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生英语口语课堂语码转换顺应性研究

2016-04-13 23:48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语码转换

陈 芳

(无锡开放大学经济管理系,江苏 无锡 214011 )

高职艺术生英语口语课堂语码转换顺应性研究

陈芳

(无锡开放大学经济管理系,江苏 无锡214011 )

摘要:由于职业院校艺术生在英语口语表达方面的不足,要求他们在课堂上用全英语表达并非易事。语码转换理论则为这类学生提出了一个流利表达的方法。正确看待和有效利用好语码转换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表达的水平。

关键词:语码转换、高职艺术生、英语口语课堂

在用某种语言表达一些特殊词汇或用语出现障碍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用另外一种语言(诸如普通话、方言或者外语)来解释,而这种转换并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或难以理解,这就成功地实现了语码的转换。高职英语口语课堂,作为两种及以上语言载体的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完全用目的语(即英语)进行交流,还是可以适当地进行语码转换(即用英语以外的语言来实现表达的流畅),这也是目前在语码转换的应用方面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语言学家们就从语法学角度来研究语码转换,如Poplack(1980:3-4) 就提出了自由语素限制(Free-morpheme Constraint)和等价限制(Equivalence Constraint),后来又有语言学家们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方法等角度来研究和分析语码转换理论。而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语码转换则更侧重于从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来进行研究,从语言、社会、认知和文化等多角度来对语言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Verschueren(1999)在《语用学的理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了语用学的顺应性理论。这个理论可以用来从自然语言的特征——即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特征——为突破口进行语码转换的研究。语码转换使用者为了接近或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在选定的语言或方言当中还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语言成分。于国栋(2000)把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语言现实的顺应

语言的顺应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涵,即一种语言是否能弥补另一种语言的空缺,以及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在语义内容和应用范围上是否与使用中的语言一致。当这两方面的答案为肯定时,则有可能实现语言现实的顺应性。

(二) 社会规约的顺应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性主要是指对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的顺应性。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矛盾的风俗习惯。如果能够根据不同的条件来使用语码转换来实现顺利的和积极有效的会话,从而顺应社会规约,避免尴尬,则成功地实现了语码转换。

(三) 心理动机的顺应

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不同,在与不同的人进行对话时,应该适当考虑会话者的心理因素。在某些场合,为了迎合某种特殊的心理需求,避免对会话对象产生心理伤害,说话者可能会通过语码转换来实现目的。

二、高职艺术生学情分析

(一)词汇量有限

通过对无锡开放大学艺术专业近200名的学生的问卷调查,90%的学生认为在英语学习中,词汇是他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词汇量是高职学生的软肋。多数高职学生本身在初中或高中时基础就比较差,进入职业院校后学生因为选择的专业问题,英语在课程设置中所占的份额相对以前更加少,要想学生在词汇量上有大的进步,难度较大,甚至有出现倒退的现象。

(二)口语表达能力差

受传统英语教学方式的影响以及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仍然是注重书面成绩,虽然今年来口语比重有所增加,但是与听力和读写能力相比重视的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艺术生在高中除了文化课成绩外,专业训练也占了较大比重,使得学生在英语方面所花的时间就非常有限。进入高职院校后,本身学业的放松就使得对英语学习时间的投入也相对减少

(三)对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缺乏

在高职的英语课堂中,在碰到有关文化方面的问题时,学生基本上很难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从词汇进一步升级到文化,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在初中或高中的英语学习中,迫于升学的压力,老师可能更着重强调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问题,而对文化方面的灌输则相对较少。也正是因为文化的缺失,使得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枯燥无味,从而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

三、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应用

(一) 语言现实的顺应性:弥补有限的词汇量

由于学生词汇量有限,在用英语表达出现词汇短缺时,学生能想到的就是求助于本族语(即汉语)来填补空缺。近些年来对大学英语课堂一直主张全英语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以英语作为交际的语言,极少插入汉语(除非在必需条件下)。但是,对于多数高职的艺术生,鉴于其英语词汇量有限的事实,想要其完全使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学生要想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就必须借助自己的母语。

学生在课堂上经常碰到一些难表达的问题,经常采取的方式就是问老师该如何表达。老师们为了让学生顺畅地表达,在学生碰到不能表达的部分时,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说,从而使学生能继续表达下去。事实证明,老师这样的行为不仅没有帮助学生更好地扩充词汇,提高表达能力,反而助长了学生对老师的过分依赖。从表面上看,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了他想要的信息,从而表达在没有阻碍的情况下得以顺利进行,而实际上,在行为结束之后,老师告之的某种表达能否在学生脑子中留下痕迹还未可知。他们认为,下次遇到同样的表达,同样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信息。而让学生适当地运用语码转换插入母语表达,则可以减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不会表达的词汇通过查阅等方式经过多次操练变成自己词汇的一部分。

