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操作材料为载体,提升幼儿数学运用能力

2016-04-14 19:11叶燕芳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猪幼儿材料

叶燕芳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在数学书面教学操作材料中,我们发现孩子要操作的数学材料数量增加了,也看到了老师要求孩子为操作而教其完成操作的现象。而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材料要使孩子正确“操作”和灵活应用,真的不容易:不是按照老师的演示讲解照样画葫芦,就是想当然的写出所谓的答案,真正理解掌握的没有几个。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主要在教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教学方法缺乏生活性,操作材料缺少多样性,教学评价缺失理解性,如何化解问题?从分析教学现象着眼,教学中寻找原因,从原因入手,探求改进的策略。

一、看透“教学”的现象

(一)教学——“以本为本”

有了教材——《幼儿数学活动操作材料》后,很多老师就形成了以教材呈现内容为教学的唯一方式。如浙江省幼儿教材大班下册数学操作本上的《区分左右》:“请你看看,小鸡的左边是谁?请你给它戴上一朵红花;小鸡的右边又是谁?——”老师在教时,出示范图、提问、幼儿回答、公布答案、画上答案。然后个别幼儿回答,再全体幼儿回答以巩固答案,大多数孩子可能只是记住了操作材料上的答案,如果离开教本的内容孩子们还能区分左右吗?

(二)操作——“一课一练”

在老师“以本为本”的教后,接下去就是孩子的练习。孩子们数学操作活动时,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紧扣教学活动主题,完成“一课一练”的作业任务。在《区分左右》中,孩子们可能是记住了“小鸡的左边是小猪”,也可能是只记住了“小猪的头上要戴红花”,他们就会按照老师的要求画答案,也有的孩子忘了刚才老师讲的,看看同桌在小猪头上画了一朵红花,也画一朵吧。老师在巡视指导时也会及时的指出操作错误,并提示孩子正确的操作答案。尽管从操作材料显示的情况看,孩子们通过练习记住了这些答案,似乎掌握了老师所教的知识,但孩子们真的通过这一页的书面操作材料能区分左右了吗?其实不然,大多数的孩子只是照样画葫芦。

(三)评价——“非错即对”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解决或完成某个练习题和作业,老师会讲评或批改孩子们的作业。老师会拿起其中的几本作业本,说某某小朋友的作业全对,某某小朋友的作业哪题对了,哪题错了,在批改作业时对照标准答案打“√”或“×”,或再加个五角星。而孩子们对这个“√”或“×”也没有多少的欢喜忧愁,很多的孩子还表现出了一脸的茫然和无所谓。

一堂集体数学操作课经过这三个步骤,“顺利”的结束了。

二、查找“原因”再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

有了教材,我们常常把目标浮于“让孩子完成《幼儿数学活动操作材料》中相应内容”的浅表层面。咱们指着图片让孩子们知道“小鸡的左边是小猪”的时候,有否考虑小鸡和小猪换个位置呢?有否想过《幼儿数学活动操作材料》外生活中的左和右孩子们能区分吗?为教材而教,每次的数学活动都不忘记操作材料主题,然后,我们发现,有些内容量太少了;有些内容过于单一;有些内容不适合用书面形式呈现;可是,老师想法归想法,在实践中依旧走着围绕有关数学作业知识点的集体活动。由于这些数学操作方法看似简单,在执教者心中,没有真正被重视过或是错误的重视,她们认为反复巩固书面上的答案,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应该掌握了吧,至于有不懂的地方以后自然而然也会知道的;或是认为幼儿园反正也不考核幼儿的知识掌握情况,所有的数学知识小学老师会教的,套用“小教法”加以生硬地灌输,就不曾思考如何让孩子“乐着学”。

