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写作教学实践

2016-04-15 18:58肖军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生文章

肖军

我们应该提倡“真实写作”,常言说,文贵真情。真情从何而来,从对生活、生命的体验和思考中来。而现在的中学生又有几个对自己的生活、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呢?即便是老师让他们写一写自己最熟悉的亲人,也可以写得千篇一律,永远是慈祥的奶奶、严厉的父亲、善良的母亲、调皮的弟弟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对生活的麻木程度已有多深。一旦老师要求他们写自己身边的事,写自己的生活时,学生就会发出一阵唏嘘“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可写的?”“没意思,没新意”“烦都快烦死了,还能写出好文章?”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恰恰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缺乏深度的思考与审视,对自己的生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热爱。当然,这也和现代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张有关,如何改变这一令人担忧的现状,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一个难题。我本着创新写作教学的新理念与探索,在平时的创新写作教学实践中,在某些方面小有心得,希望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的联系起来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与基础,写作教学的过程是不能与阅读教学分离开来的,一定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现代中学生,大部分存在阅读量太小,文学与文化积淀不深的问题。每逢写作课时,总觉得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老师催的紧了,就万般无奈的从其他作文书上或者报刊杂志上东凑一段、西拼几行的交上作业应付了事,面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一种方式,那就是让学生在课下寻找自己认为的美文,并从不同角度人手,鉴赏评析,写出鉴赏评析的文字,可从文章的体制、主旨、写作特点、语言风格等方面谈起,也可写自己读后的感受,不一而足。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

《新课标》在写作教学中提倡个性化写作,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教学大纲》也指出:“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为了适应《新课标》及《大纲》对写作教学确立的新理念,我加强了对学生的课外作文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创作的激情,每周一次的课外作文训练,从他们的作文中寻求新的闪光点,在作文课上,找出优秀篇目,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因为是自由创作,也是真情实感的表达,所以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在这里,写作不是强加给学生的一项硬要完成的枯燥而乏味的任务,而是他们构建美好生活,寻求和书写对生命感悟和思考的过程。

三、采取新的作文评改模式

叶圣陶先生历来反对那种“学生写、老师改”,而且还要“精批细改”的做法,主张让学生“多写,自改”。他说过,写作是一项技能,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学生一定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随心所欲。多写,还要多改。文章不好,原因之一就是自己不改或者少改。”

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自改作文,记录作文所得与所失,再让学生们互改作文,吸收其他同学作文的优点和长处,防范他们在作文中所犯的错误,通过自改与互改,让学生们展示作文中的得意之笔,享受作文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自我。

其次,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也采取了新的机制,在多鼓励少批评的大前提下,教师从不同角度找出文章的优点,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让他们能从自己的每篇作文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写作的自信与兴趣。与学生一起讨论其作文的缺点,并一起确定修改方案,大到整体思路,小到个别词句,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古人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今天作文教学对我们提出的挑战,写作教学的创新要本着教学大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努力总结经验,为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而不停的探索。

猜你喜欢
新课标中学生文章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