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作文”评委点评

2016-04-14 03:19
初中生 2016年20期
关键词:回家细节爸爸

真情品读 编者读者

“千金作文”评委点评

孙智正(浙江嵊州人,现居北京。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这篇看的时候有点惊恐,让人想起日本的恐怖小说。当然,一直觉得这篇作文写的应该是“好人好事”,不会出现“鬼”什么的吧……看到后来,果然是作者的“分身”给自己“打电话”。

作者设置了一个“梗”,吸引人看下去,把这个很容易写得平常的题材处理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作文要写得好,其实没有太多秘诀,说起来就是多看、多写和多想。多看的话,就是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比如奇幻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爱情小说等,都可以看看,开拓眼界,吸取里面的养分,为我所用。

我看《来电显示》,就觉得作者吸取了侦探小说、恐怖小说等的叙述技巧,使这篇作文具有了小说的“气质”。(选《来电显示》)

梦天岚(诗人、编辑。出版长诗《神秘园》、短诗集《羞于说出》《那镇》、散文集《屋檐三境》等。现为《诗品》副主编):《惊险57分钟》写困梯事件,文中的惊叹号用得比较多,小作者也在尽力借助受困时的情绪来渲染这种惊险,属“外放型”,但说得太满,控制力不够,这样反而削弱了文章本身的力量。《来电显示》构思巧妙,说明作者在写的时候是花了心思的,而且很有效,让人出乎意料,这一点很难得。而《爸爸回家前》这篇文章的叙述是立体的。作者将一个“等待”的场景写得很到位,笔墨简洁传神,通过人物的言语、动作、表情等生活化的细节来呈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对妈妈的观察和描写,让一个看似“凶悍”,实则内心柔软、体贴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文章以“孤灯下,她微弓的背影,有些落寞……”结尾,作者没有发表任何多余的议论,而她真正想说的话,其实在“题记”里面已经说了。这样的处理很巧妙,情感上的控制也恰到好处,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给整篇文章留有回味的空间,张力十足。通过对《来电显示》与《爸爸回家前》的反复比较,我最后还是选择曹丹的《爸爸回家前》。(选《爸爸回家前》)

冯与蓝(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儿童小说《跑啊跑的程千里》、短篇小说集《不让一个南瓜掉队》等):这次的三篇作文风格迥异,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惊险57分钟》侧重描述人物心理;《来电显示》有悬念,有布局,结构较为新颖;《爸爸回家前》的时间背景很值得玩味——在这个特殊时间段里,家里四口人的言行仿佛被曝光在了探照灯下,让人有观看“真人秀”的感觉。如果从语言描写的准确性和对情感表达的控制力两方面考虑,《爸爸回家前》更胜一筹。作者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无意识行为有独到的理解,“我不自觉地将手中的柚子皮啃了又啃”“妈妈一边抠手指甲一边督促”,妹妹“脱下来的臭袜子,被随手丢在地上,像两只耷拉下来的狗耳朵”……这些日常琐碎,掩饰了焦虑——爸爸没有回家。作为焦虑中心的妈妈,时而心不在焉,时而自言自语,情绪起伏,难以自控。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十分贴切传神,没什么闲笔,尤其在写妈妈的情绪时,作者控制了自己的情感,暗示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某种“常态”。隐伏在五口之家底下的暗流和危机,似乎呼之欲出,却只在结尾处点到为止,这种分寸感也让文章更有余味。(选《爸爸回家前》)

史金霞(全国知名教育专家、著名语文教师,现任教于江苏苏州市星海实验中学。出版《不拘一格教语文》《重建师生关系》等教育教学专著):说实话,在读前两篇文章的时候,我甚至都在想是不是这次“千金作文”评选,我要选择“空出”了。因为,前两篇文章,都有明显的缺憾。

第一篇题为《惊险57分钟》,而内容给人感觉惊险不过5分钟。本文作者在提炼生活的能力上,还需要多加练习——换句话说,此文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第二篇《来电显示》,构思上的确匠心独运,然而作者的功力尚不足以驾驭这种方法。当然,我看到了于晴同学的潜力,建议她多读读马尔克斯的小说,我猜她一定会很喜欢的。

于是,我看到了第三篇。

眼前一亮!

这篇习作情感饱满,语言生动、活泼、幽默,技法娴熟而不乏童真……我一口气列出这么多词,而且还有省略号!我太喜欢这篇文章了!将此文与前面两篇比较,小作者会提炼生活,会刻画人物,会营造意境,布局谋篇严谨流畅——“千金作文”,当之无愧!(选《爸爸回家前》)

魏斌(诗人、编辑。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出版诗集《我看见雪花的翅膀》。湖南省优秀中青年期刊出版工作者、湖南省双十佳期刊编辑):三文读罢,最喜欢的是《爸爸回家前》。就像在看一幕充满生活气息的情景剧:寒冷的冬夜,温暖的家中,妈妈和三个孩子等着爸爸回家……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展示着一个个片段,细致而传神,再现了家庭中常见、生动而温馨的种种细节,画面感很强。本“情景剧”的女主角——“妈妈”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把妈妈的情绪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无奈到焦急,从焦急到落寞,刻画出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善良母亲形象,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意观察生活中看似琐碎的细节,用心感受细节背后的情感与情绪,方能在写作时信手拈来。(选《爸爸回家前》)

彭剑斌(青年小说家。出版小说集《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爸爸回家前》的优点较之其他两篇比较明显:它很老练却不老气,它很诙谐却不油滑,它很细腻却不腻歪。不过这篇的好,还不仅于此。比如第一句,交代了恶劣的天气,暗示了紧张的氛围,但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气氛便开始朝着“喜剧”的方向发展了,让人读着读着就忘了这是一个多么叫人揪心的夜晚——一直到后文中,爸爸的电话接通之后,对话中出现了“骑摩托”“喝酒”,敏锐的读者才真正意识到,爸爸的处境的确会令妈妈不安。妈妈的表现是全文的亮点,这是显而易见的,而藏得比较深的,是“我”的表现。“我”在文中是怎样一个角色呢?在整个现场里面,“我”是看得最多、想得最多的那位。“我”不仅注意到了爸爸令人担忧的处境,也察觉到妈妈的不安与紧张,以及她对这些的掩饰。同时,作为家里的老大,“我”也体谅着年幼的弟弟、妹妹“没心没肺”,对正在发生的一切视若无睹。我还特别喜欢文中一些“无聊”的小细节:“我”啃柚子皮、妈妈抠指甲、妹妹的臭袜子,都点到了人物的心理层面,然而指向则不是那么明确,这样反而摆脱了脸谱化描写之嫌,因其不可捉摸而显得更加真实可贵。同样可贵的,还有妈妈和“我”眼睛对视的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了“尴尬”,却没有说穿这尴尬到底是什么,留给读者自己去猜想、体味。(选《爸爸回家前》)

猜你喜欢
回家细节爸爸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我和爸爸
回家的路(外一则)
爸爸
细节取胜
1670天后,回家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过年回家,他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