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准备与课堂组织

2016-04-16 22:59余淑娥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式子调控教学内容

余淑娥

(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准备与课堂组织

余淑娥

(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组织教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重要因素。它贯穿于课前和课中,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和课中组织,完善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有利于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提升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课前准备;课堂组织;提升效率

组织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的措施。在日常听课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由于缺乏有效的课前组织和课中组织,影响了教学状态和教学实施,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精心做好课前组织,完善教学准备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上公开课或比赛课时,教学效果往往比平时好,课前准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自己取得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上课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但在日常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前组织作用认识不足,教学准备不够充分,影响了教学状态和教学实施。

(一)查阅学习相关资料

学习是备课的开始。名师于永正说自己总是把课程标准中各年级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作为“教学指南”经常翻看,“温故而知新”。可见课前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学习基础上的备课,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知识、定位目标、融通教学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课前学习,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主要有相关教学内容说明、教学目标要求、案例解读等;二是学教材,主要是本节课教学知识点、结论、练习、前后教学联系等;三是学出版社配套教学用书,主要是教材分析、编写意图、教学建议等;四是学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如概念的界定、表达和内容,数学知识的起源、发生与发展等。

(二)预设和思考教学中可能碰到的问题

如一位教师在上“分数的意义”新授课,当讲到什么是单位“1”时,有一位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把它们叫作单位‘1’,而不叫整体‘1’?”教师迟疑了一会儿,说道:“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可想而知教师的这种回答并不令人满意,显然,他对教学缺乏充分地准备,当学生提问时就变得束手无策。如果教师对课前进行充分地预设和思考,就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教学失误或尴尬。

(三)认真备齐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案、教具,多媒体和课件等。教学设计和课件要预演,及时修改完善;教具要检查试用,防止失误和意外;多媒体设备要提前打开,课件要提前安装、试播,不要到课前两三分钟再来做这些事情。

此外,教师还应养成候课和交流的习惯。教师必须在预备铃声响之前在教室门口等候学生,预备铃声响后边等待学生边交待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还可利用半分钟左右时间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调节和稳定学生的情绪,然后再进入正式上课的程序。

二、有效做好课中组织,完善教学过程

(一)适时调控,调节学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富有艺术课堂调控,就能有效地把握好教学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思维,让教学进程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学习情绪的调控。如一位教师在上午的最后一节课上“分数乘分数”一课,他一进教室就夸张地(式子写得特别大)在黑板上写出“1/2×1/5”这个式子,学生有的笑起来,有的叫起来……眼球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教师接着说:“认识它们吗?”学生异口同声说:“认识”“今天老师就要看谁的本事大能证明这两个“家伙”相乘等于几,想挑战一下吗”“想”……学生比较低弱的情绪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一堂枯燥的计算课在学生生动活泼的探索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情绪对人的学习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情绪可以集中学习注意力,兴奋大脑思维神经,不良的情绪则反之。

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注意力的调控。一节课40分钟,学生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做小动作、开小差、打瞌睡等,对于不同情况,要灵活地加以处理,如抛眼神、触碰肢体、提问、话外音等,以提醒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时间与内容的调控。课堂教学时间的调控包括教学各个环节时间分配、讲课的节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控制等几个方面。教学时间的调控要结合本班学习的实际,合理处理好教师讲解、反馈与学生操作、独立思考、练习时间的关系,避免过快或过慢,保证大多数学生能跟上。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控制,以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平均时间为准。虽然我们课前预设了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常会出现“吃不饱”或“吃不下”的状况,有时还会出现一些生成性因素,如学生的质疑、奇特的想法或解法、解法多样性、教学意外等,这都需要我们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删除或增加一些教学内容,以求更加地适宜学生的学习。

(二)关注差异,分层要求

一位教师在上“因数和倍数”复习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a和b均为整数,且a÷b=5,那么a和b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问题呈现后,一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很快就得出答案,而一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却无从入手。此时这位教师没有急于进行反馈和讲解,而是让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举举例子,会做的学生把a÷b=5这个式子转化成乘法式子,再求出a和b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此时,一些原本不会做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思路,原来会做的学生重新进入了学习思考中,教师走到一些还不会做的同学身边,帮助他们把a和b替换成具体的数字,然后引导讲解。在这个例子中,教师没有采取一刀切组织教学方式,而是根据不同学生情况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处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现实,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差异,合理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来加以处理,才能尽量消除因个体差异对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有所获。

(三)留出时间,反思小结

好的课堂小结(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凝聚知识和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堂小结(总结)的作用,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自己去回顾、反思和归纳,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课堂小结一般应用在某一教学环节之后,重点包括结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师生例举并计算几组“7×6+3×6,(7+3)×6”……这样的式子后,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每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说出自己的发现,小结出结论。同时还要引导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说一说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找到这样的结论?学生就能说出“举例”“观察发现”“举例发现”“比较发现”……虽然他们说出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已经意识到刚才学习中所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完善和提升,这样既让学生初步形成了对乘法分配律认识,又让学生再次(在以前学习中有多次接触到)体会“例举归纳”这种数学思想和方法。课堂总结一般应用在课堂教学所有环节结束之后,重点包括对所学知识的回忆、所学知识的体会、所学知识的提醒或质疑,通过这样梳理,就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感悟。

[1]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高丽.小学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G633.5

A

1673-9884(2016)011-0070-02

2016-10-15

余淑娥(1971-),女,福建三明人,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式子调控教学内容
用一样的数字
活用根表示系数巧求多参数式子的取值范围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三九变九三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SUMO修饰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