(二) 社会规约的顺应:顺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碰到设计文化方面的教学环节时,由于文化的不完全对等性,语码转换也凸显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在设计口语任务时,老师布置的任务是讲述中国的某一节日。那么在表达过程中,尽管鼓励学生多用简单易表达的词汇,但是仍然会出现一些学生很难表达的地方。例如在学生想表达饺子、汤圆等概念时,发现仅仅用dumpling根本无法准确地说明其在中国饮食中不同的概念和意义。这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语码转换的方法来适当插入汉语,使其表达不至于中断,达到流畅并且较为准确地表达的效果。在学生完成其表达后,老师可以补充讲解这些带有文化元素的特有词汇如何能实现更为有效的表达。又比如在汉语中运用古诗词可以达到更有效的表达效果,如果学生想要表达某些诗词的意境又难以组织语言时,适当的运用语码转换,老师可以适当鼓励。当然事后,老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异化或者归化等翻译原则来实现更好地表达。

(三) 心理动机的顺应:实现交际目的

实现交际目的是课堂活动中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主要目的。在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后,学生能够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就可以理解为实现了交际目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可能因为某些方面的不足而无法完成指定的任务,而语码转换则为顺应这一需求提供了可能性。

一般来说,我们发现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时(一般发生在完成任务时的讨论环节),很容易出现语码转换,原因在于他们处于一种“对等的社会场景”或“权势场景”中,他们年龄、身份、经验等方面都相似,而且属于私下交流,因此心理压力较小,可以轻松地进行语码转换。

另外,学生在争夺话语权或者为了实现委婉表达时都会出现语码转换的现象。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某个话题的辩论时,常常出现为了急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引起对方注意而出现语码转换的现象。

四、正确对待学生语码转换的策略

(一) 通过语码转换扩充词汇

不要把英语口语中插入个别汉语词汇看作是不可原谅的事情。通过在课堂熟练地表达,给学生增加开口说话的信心,以及学习英语的热情,让学生在表达之余发现不足,把必须通过语码转换的词汇用英语正确地表达出来,能更有效地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查阅来学习更多的英语词汇。

(二) 利用语码转换传承和学习不同文化

通过语码转换,在学习中了解不同文化的异同,用不同的思维来学习不同文化,在一定的背景下学习和使用语言,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在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多注重中英两种语言的对比,通过比较两种语言和涉及的文化,增强学习语言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 巧用语码转换减少心理压力

除了鼓励学生适当地运用语码转换,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可以巧妙地插入一些语码转换,例如把当下的流行语元素加入到一些表达中,这样可以在课堂中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口语表达时减少心理上的负担,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必要时使用语码转换来激励学生学习,增强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 引导学生避免出现不利于语言学习的语码转换

学生的语码转换有其肯定的意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码转换都是值得提倡的。当学生在口语表达时,出现一些表示停顿的词语,例如“嗯”、“呃”、“那个”等等时,这种语码转换并不是必要的,也不值得提倡的。这些汉语词汇的插入说明学生缺乏口语表达的意识和语体转换的能力,对此,老师应当多加引导,是学生在表达时避免出现这种所谓的语码转换,而以”well”、”oh”、”that is to say”等表达来代替。

结语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老师不可一味地要求学生全英文表达,而应该允许课堂上学生适当地加入其它语言元素,使语码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发挥一定作用。在日积月累中,学生可以不知不觉地逐渐加大英语在整个表达中的分量,而汉语则相对减少,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地复习掌握的英语表达,也可以减少学生对使用英语的畏惧心理。教师应该客观地对待学生口语中的语码转换,引导学生妥善地处理好母语和外语的关系,为提高英语的表达水平正确地使用好语码转换。

参考文献:

[1]Gumperz, J.J. Discourse Strategi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2.

[2]Pollack, Shana. A formal grammar for code-swtiching[A]. Centro Working Paper 8. New York: Centro de Estudios Puertorriquenos, 1980.

[3]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 Arnold, 1999.

[4]于国栋. 语码转换的语言学研究[J]. 外国语,2000(6): 22-27.

[5]于国栋. 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 77-87.

[6]姚明发. 50年来语码转换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反思[J].广西社会科学, 2007(3): 149-153.

[7]李力维,王勇. 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动机和功能再探究[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51-65.

(责任编辑:孙建华)

On the Adaptation of Code-Switching in Vocational Oral English Class for Artistic Students

CHEN Fang

(Wuxi Ope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011, China )

Abstract:Due to the artistic students' deficiency in English speaking, it's not easy for them to speak English all in English. Code-switching theory affords an essential way to help students speak fluently in class. Treating the code-switching theory and utilizing it in a right way helps improve the students' English speaking level.

Key words:Code-Switching Theory; Vocational Artistic Students; Oral English Class

收稿日期:2016-04-02

作者简介:陈芳(1979-),女,江苏沭阳人,讲师。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85(2016)03-0052-03

猜你喜欢
语码转换
高校内语码转换与大学生民族身份建构相关性研究
高校内语码转换研究
顺应模式指导下的教师语码转换在词汇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堂语码转换功能分析
华语电影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一)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功能探究
论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