩证看待“按劳分配”的平等与不平等。在他看来,“按劳分配”是在生产力欠发达,物质生产不足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形式。这里所指的平等是每个劳动者都通过相对统一的、对劳动的计量来获得报酬,因而是平等的。但是,这个平等的权利是有限度的,他只能代表形式上的平等,因为个体发展状况的不均衡和体力、脑力、能力各有不同,人们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也必然存在差异,这是按劳分配不平等性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究竟要何时,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完全的平等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有待完全的共产主义阶段到来,只有实现了“按需分配”,才是平等的最终达成[6]12。

至此,马克思恩格斯对平等观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展现,从重自由轻平等到逐渐开始意识到平等的真正价值,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观的深刻批判到完整的提出无产阶级平等观的过程,把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理论的不断发展成熟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是一个历史范畴

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第一次把平等置于了科学的基础上,从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条件出发,完成了他们对平等观念准确而又完整的论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与其他历史时期或其他思想家的平等思想相比,具有颠覆性的改变,是对以往一切平等观念的批判与重塑,而这些都基于他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维度里理解和把握平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平等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平等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性存在,而是人类发展演化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历史的产物”[7]671,其产生“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梳理了人类平等发展的艰辛历程,以此印证直至当下,平等也只是暂时的、具有历史局限性的。虽然平等的观念早已有之,但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平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与每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是相联系的。恩格斯通过对平等观念历史发展的论述得出结论:“平等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8]147按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观点来看,平等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现实物质基础,依然是一定该历史阶段的经济基础。因此,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对平等的要求。在阶级社会,平等所体现的一定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

恩格斯准确地指认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是容忍专制的平等。原始社会不存在剥削,因此也就根本不可能有作为奴役的否定的平等要求。换句话说,平等要求的存在,恰恰说明社会上存在着不平等。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在此基础上阶级的产生,不平等成为社会的常态,甚至对奴隶的私有和奴役被认为是公平的。同样,封建社会仍然是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统治者信奉专制、神权和世袭的平等观。“日耳曼人在西欧横行逐渐建立了空前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的等级制度,从而在几个世纪内消除了一切平等观念。”[8]445值得注意的是,神权在封建时代占有了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很大比重,他们的教条看似是弘扬真善美的,其实“基督教只承认一切人的一种平等,即原罪的平等……此外,基督教至多还承认上帝的选民的平等……”[7]114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平等开始作为进步理想被颂扬,此时,人权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箴言应运而生。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9]20,“平等的剥削劳动力,是资本主义的首要人权”[10]。因此,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相比之前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平等在本质上没有改变,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说法,现代国家承认人权同古代国家承认奴隶制是一个意思。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透彻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观的虚伪性。由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是劳动力购买者和商品所有者的对立身份,因此,资本主义标榜这种交换关系是平等的、自由的。但马克思敏锐地发现,虽然资产阶级表象上完成了以价格为中介的商品流通形式,但这个过程掩藏的是与平等逻辑截然相反的状况,即完全的不自由和不平等,“认为交换价值不会发展成为资本,或者说,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不会发展成为雇佣劳动,这是一种虔诚而愚蠢的愿望。”[11]因此,马克思把资本家和奴隶主或封建主置于同一个审判台上,谁之于谁都没有优先性,“现代资本家,也像奴隶主或剥削农奴劳动的封建主一样,是靠占有他人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而所有这些剥削形式彼此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占有这种无偿劳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这样一来,有产阶级的所谓现代社会制度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协调这一类虚伪的空话,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9]125

马克思恩格斯不满足于现存阶级秩序下建立在阶级差别基础上的形式上、法权上的平等。他们认为就如以往的社会组织形式一样,资本主义也仅仅是历史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只有消灭阶级,才能使一切差别产生的社会的、政治的不平等随之自行消失。

三、平等应超越阶级属性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平等观突出的理论品质是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直接与资本主义的平等观相对立。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天然组成部分和自觉追求。

