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库恩后期的不可通约性
——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观来看

2016-04-16 23:24胡绵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0
关键词:库恩维特根斯坦

胡绵(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0)



论库恩后期的不可通约性
——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观来看

胡绵
(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分析哲学家之一,后期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概念的“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观。“家族相似”概念是一种分类思想,即根据不同成员之间的相似性来确定某些成员是否归属于某个家族,这种分类思想对于理解库恩后期的观点是有利的。库恩后期发生语言学转向之后,其不可通约性论点逐渐转化成为不同的语言共同体由于缺少共同的分类结构或词汇系统从而出现不可通约的问题。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库恩;语言共同体;分类范畴;不可通约性

后期维特根斯坦以“语言游戏”为核心,开始关注日常语言,认为语句和词语不再是关于对象的表达,而是在生活中的某种使用,语言是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可分割、难分彼此的活动[1,2],这些活动高度服从于日常的规则限制,就像玩游戏一样。语言的表达也像游戏片段一样,需要靠着游戏中的规则来限制表达。进入语言游戏,也就进入了一定的语境环境,在此种情况下,语言本身的意义会自然显现出来,这是一种在语境中的自然构建。“游戏”不仅仅只是包括了与语言有关的行为,事实上它指代了人类的所有活动以及日常行为。在这种理解上,科学活动也是作为“游戏”的一种,不同的科学活动是不同的游戏。各种不同的游戏形成家族,这些游戏之间或多或少总存在共同点,但没有一个共同点是所有的游戏所共有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互相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网络”[3],维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来表达这样一种关系网络。

一、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观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对“家族相似”概念作出了详尽说明,他说“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更好的说法来表达这些相似性的特征:因为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相似,包括身材、相貌、眼睛的颜色等等,以同样的方式重叠和交叉。——我要说:‘各种游戏’形成了家族。”[4]在所有家族成员中,每一个家族成员都与其他家族成员中的某些成员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往往不是完全相同的,而且这一成员并不是和所有其他家族成员都有同一相似之处,这就意味着,没有一个相似之处是为所有家族成员所共有的,家族相似只是一种部分的不完全相似。相似性关系只是一种交叉网络,没一个普遍的共同的相似之处,有的只是成员与成员之间的部分相似,从而形成相似性交织的范畴整体。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家族相似”是对范畴的一种非充分必要条件的界定,这种界定认为有些范畴并不能用经典的本质主义界定,在这些范畴中,没有任何一种属性是为范畴的全体成员所共有的,成员与成员之间只存在部分相似,且这些成员之间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相互关联,比如说,A与C、H、J……有部分相似,B与G、H、J……有部分相似,与A相似的成员圈和与B相似的成圆圈因为共同包含某些成员如H、J,这就意味着A与B之间也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仅仅是一种简单情形。除此之外,一旦这些相似圈中的成员关系更加复杂,联系也更加纷乱,那么它们就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相似性整体,而这个整体可以称之为一个“家族”,同时也是一个“范畴”。

根据上文描述,范畴内的各成员之间的相似性是不同的,因而它们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这就意味着各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成员一般被称为“原型”(prototype)[5]。其他成员根据与“原型”所共享的典型性特征的多少而划分其不同程度的“原型性”。范畴内的成员根据“原型性”的程度等级而区分相似性程度,基于不同的相似性,处在同一个家族内的成员之间是可以相互理解和比较的。而在家族之外,不同的家族之间,由于缺少家族与家族之间的联系,因而不同的家族范畴之间是不可以进行比较的。“家族相似”概念在这一意义上给“范畴”划定了一个边界,边界内外之间是无法沟通理解与比较交流的。

库恩接受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每一种事物,如游戏、椅子和树等都代表一个自然家族,每一个自然家族都由众多拥有或重叠或交叉特征的事物所构成,而每一个自然家族同其他自然家族之间也存在这样的相似之处,因此整个世界就是由这些或多或少相似的自然家族共同编织而成的相似之网[6]。对于进行科学活动的科学家而言,不同的科学活动构成了不同的科学游戏家族,这些科学游戏家族也就相当于科学共同体,因为同一个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交织。

二、作为语言共同体的科学共同体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通过借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观”来为其“范式”概念做出一定的解释说明。库恩认为,科学家们从事的科学活动也是作为“游戏”的一种,不同的科学活动是不同的游戏,处于同一共同体的科学家们应该是从事着遵循同一游戏规则的科学游戏活动[7]。有游戏活动就必然需要有游戏规则,库恩提出的范式在此处就等同于游戏规则,同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在进行科学活动的时候必须遵守同样的游戏规则,这样的“范式”表现的并不是科学家们“意见的一致,而是生活形式的一致”,这种一致的生活形式就形成了一个科学共同体内的相似性交织状态。

