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扎染的自然灵魂

2016-04-16 19:49余婷婷
中国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板蓝根扎染白族

余婷婷

白族人崇尚白色,认为它象征纯洁,是“人之初”,无污染的形态,而一生的经历又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与希望,如同扎染,由白至蓝再至青,每染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

白族扎染在大理的周城村已传承千年。张仕绅家的三代人都开染坊。染坊的命运,无疑是白族扎染百年沉浮的缩影,也是一种古老的边缘文化,走向现代化、商业化的历险的注脚。

周城在洱海的北端,苍山十九峰中最北的云弄峰脚下,沿着洱海向北,走到“山穷水尽”就到了。214国道横穿周城村,那原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村口的道旁,周城民族扎染厂的招牌还挂在一栋旧厂房的墙上。广告布因褪色而显得陈旧,铁支架已经锈蚀。80年代末,整个周城,只有这块招牌夜晚亮灯,而近十年里,它再没有亮起过。

年届七旬的张仕绅,家里放着几个松木桶,是扎染厂倒闭时搬回来的,久未使用,已经结了一层蜘蛛网。他和扎染的黄金时代,都一去不返。“人到七十古来稀。”这个周城村的“强人”似乎开始认命了,侍弄孙儿,打打麻将,扎染的事就交给儿子、侄儿们。

七八十年前,张仕绅的叔叔杨学孔,还是骑着马去剑川卖布的。从周城到剑川的路,蜿蜒在山峦与草莽之间,旧时称茶马古道。夹道山峦叠翠,络驿往来的马帮,声势浩荡。马脖子上都挂着老铜铃铛,声音洪亮,在山谷间回响不绝。

白族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扎染。扎染的蓝与白,透过千年时光,早已浸染成为白族人生活的底色。初生儿需用染有八卦图案的布包裹,而老人的寿衣,一定要用反复浸染七八次,颜色深如墨黑的扎染布裁制。女子出嫁,必带几样扎染的嫁妆;孩子出生,襁褓、背带皆用扎染;衣裙、窗帘、桌布、床单等,无一不用扎染……

扎染得名于独特的染布技艺,染色时,将白布上画好花纹的部分用针线缝起来,外观上看,像一个个的疙瘩,入染缸中浸染,扎起的疙瘩不会着色,展开后即形成花纹。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染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薄如烟雾,轻芳蝉翅,芳隐芳现。染料制作、扎花的针法均不外传,因而除了喜洲镇及巍山邻近之地外,均不产扎染,全靠往来滇臧的马帮运送。其中又以周城村的扎染最为闻名,鼎盛时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在周城,可谓人人皆生于“扎染世家”。

周城扎染依靠父子相承。乡土社会里,血缘关系对业缘有主导作用,同一家族里,大多从事相同的行业。杨学孔的儿子及侄子大多也会染布,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侄儿张仕绅。白族扎染入选国家级非遗之后,他被定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

上世纪50年代,现代交通、物流让扎染布有了新的销路。苍山上的溪水潺潺流下来,染坊人家在门前支起木制大染缸,用活水漂洗扎染布。张仕绅就长在杨学孔等父母叔伯的染坊里,耳濡目染,几乎不用刻意学就会染布。

白族扎染的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用得最多的是板蓝根,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如今,上了年纪的人,依然对那漫山遍野的板蓝根念念不忘。

1959年,18岁的张仕绅当上了生产队的会计。四年之后,“四清”运动开始,洱海边成片的板蓝根被一夕尽除;染坊被封,家家户户的染缸被“洗劫一空”;染料被集中起来,泼上了大粪,禁止再使用。张仕绅等人舍不得。“他们白天倒,我们就夜里去偷。把大粪扒开,拿桶装回来。”就这样,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不仅保留下了“火种”,也保留住了自己用板蓝根制作染料的手艺。十年里,周城的染坊都静悄悄的。