(二)操作材料唯一,缺少多样性

当孩子们记住了老师的讲解,记住了老师给的标准答案,听到指令后,就拿起操作本翻到相应的页码,听老师再讲一遍“操作”要求——“小鸡的右边是小猪,小猪的头上画一朵花。”孩子们握着笔看似很认真的“操作”了:抬头看看老师的黑板上的范例,低头再画画涂涂,或瞄一眼同桌小朋友的。每每看到孩子拿笔书写答案时,我们都会很着急,讲了那么多次还有孩子不会做。在巡视辅导中,揪出不少“问题”,然后就提供一个个标准答案。这些“帮助”让孩子皱紧眉头,刚刚要思考时却不知从何而起时,老师的催促和“提醒”,孩子的探究兴趣自然就减退了。通过书面材料唯一的操作,孩子看似掌握了老师所教的,其实不然。当问孩子右边的小朋友是谁时,要想好久才猜谜似地说出一个名字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思维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并依赖于自身的行动。在这次操作中,幼儿没有经过直接感知、亲身感受、实际操作,知识不能内化,操作上得出的答案多是老师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孩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享受到乐趣”,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我们要做的,应是提供能激发孩子们兴趣的操作情景和材料,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爱上探究,喜欢数学。

(三)教学评价统一,缺失差异性

虽然,有时我们带着一些要求,集中审视孩子操作的最后结果,但在给孩子一个简单的“√”、“×”、“☆”来衡量孩子的发展水平,这种判断式评价就会失去师幼、幼幼之间的互相理解,让孩子们刚刚露出的求知嫩芽受伤。其实错误背后有正确,正确后面有精彩,精彩里面有故事。因此,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判断式评价模式,让孩子在互相讨论、聆听、动手、猜测、思考中学习,并得到发展。

三、践行“改变”的策略

(一)走出“课堂”,多方辅助

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要综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施教育,达成课程目标。一个数学教学目标靠一个集体活动是不能让孩子们都掌握的,我们要综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施教育,达成课程目标。根据月主题、周计划把数学教学目标纳入一日活动中。

1.区角里嵌入。

数学区角材料投放要与近期的数学活动目标一致,具体活动内容游戏化的形式放到本区中,如“排序”中可以把各种颜色、形状、大小的木珠、彩球、纸片投放到在活动区中,便于孩子们感知、认识排序,探索不同排序的规律,并会自己设计排序规律。鼓励大班幼儿两个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或互相交流经验、互相检查操作结果。

2.游戏中潜入。

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玩”数,让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学”数,从中积累经验,逐步内化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形成数学的概念。

如在大班体育游戏《捕鱼》中,孩子两两拉手网鱼时加入要求:女孩和男孩两人为一组,女孩子右边,男孩子左边,女孩子只能用右手抓鱼,男孩子只能用左手抓鱼;在晒鱼干时没捕到鱼的站在老师的左边,捕到鱼的站到老师的右边。这符合皮亚杰所揭示的“儿童的数理逻辑知识不是来源于物体本身,而是来源于物体的操作和他动作的内化”的教育思想。

3.生活中渗入。

皮亚杰说过:“儿童学习的途径应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而不是在数学情景中学习。”如在摆玩具的柜子贴上数字,在盛积木的塑料筐边上贴一个算式,要求孩子在整理摆放积木筐时根据柜子数量进行计算,然后放到与筐匹配的柜子里。在分点心时,让值日生先数数小组里有一个小朋友,去领几份点心。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无处不是一个个数学情景。

(二)放手“教本”,兴趣支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枯燥的一页操作内容,我们如何让孩子生发兴趣呢?又如何让孩子真正把数学知识内化呢?我们应当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孩子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大班的《数学操作》中的“藏蘑菇”一课,先在地上画格子棋盘,孩子当棋子,在老师的指令中或根据指令图移位;制作格子棋盘,准备若干个小玩偶,孩子根据指令图给小玩偶移位;再在《数学操作》帮兔妈妈“藏蘑菇”。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料,让孩子在兴趣盎然中“玩数、学数”。

(三)开放“评价”,情绪影响

评价中,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结果,还要关注孩子得出这个结果的过程。

评价时要多鼓励,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自信,从而逐步引导孩子对学习的过程产生兴趣。因为只有在愉快、好奇、兴趣、焦虑等情绪互动下,才能对孩子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操作完成后,可以先让孩子自己看看做的怎么样,再让同桌互相评价,老师可以用一个眼神、一个抚摸或用情感色彩鲜明的语言,再加上一个书面符合,来判断孩子操作结果。以此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幼小衔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猜你喜欢
小猪幼儿材料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可爱的小猪
最美材料人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