后期的库恩改变了其最初坚持的对于“范式”的看法,在其《再论范式》中提出“基于学科基质意义上的范式”[8],包括了符号概括、模型、价值和范例,从符号概括到范例不是简单的翻译过程,而是寻找相似性的过程。库恩指出科学活动不过就是解决疑难的过程,而解难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相似性的过程。科学家们习惯于运用某个范例来解决同一类的问题,而不同的范例就解决不同类别的问题,由此可见,同一个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并没有什么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他们有的不过只是“家族相似性”。

随着库恩的语言学转向,“范式”一词逐渐被“词典”一词所取代[9],在库恩看来,词典具有深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词典所包含的那些种类词及其指称将世界分割为相互关联的范畴,而全部的范畴整体又构成了整个世界。(2)不同种类之间的关系是由词典所决定的,词典具有其分类结构与词汇系统[10]。不同的分类结构有其不同的词汇系统,因此拥有不同分类结构的团体是在使用不同的词汇来对世界进行描述表达,呈现出不同的可能世界。按照“词典”来理解,科学革命实际上就是科学词典结构的改变,即用新词典取代旧词典,类似于新范式取代旧范式。词典作为认识世界、描述世界的方式,它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以及历史时期下,词典各不相同。理论与词典紧密相连,不同的理论需要用不同的词典才能得到理解,理论一旦改变,词典也需要——而且一定要随之改变。因此,通过考察词典的变化就能理解科学发展中理论的变革。

随着库恩用“词典”一词取代“范式”一词,“科学共同体”一词也同时被“语言共同体”一词取代[11]。因为,在库恩看来,拥有共同的词典是科学共同体的本质特征,科学共同体成了使用词典的科学家语言共同体。词典规定的是语言规则,同一共同体成员的活动就是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进行语言游戏。这就是说,一个科学家如果接受某个科学共同体的词典,就自然成为这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如果接受另一个科学共同体的词典,就自然成为另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一个科学共同体抛弃原来持有的词典,就意味着这个科学共同体的解体。一群科学家共同接受另一部词典,就意味着一个新的科学共同体已经形成。不同的科学家语言共同体具有不同的词典,只有在相同的结构化的词典中,科学理论的意义和术语的指称才能得到充分理解。这也意味着,只有在掌握了对方词典的情况下,不同的科学语言共同体之间才能实现彼此的理解和交流。

三、基于分类范畴的不可通约性的产生

语言共同体所有成员共有的分类系统与词汇结构,它为成员提供了相同的分类范畴和种类词[12],而处在不同语言共同体的科学家们在进行科学活动时使用的是不同的词典,也即使用不同的分类结构与词汇系统,形成不同的分类范畴,由此库恩引出了概念与范畴学说。在“The Road Since Structure”一文中,库恩指出,分类范畴应该遵循不交叠原则,即不存在具有两个种类的术语,同类的两个术语所指称的对象不可能重复,除非他们显示出种和属的关系[13]。词汇分类系统更确切地说就是一种概念图示,其“特定观念”不是一系列信念的观念,而是一个思维模块的特殊的运作模式的观念,它是拥有信念的先决条件。不同的分类范畴也就意味着不同的词汇分类系统[14],从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信念,因此,共同的分类学范畴,至少在所谈论的领域内,是无障碍交流的先决条件,这种交流包括对真理主张的评价所要求的交流。

对于库恩而言,“不可通约性”也就意味着没有共同的量度,也就是说不同的科学共同体之间缺乏共同量度,转换成语言学上的问题就是科学语言共同体之间缺乏共同的科学语言,即没有共同的词典,没有共同的分类结构与词汇系统。对于不同的语言共同体而言,它们之间没有转述工具,且根据词类的意义不是简单的指称某个对象,而是与其在生活形式中的使用有关,因此,不同的语言共同体之间是不可翻译的。从事语言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范例不断寻找相似性的过程,而一旦语言共同体发生变化,那么其使用的词典发生变化,体现的便是分类结构与词汇系统的变化,因而划分相似性的归类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可通约性[15]。

基于词汇分类范畴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不可通约性问题,实质上是不可翻译,并不是不可交流以及不可理解的[16]。词典作为一种日常语言所必需的工具,它理应存在一些共同的保持不变的东西,科学革命前后出现的词典并不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交叉,即有些基本词汇是共有的,有些词汇则为某些词典所专有,这意味着源于分类范畴的不可通约性并不是绝对的不可通约,只是局部的不可通约。就如库恩在《可通约性、可比较性、可交流性》所指出,“那些经过理论变化后仍保留其原有意义的术语,为差异的讨论以及与理论选择相关的比较提供了充足的基础。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它们甚至为考察不可通约术语的意义提供了基础,这是一种温和的局部的不可通约性。”[17]