上文已揭示出,自从阶级社会产生后,平等就有了阶级性。因为:“每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2]53-54因此,要正确认识平等观念就必须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本身联系起来,统治思想的基础无外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关系状况和它所代表的阶级利益。虽然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平等作为口号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一定的精神动力,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无法摆脱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属性,因此,马克思追求的是一种超越阶级的平等。

阶级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对抗是资本主义走上历史舞台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永恒的矛盾内容。而与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无产阶级是彻底的革命阶级。阶级要求的平等观念自然也是冲突对抗的,各自代表着本阶级的利益诉求。比如,资产阶级以消灭封建阶级特权为己任,而无产阶级则把消灭阶级社会作为根本目标。我们看到,无产阶级不同于以往的阶级,它的存在甚至是以把自己的统治地位消除掉为最终目标的,这就超越了以往任何阶级属性代表的平等观所天然形成的桎梏。无产阶级是用一种站在历史文明高度发展的视角来阐释平等理想的。马克思恩格斯说:“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13]“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7]23斯大林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所了解的平等,并不是个人需要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平等,而是阶级的消灭。

四、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与中国实践

人类追求平等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呼唤彻底平等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解答如何消除不平等现象的问题上所构想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无疑契合了这样的高级诉求。1815年,恩格斯在爱北斐特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共产主义没有了一切的压迫、剥削、奴役、阶级、等级、冲突、商业、差别、失业……“在共产主义的组织里,财产是公有的,生产掌握在公社及其管理机构的手里,社会生产由社会需求来调节。”[3]615-616这是对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大众最通俗易懂的解释,把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状况通过共产主义这个名词传播给被奴役、寻求解放的人们。

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的阐释不是以往任何一种社会空想思潮的乌托邦诉求,而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达到社会变革的最终临界,在逻辑上科学、在现实中可操作的社会形态的转变。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超越以往任何社会科学的地坪的关键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选择了通过发展来解答人类公平的问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12]273,在那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人在社会关系中得到了完全彻底的发展,人真正获得了自由,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共同控制,个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6]343。马克思彻底根除了人的自主性和社会关系的对抗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23,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可以看出,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是自由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不是概念上的定义,而是社会发展逻辑的必然,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类劳动是自由自觉的,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自由和平等成为统一而同一的要求,有限的按劳分配被无限的按需分配所取代,个人之间天赋的和后天发展所造成的差别也被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无疑构建了一个自由、和谐、平等的社会。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视角,阐述了无产阶级平等观的科学立场、价值内涵和追求目标,既是无产阶级争取平等权利的理论总结,同时又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有史以来平等要求的创新成果,是在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全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深切关怀的平等观。当然,平等的概念不是永恒的公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尤其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得到了不断的探讨和发展。每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都在为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中国构建提出宝贵的践行指导,从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共同富裕的伟大表述,到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对人民利益的遵循,再到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都彰显了党和国家执政为民,着力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水平的理论努力和实践创新。特别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也说明,公平正义既是百姓期待,也是执政者奋斗的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四个全面”布局的引领下,我们一定可以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完成伟大的中国梦,实现全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周仲秋.平等观念的历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28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4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 许蓉.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历史演变[J].理论观察,2006(3):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2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4.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0-202.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6.

Understanding of Marx and Engels′ Concept of Equality

MENG Fei

(ResearchBasefortheStudyofTheoreticalSystem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ofJiangsuProvince,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0096,China;

EducationalandResearchDepartmentofPhilosophyandCulture,PartySchoolofNanjingMunicipalCommitteeofC.P.C.,Nanjing210046,China)

[Abstract]Equality is not an eternal truth,and according to Marx and Engels,it is marked with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different form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igma,subject to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ocial productivity. It′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From historical materialism,and with in-depth analysis and critique on the hypocrisy of bourgeois equality,Marx and Engels founde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proletarian equality. Marxist equality is based on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it′s for all mankind,especially the freedom and development of proletariat,so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Marx;Engels;equality;human liberation

[收稿日期]2016-02-17

[作者简介]孟飞(1983-),男,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博士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5-0003-04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研究”(15CKS027)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平等观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浅析《反杜林论》的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
金基德电影的佛教思想探究
浅谈马克思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
妇女真的解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