“文革”结束之后,借着张仕绅从粪坑里偷回来的“星星之火”,周城的扎染逐渐复苏,但诸多的扎花技法却因中断、遗忘而就此失传。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张仕绅迎来了他的黄金时代。最早对周城扎染产生兴趣的,是一群金发碧眼的“洋人”,他们是大理最早的游客。旧社会的“渣滓”,一夕之间又成了“香饽饽”。家庭作坊式的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市场的胃口。

1984年,蝴蝶扎染厂成立了。蝴蝶是周城扎染中最常见的图案,象征爱情与忠贞。两年后,张仕绅升为厂长。将蝴蝶扎染厂改名为更具辨识度的“周城民族扎染厂”。国营企业,这个新名词出现在高原的古村落里,新奇、充满生命力。扎染厂集合了村里的染布艺人、扎花妇女。一年一百多万的净利润,在当时极为可观。

好景不长,用板蓝根染布产量低、生产周期长,因而成本很高。2000年以后,一些家庭作坊开始改用化学染料染色,外表看上去和板蓝根染色的几乎无差别。恶性竞争加之国企的制度弊端,周城扎染厂于2006年宣布倒闭。

张仕绅有三个得意门生,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侄子陈意辉。周城村的扎染者中,陈意辉是个另类——他是唯一的大学毕业生,陈家的染坊,也是唯一一个通过电商销售扎染的。他在扎染的图案设计上,做了不少改良,头上也顶着许多光环,比如云南省艺术学院客座教 师、众多非遗大赛获奖者等。

陈家的宅子保持着“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风格,院子门口有两口大木桶,里面放着沤制好的板蓝根染料。与别家院子花木扶疏不同,陈家的屋前廊后,栽种的全是板蓝根。叶片翠绿,水光盈盈,开着三两朵粉蕊小花。陈家的宅子也是一家染坊,由年迈的奶奶、父母和自己三代人经营。屋檐下,他80多岁的奶奶,穿着白族的领褂和围腰,裹着扎染的包头,安静地扎花。

周城村里,从早到晚,总能在回廊下、树影里看到默默扎花的老奶奶。“在你看来,这可能是风景。可是你想想,生活过得可以的谁干这活?扎花工人每天的工资是5~10元,年轻人不会干。一针一线的缝,间距最小几毫米,伤眼睛啊,村里老人白内障高发。”陈意辉的语气里,有种不平和的激愤。

“扎花是扎染的成败的关键,设计再好的图,扎不出来就染不成形。在扎染技艺中,扎花手法的失传是最为严重的。”

“这些年,扎染越来越热,销路也很好,但这只是表面的喧哗,周城的扎染技艺在倒退是事实。”陈意辉认可叔叔的执念:没有板蓝根染料,白族扎染就没有灵魂。可如今周城村里,有20多家染坊,用板蓝根染色的少之又少。“摆着染缸和板蓝根染料桶,可能也只是作势营销而已。”连他自己的产品,化工染色的也占去了一半。

陈意辉对扎染不只是单纯的热爱,“读过大学,见过世面”,他比别人多了一份文化自觉。女儿十岁开始,他便手把手教她扎染,“不喜欢,逼着学,扎花手疼,忍着。”除了传承技艺之外,让女儿记住白族人的传统,也许是更重要的。他认为,复兴扎染,白族人要讲好自己的文化故事,修复传统记忆。这些年,陈意辉做了许多尝试:在大学讲学;在自家染坊里免费开班授课,学生不乏来自香港、新加坡、日本的艺术爱好者。

这门古老的手工艺似乎走入迷途,周城的扎染者们,以各种方式在寻路。

猜你喜欢
板蓝根扎染白族
扎染对对画
神奇的扎染
板蓝根哪能当饮料喝
板蓝根不是“万能神药”
花样云南(二)
VALENTINO TIE & DYE 扎染系列限定展览登陆北京 SKP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白族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
关于板蓝根的对话