库恩后期的不可通约性论题范围的缩小,取决于这样的一个问题:科学革命是否实现了词典以及分类范畴的全部改变。在笔者看来,这一回答是否定的。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来进行分类,具有相似性特征的就会并入同一范畴,但问题在于,相似性特征是无法穷尽的,且有些特殊情况下同一范畴内某些相似性发生突变,那么这些还能不能归为一类?再者,作为最典型代表的“原型”特征从何而来?“原型”在前后相继的不同分类范畴中是否会改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还没有科学的答案。

四、结语

基于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的考查,库恩后期的不可通约性论题是建立在不同的语言共同体享有不同的词典、不同的分类结构以及词汇系统基础之上的,不可通约是不能避免的。但由于维特根斯坦的“相似性”划分并不能给出绝对的分类标准,由此产生的不可通约性只是一种局部的不可通约,科学革命前后的两个共同体之间仍然是可以比较、交流以及理解的,只是不能翻译。

参考文献:

[1]赵敦华.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放桐.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3]张祥龙. 当代西方哲学笔记[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M]. 汤潮, 范光棣,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92.

[5]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 金吾伦, 胡新和, 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6]库恩. 必要的张力[M]. 范岱年, 纪树立,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伊姆雷·拉卡托斯, 艾兰·马斯格雷夫. 批判与知识的增长[M]. 周寄中,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6.

[8]库恩. 结构之后的路[M]. 邱慧,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9]宋志润. 词汇系统、真理和不可通约性——库恩的“结构之后的路”[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5): 36-41.

[10]王宇弘. “家族相似”与范畴的本质——论“家族相似说”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中的哲学意义[J].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5): 449-454.

[11]杨毕康. 试析“家族相似”概念[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0.

[12]安军. 家族相似: 科学类比与科学模型的隐喻思维特征[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09(4): 21-25.

[13]袁毓林.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 中国社会科学, 1995 (1): 154-170.

[14]吕瑾. 浅析库恩范式转换的不可通约性[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4): 60-62.

[15]梅春英. 试论库恩的不可通约性[J]. 温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6): 49-53.

[16]陈方. 关于不可通约性问题的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3): 13-17.

[17]兰征. 不可通约性和科学的合理性[J].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87(5): 9-16.

[18]兰征. 不可通约性和可比较性[J]. 哲学研究, 1987(1): 30-39.

[19]王新力. 语言分类系统、真值间隔和不可通约性——对库恩关于不可通约性的分类学解释之重建[J]. 世界哲学, 2004(5): 41-57.

[20]赵亮英. 库恩范式的不可通约性——从意义与指称的角度看[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2011(10): 10-14.

[21]黄家裕, 陈巍. 论范式不可通约性的根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 27-30.

[22]陈嘉映.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J]. 现代哲学, 2006(5): 90-102.

[23]王咏诗. 《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期的库恩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比较[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3): 11-15.

[24]张志伟. 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看哲学话语的困境[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1): 40-46.

[25]董宏鹰. 从家族类似看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J]. 科技信息, 2009(12): 99

[26]韩小乐. 库恩范式对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0.

[27]韩林合. 维特根斯坦论“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1): 108-115

[28]李红.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J]. 哲学研究, 2004(3): 38-42.

[29]金吾伦. 试谈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论点[J].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2(2): 11-18.

[30]KUHN Thomas S. Commensurability, Comparability, Communicability[M]. James Constant & John Haugeland, Ed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31]董志强. 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批判[J]. 哲学研究, 2003(11): 62-68.

[32]T·库恩, 金吾伦. 《结构》之后的路[J]. 哲学译丛, 1993 (6): 1-9.

[33]T·S·库恩, 王飞跃. 可公度性、可比较性、可交流性[J].世界哲学, 2004(3): 3-16.

[34]林涤凡. 库恩后期不可公度性论题的认知研究[M]//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分析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科学哲学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二). 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分析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科学哲学与认知科学研究所, 2004: 18.

[35]陈俊. 库恩“范式”的本质及认识论意蕴[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11): 104-108.

[36]殷杰. 论库恩的语言学转向[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6): 53-57.

(责任编辑:梁念琼liangnq123@163.com)

On Incommensurability Theory by Late Kuhn——from the View of Late Wittgenstein’s“ Family Resemblance”

HU Mian
(Center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

作者简介:胡绵(1991-),女,湖北孝感人,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分析的技术哲学。

收稿日期:2015-12-07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18X(2016)02-0007-05

猜你喜欢
库恩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式综合
布莱克·库恩
论维特根斯坦前后思想的内在一致性——基于“综观”概念
库恩集团收购蒙大拿公司
科学实践哲学中的库恩
写给上帝荣光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
维特根斯坦语篇分析方法探析
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观及其影响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二语习得
《江泽民传》作者库恩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